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女主丫鬟后我躺平了 第137章

作者:将月去 标签: 甜文 穿越重生

  刘大郎不要面,姜棠也没勉强,但剩下的两块汤块让他带回去了。

  摊子的事了了,姜棠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下来,现在就安心等着火锅店开业。

  这几天天气尚好,三个摊子还在冷风里开着。

  姜棠去街上转过,街上的摊子的确不止她们三家。

  就算赚得少也有的赚,况且,一些素面摊比以前生意还要红火些。

  码头的工人还在,摊子就在,偶尔雪大的时候不出摊,这边工人还会问怎么不卖了。

  摊子上面的种类已经增加到三种了,客人也能换换口味。

  正街上的馄饨摊子生意还凑活,和以前相比差不太多,刘家婆媳两人干活,生意冷清时还能说说话解闷儿。

  书院那边王氏一直都是一个人,她的女儿得看着小儿子,三个女儿中两个妹妹还小,不顶事,过来她不放心。

  王氏是几人中最累的,也是赚的最多的。

  她中午在书院卖,晚上去街上,虽然人娇小,但是分外能干。

  赚了钱先给家里孩子连着自己的棉衣棉被换了,原本男人还对她把爹娘送回老家有怨言,现在看日子过好了夫妻间又和睦起来。晚上下职了会去街上接王氏,把车给推回来,两人谁都没提把老人接过来的事,反正王氏把话撂下了,若是再把小的接来住,就和离。

  百善孝为先,赡养老人是不得不做的,但别人的孩子,轮不到她养。

  至于巷口那家,打听了一圈也没见说护城军把姜棠的摊子砸了,心里失望极了。

  但后头姜棠都不摆摊了,她也没办法,总不能让人去姜家抓人吧。

  就只能安安分分在家里猫冬,不过还是经常去外头看,一直盯了半个月,再没见姜棠再出来摆摊,这才歇了心思。

  姜棠少做了半个月的生意,少赚了几十两的银钱。不过,刘大郎这两天把熟客都通知了,新铺子在哪儿,有上好的酒,而且菜品的价钱不变。

  牛油锅底三钱银子,菌汤锅底五钱银子,其他的菜也没变。

  不过原来菜样少,新铺子多加了好几样。

  粉条、木耳、虾滑、小酥肉……价钱不便宜,但绝对比不上赢天下。

  至于熟客会不会过来,姜棠觉得会。虽然给了汤块,但姜棠觉得,家里吃火锅,比不上外头的味道。

  她的麻酱是自己调的,里面有芝麻花生碎,还有蒜蓉等各种各样的调料。还有虽然锅底一样,但是她买的肉是尝过好几家选的最嫩的羊肉,最鲜美的鱼肉,味道绝对是上乘的。

  所以尽管送了汤块,熟客也会去新铺子吃。

  这一天一天过去,姜棠专心弄铺子里的事儿,终于等到铺子弄好了,第二天原本计划着开业,结果天上又飞起了雪花。

  雪下的并不小。

  街上没什么人,左边卖干果的铺子还有右边卖杂货的铺子全都关了,姜棠也不知道今天到底还开不开。

  若是没客人,开业显得冷清。

  告诉的老顾客今天不一定能赶过来,本来天就冷,下着雪就不想出门了。

  等到中午,姜棠还犹豫着,却见有人在门板上敲了敲。

  敲门的那人身后还跟了几个,就这么一瞅,有四五个人呢。

  刘大郎和这人熟,就是第一天摆摊时他领过来的第一个客人,“是您啊!老板,来客人了!”

  姜棠也出来迎客,“您先进屋等等,我们铺子马上开业了。”

  招牌上还挂着红布,刘大郎在雪地里放了两挂爆竹,姜棠用细竹竿子一挑,红布落下来,写着姜氏火锅的招牌就露了出来。

  姜棠起名字没花太长时间,原是想着叫锦棠火锅,可有占锦棠居便宜的嫌疑,就作罢了。

  爆竹在雪地里噼里啪啦响,下着雪也没哑炮。

  姜棠对这一桌客人道:“今儿下着雪,给您这桌送一盘羊肉。”

  一桌客人也是客人,租金和帮工掌柜们的工钱都是按月结的,姜棠不想干放着亏银子。

  这一桌一共六个人,原本屋里有地方,可客人觉得在外头一边赏雪一边吃更有意境,就让帮工把桌子挪到了外头。

  六个人一个锅底,要的是鸡肉菌汤锅,羊肉和鱼肉都要了不少,还要了两盘白萝卜。

  另外要了两壶酒,六个人围着桌子坐了一圈,手伸到炭炉边烤火。

  等锅开的时候,客人对刘大郎道:“知道你们开业,就赶着饭点过来了,别看下雪,就下雪天吃锅子才痛快。”

  吃东西有讲究,春天吃春饼,夏天吃凉菜,冬天就得吃热乎的。

  所以,别看今天飘着那么厚的雪,却是吃热锅子的好时候,这种暖肚子的吃食,就适合下雨下雪天吃。

  刘大郎应和了几句,“那几位爷慢慢吃,我在这儿给你们放个炉子烤火,省着冷。”

  这边客人刚安顿好,又来人了。

  这回是顺着香味儿找来的,这边几条街,就火锅店开着,显眼极了。

  一个中午,客人虽零零星星的,但没断过。

  铺子前头的雪扫干净又覆上一层,好像在给火锅店盖被子。

  门前那条路没人打扰,但多了好多脚印。

  铺子里面外面都热闹非凡,外面天光雪光映衬着屋里的烛光,真的给冷冬添了一丝暖意。

  卖的最好的是菌汤锅,滇南的菌子的确鲜美。

  姜棠这边的菌菇还够卖一个多月,若以后生意更好了,还卖不上一个月的。

  不过她已经跟顾见舟身边的松林说了,说是过阵子菌菇就能送过来。

  这事儿松林敢打包票。

  滇南灾情虽然有所缓解,但百姓们仍没有生计,吃喝都发愁。顾见舟寄回来的菌菇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人采了菌菇卖不出去。

  没有油炒的菌菇并不好吃,他们缺的是粮食。

  如果姜棠能买回来,也算是为滇南百姓做事儿。

  眼下姜棠不急,食材都够,铺子就慢慢开着。

  后院能住人,给铺子里的掌柜帮工住。

  姜棠不会常过来,偶尔来一次查查账就行了。

  铺子里的田掌柜是盛京本地人,原本是另一家酒楼的掌柜,后来酒楼开不下去了,田掌柜这才到姜氏火锅店来。

  一个月工钱一两银子,附近酒楼饭馆的掌柜都是这个工钱,并不算低。

  帮工一个月四钱银子,比永宁侯府三等丫鬟少些,活也更累。

  有时,姜棠也能明白陆英她们为何不愿意赎身。

  月钱看着是差不太多,但在侯府有赏钱,一年四季各两套衣裳,还有年礼节礼,做的好了月钱还能多。

  是比在外头做帮工强。

  姜棠待了半天,就让刘大郎在这儿盯着,就戴上帽子回去了,明早她再过来。

  铺子离家里两刻钟的脚程,离得并不远,可是下着雪深一脚浅一脚十分难走。

  若是有马车,出来就很方便了。

  可御朝马极贵,一匹马要三四十两银子,再加上马车、请车夫、后头养马的钱,还得翻个一两倍。

  姜棠暂且不打算卖马车,再说,财不外露,住在巷子里,别那么打眼才好。

  一个火锅摊子就有人眼红,更何况是一辆马车。

  走到巷口,站在石墩子前说话的两个大娘看见姜棠忍不住打听,“你这生意咋不做了?”

  姜棠认出这是第一家的,另一个不认识,应该不是这条巷子的,她笑着道:“换地方了,在这儿不是影响大娘吗。”

  这句话意有所指,孙大娘看着姜棠穿着厚实的冬衣,可一张脸白中带粉,比雪还好看,目光清泠泠的,明明年纪不大,但好像一下把她给看透了。

  难不成,姜棠知道是她去找的护城军?

  不可能。

  这事儿背地里做没啥,但扯到明面上就不美了,毕竟她拿过姜棠的东西。

  点心加上肉,得有一两银子呢。

  孙大娘眼神躲闪道:“影响我啥,你爱咋摆咋摆。”

  姜棠道:“有道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我还是小心点为好,大娘你说是不是。”

  孙大娘又是羞又是恼,倘若和隔壁的吵一架,她一点都不怵,掐着腰骂人她会。

  可对着姜棠,就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姜棠没骂人,但话跟刀子似的。

  孙大娘讪讪地点了点头,姜棠没说别的,也不想刺人太很,这便回了家。

  家里冷飕飕的,姜棠先把炭炉子点上,然后喂了点金乌金。她点着油灯伏在桌上算账,然后提笔拿出写到一半的信纸又给顾见山写了几句话。

  她已经写了两页纸了,一天一两句,想着等顾见山写信给她时,再把这封托春台送过去。

  再看看前头的信,她好像写了很多废话,也不知道顾见山看了之后,心里怎么想,这些话,他会不会认真看完。

  抬笔间想问问顾见山过得好不好,吃得如何睡得如何,汤块好不好吃,可想了想还是算了。

  顾见山又不是孩子,这么大人了还照顾不好自己吗。

  姜棠写了两行字,这才把信收起来,又练了一篇大字,写完之后吹灯睡下。

  次日雪还没停,姜棠醒的时候外面灰蒙蒙一片。

  点金乌金团在床边,一听有敲门声激灵一下就醒了,竖着耳朵冲着门口吠了几声。

  姜棠穿好衣裳,走到大门前隔着门问了句谁呀。

  门在春台压着声音道:“是小的,今儿雪大,肉送到姑娘新铺子去了,姑娘不用去肉摊了。”

  下雪不用太多猪肉,只要羊肉和猪里脊,还有菜。

  姜棠把门打开,“还有别的事吗。”

  春台怕声音大了影响姜棠的名声,“还有……小山寄信过来了,我给姑娘送过来。”

  春台塞过来一封信,黄皮的信封,看着十分厚实。

  姜棠快速把信接过来,“劳烦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