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将在七零 第79章

作者:苏佑蓁 标签: 随身空间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张彧放下袋子,问林三丫:“娘,这几天没事吧?”。

  林三丫浅笑说:“建设睡你那屋,澜澜天天晚上来陪我睡,没什么事”。

  张彧笑看胡澜:“还好吧?”。

  胡澜笑说:“还好,我爸他们也没事,队里也没什么事”。

  沈秋阳见两人又黏糊上了,放下玉米袋,进厨房看水缸,里面没有多少水了,洗个手,挑水桶去挑水。

  胡澜给张彧打来水,张彧边洗手边和她说:“这几天我在山里想到一个问题,明年深秋我们就结婚,那时大哥大嫂可能没有时间来,过年后,出初五,我和你还有娘,一起去一趟京城吧”。

  大哥大嫂养澜澜几年,该上门去拜访,见一面,过年后到龙抬头那段时间,村里没什么活,到那时家里的畜生剩的不多,正好可以出门。

  胡澜两眼亮晶晶看着张彧:“真的?”,来乡下这么久,她很想念大哥大嫂,侄女侄子,也不知道璇璇还记得不记得自己?

  张彧点头“真的”,拿毛巾来擦手:“这事先不要和伯父说,怕有变数,快过年再和他说”。

  变数是没办法预料,胡澜明白,浅笑说:“我明白”。

  张彧拨她鬓边的一缕乱发,低声说:“好姑娘”。

  胡澜被张彧语气里的宠溺弄得心里一颤,定了定神说:“我去和林姨做饭”。

  张彧拉起她的手:“我不在几天不想我?和我说说话”。

  胡澜小声说:“吃完饭再和你说”。

  “说好了”。

  “嗯”。

  玉米只收回来两袋,后面沈秋阳要去帮忙,张彧拒绝:“你随我去,路上我还要放慢脚步等你,浪费时间,你在家帮忙脱粒就行”。

  跟着张彧去确是会拖后腿,沈秋阳只好做罢,在房间里脱玉米粒。

  大队也要收玉米,张彧没有去上工,而是把自家山里种的收回来,翻地,种秋红薯。

  自己的事忙完,大队的玉米已经全收回来,张彧去上工就是翻地,翻一整天,挣十个公分。

  .

第104章 送

  农村干活就是轮回重复,收春玉米,种下红薯,分粮,张彧家依然分得很少,他又跟大队买些旧粮,

  其实张彧并不不缺粮,前年他常去黑市,每次去黑市都会买粮食收起,多数买麦子,白面,大米,玉米。

  玉米最多,就是暗中照顾牛棚里的七个人,还有在农场的钱瑾瑜,在上海的钱璟安三人,粮食还是剩有很多。

  胡澜大哥家有两个小孩子,隔一个多月,张彧还让胡澜给他们寄去些白面或大米。

  张彧会继续从大队买旧粮,是买给大家看的,从钱志安那里拿回来的那些黄金,他计划折成粮食和现金,帮助非常困难的家庭。

  之前在读书没时间办,现在毕业了可以慢慢实施,但要怎么做,还没有个头绪。

  忙忙碌碌,时间一晃而过,贺知文那边没有闹出什么事。

  阳历九月初,沈秋阳提早回家和爷爷奶奶团聚五天,之后去县武装部报名,体检,政审,等入伍通知书,时间跨度还挺长。

  沈秋阳回家后,张彧隔一天傍晚就去河湾捡野鸭蛋,这个时候野鸭蛋不捡也会浪费掉。

  每回临天黑,张彧都一身湿淋淋提满满两个竹篓的野鸭蛋回家,捡的不止这些,还有一部份被他收起。

  捡回家的野鸭蛋只吃一点,被林三丫和胡澜用盐酒腌坛里。

  咸野蛋胡澜也爱吃,特别是用流油的蛋黄夹进馒头,滋味特别好,爸爸和牛棚里的人也爱吃。

  她听说河湾芦苇里的野鸭蛋没那么好捡,里面坑坑洼洼,里头还有不少水蛇。

  胡澜曾问过张彧,张彧当时说那些水坑对他来说不是事,至于水蛇,被他逮去换给杜师傅不少。

  想到张彧在山里的表现,胡澜信了。

  胡澜边拿鸭蛋在装白酒的碗里滚过,再放入坛中,边和未来婆婆说:“林姨,农村能吃的东西真多,在城里,买鸡蛋都很困难”。

  林三丫也用白酒滚着鸭蛋,开心说:“其实以前我们也过得很艰难,一样的,一年到头也吃不到一个鸡蛋,几片肉,更不用说吃饱,日子很苦”。

  从铁蛋落水,觉察到前婆婆的心思后,就不理老两口,没有孝道束缚,他们日子才慢慢好转,儿子自立门户,带她搬出来后,过的就是神仙日子。

  林三丫又说:“这几年我明白一件事,过得好不好,得看当家人有多大本事”。

  这话胡澜很赞成:“嗯,城里也一样,高级工的工资高”。

  “……”。

  沈秋阳等入伍通知的时间等得磨人,到秋收农忙,收稻谷收秋玉米,他还时不时踩自行车来找张彧,跟着他上工,帮他挣几个公分。

  直到快种完冬小麦,沈秋阳才收到入伍通知书。

  沈秋阳入伍那天,张彧和沈爷爷沈奶奶还有凌江送他去县武装部。

  清早,他们在公社车站正要上去县城的班车,封谚赶来,见到沈秋阳他们,腼腆笑说:“我还担心赶不及”。

  沈爷爷开心说:“封小子,谢谢你来送秋阳”,从封家村走到公社要两个多小时,封家小子显然早上还没有五点就从家里出来,那条路又不怎么安全,这份心太难得。

  秋阳虽然读书不好,但交到几个好朋友,总算没有浪费那些学费。

  封谚笑笑:“我和秋阳同桌两年,该来的”,张彧和凌江向他笑笑。

  沈秋阳拍封谚肩膀:“谢了,上车”,没有这份心,同桌五年也不会来。

  众人上车,坐下后,沈奶奶从提着的袋子里拿出一个馒头,递给后面的封谚:“小封,你一大早赶来,吃个馒头”。

  封谚提起手上的小袋子说:“沈奶奶,我出门前吃过,也带着干粮”。

  沈奶奶把馒头塞给他:“拿着,我给你们准备的,但小张和小凌都吃了,你走那么长时间路,早饿了,吃吧”。

  张彧和凌江说吃饱,她相信,封谚在家吃过,最多垫垫肚子,现在肯定饿着。

  沈秋阳劝他:“拿着吃,我奶奶准备很多,刚刚给张彧和凌江,他们吃过没要,我奶奶不太高兴”。

  “臭小子,我哪里不高兴了?”。

  “哎哟,奶奶,别揪……”。

  时间到,车开出去,沈秋阳和爷爷奶奶隔着道坐,两位老人家不停叮嘱,要他去部队要和别人相处好,听领导的话之类。

  沈秋阳这段时间听这些耳朵都起茧,但还是认真听,认真答应,他也交待他们:“爷爷奶奶,你们不要吃得太俭省,爷爷,张彧送去的东西不要觉得谁可怜就分出去”。

  他和张彧说好,请他时不时给爷爷奶奶送点肉蛋,到时他给他寄一半津贴。

  沈奶奶说:“大孙子你放心,我看着你爷爷”。

  张彧几个没有说话,让他们祖孙三人说分别的话,车上的人听了,知道沈秋阳去当兵,脸上都露出羡慕的神色。

  八点出头到县城,他们走去武装部,到地方,就见武装部门口有辆绿色卡车。

  张彧和沈爷爷他们在外面卡车旁边等着,沈秋阳背着行李拿入伍通知书进武装部。

  沈奶奶看着孙子的背影心里头很不好受,老大就这一根独苗,她不想让秋阳去当兵,担心秋阳和他爸妈一样,一去不回。

  但磨不过孩子,想到大孙子和张彧学的本事,心里安定一些。

  和他们一样等着的还有一些家长,一个妇女和沈奶奶搭话:“大娘,你来送孙子啊?”,她看看张彧和凌江封谚:“你几个孙子都很不错”,长得都高。

  沈奶奶轻声说:“嗯,这三个孩子是我孙子的同学”。

  妇女说:“哎哟,那他们感情真好”,随即担忧说:“大娘,你知道我们县这批新兵会分配去哪儿吗?”。

  沈奶奶摇头:“不清楚,你来送儿子?”。

  “是”。

  “……”。

  张彧暗中观察送行的家长们,他们脸上有自豪、兴奋,还有离别的不舍,没有一点恐慌和害怕。

  当兵保家卫国光荣,这是这个时代老百姓们普遍的认知和觉悟,张彧心里感动。

  没有太久,二十多个新兵背着行李从武装部大院里排队昂首挺胸出来,个个胸前戴着大红花。

  张彧注意到新兵后面的韩向南和几个武装部的人,几人边慢走边说话。

  新兵出来,和亲人们道别,沈奶奶拉着大孙子的双手,只说一句:“你要好好的!”。

  就要和最亲的爷爷奶奶离别,沈秋阳心里堵得难受,哽咽说:“好,你们二老保重,等夏阳下个学期转回来陪你们”。

  沈爷爷瓮声瓮气说:“啰嗦,我们又不是老得走不动,记得,到部队听领导的话”。

  “嗯”,沈秋阳应,看向张彧凌江封谚三个。

  张彧微笑说:“保重!”。

  凌江红着yihua眼说:“保重!”,要好好的。

  封谚也红着眼:“保重!”。

  沈秋阳点头。

  “上车了”,新兵们和亲人依依不舍惜别,转身上卡车,上车前,沈秋阳回头看张彧一眼,张彧给他安心的眼神。

  沈秋阳排队上卡车,到车上站好,眼泪刷的流下,模糊了眼。

  绿色卡车开远,直到看不见,沈爷爷眼眶发红,沈奶奶眼泪流下来,掏出手巾擦泪。

  等二老情绪恢复大半,张彧说:“沈爷爷,沈奶奶,等下午的班车太晚,我去找个牛车送你们回去”,现在才九点多,离下午三点还早。

  沈爷爷说:“牛车不好找,不用费事,我们等到下午没事”。

  张彧正要说什么,就听一个比较熟的声音说:“我叫人送伯父伯母回去”。

  几人看过去,张彧见是韩向南,又听他称呼沈爷爷沈奶奶为伯父伯母,想来双方是认识,但刚才又没有打招呼,是认识不熟的情况。

  沈爷爷说:“小韩啊,不用,不麻烦你”。

  韩向南说:“伯父,不麻烦,现在不忙,去东兴来回一趟很快”。

  韩向南还记得张彧,也知道他家情况,看向张彧问:“你怎么没有报名参军?”。

  张彧说:“我娘就我一个儿子,再说我明年结婚!”。

  韩向南:那更要给你娘争气啊!

  由于韩向南的坚持,张彧和沈爷爷坐上武装部的吉普车,沈爷爷坐前面副驾,张彧和沈奶奶凌江封谚坐后座,没有胖的人,何况凌江很瘦,能勉强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