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科举路 第65章

作者:无根的蓬莱 标签: 重生 升级流 穿越重生

  只不过这个时候他们错过了先机,因为来得早先成了朋友,建立起了交情,那些汉人小孩们还是多和百夷族的这两个唤作小岩和小月的孩子处得更好些。

  尤其是季昀霆和季昀舒这两个孩子王,也更亲近百夷族的那两个孩子。

  不过他们都是很和善的,也不会排斥后来的景东族和崩山族的孩子们,大家也都还是玩在一处。

  其他的汉族小孩子们也跟着他们一起玩。而在这种玩耍的过程当中,这群孩子们有时说汉语,有时说百夷语,有时说景东语,有时说崩山语。

  小孩子们在玩乐的过程之中,语言能力突飞猛进,比起一同学习的大人要强一些。

  甚至在口语上比季兴邦和时晗雪这对曾经考上过状元的夫妇都还要强。

  在与孩子们一同学习的过程当中,季兴邦明白了两个道理。

  第一便是小孩子们的语言学习能力、学习天赋更强,若是能在孩子们很幼小的时候,就用双语或者多种语言进行启蒙,那么日后长大了他们的语言方面的成就便不可限量。比成年之后再去辛苦的学另一种语言要轻松得多。

  季兴邦立即花大力气和大价钱,在整个西南省铺开办了很多这种双语蒙学,只要来这个蒙学念书的孩子都是不收费用的。

  而且这种蒙学不仅只招收男孩子,还招收女孩子。

  这年头的百姓们还是很心疼读书的费用的,大家都不富裕。

  对于汉族老百姓来说,虽然不知道让孩子们学那些西南夷的语言和文字有什么用处,但对于家贫的人来说,若是能不花钱就学到汉字,能正经日后去考科举,自然有人愿意将孩子送来。

  送来的人当中不乏有些女孩子。

  女孩子们虽然日后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没有必要出钱让她去念书。

  但听说那个什么灵毓女学每年都招好些学费、伙食费、服装费全免的女童去念书。若是自家的女儿送到这种蒙学去免费学学,日后撞大运又考上了灵毓女学,日后可就发达了。

  不用再花爹娘的银钱养她不说,还能嫁得更好,真是赚大了。

  对于那些家中有些富余的银子,一心只想送儿子去参加科学考试,生怕将儿子送到这种双语蒙学去会耽误了儿子功课的人来说,这个蒙学的出现对他们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他们只要按照以前的生活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季兴邦也不强制他们一定要学西南夷的语言,所以与他们也没什么冲突。

  当然,季兴邦大手笔的动作是瞒不过周巡抚大人的。

  不过周巡抚大人看到季兴邦出手针对的都是些年幼的孩子,觉得这些孩子便是学会了汉文化起了不臣之心也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不影响他现在的政绩,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第二便是——两种民族若是想要交流,只学口语也是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的,无需很辛苦地去学对方的文字,当然,有研究目的的他们这些官员需要好好学,但是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不需要。

  孩子们现在其他族的字没学会几个,但是口语交流已经基本上都没有问题了,都能明白对方的意思,日常也足够用。

  在这个年头里,百姓们的识字率也是很低的,所有汉族的人也并不一定需要会写汉字才能够互相交流——大字不识的老农民也能与别人好好的说话呢。

  所以百姓们要与其他的西南夷交流,只学口语也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季兴邦推广对方语言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季兴邦发明了一种很简单的“汉字注音法”。就是把西南夷各族的常用语言生硬的翻译成汉字,百姓们不用记住百夷族各族语言文字的语法,不用懂那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说,只要记着那句话的发音就可以了。

  就以与汉人接触最多的百夷族的语言来说。

  汉语“我喜欢你”,用百夷语来说就是“高还来某”。“吃饭”就是“金好”。“祝你一切都好”就是“入里金旺”。“一、二、三、四、五”就是“冷、爽、桑、信、哈”……(注①)

  然后,季兴邦总结了一两百句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场景,比如说问好、问天气、问路、问价钱等等,集结成一本小册子,在整个西南省发行。

  这样一来,只要识汉字的人拿到这本小册子,就能根据读音简单的与遇到的西南夷众人交流。

  百姓们不识字也没关系,季兴邦安排人经常在傍晚饭后大家闲坐时光在衙门口专门诵读这些,凡是有兴趣的百姓可以免费去听。

  这样一来,想学西南夷语的百姓们可以免费学到西南夷各族的语言,而想学汉语的西南夷各族百姓也能免费学到汉语,大家其乐融融。

  尤其是在一些边境地区,本来就有一些两族互市的情况。以前两族人买个东西,交换个东西前还要比划半天,鸡同鸭讲半天,很难交流。

  但是这么一来之后,双方之间的交流变得容易多了。

  以前两族人只知道对方简单的字词,不太明白对方的语法,说话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矛盾冲突。

  比如,百夷族语和汉语的语序是不一样的,若是他们想要热情待客,想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来我家玩嘛!”

  但是表达出来就是“来家玩我嘛!”

  他们想要表达的是“我杀鸡给你吃。”真正说出口的却是“我杀你给鸡吃。”这样一来,很难不闹误会。

  可是现在季兴邦将常用的句型总结了出来,大家想表达什么可以说清楚一句完整的话,就不太有以前那般的歧义了,两族之间因语言不通而产生的矛盾也减少了很多。

  就这样,时间匆匆的过去,转眼便是一年。季兴邦和时晗雪学会了三种西南夷族语言的口语和文字,季昀霆、季昀舒二人虽然只学会了百夷语的文字,但却学会了八种西南夷族语言的口语。

  多学了这么多知识,一家四口都很有成就感。

  季兴邦和时晗雪带着一双儿女在腊月的时候从西南省省府出发,千里迢迢赴京城去与其他的家人团聚了。

  今年春节的时候,季爷爷、大房二房的长辈、柳条姐和百宝姐夫也会进京,可是个大团圆的时节呢,他们也一定要回到京城,不能错过这样合家团圆的大聚会。

  作者有话说:

第133章 小辈齐聚

  回到京城来相聚的季家都是一大家子了, 最大的是季爷爷,最小的是大堂兄季兴杰新得的三子季绍闻,只有五岁。

  但是也只能算三代同堂, 虽然孙辈里面年纪最大的也是季兴杰家的孩子, 是大儿子季绍楠。

  但是他今年也不过是十四岁, 还正是在相看人家、说亲的年纪, 季爷爷想要等着抱他的孙子,想要等着四世同堂,还得等几年呢。

  不过季绍楠算是孙辈里面很出彩的一个人,他小小年纪就已经考中了秀才, 一点儿也没有给他爹这个在太学里教书的人丢脸。

  此番他回乡参加科举考试,所以此次进京是跟着季爷爷、季柳条夫妇和孩子们一同进京的。

  季柳条嫁给百宝之后,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唤作季昀谦,今年12岁, 老二唤作季昀垒, 今年9岁。

  之前他们两人一直把两个儿子拢在身边,启蒙也是在山北省长治府魏县之中找了个蒙学给两个儿子念。

  因为离得太远了, 他们一直体会不出来京城的教育与他们魏县教育的差距。

  在季柳条的眼中, 自己的堂兄季兴杰、堂弟季兴邦都是在魏县念的书, 后来他们兄弟俩还不是一个高中状元, 一个高中探花,说明在魏县念书也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今年大堂兄将十四岁的儿子季绍楠送回魏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季柳条才发觉大侄儿与自家两个儿子的差距有多大。

  季绍楠轻松的先考取了魏县童生试的两次考试的案首,接着又考取了长治府的秀才考试也就是府试的案首, 中了小三元。

  在日常的交流当中, 季柳条也发现自家大儿子季昀谦虽然只比季绍楠小两岁, 但是学问上比季绍楠差得多了。

  若是再将他放在魏县现有的这个学堂里继续念书,怕是三五年等闲也追不上现在的季绍楠。日后想要考中科举还是猴年马月的事情呢。

  因为就今年的考试成绩来说,这兄弟俩念书的这个私塾里,不仅没有一个人考中秀才,连童生都没有一个人考中。这些人还是夫子以前说的比自家两个孩子成绩好的人呢。

  于是,季柳条和百宝夫妻俩人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会让孩子们的学问差距拉得如此之大。

  从来不愿意离开家乡的季柳条和百宝夫妇俩也动了送两个儿子进京城来念书的念头。

  他们写信到京城给季兴杰和季桃花后,自然是受到了留在京城的两个人的热烈欢迎。

  他们二人不但向季柳条打包票说把她的两个儿子放在京城里念书完全不成问题,甚至还措辞热情的邀请季柳条和百宝二人也搬到京城来生活。

  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季柳条的两个儿子在京城接受更好的教育,又不用让他们和孩子们骨肉分离,岂不是一举两得。

  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季柳条和百宝二人疯狂的心动,也产生了离开家乡,搬到京城去谋生的想法。

  可是老人们一天天的老去,现在季家最老一辈的季爷爷还在,父辈当中季家大房和二房的老人也都留在魏县老家。

  平日里这些老人们都是季柳条和百宝这两个年轻人忙里忙外的照应着,若是他们二人也搬去京城了,留在乡下的老人们可怎么办呢?

  一向都很乖的季柳条和百宝夫妇二人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自然禀告了自己的父母,也去和爷爷季朝忠商量。

  他们两口子原本的想法是,每年出一些银子给西甲村季家的族人亲戚,以及邻居,让他们能够帮忙照顾季家的老人,若有什么事情就赶紧写信到京城给季家的小辈们。

  魏县和西贾村虽然离京城很远,但是季家的小辈们中季兴杰和季兴邦那都是官职很高的大官吃,想来周边的族人、亲戚、邻居们都不可能敢磋磨季爷爷和季家其他的老人。

  可是爷爷季朝忠听了柳条和百宝的话之后,一个人想了好久。最后他拍了板,他和大房两口子、二房两口子五个老人全都跟着季柳条和百宝一同进京去生活,不离孩子们那么远,不给孩子们添那么多麻烦。

  他老了,其实也挺想多享受一些天伦之乐的。之前还能有二房的季昀谦、季昀垒两个孙儿承欢膝下,没有感觉到寂寞。

  可若真的按柳条他们的做法,带着孩子们全搬到京城去了,只留下他们五个老人在西甲村里孤孤单单的,恐怕要寂寞死。

  老年朋友们在一块吹牛打屁再开心,也比不上逗弄孩子们开心呀。

  去了京城之后,他自然和大房两口子一同与季兴杰住在一块,大孙子季兴杰现在升官了,也不至于容不下他们三个老人。

  大孙媳妇李思薇也是个讲道理、不小气的妇人,他们三个老人的日子不会过得很艰难。

  二房两口子和柳条可以在京城之中另行购置房产。若是他们没有足够的钱,季爷爷自己可以拿出一些棺材本来贴补他们,也可以让季兴杰、季桃花、季兴邦等人借一些银子给二房应应急。

  到了京城之后,他膝下承欢的除了之前的季昀谦、季昀垒兄弟俩之外,又加上季兴杰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季桃花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以及季兴邦的一儿一女。

  感觉孙子孙女多得数不胜数,那样的日子才叫舒坦呀。

  虽然他有些害怕自己的性格脾气、生活习惯与整个京城都格格不入。

  但是金京城那边再怎么害怕也总比留在魏县西甲村里孤孤单单的好。

  就这样,五个老人、季柳条两口子带着两个孩子收拾起行囊,与他们来应考的侄子季绍楠一同进京了。

  季绍楠因为担心路上旅途不安全,特意花了一笔银子雇了个镖局,沿路护送他们。

  百宝虽然从魏县西甲村到京城来回多次,但是此次因为带着太多的老人和孩子,也不敢托大,认了季绍楠这个托镖局护送的法子。

  不过他抢着出了应该给镖局的那笔钱,不能让季绍楠这个孩子帮他们出这大笔钱。

  因此,等到季兴邦和时晗雪带着老人和一儿一女回到京城的时候,见到的就是季家一大家子人。

  季家三房的两口子见到父亲和其他两房人觉得特别的亲切。

  这些年来,他们一直都跟着儿子季兴邦去各地任职,有种漂泊无依的感觉,因为老两口不敢独自居住在京城家中。

  现在可好了,季爷爷和大房两口子、二房两口子都要长久地居住在京城了,他们两人便是长期居住在京城也不怵了,平日里也能有个串门说话的地方。

  于是季家三房的两位老人当即便决定日后久居京城,不再沿路漂泊,不再跟着季兴邦、时晗雪一块去西南省的省城了。

  季兴邦和时晗雪自然是尊重两位老人的意见。当他们两人最困难、最需要带孩子的时候,两位老人义无反顾的出来帮了他们。

  现在孩子长大了,他们最小的女儿季昀舒也已经七岁了,无需老人们天天眼睛不错的看顾着了,老人们也应该要有自己的生活。

  若是老人愿意跟着他们,他们自然不会排斥老人。但老人若是不愿意跟着他们沿路奔波受苦,他们也不会勉强老人。

  小辈们都聚齐了之后,自然也排了排序齿,日后大家相处时唤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总不能出错。

  下一辈里季家的男孩子一共有五个,季桃花所出的儿子则只能算成是杨家人了。

  季家大哥自然是大房季兴杰所出的季绍楠,年14岁,已经考中了秀才,还是小三元。

  二哥则是二房季柳条所出的季昀谦,年12岁。

  老三原本应该是大房季桃花作出的二儿子杨志雄,但因为他是杨家人,不与季家的兄弟们论序齿,所以季家的老三是三房季兴邦所出的季昀霆,年十岁。

  老四是二房季柳条所出的季昀磊,年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