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山月明
第三天,央广新闻频道在探访国家体育总局时报道,杜诗怡同学七月上交的体育大数据可视化综合辅助系统已由专家组完成初步迁移应用,将逐步普及至华国多个项目的国家队训练中,目前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七个领域已经配备,花滑击剑跆拳道等十六个领域正在研发,华国运动员及体育部门将会全力以赴,积极备战明年在家门口举行的奥运会及亚运会,团结拼搏,勇攀高峰。
第四天,南城金汀遗址工作组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清云地宫目前已经进入实质性考察,遥感机器人探测过入口处近百平方米的地域,发现九龙纹金漆画、汉白玉篆印、粉彩白釉梅瓶等数十种文物遗迹,采返的土质样本和空气样本正在分析中,将于明年派遣工作人员下地发掘。同日,南城博物馆官博宣布,经前期与华元沈总会商,将与世研部建立历史文化数字展项目合作关系,“盛京如梦”全息体验一期工程已于近期启动建设,以《职场初体验》节目中杜诗怡郑飞扬展示的超大型古风实景全息游戏为蓝本,新增多类型场景及故事线,预计将于明年下半年接待游客来宾。消息一出四方炸裂,竟然有机会现场体验如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息盛景,体验高沉浸高互动下的各种专属结局,社交网络上大片尖叫,#明年秋日南城见##赴一场如梦的约#高挂热搜一天一夜,经久不歇。
自九月七日起,华国各大核心期刊开始以令人瞠目结舌的密度高频次刊发杜诗怡的论文,上来就是八篇数据恢复,其中诸多理论和观点世所未见,几乎开创了一个领域的全新格局。其后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脑机接口,一次又一次震惊计算机界。从未有人能一气拿出这么多高精尖成果,遑论还覆盖这么多领域,几乎是其他学者几辈子的研究。关于为什么不选择发在影响因子更大的国外期刊,据悉杜诗怡曾无辜而诚挚地表示,项目紧任务重,没时间翻译成英文,于是被迫承担这一流程的大批外国学者再次对着词典半蒙半猜开启汉语桥剧本,大批华国期刊得以加入SCI数据库,大踏步推动中文期刊国际化建设进程。
十二月,杜诗怡关于虚拟光屏的国际专利申请被曝完成所有PCT程序,正式授权颁发,为她金光璀璨的履历再添一笔。据说她已签署合同认可华元等部分华国公司的使用权利,徐宇作为世研部临时代管人已经在组织批量生产,或许不久的将来这种先进设备就能全面普及,走入寻常百姓家。
三月,一段华国部队军演视频亮相央广军事频道,其中参与演练的某新型无人战车引起世界轰动,据报道,该战车全面配备无人自动驾驶系统,拥有侦查、运输、地空火力打击等多项作战能力,目前仍在测试中,预计将于后年正式入编服役,开启国防现代化新征程。
五月,国际计算机协会公布上一年度各大奖项获奖名单,备受瞩目的莱茵奖毫无悬念地花落华国杜诗怡,或许世计协内部不是没有过西方派系的努力争取,然而实在找不出一个人与她相提并论,甚至连她一个领域的成果都无法企及,于是首届获奖者的辉煌名声与纪念意义最终仍归于那个无可争议的人选,史书将永远铭记她与她的祖国在这一重大奖项上的特殊地位,永远为之臣服。
五月末的时候,超话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生贺仪式,庆祝诗诗满22岁,继续成长为厉害的大人。那时候距离上次得知她的讯息已经过去了近三百个日夜,但诗笺仍在等,不少人的连续签到天数已经积攒成了壮观的数字,发帖的名字后面,超FUN的牌子熠熠闪光。
她在创造时代,而她们等她归来。
***
今夜。
酒泉。
风速2.8m/s,气温20.6摄氏度,云层很淡,能看到天边的群星。至少三天以内,发射场附近都是这样的好天气,是专家组分析研判了数万组气象数据后得出的最佳窗口期。距离预计的发射时间不足二十小时,全航区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中央大楼灯火通明,无数地面工作人员在这里进行着最后的复核确认,确保火箭安全飞天。
沈砚站在一楼门厅前。
他穿着蓝色的工作服,肩头是初升的月色,戈壁的风吹过来,簌簌的,有胡杨和白蜡树的气息。有路过的人会打趣一句:“沈工,又来接人呀,去问天楼下等不是一样嘛。”
青年只是笑笑,礼貌地颔首打招呼,仍然立在风中。
过了一会儿,又一队人从发射塔架那边过来,领头的是本次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秦路,和沈砚也熟识,温声问候了几句。眼前的青年如松如雪,和那个明丽的同样从北城过来的小姑娘师出一门,是航天城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两位计算机专家,两人分别在不同的任务组,白天黑夜各自忙碌,从中央工作区到南侧问天楼的十一分钟,是他们一天里唯一能独自相处的一段路,能说上几句话,并肩走过群星或夕阳。
航天事业,多少辛苦与浪漫并存,秦总师心下感慨,也朝大楼里望去:“喏,你等的人来啦。”
正对着大厅的电梯门打开,少女被一群人簇拥着出现,一边走一边和身边人说着什么,走到门厅,女同事轻轻推了她一把,她抬起头,看到了站在风里的青年。
周围是善意的欣慰的眼神,她大大方方地走到沈砚身侧,问:“来多久了?”
“两分四十秒。”
“哎大家都是加班,你每次都比我快。”她嘀咕了一句,但唇角弯弯,“秦哥,芳姐,那我们去问天楼看看情况。”
“去吧去吧,”众人挥手,“代我们向周哥他们问好。”
两个人转身朝远处另一片灯火区走去,影子投在路灯下,几句零星的对话飘过晴朗的夜幕,隐隐约约从风里传来。
“中午几点吃的饭?”
“一点半,今天有糖醋里脊诶~”
作者有话说:
航天相关资料参考自网络~
第132章 封神132%
杜诗怡到问天楼的时候是晚上七点四十三分。
穿过圆形的中厅, 走上旋转楼梯,她和沈砚来到了位于二楼的训练监测室,已经有数名工作人员在里面忙碌, 中央大屏幕上是本次载人飞船天梦十六号内部的画面, 旁边几块小屏幕上是三位航天员此刻的身体状况数值, 各项数据不断地跳动着, 场面凝肃无声。
这是半年来每一天都在重复的景象,只不过近日从北城航天基地转移到了酒泉发射场。外人来看此时的监测屏只怕瞬间就要晕头转向,但杜诗怡和沈砚都不动声色, 站在技术负责同志和医监医保人员身后,全神贯注地听着画面里传来的声音。
“仪表正常。”
“北城收到,仪表正常。”
“束缚带正常。”
“北城收到,束缚带正常。”
“压力服气密性正常。”
“北城收到, 压力服气密性正常。”
……
安静得落针可闻的监测室,只能听到对话双方沉着冷静的声音。画面内,三名航天员依次对飞船进行起飞前的检查, 一切都仿若真实,最后一天的训练并不会有太多内容, 只是再一次地、最后一次地进行发射前程序演练。真正的天梦十六号飞船此刻正在加注推进剂,返回舱已经封舱,而这场实训依然有条不紊, 如同过去六个月千百次的训练一样。
半个小时后,训练舱开启, 杜诗怡迎上去, 每一天每一次, 她的第一句话永远相同:
“感觉怎么样?”
“特别好。”指令长周政竖起大拇指, 那是太空飞行中代表一切正常的手势, “和现实里一模一样。”
他笑着说:“我们是第一批用上全息技术的航天人。”
医务人员围上来,对他们进行每次训练后的例行健康检测,虽然刚才大屏幕上的数据全过程都没有异常,但所有人依然一丝不苟,动作严肃认真。杜诗怡轻轻吐了口气,站在门边坚实的大理石柱旁。
那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与重担。
因为这句每一次都一样的回答而缓下些许,但仍然不会彻底消除。
她的目光透过半开的门缝,看向里间仍然散发着幽幽蓝光的全息舱,它还没有彻底关闭,要等技术人员检查过状态才会熄灭电源。仅仅在一年前,这还是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东西,而今航天城的所有工作人员司空见惯,记录各种参数的动作熟练迅速,一切井井有条。
不大一会儿,负责仪器日常检查的小高过来汇报:“杜工,一切正常。”
杜诗怡点头,她的语调平稳沉静:“锁好芯片,关电源吧。”
“是。”小高应下,又好奇地看了一眼这位全球首例全息训练舱的总设计师,眼前的女孩年轻得过分,却从来拥有超越年龄的气度与从容,再难再重的任务压下来,她的神情始终平静,哪怕是在发射前夜,依然保持绝对沉定,脊背笔直,极让人安心。
杜诗怡站在那里,注视着三位航天员完成了所有必需检查程序后起身,他们要去和家人见面,然后在发射前15小时开始睡觉,在发射前5小时起床,发射前3小时举行出征仪式后前往发射场。无数工作人员跟着拥出去,小高也回了里间,监测室里没有人,她忽然觉得有点耗尽力气,想去外面的星空下走一走,还没开口,沈砚先出了声。
他说:“天梦十六必成。”
杜诗怡转头看他,沉默一瞬,轻声说:“嗯,我知道。”
出问天楼的时候遇见了两个意外的人。
张启行和许岳在楼外等他们。
“老师,张局。”杜诗怡是真的意外了,“你们不回去休息吗?”
不同于她和沈砚明天发射完成后就可以撤离,眼前这两位的任务都还没结束,天梦十六号在轨运行的42天里,要全程现场紧盯,今夜不止是宇航员,所有地面工作人员都需要养精蓄锐,等待接下来要面对的峻岭重关。
“准备回去了,顺路过来看一眼。”许岳说,他温和地看着自己最小的弟子,“最后一次训练也结束了?都好?”
“都好。”杜诗怡说,“明天就要发射了,今天不宜上强度,所以教练员那边安排的是起飞前环境检查,没再做到点火那一步。”
“紧张吗?”
今夜月明风静,广场四下无人。星辰温柔地俯视大地,杜诗怡顿了顿,面对一手带她走进计算机殿堂的老师,她终于承认:“紧张。”
夜色深沉,远远的能看到发射塔架,火箭遥遥矗立,顶部返回舱外喷绘着庄严的红旗。这是一种她从来没有过的感受。全息舱投入使用的第一天,她亲自做第一个实验体,那个时候她都是镇静的,一切如常。心脏微微紧缩,呼吸仿佛被什么牵绊着,她望着那面旗。
她说:“做了那么多次模飞试验,明明我知道它没有任何问题……”
张启行笑了。
“整个设计耗时三年,每一个零部件都经过工程师日夜推演,地面人员检查了上千次,它确实不应该有任何问题。”他说,“但紧张是正常的。因为华国航天,这四个字本身就是一份沉甸甸的重量,重若千钧。”
杜诗怡仰着头,她能理解其中大半的意思,那是她从踏上科研路后一直坚守的准则,也是来到航天基地后随处可见的标语,“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哪怕已经在地面上实验过千百次,不到真正发射的时候,谁也无法放下高悬的心。
她说:“我明白,我们会保持警觉到最后一刻。”
“你做得很好,”张启行说,“原本我们以为,全息计划至少要持续四年,天梦十八号的时候才能开始验证,但你将时间提前了这么久。如果一切顺利,周政他们带回来的空间实验结果符合预期,很多事或许能够提前启动,也许在下一艘天梦,就会有华国的宇航员登上月球。”
杜诗怡抬眸,纤长的睫毛在月色里轻轻闪动。一年前,她刚刚从信安局走出,就接到了来自国航局的召唤电话,老师曾经让沈砚带给她的玫红色盒子,终于到了揭开真相的这一天,她赶到位于城郊的航天基地,与同样刚结束上一个任务过来的沈砚会合,在基地科研楼顶层的会议室,一起翻开了那份绝密计划书。
华国航天载人登月。
短短八字,扑面而来却是无比磅礴厚重的气息,黑色的方正宋体印在封面纸页,笔锋遒劲,震撼无声。华国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月,采用两枚火箭连发方案,于绕月轨道进行两次交会对接……而他们要做的是这个庞大计划中的一个分支,最终目标就是突破全息舱技术,具体任务包括七大项二十六小项,比如:
第一,建立飞船内部、空间站出舱等全息微重力场景。目前地球上极难模拟太空失重,各国常用的中性浮力水槽能达到大部分效果,但水中存在的极大阻力仍会导致其与真实太空感保有差别。而通过意识入境,航天员将可以在全息舱构建的全真微重力环境里随时演练,提前适应太空出差,降低在实际执行任务时遇到危险的可能。
第二,建立仪表板、照明光源、检漏仪等全息设备模型。这不仅用于训练提升操作熟练度,而且在教练员的操控中,每个仪器都可能在全息空间里突发损坏,以同步训练航天员掌握故障维修。同样的用途体现在医学训练及紧急避险训练中,各种特殊场景只需要完成建模就可以使用,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取最逼真的体验感,方便快捷。
第三,建立全息模飞系统,全真模拟火箭发射及飞行全过程,助力火箭设计、组装及测试等各个流程节点,进一步提升研发效率及安全……
……
本是为了数年后的载人登月,但这些技术如今已经全部用在了天梦十六号身上。如同周政所说,它将成为登月计划的前哨站,成为以全息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科技的首个试炼场。直到今天,她仍然记得初见那份计划书时的震撼与胸中涌起的热血,而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他们已经站在了最后一道关口,离宣告成功只差一步。
“我们现在站着的地方叫梦园广场,每一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宇航员在这里举行出征仪式,从这里走向太空。”张启行伸手划过此刻空寂的夜,“明天,这里将迎来第九批征战者,他们要接过先辈的旗帜,代表华国奔赴星空。”
“和你们说这些,是因为将来或许还要召你们回来,华国不仅要探索月球,还要探索火星、木星。更甚至,太阳。这其中会有很多艰险,一定会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你们这一代人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
头顶的星空浩瀚无垠,脚下的土地沉默坚硬,张启行负手立在夜风里,短短几句,揭示了华国航天今后的十年。
杜诗怡和沈砚对视一眼,神情都郑重:“随时等候国家召唤。”
“不急,这次回北城之后先给自己放个假。”张启行道,“今后或许还有很多硬仗,你们要把最好的状态留到那时。”
许岳温声道:“回去休息吧,养足精神明天看发射。”
杜诗怡点头,与两位前辈道别,和沈砚并肩离去。张启行和许岳在后面看着。直到两个年轻人去的远了,许岳有些担忧地问:“现在就告诉他们,是不是太早了?”
“老许,别总把他们当孩子。”张启行悠悠道,“他们已经能面对很多风雨。”
“是啊,他们已经这么厉害了。”许岳笑叹,“我还总觉得是诗怡刚入学的那会儿,一晃眼,孩子们都长大了。”
“你相信那个txt文件说的话吗?”
“什么?”许岳愣了一下,“曼陀罗U盘?我不知道,也许……”
“也许那只是个无聊的玩笑,也许真的存在地外文明。”张启行久久地望着远处发射塔架上的灯火,“但不管如何,深空探测势在必行,永不止步。”
夏夜温和寂静,他们站在广场上,遥望着穹顶酒泉的星空。那里浩瀚璀璨,流淌着千百年来不灭的银河,那里古老神秘,有太多的谜题等待着人类揭开面纱。
终有一日,人类将登上银河。
***
翌日。
杜诗怡清晨起身,看了一眼窗外晴朗的天色,深呼吸,披衣下楼。
十一时四十许,航天员出问天楼。
雄壮的音乐声响彻梦园广场,人群的热烈冲散了紧绷的空气,道路两旁全是人,送行的队伍将视线挤满,每个人都挥舞着手中的红旗,前排少先队员手捧的向日葵在阳光下纷繁灿烂。直到三位航天员走到广场中心,那里站立着一位军区司令长,音乐消失,呐喊也消失,天地一片静谧,只剩下四个人相对肃立,目光坚毅,掷地有声。
“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天梦十六号航天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
“出发。”
“是!”
上一篇:穿成年代文男配的小后妈
下一篇:成为星际最强游戏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