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退休回家种田了 第62章

作者:梦里醉 标签: 随身空间 穿越重生

  第二次冬播时,是秋冬交接时候,最容易患感冒咳嗽了,但他们应该就是当时吃了足量含有丰富维C的蔬菜,增加了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二三十个人互相总结,那段日子还真没感冒发烧!

  还有来得早的,他们继续往前翻,总结说之前秋播时经常吃林斐家的蔬果,也是维C摄入多,不便秘了……

  徐德利听大家这么一说,原本他就觉得林斐家的黑芝麻质量贼好,这会儿更是对他家的黑芝麻充满信心。

  至于其他人,总结完了都一个劲儿催林斐明年一定要种多多多多的黑芝麻。

  林斐随便应付几句过去,实际上他一点都不想种那么多黑芝麻,夏初可以种的粮食作物有很多,玉米、花生、黄豆、红薯、土豆、绿豆、水稻、高粱等,这么多都可以种,林斐都想种个试试。

  罗若芷姐妹俩回去,按照林斐说的接连吃好几天玉米糁(主要是这粥可真好喝,她们也确实真喜欢),又去药店买了复合型维B吃,几天后发现皮肤状态还真改善好多,刷牙时牙龈也再没出血。

  那顿饭后,徐德利也是浑身充满干劲儿,为了老婆的秀发,他是下足了功夫,前一天熬一宿给林斐设计好几个羊圈鸡圈草图,在林斐确定盖哪套,也提出他的要求,后一天他又熬半宿改图纸。

  接着,徐德利飞快地找来材料,在盖农场多功能室时,顺带就把羊圈什么都盖上。

  一共是一个羊圈,两个鸡舍,一个鸭舍,一个鹅舍,建筑主体是水泥青砖,还预留下上下水和收集清扫粪便的地方,林斐打算等攒攒钱,自己搞个自动清洁设备。

  不过目前他兜里的钱应该是不大够,只能先委屈一下自己时常去打扫了。

  现在的天气预报还真准,预报周六开始下雨,还真是从周五夜里就淅淅沥沥下起来。

  这场雨也不大,但就是绵延时间长,从周五夜里一个劲儿断断续续下到第二周周三,雨水多少也影响了农场建筑速度。

  不过农场蔬菜也追了足量的肥,羊圈鸡舍什么的也有人盖,下下雨还省得林斐每天去地里浇水呢。

  反正下雨也没事干,农场里的路还没修,有些石子没垫好的地方已经被雨水浸透,一脚下去就是一个坑窝。

  林斐也懒得到处跑,照例给老爸、外婆和孙婆婆那边送点菜,就日日窝在自个儿的小房子里看书听雨喝茶。

  那小日子悠闲得呦,程帅眼气坏了。

  一场雨,一场寒,在下到不知第几场雨后,白天中午气温一下就降到4°,按理说不应该是个特别冷的气温,但架不住空气湿度大,湿冷湿冷的。

  正巧了,前阵子叫“杨白劳”们捡的柴火已经被彻底阴干,能拿出来用。

  又正巧了,王姨开着她的小粉来给林斐送了她自己做的年糕。

  林斐撂下书本,招呼王姨过来坐,三人就对着落地窗看外面雨滴,看火炉里橙红的火舌,还伴随又年糕被炙烤膨胀时发出一声声外皮爆裂声……

第59章

  党书记开完会下班来接媳妇时,就看林斐张儒赫跟自个儿媳妇悠哉悠哉烤火吃年糕的场景。

  想想他在会议室被冻得抱着膀子一把鼻涕,再瞅瞅林斐这仨自在得,他就叹气。

  “来来,进来喝茶暖和暖和。”林斐招呼书记落座。

  老党也不跟小林客气,一上来就抢了他的主人椅子,坐在距离媳妇最近的地方。

  林斐自己又去搬个小板凳,靠着火炉坐,他用筷子快速把炸得歪三扭四的年糕块重新翻个面,放在中心温度高的地方大火旺烤,又给党书记倒茶。

  这是程帅老爹寄过来的绿茶,是最后一泡了。

  党书记看林斐给他倒茶,双手做了个客气的姿势,看林斐是用保温壶给他倒茶,茶杯也是大口径的马克杯,他道:“你这还不够小资,回头我把家里那套茶具给你送来,上面有茶盘,茶盅,小茶炉,还有上下水呢。”

  林斐一听这,就拒绝:“听上去就跟中老年人喝茶那样,我不要。”

  党书记坚持:“我也不喝茶,那套茶具儿子送来都好几年了,再不用就坏掉了。”

  “那我也不要。”林斐直摇头,坚持他是年轻人,要用年轻人的方式喝茶。

  党书记也没辙,见林斐给他夹年糕,只能闷着头咬起年糕来。

  年糕被烤得热乎乎的,外面是一层脆皮,里面是白糯糯的黏唧唧,仔细嚼着里面还有糯米颗粒,口感特别好。

  一吃就是自个儿媳妇的手艺,党书记笑道:“你王姨这手年糕啊,真是不赖!”

  林斐跟张儒赫两人默默地在啃年糕,没办法啊,他们吃狗粮已经吃习惯了。

  王姨脸上还有些不好意思,她嗔怪两声,随后又认真道:“下次我弄点黄豆面来,年糕蘸黄豆面也好吃。”

  一听又能吃到好吃的,林斐特高兴,一窜站起,去仓房拿了一兜子黄豆出来,交到王姨手上。

  老两口老了老了感情还特别好,党书记吃过年糕垫完肚子,一起回家去了。

  这厢,林斐两人正在琢磨晚饭怎么吃呢,曲英又打来电话。

  双方这么一合计,发现还都挺闲的,都快闲出屁来了,就敲定曲英过来三人在林斐这儿吃烧烤。

  曲英还是带这海鲜和啤酒过来。

  挂了电话,林斐就催张儒赫,叫他把厨子叫来也一起吃,张儒赫正打准备打电话叫人呢,这边林斐手机铃声就响了。

  一瞅,林斐两人乐了,送上门的大厨!

  姜铁龙:“我从南方带过来一批上等的鸭崽,送你那儿帮我养大了咱们对半分?”

  林斐直接就不跟他谈这件事,道:“我们这儿要吃烧烤呢,有海鲜河鲜,还准备再杀一只鸡做地锅鸡,你来不来?”

  一听林斐这个小抠舍得杀鸡,姜铁龙就立马答应:“你等着,你先别杀,我很快就去,我来杀,我来料理!”

  他这是生怕青山居那个入门厨子把好好儿的鸡给烹饪坏咯。

  挂了电话,张儒赫就稀奇地看林斐:“怎么舍得杀鸡了?”

  林斐嘿嘿一乐,叫张儒赫起来给他打下手:“等姜大厨来了,咱们叫他给咱们多做点芝麻盐、葱油、料油、红糖粉什么的,回头咱们烤火时可以烤土豆啊玉米啊这些。”

  张儒赫点着手指:“还是你比我更资本家。”

  林斐这一箭双雕,既找了大厨做晚饭,还顺带让他留下好用的调味料方便自己DIY时用,资本家听了都流泪。

  林斐给曲英姐打电话,说了声姜大厨也要来,叫她过来时顺便再带点红糖。

  接着,林斐张儒赫便跟小仓鼠似的,把仓房里的花生、芝麻搬出来,顺便还去地里摘了葱姜蒜香菜这些。

  忙完这些,林斐还开着小绿去山脚下逮只肥肥的小公鸡。

  羊圈也盖好了,估摸羊们也是嫌外面湿淋淋的不乐意出门,一个个都在羊圈中家里蹲。

  林斐顺带又给羊们补充些干草,鸡鸭鹅们也提前补充夜粮,简单把日常工作做好,林斐拎着这只倒霉小肥鸡潇洒离场。

  回家开车路上,林斐还在琢磨着,小羊好像长得还挺快,等过年时杀了吃烤全羊……亏啊,最近一直下雨也没去山上看看那窝蜂究竟是什么品种,要是蜜蜂的话再收它们点房租,正好还能赶上姜大厨来做成蜜制烧烤料。

  可惜了。

  等第一次烤全羊时,请姜铁龙再来一趟,自己也得好好儿学技术,顺便让他做做点烧烤料,争取学会了技术自己烤自己吃,肥羊不留外人口。

  不过前提是野蜂的收租行动要尽快提上日程才是。

  忙完这些,开车回家,张儒赫已经把交代的该拿出来的东西全都拿了出来,大铁锅也都搬到屋子里来,两人一起把陶炉搬到屋子里来,还有之前买的抽油烟机和排烟管也都安装上。

  之前林斐就在网上看到国外视频博主冬天在屋子里一边烤火一边煮饭烧烤,出于对那种闲散自在生活的向往,当初在盖房子时林斐也尝试去做相关设计。

  但后来发现国外跟国内情况不同,老外们是天天要么吃沙拉,要么是烤肉,他们那种嵌入式的柴火烤炉比较合适于他们日常饮食生活。

  但国人不同,国内八大菜系,煎炒烹炸煮样样都有,最主要的是林斐还考虑到在房间里搞个壁炉也就暖和那一小块地方,还得天天打扫忒不划算。

  所以干脆就买了分体式的,临用临安装。

  林斐在谢德春那边定制一整套专门冬天在屋内烧火做饭的家具,包括一个陶土烧制的炉子,炉子里面是三层陶,导热保温效果都特别好,最里面那一层烧火贼旺,中间那一层温度次之,可以用来烤红薯烤花生烤玉米,而外面那一层摸着就是温温热热的,手放在上面也不会让人觉得烫。

  当时定做这陶炉时,谢师傅还说起林斐的爷爷呢,他说做陶土炉的这手艺还是爷爷当初教给他的。

  没收林斐的钱,只是念叨等冬天用时喊他过来吃顿饭,尝尝他们爷俩琢磨老大半夜折腾出来的炉子究竟好使不好使。

  想到这点,林斐又直起腰版给谢德春打电话,得知那边一家人也正琢磨晚饭怎么吃呢,林斐干脆叫他们一家子一起来。

  谢德春笑道:“那感情好,我媳妇娘家送来一袋玉米面,不是做地锅鸡嘛,顺便烀个玉米面饼子。”

  林斐:“这我可不会。”

  谢德春好笑,道:“放心,我们带着材料去,准保不教你头疼!”

  嘿,林斐乐颠颠挂断电话。

  刚扭身呢,曲英姐电话就来了,林斐把农场大门的密码给她一讲,顺带也给姜大厨也发过去。

  农场大门用的是现代密码锁,设置的有访客模式,访客用临时密码就能进来。

  像林爸林妈那种突然搞袭击跑来蹭饭收菜那种,没有密码只能被锁在门外头。

  曲英一到,林斐三人就又开始忙着给海鲜洗白白,没一会儿谢师傅带着老婆孩子也过来了,他一到就琢磨给陶炉生火。

  整个屋子里闹腾腾的,大冬天的明明外面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屋内特别温馨。

  “阿嚏!”冯静茹冯女士揉揉鼻子,看向办公桌对面的林致远同志:“是不是儿子想我了。”

  林爸到现在都还对儿子冷不丁地给农场上个智能锁,把他这个当爹的锁在门外还“唧唧”发警报那事儿耿耿于怀。

  林致远:“肯定不是,那小子就是个没良心的。上次来送菜我让他在家里留着吃一顿,结果那小子跑得老快,一问才知道他是去青山居蹭饭,还说青山居的厨子手艺比我这个当爹的好得多。”

  冯静茹叹气:“这不是儿子心疼你上了一晌午的课,回家还要忙着张罗给他做饭怕你累着么。”

  林致远仍是冷哼:“得了吧。”

  夫妻俩在办公室摸鱼谈自家儿子的话题,很快吸引办公室其他老师们的注意。

  章老师:“小斐还在老家创业呢?他现在的农场做得怎么样?”

  都是同龄人,当爹妈的多少都喜欢炫耀自家儿子,冯静茹立即摆出手机,翻出相册给章百和看,还假惺惺道:“农场也就初见规模,不过看样子是能看啦。”

  章百和翻着看,只见照片里是一排排横平竖直的大白菜,白菜一个个都长得特别精神,立在黑褐色的土地上,就跟一个个小士兵一样;第二张照片是几个大棚,大棚都很干净,上面有几个年轻人正在擦洗灰尘,大家笑嘻嘻的气氛一看就特别好;第三张、第四张……

  章百和看了直新奇:“小斐请了这么多工人?那他一个月光给工人开工资都得开出去多钱啊?”

  说起这个,冯静茹就更得意了,她道:“不是请的工人,都是我们家小斐的朋友,他们是来帮忙的,不过他们帮完了小斐也会送他们一些农场的特产。”

  说起农场特产,办公室里的老师们都坐不住了。

  小张老师:“是你们之前经常带的甜椒吗?味道可真不错,还有那番茄也真是太诱人了!”

  小徐老师:“还有之前带的花生吃着也特别香,比我在网上买的那什么松鼠牌的好吃得多。”

  冯静茹脸上得意洋洋:“那可不是?小斐到底是专业出身,论种地这块他技术还可以。”接着,她又说起儿子之前在富康小区卖菜的事儿。

  小徐老师就是跟父母一起住富康小区的,她惊喜地道:“原来我爸口中老念叨的那年轻小伙就是冯老师儿子啊!我爸老因为他们单位下班晚抢不着您儿子卖的菜生气呢,我们小区里的人都特喜欢。”

  小胡老师也夸张地说:“我家是在富康附近,我妈也总是去那边买菜,前阵子口中也老念叨那年轻小伙卖的菜她抢不着呢。”

  说起林斐在富康小区卖菜这事儿,办公室里开口的都在说他卖的菜少,家里父母起大早也抢不着,到后面还讨论起传说中的小公鸡,把那味道描绘得啊,直让人流口水。

  章百和儿子不大成器,她儿子比林斐还大两岁呢,之前一直吵吵说要考研,等研究生毕业也来学校教书,可这两年一直就没见她说起儿子考上哪所高校。

  章百和心理一失衡,到嘴边的话就变得酸溜溜的了,她道:“小斐怎么还没找到销路吗,按理说一般农场都要跟菜贩子或超市什么的合作,老摆摊也不是个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