在年代文中暴富 第90章

作者:素昧平生_ 标签: 美食 年代文 穿越重生

  “一中困不住她,她来乡下是对的!”

  周毅望着月光也轻轻地笑。虽然心里清楚苏叶谈及的那番理想有多么遥远,但他莫名地相信她。

  ……

  于是他们吃上了最香甜的“软饭”,软饭虽甜却不能光吃不干活。

  苏叶找何老师和周毅商量给上沟村办“思想教育班”,他们发挥了作为老师的优良素质,马上进入状态,同马根生商讨着给村里办扫盲班。

  何老师闻弦知雅意,找人干活之前先要把人的思想工作做好,上下拧成一条心才好办事。

  周毅擦擦眼镜,说:“阮老师的高产红薯不仅仅是品种好,他的栽培技术也是让红薯高产的重要因素。如果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开春了很有可能无从下手。”

  周毅是纯粹的门外汉,但他听了苏叶的建议听了阮儒良的课,发现了很多问题。阮儒良新研制的“红星一号”对栽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那两亩高产的红薯地平时都是一群高中生外加一个中专老师料理,换成农民能不能顺利上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技术上提升上去了,个人的文化素质也要跟上。

  周毅想的很实际,想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只是解决他们的温饱这么简单。既然要做,那就要从最基本的教育做起,从普及农村的文化教育做起。这件事虽然做起来麻烦,但后续产生的效益无法估量。

  何老师兴致勃勃地说:“首先语文很重要,大字不识一个怎么能理解阮老师的高产栽培技术?”

  苏叶笑意愈浓,眼神愈发深邃。还好他们来了,否则她一个人肯定没有精力去做这件事。

  苏叶的这批学生派上了用场,老师加上学生一共17人,周毅把上沟村154户、共974口人划成了9个班,恰好够两个老师带一个班,还能轮班休息。

  隆冬腊月,马根生听到周毅、何老师提出要给村里办扫盲班的时候,欢喜得心花怒放。

  他目光灼热地紧紧盯着眼前这几个瘦削的年轻人看,一会给他们端茶送水,一会想着新知青宿舍恐怕不够住了,要不要给他们盖间屋子,那热情欢喜的劲像是恨不得把他们吞下肚子似的。

  马根生知道,眼前的这三个老师都是正经的大学生出身!这年头大学生凤毛麟角,十分稀罕。他们不为名、不为利,来到穷乡僻壤支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即便县里的高中老师都不一定是大学生出身,他们山沟沟竟然能请来大学生当老师,这不是祖坟冒烟是什么?

  他激动地说:“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我打心底地感激你们!周老师,何老师,还有小何老师,你们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国家的栋梁!”马根生激动地握着周毅的手。

  何老师幽默地说:“我们其实不算什么呢,大学生又怎么样,大学生不也一样来给你们种田?”

  马根生愣住。

  周毅轻咳一声,微笑着解释道:“苏叶老师其实也是名牌大学生,只不过没有毕业。因为她今年刚好参加了高考,考了我们省的状元。”

  他顿了顿,补充道:“满分状元。 ”

  马根生听了宛如被人点了穴,当场愣住了。他脸上写满了震惊,渐渐地他的眼睛跟揉了沙子似的,一个大男人感动得有点想哭。

  苏叶竟然是放弃了就读名牌大学的机会来他们上沟村!他不知道这件事,苏叶当时只是联系了他,让他帮忙开下乡的介绍信,从来没提过她考上了大学。

  当晚,马支书听到几个大学生要给村里所有人扫盲,继而听儿子说苏叶老师原来是高考状元。他又惊又喜,这么一想竟是一晚上都睡不着觉。

  他十岁的孙子撇撇嘴说:“爷,你别光顾着高兴了。咱们村的人能答应吗?全都是大老粗,让他们写个字跟要了他们的命似的。”

  马支书一巴掌拍在桌上,胡须颤抖,“他们就是不想学也得给我学!轮得到他们不想?”

  天大的馅饼自个都砸在头上了却不伸手去接,不是蠢就是毒。想想上沟村再富裕个一百倍,都花不起这笔钱请来那么多大学生上课,他们好意思不答应?

  何梅梅、周毅等人在紧张地编写零基础的教案,编好后上沟村的成人扫盲班就开班了。

  隆冬腊月,男女老少都来到操场、空地,听大学生老师讲课。

  何梅梅一个人教上百个人,要负责普通话的普及、还要负责给他们上“思政课”,累得嗓子都冒烟了,可是人却很开心、饭吃得更踏实了。

第101章

  马根生把阮儒良的红薯亩产数据报到县里, 县城的领导狠狠地吃了一惊,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吃惊的数字!

  如果这个产量是真的,整个清溪县都要出名了。今年全县都种上这种红薯, 哪里还愁吃不饱饭!

  县长招来马根生询问情况,亲切地关心了一顿上沟村的工作情况, 直指核心地问:“你们村红薯的亩产是真的吗?”

  马根生拍拍胸脯说:“这些红薯是我亲眼看着称的,不掺一点水,绝不含糊!”

  县长狠狠地表扬了马根生一顿,“你们村的劳动开展的很不错, 阮同志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积极分子, 你的工作也做得很好, 年底汇报大会肯定要表扬你们, 争取评个先进……”

  马根生听得红光满面, 老不好意思了。以前去开年底表彰会上沟村总是垫底的, 没想到今年竟然能够被表扬。

  县长填写报告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个好消息汇报上级, 但他把汇报工作写完,忽然想起了前几年“大跃.进”的错误, 万一六千斤是个乌龙岂不丢人?于是县长严谨地在末尾添了一句, 红薯以待开春展开试验工作,验证真实的产量,如果达到预期效果将会全县推广。

  清溪县的工作报告上交到省级之后,省里的领导也坐不住了。省委派了一个同志、跟着县长一块去了上沟村考察。

  省委的同志叫张英,在省委任常务委员, 县长叫徐爱华。张英亲切地跟阮儒良握手, “阮同志辛苦了。”

  阮儒良给两位领导倒茶,他说不出什么场面话, 只是很朴素地回答:“不辛苦,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待会带两位领导去看看我们平时种红薯的地,仓库里的红薯。”

  张英发现阮儒良身边有有张脸格外眼熟,他微笑着问:“这是……苏老师?”

  虽然是疑问句,可是语气中却透露出肯定。

  苏叶有些受宠若惊,“您认识我?”

  张英是省常务委员,这样级别的领导苏叶平时是没有机会接触的,唯一的一次是在选省先进人物的时候匆匆见过一面。张英居然说出她的名字,这让苏叶很少意外。

  张英眼底的笑纹愈深,“一中的苏老师令人印象深刻。”

  今年的省状元印象总是要深刻一些的,加上苏叶曾经评上过省级的先进人物。张英再次在上沟村见到她,不是不意外的。

  话题谈到苏叶,马根生打开了话匣子,“苏老师帮了我们村很多忙,可以说没有她咱们村肯定不是这样。就连种红薯的地都是她问我们要的,要是没有她,我们肯定不给地给阮老师种。那块红薯田一直都是她和阮老师带学生打理的,咱们上沟村是沾了他们的光。”

  苏叶听到马根生这句话,心里狠狠地为他点了个赞!马根生真是瞌睡递上枕头,趁着领导在场,苏叶要抓住机会要点“特权”。有了领导背书以后的工作才好开展。

  她马上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首先,在这件事上我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我问马队长要了土地。土地是属于国家的、集体的。阮老师研究红薯已经很多年,当时我看了他的研究,心想一定要让他把红薯种成,于是问马队长要了土地。

  但这件事本质上就是不对的,决不能因为办了件好事就忽略了错误,我愿意接受组织上的惩罚!”

  她和阮儒良相互对视了一眼,阮儒良明白她的意图,点了点头。

  阮儒良并不是真正的高风亮节、清高的人,否则怎么会纵容他们偷偷圈养家禽家畜?他深知他们取得如今的成绩吃了多少苦,撇开物质谈的情怀都是虚无缥缈的。

  人活在世上就不可能脱离物质,饭都吃不饱谈什么理想?

  苏叶的话音刚落,阮儒良重重地摇头,深深叹了口气说:“小苏……你千万别这样说!”

  “你这样说让我良心难安,这是在扎我的心啊!”

  上沟村的村民听了都惊呆了,在他们眼里苏老师是一心一意为他们着想的人,实实在在地给他们做了很多好事,打心眼地为他们好。这样的人都要受惩罚,还有没有天理了?

  村民们虽然一开始有点碎嘴的怨言,但现在人人都在庆幸当初种了红薯,就连当初拒绝了他们的二队都在后悔。等开了春别说区区两亩地,就是两百亩都种上红薯,他们都乐意给!

  没有苏老师的先见之明,哪里来的丰收?

  “苏老师可别这么说,真是折煞我们了,田就是咱们集体讨论出来要种红薯,哪里来的私自划地!”马支书沉着脸说。

  马根生点头,“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决定,这是我们大家经过讨论一致同意的。要有错,咱大伙也一样有错!”

  其他人纷纷附和,“对!咱们村里那么多亩地都种红薯,那两块地本来也是要种红薯的。”

  农民的思想很简单朴素,地怎么种,最后粮食还不是要归国家、归集体?说实话这批学生娃知青反倒让他们刮目相看,比光吃粮食的那批老知青好多了。他们能干活、还能贡献很多粮食,哪里有犯错?

  张英赞许地看了苏叶一眼,能在短短时间内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可见她是个办实事的人。

  “苏同志别这么说,开展研究不能拘小节,这件你做得没错!”县长徐爱华鼓励地说道。

  靠自己把红薯的亩产翻了一番,这件事谁拿出去说不光荣?搞农事研究缺了土地、设备、经费,哪能搞得成,而苏叶阮儒良两个人却是单单靠自己,着实是难为他们了。

  明年“红星一号”要展开实验,试验首先在清溪县开展才能推广全国,到时候可不止这一两个村的事情,整个县、整个省都要作为试点研究,想要出成果就不是纸上谈兵的事。要搞改革迈不开腿,怎么可能?

  既然这个成果是在清溪县搞出来的,作为县长徐爱华是打心底支持的,这点小事算什么?

  张英看到苏叶和阮儒良那两张热忱的脸,脸上写满了愿意为奉献一切的表情,一老一少那漆黑的眼睛透出的目光,灼热得几乎令人无法直视。

  张英明白了苏叶的意思,他沉吟片刻,说:“开展试验总是免不得特殊化。省里的领导很关心粮食问题,上沟村有本事把高产红薯种出来,组织上肯定会给予一定的支持。阮同志、苏同志,你们只管一心扑在研究上,如果有困难可以找我。”

  苏叶一听来了精神,脆声爽快地说,“感谢组织的信任和理解!”

  知青宿舍被挤得水泄不通,很多村民都涌来看省里的领导,一张张脸挂着憨憨的笑容。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大的领导,大家听着领导夸赞阮儒良、夸苏叶,心里美滋滋的、仿佛夸的是自己一般。

  寒暄一番后,阮儒良带他们去看了种红薯的那块田地、仓库里的红薯。红薯个头是别人的两倍大,张英手里捧着大块的红薯,频频点头。

  两位领导视察了一整个上午,中午吃完一顿简单的午饭后才离开。

  他们走之后,苏叶和阮儒良对视了一眼,刚走进屋子他们就互相吹捧起来:“阮老师刚才随机应变得很是不错。”

  阮儒良笑笑,“哪里哪里,这一切多亏了苏老师。”

  “接下来的一切就拜托你了。”

  何老师是彻底服了苏叶,普通人哪有她的心眼?刚才的话相当于让领导背书。有了张英和徐爱华那些话,他们以后还愁被查吗?毕竟未来碰到了困难,他们可是要找领导、要找组织解决的。

  冬至后,生产队把年底的粮食按工分分到每家每户的手上。

  马根生念,“梁大柱,全年计310工分,每个工分五毛钱,领389斤粮食!”

  这个几乎是满工分的壮劳力让很多村民非常羡慕,同时一个工分值三毛钱,更让人激动。这意味着他们能分到更多的钱了!

  因为他们交够了国家的粮食,加上他们村的茶叶卖得不错,工分值钱了!去年他们一个工分只值九分钱,连买粮食的钱都不够,只好赊账借钱买粮,很多人家从年头到年尾都在欠生产队的钱。今年可以还清饥荒,过一个好年了。

  大家领着粮食和生产队的分红钱,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他们每个人分到了一百多块的分红。上沟村发得起这些钱,纯粹是因为卖茶叶的钱买完粮食后还剩下两千来块,村里的会计算完账,村委干部一合计,干脆把钱分到每个人手上,让大伙过个好年。这才有了四倍于往年的分红。

  学生知青们是第一次遇上这种场合,他们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的“工资”,三百来斤的红薯,百来块钱。他们看见村民们欢喜的笑容,笑容中充满了希望,头一次觉得他们的下乡是有意义的。

  苏叶做了一点过年前的准备,她去了好几趟黑市,买过年要用的粮肉果蔬。有一次她撞了“大运”,一次性带回了100斤五花肉。连刘刚都啧啧称奇,她的运气也太好了,竟然能碰到这种好事!

  平时刘刚往县城里跑七八趟,有一次买上猪肉就是撞上运气。刘刚想:也许是苏老师人脉广的缘故吧。

  他哪里知道自己亲爱的苏老师只是简简单单地到县里兜了一圈,车后座就装满了粮食和五花肉,想取多少粮肉取多少?

  苏叶把买回来的精细粮分给学生带回家过年。他们一共有250斤大米、200斤富强粉,每个人分到了十斤大米、十斤富强粉。

  宿舍里的精细粮是他们用亲手养的鸡鸭、兔子买的钱换来的。何梅梅这批来得晚的老师也有精细粮,牛翠花拿到精细粮的时候整个人都惊住了,他们只来了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然能分到精细粮。

  苏叶微笑地点头,叮嘱他们:“大家心底记住一件事,财不外露。这些粮食是从黑市买来的,该谨慎还是要谨慎,否则大过年的被公安抓了就不是好事了。”

  大伙牢牢地记在心里。他们捧着怀里的精细粮,学生们喜滋滋地想:不知道捧着这堆粮食回家,父母该有多高兴!

  虽然他们在乡下不必发愁粮食的问题,但因为谨慎的缘故,从来没有寄过粮食回家里。想想他们的父母应该也有两年没有好好吃过精细粮了,恐怕都要忘记面条、米饭、饺子是什么滋味了!

  苏叶让刘刚把五花肉做成了腊肉,离开前每个人都分了一斤腊肉带回城里。

  临近过年,刘刚不用正在休假、不用干活,因此这次他做腊肉做得特别用心,香料下得特别足,加上五花肉新鲜、油板三指来厚,材料好,做出来的腊肉光闻着气味就令人心动。大家把腊肉硬邦邦地抱着怀里,感觉心都快热化了。

  “你们这半年来做得很不错,劳动很刻苦,大家都回去过一个好年吧!”

  学生们感动得泪眼汪汪,原来过年不仅有精细粮分、还能分到五花肉!苏老师对他们太好了,这过年的福利待遇竟然比厂里的工人还强上几倍!

  苏叶看着大家激动地翻着自己的粮食,眼睛水汪汪、湿漉漉的,感动得一副快要哭的模样,像极了某种小动物,她轻咳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