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科举路 第24章

作者:无根的蓬莱 标签: 重生 升级流 穿越重生

  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父亲给二妹妹挑了一门好亲事,二妹妹这般官宦女儿家庶出女儿的身份,看着风光,实际却会被人左右挑剔,很是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

  父亲挑了季兴邦这般身份比自家低的人做女婿,日后二妹妹不会被人作践、磋磨,小日子应该会过得不错,应该会很舒心的。

  季兴邦日后若是有什么不好的,父亲自然会给二妹妹做主,便是日后父亲故去了,自己这个嫡亲的哥哥也不至于干看着人家欺负二妹妹,该帮他出头的时候还是会做的。

  时穆瑾一直跟在自己母亲身边,知道母亲想要将自己亲妹妹时暄妍送进宫里选秀的计划,极其不同意。他深深觉得自家如花般放妹妹若是放到那吃人不吐骨头的深宫之中,怕是会慢慢枯萎的。

  便是日后能有一小段时间的风光,恐怕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哀怨得更多一些。

  只是母亲心意已决,妹妹又一心被母亲描绘的那些荣华富贵迷了眼,她们二人现在谁也不听劝,父亲仿佛也放任她们去搏一搏,自己这个哥哥便也没有什么说话的余地了。

  时家并没有季家老宅那些严苛的规矩,中午摆饭的时候时征道便没有让分桌,而是时家父子三人、季兴邦四个男子和方姨娘、时晗雪两个女子六人坐了同一桌。

  按道理来说方姨娘这个妾是没有资格上桌的,季兴邦与时晗雪这样的未婚夫妻也需要有些避讳的,可是这不过是家宴,在坐的六个人自己默默的不挑礼,也就没有人指出来,大家心情愉快地一桌吃饭,一块儿聊天,才有些家的样子嘛。

  因为最近在眼前的是时穆宁和季兴邦二人的府试,时征道便问了问二人准备什么时候动身去府城。

  季兴邦便回了他一个与季兴杰和李家众人约定好的时间,正月十六,倒是让时征道有些惊讶他出行这么早,也从他口中得知了季兴杰和李家众人会赴京的事情。当然,大家全部一起赴京的原因是要隐去的,那些话没有必要让其他人知晓,哪怕时征道是自己未来岳父。

  时征道捋了捋自己的胡子,对季兴杰尽早赴京的决定是支持的,他突发奇想,对大家说道:“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年是大比之年,你们几个人都花空了心思应付科举,一定非常耗费精力,考完正好修整个一年半载的,也算作是游学。

  宁哥儿和兴邦是最早在府城里考府试的,你们二人现在已经定了要和曾阳夏、闵宏达这两个同窗一起借宿在府城李家的房子里,不如你们考完试也不要急着回魏县,继续在府城游历几个月,待到六月我让人接着方姨娘和晗雪一同到府城与你们汇合。

  你们在府城汇合后大约七月底八月能到省城,可以再与瑾哥儿,还有李家那个李思齐汇合,到时候瑾哥儿和李思齐的乡试也考完了,你们一同在省城游玩几天,也等着成绩出来,听了成绩之后再赴京,到了京城正好的冬天,然后就在京城等着大家再一起过个团圆年,真是极好的!”

  时穆瑾点头同意了自己爹爹的意见,反正他在省城考完乡试就要回京城自己的书院里面继续念书的,到时候是一个人回去和一群人回去影响不算大,听父亲安排就可以了。

  时穆宁开心得几乎要跳起来了,他从小在京城那个繁华地长大,总觉得那里什么都好,现在憋屈在魏县七八年了,可是憋坏了,听说能回京过一次年自然是高兴万分,给季兴邦和时晗雪絮絮叨叨说了好些京城好吃好玩的地方,恨不得立即就带着二人去吃、去玩了。

  季兴邦有些愣神,前世里可是没有这一出事情,他和时晗雪在成亲之前都没有一同进京过,不过他心中对这个提议是很心动的,虽然嘱咐了大堂兄大堂嫂好些事情,但是不知道这一世会变化成什么样子,若是自己能在京城他们旁边参详一番,怕是也挺好的。

  再悄悄看着面色红润欣喜的时晗雪和方姨娘,她们相比也是极为欢喜的。一来二人离京这么久,也想去京城见识一番;二来女子本来就囿于后宅,难得有这样可以游历的机会,自然是很难得的。

  于是季兴邦也笑着点点头,说道:“我这就回去与大堂兄好好商谈一番,他应当会同意的。”

  时征道笑着说道:“别怕,我过两天亲自去拜会季兄,一定把他说服,你们几个小猴儿就好好考试,等着考完之后开心地去游历吧!”

  时征道肯选季兴邦做自己的二女婿,有部分原因也是在于他看好季兴杰这个亲戚日后的发展前途,这次远道而来魏县,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拉进二人感情的机会,定然回去会一会友的。况且季兴杰还是自己次子时穆宁的恩师,自己不去拜访也不合适。

  况且自家在京城经营已久,对于京城的地头那是很熟悉的,也能在季举人一家初到京城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方便一些,日后自己也好和他们增加走动。

  等到明年过年的时候,正好自己也会带着家人回京,那个时候季兴杰会试的成绩应该已经出来了,若是考中贡士等着明春的殿试,那么自己自然可以恭喜他一番,与他在京城观雪赏梅好不快活。若是他会试失败没能考中也没有关系,自己也可以安慰他一番畅饮一夜,以酒消愁。

  季兴杰现在这么年轻,便是这科不中也最好留在京城游学三年,京城消息比较多,大儒比较多,能交流的人也多,可比这个小小的魏县资源雄厚多了。以季兴杰的才华来说,时征道以为他即便这科不中,下科也是必中的。

  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时征道在离开前果然拜访了季兴杰,将自己的计划说给他听之后取得了他的同意,然后二人介绍了李思齐和时穆瑾二人认识,让孩子们先熟悉熟悉,也方便孩子们日后好结伴。

  这个年头虽然也是河清海晏的,但是出门在外多个人照应也是极好的。

  作者有话说:

第55章 府试开始

  转眼间便到了正月十六那一天, 季兴邦带上自家爹娘还有桃花姐给自己置办的衣服、考篮,还有大堂兄季兴杰带自己去衙门里开出来的户籍贴、在县学里和其他学子一起的“联名具结贴”等等考试必备的文书,与季兴杰和李家人一同坐船去了府城。

  临别的时候季桃花夫妇二人、时晗雪等人都到码头去送别, 周平安这个书童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跟着季兴邦坐船去府城照顾他。季兴邦站在船头向大家挥手告别, 心中却是一点儿都不怵的。

  无他, 只因为其他童生人人都在愁苦没有见过新任的学政大人,不知道他喜欢的文风是什么,不知道他会出什么四书题,心中忐忑不已。但是季兴邦前一世里面参加了这一届的科举, 对考题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也对前世里第一名的答题情况记忆犹新,知道学政大人喜欢什么样的文风,他心中一点儿都不慌。

  再加上自己前世里这么多年的读书积累,这一世里面认真的学习, 季兴邦对于自己能考中秀才这件事是毫不怀疑的, 所以他走得信心百倍,只是有些离愁别绪而已。

  但是想到等考完之后时晗雪等人便也要赴府城, 他这一世可以和时晗雪在婚前就一同结伴游历半个大景朝一同赴京, 心中也是很激动的。

  到了府城之后, 一行人都住到了李家在府城之中置办的宅院内。这个房子是李老爷因为李思齐到府城求学之后专门购买的宅院, 位置在离青山书院比较近的地方,置办的宅院地盘也比较大,比起他们李家在魏县的宅子也丝毫不差。

  在府城住下的这几天里,李夫人和李思微张罗着仆从将宅子收拾了一番, 预留出了日后闽弘达、曾阳夏来考试时候住的屋子, 在吩咐仆从将女眷现在住的屋子在她们离开之后好好打扫一番, 考完试后方姨娘和时晗雪二人来时候可以让她们居住。

  李思微留下了可靠的仆从,让他根据季兴杰的描述给季兴邦、时穆宁、曾阳夏、闽弘达四人准备考试之后需要用的考篮,以及在考试之中吃的不放油的饼子。总之是事无巨细、照顾周详。

  而季兴杰则带领着季兴邦到府学那边去转了转,因为季兴杰有着魏县县学教谕的身份,以及他是一个举人,所以他们不止在府学门外看了看,还一同进里面参观了一番。季兴杰给季兴邦细细讲了他当年是在何处考试,考试时如何等等。

  虽然季兴邦自己早就经历过一遭,早就知晓了这些事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他对季兴杰的这番照顾十分的感恩,也再次“故地重游”看了看府学之中的考棚,心中更加的对这次考试有底气了。

  而李思齐则在这几天的时间里收拾一番自己的东西,准备去省城赴考的事宜。

  季兴杰等众人在府城停留了三天之后便一同启程去省城了,季兴邦和书童周平安二人则留在李家府城的宅院之中居住,继续复习备考,静待三月的府试。

  李家留了好些仆从打理照看宅院,季兴杰和周平安二人基本上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日子,他们二人还是很自律的,此时虽然对热闹的府城有些向往,但也知道考试临近不是游玩的好时机,压制着自己玩乐的心思,在李家宅着看书,轻易都不会出门。

  到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季兴邦收到了季兴杰从省城寄来的信,告知了他李思齐在省城租住宅院的地址,告知他事情一切都顺利,所有人都平安,他们将于三日后启程远赴京城,到了京城落脚之后会将地址再写信寄到府城李家的宅院处,季兴邦接到信后便可知晓。

  季兴邦收到信之后放下了心,只是因为季兴杰等人现在肯定已经赴京,他没有办法给他回信,准备收到他下一封信知道季兴杰新地址之后再给他回信,说不定到时候自己府试的成绩也已经出来了。

  二月上旬,时政道出发去他任职的州府去了,而时穆宁和时穆瑾兄弟二人结伴来到了府城,均住在李家府城的宅院内。季兴邦将李思齐在省城居住宅院的地址认真誊抄一遍交给了时穆瑾,之后没几天时穆瑾便一个人带着仆从去省城了。

  季兴邦和时穆宁二人继续住在李家,一同念书一同讨论,没几天,曾阳夏和闽弘达二人也到了,四个人聚在一块儿同吃同住同学习,也是非常开心的。

  季兴邦不敢将新任学政大人的考题说破,但是也想要在复习的时候提点一下众位好朋友,于是他便将之前收集的季兴杰给他们出过的四书题全部拿出来翻了一遍,找那些内容和今次考题有些重合或者是知识点有沾边的拿出来,四个人再次复习一下做一遍题,加深印象。

  秀才试除了考帖经、墨义、四书题之外,还要加考一题作诗题,这个就没有办法复习了。不过今次的作诗题很简单很大众,是以“春”为题,季兴邦他们之前也都练习过无数次,他觉得大家都不会有问题,也就将这个“大众题目”混在“梅”“雪”“菊”等大众题目之中与大家再想一想,并未特别提示。

  大景朝在府试考试之中更看重考生在答四书题的时候是否能很好地理解圣人言,懂经义,是否能结合时政提出一些好的政策,有点儿类似乡试考试之中的“策论”题,但是没有那么严格。

  若说乡试的策论题是大作文、八股文的话,那么府试之中的四书题就有些像是小作文。考官可以看到考生的思路和文笔,需要考生具有功底,但是要求没有那么高。

  作诗题一般占比分值不算高,只要能押韵、格式正确即可,做得很好自然是个加分项,但是只要韵脚、格式等都对了,便是诗作本身平平无奇也不会影响大家考中秀才。

  四个同窗聚集到一处后,只一同出去逛了一天,便是季兴邦这个曾经到过府学的人带着他们走了一遍从李家到府学的路,给他们认了认府学的们,大家知道到时候到哪里排队考试而已,四个人回去的时候随意逛了逛,吃了些府城里特色小吃,便不再去别的地方,回李宅继续苦读了。

  三月初一府试开始那一天,天还黑乎乎的四个人就起来了,都穿了好几层单衣,拿着自己的考篮坐上李家的马车。李家的下人将他们送到里府学还有两条街的地方便有些进不去了,他们四个人便下车步行到了府学门口。

  他们发现早有魏县的衙役抬着很大的“魏县考生”的牌子站在府学门口的广场上,也有一些到得更早的考生已经排在哪儿了,大部分都是他们在县学的同窗,但也有一些考试多年没有考上,已经被剥夺了县学学习资格的老考生在队伍之中。

  他们四个人便走过去也在队伍之中站好,与前后的同窗们打了招呼便都安静下来,这样肃穆的气氛之中谁也不敢说笑打闹,生怕出了幺蛾子。

  魏县属于长治府下辖的十二县之一,这十二个县的衙役们都早早抬着属于自己县的牌子在广场候着,考生们也来得很迅速,广场上很快就占满了黑压压的一片人。这种时候没有人胆敢迟到的,毕竟是关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等到考生进场的时辰快到的时候,各县的县令们都出现站在队伍的最开头,穿着官府候着。不久之后学政大人和府君大人便一同出来站在府学门口。

  学政大人宣布了此次考试的纪律,同时勉励了一番在场的诸位考生,希望各位考生能考得一个好成绩,众人齐声应诺。

  之后府君大人又公布了一番此次考试参考资格情况,由各个府君轮流出列讲述一番本县此次参考童生几人,身家清白已经由县令大人审查过,均符合考试的资格。魏县这边此次参考的人数是五十人,算是长治府中的科考大县了。

  等到各位县令说完之后,府君和学政大人便进入了考场,而衙役们则分成了四个口搜查考生们是否夹带,考篮内是否藏匿有小抄等,童生们经过检查便会得到一个考棚号牌的签子,拿着签子就可以去参加考试了。

  季兴邦等四人虽然是前后进行搜身进门的,但是因为签字故意要将相熟的几个人分开,所以他们几个人的考棚离得很远。季兴邦拿到的是“寒字十六号考棚”。等他到了考棚之后看了看左右和对面,没有几个认识的人。

  进了考棚之后,季兴邦已经很有经验了,先将抹布拿出来清洁了一番考棚和考试用的木板,免得让试卷脏了造成“捻卷”,自己的试卷就作废了。

  之后他将自己的笔墨都准备好放在木板上,闭目养神一会儿,等待发卷。

  这个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衙役们敲了几声锣之后便将答卷发给各位考生,这个答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张纸是签贴,由考上将自己的姓名、籍贯、三代父祖是否身家清白的情况填写在内,然后从盖章处撕去自己留存,等到成绩出来要凭有着一半名字和印章情况的签贴到府学报到,证实自己就是答卷人。

  第二张纸便是空白的答卷,留着稍后答题。第三章纸的单独的草稿纸,到时候考生可以在上面草拟答案,但是也能带出考场,最后也要上交的。

  准备就绪之后,众考生都等着衙役举牌子过来让大家抄第一道考题。季兴邦有些紧张,不知道这一世的考题与上一世是否是相同的。

  作者有话说:

第56章 考中秀才

  季兴邦在看清楚了第一道四书题之后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幸好还是和前世的一样!这道题自己曾经在大堂兄季兴杰的指导下刷过一百遍, 便是想要忘记都忘不掉。

  之后他端正地把这个题目抄在自己的稿纸上,然后草拟答案,不一会儿便写出了一篇曾经得到过季兴杰称赞的答案。

  他稍作休息, 拿起了之前衙役们发放来的帖经和墨义的常规考题, 稍微想了想, 便按照顺序将这份考记忆力的考卷答完放在一边, 等待墨迹彻底晾干。

  他长舒了一口气,拿起自己写的那第一题四书题的答案再看了一遍,稍微修改了一两个字。

  这个时候轮到衙役们敲锣带着第二道四书题路过了,季兴邦赶紧抄写了题目, 之后还是熟悉地打草稿,全部写完之后先把草稿放好,自己拿出了李家仆役准备好的饼子活着水艰难地吃了一些,只是勉强饱腹即可,万万不敢吃多。

  因为在府试考场之中是允许考生去茅房拉屎的, 否则关考生一整天也不人道啊!只不过凡是申请去拉屎的人都会被巡逻的考官在自己的答卷上盖一个戳, 上面写着“移席”,就是指考生在考试的时候离开了自己的座位。

  名字叫的很文雅, 但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移席”就是代表去拉屎了, 被考生们戏称为“屎戳子”, 视为大大的不吉, 因为被盖上这个戳子的人好些难以考中秀才。

  于是考生们在考试的时候多是减少吃喝,想小解可以在考棚的尿桶之中解决,尽量减少去拉屎的概率。反□□试只考一天而已,一天不拉屎又死不了!

  吃过午饭之后, 季兴邦净了净手, 然后用一个干布子将手彻底擦干, 才认真地开始将自己的两个四书题的答案誊写在答题纸上,誊写的时候全神贯注,避免写错字而被减少卷面分,导致不中。

  在他抄完一题开始休息的时候,才有衙役们敲锣拿着催促考生誊写答案的牌子四处巡逻。季兴杰又松了口气,说明他这一次答题的速度很快,至少比其他考生提前了誊抄一题四书题答案的时间。

  之后他又凝神聚气开始誊写第二题四书题的答案,将答案写好之后小心地放置起来等待墨水干透。

  不多时,衙役们又举着此次考试诗的题目敲着锣路过了,季兴邦一看果然是“春”,便开心地将自己准备了许久的诗作写在稿纸上,再细心地誊抄在答卷上。

  至此,他已经做完了此次考试全部的题目,只是他知道现在的时间还太早,便是交了卷也不可能被放出府学大门去的,照样要在府学的门口夹道内等着,那个夹道里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还没有现在的考棚里舒服呢。

  他一直等到下午第一次鸣炮放了第一波交卷的一百个考生出门之后,才慢悠悠地掏出李家给他准备好的饼再把下午的面份吃了,免得自己体力不支,才洗干净手认真收拾好东西,告诉考官自己交卷了。

  考官看着他收拾完自己的东西之后,将他的一张帖经墨义试卷、一张四书题和诗题的答卷收好放在一处,才带着他到了考棚尽头的小门处,让他把自己“寒字十六号”的签字放入竹筒内,离开考棚到了县学大门处等着。

  季兴邦到的时候县学的大门又聚集了好些等待放出去的人了,一炷香时间之后便聚齐了一百个考生,将他们第二波放了出去了。

  季兴邦出来的时候很快就到了李家仆役驾驶的马车边,见到了一脸欣喜等在旁边的周平安。

  等了一小会儿之后,季兴邦发现曾阳夏也和他是第二波出来的,于是二人带着周平安结伴先回了李家吃饭、休息,让车夫再跑一趟去府学门口接时穆宁和闵宏达二人。

  府学考试只分三次放人,第一波的人走得太赶,第二波的人走得胸有成竹,到了第三波就是时间到了不管你答没答完都要交卷的黄昏那一拨了,现在这个点离黄昏还有很久,车夫完全来得及帮他们送去李家再过来接人一趟。

  曾阳夏在车上笑眯眯地对季兴邦说道这次府试的题目真的很简单,他们之前全都已经复习过了,还是季兴杰这个举人厉害,给他们练习的题目这么准!

  季兴邦笑眯眯地听着,时不时附和几声,完全没有提醒曾阳夏这一年来季兴杰给他们练的题目没有一百道也有八十道,若不是他在这几天之内挑了这些题目来给四人复习,四人恐怕也不会记忆犹新。

  他只觉得现在这样特别好,他能够“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回到李家之后,热情的婶子早就给他们二人端上来了大补的人参鸡汤,热乎乎的汤水一下肚,才让他们二人恢复了一些元气,活过来了些。之后二人略吃了些饭菜,在席间稍微说了几句话,便各自回房倒头便睡了。

  等到一觉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季兴邦打开门走出去吃早点的时候发现其他三人都已经聚在一起了。

  闵宏达说道:“兴邦,还是你学问最扎实,心中也最平静,睡到这日上三竿才起来!听说你和阳夏第二波就出考场了,不像我和穆宁一般等到黄昏才交卷出来。”

  时穆宁赶紧撇清自己,说道:“宏达,我和你可不一样。我只比兴邦他们晚了一点点,差一点儿就赶到第二波了,是迫不得已才被关到和第三波一起放出来的。”

  闵宏达笑着说道:“是了是了,只有我是我们四个之中答题最慢的,一直等到快要黄昏衙役们敲锣了才交的试卷,差点儿都要被巡考的考官们盖上‘不完’的戳子了。”

  季兴邦有些好奇地问道:“宏达,我们三个都觉得考题很熟悉,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答题都很快的,怎么你这么慢呢?”

  闵宏达笑着说道:“前面的题目我都答得很快的,可是最后那一题诗的题目不是我的弱项嘛,我一直觉得在诗作之上不如你们,没有你们诗有灵性,就想着多花一些时间琢磨诗句,争取考个好成绩。

  哪不知一琢磨就忘了时间,最后才匆匆选了一首誊抄上去,也不知道是不是其中最好的一首,哎,可愁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