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花白茶
纪炀这才点头,让江小子江乖乖去吃包子,自己则去王家宅子看看滕显。
原本跟滕显商议,让他过年回汴京,谁料滕显自己有些不愿意走。
说自己在汴京没甚家人,还不如在这里跟葫芦相伴,主要他的无腰葫芦工艺越发精进,不舍得前功尽弃。
说他是葫芦痴,还真不为过。
看过滕显,知道他确实不想汴京,说此地更能平心静气地做葫芦,倒是少了许多纷争。
更一个原因,怕是纪炀都不知道。
滕显送纪炀出王家宅子,认真看向他的背影。
他总觉得跟着纪炀,远比在汴京有前程,扶江县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纪炀到底如何,他更是知道。
也许在其他人看来,他离开汴京,跟着纪炀在这种地方显得很蠢。
可当年他放弃科考,专心摆弄葫芦的时候,也显得很蠢。
最后呢?
最后还不是靠着葫芦扬名。
现在说不定也是如此。
他才不会说自己懒得赶路,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已经住习惯了!
说到底,伯爵府嫡子,绝对不是池中之物。
纪炀倒没想太多,他现在只是到处查看百姓们的房屋修缮,确保县里的房屋都能过冬。
如果实在过不了冬,房子也不好修缮的,纪炀让玉县丞统计好名单,如果村里能安置,那就村里帮忙。
村里安置不成,等到下雪后便接到王家宅子闲置的房间,虽说挤了点,可至少有屋挡风,先把冬天过去。
古代的冬日每年都会死人,这点大家习以为常。
但纪炀在,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惨剧发生,所以提前做好过冬准备。
这些零零散散的事情做完,其实还有件事,那就是县衙一年一度的小考。
要说官员做官,也不是任职之后便万事大吉。
按照承平国的规矩,官员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大考合格便有升职可能等等。
纪炀是今年五月过来,所以当年小考免了,只用交今年的账册,小考等到明年年末再说。
可扶江县的差役们却是要考核的。
越到年底越忙,还真是这样。
等纪炀终于松口气,便听到自己想听的消息。
那常华县的商贩途径凌家湖兜售货物的时候,买了一百斤化肥回去。
纪炀听着捕快来报,倒是真的笑了下。
不错。
终于去了凌家湖,还买了化肥。
不用纪炀提醒,凌家湖村民自己都兴奋的睡不着觉。
化肥的好处不用多说,他们的大白菜丰收就是证明,他们扶江县的百姓明白,常华县百姓也会明白。
要知道常华县一千八百多户人家,近九千的人口,田连阡陌,几乎是扶江县的五六倍。
他们所需的化肥有多少?
不识数的人都能知道那边的潜力跟富裕。
再说,知县的人规定了!卖给外乡人的化肥,一斤要三文钱!没有还价的余地,除非找我们知县说情!
反正卖给商贩这一百斤,确实按一斤三文钱收的,自然给凌家湖百姓更多信心,恨不得马上开春,马上制肥料。
不止凌家湖百姓这样想,整个扶江县百姓的想法都差不多。
冬天赶紧过去,他们可以快点耕地,快点种田,再次得到高产的庄稼,好像一切都有了新的希望一般。
用常说的话便是,有奔头了!就有精神!
在百姓们的期盼当中,纪炀在扶江县第一个新年终于来临。
纪炀倒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只带着平安滕显,还有江小子江乖乖几个人放鞭炮,贴春联,又亲动手包了饺子。
闲暇之余继续教大家读书写字。
唯一有点不同的,可能是捕快卫峰卫蓝两兄弟在年前都成了亲,这是早就定好的亲事,纪炀都去随了礼钱。
看着纪炀极沉得住气,滕显忍不住道:“汴京那群人,必然以为你失意落魄,却不知咱们在这的日子,反而更充实。”
平安也跟着点头,他认真解释:“少爷比那些人都要强的。”
说到那些人,纪炀笑了,又想起一件事:“开春之后,是不是还有春闱。”
没记错的话,今年是三年一次的科举,跟他曾有过婚约的林家,那林家大公子,还有伯爵府二公子,他的庶弟,都要参加今年的考试。
好像所有人都盼着春天赶紧来。
纪炀摇头,不管他们,自己还是好好种田要紧。
其实除了种田,还有另一件事一直在纪炀心头,九月十月那会,卖给潞州城杂货店的几百套葫芦器具,到现在正月初一了,可半点消息都没有。
年前玉县丞去送衙门账册,说并未在杂货店看到葫芦器具,里面的伙计甚至都没听说过。
这就奇怪了。
当初那商人买了两个葫芦摆件,顺手买了几百套便宜器具,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
像是凭空消失一般。
好在店里伙计见玉县丞好歹是个官吏,说自己会同掌柜的说明此事,只是年前太忙,等到年后才能找找原因,到时候给玉县丞一个答复。
有了这个话,玉县丞才郁闷地回扶江县。
当初扶江县两个作坊前后脚开设,一个是凌县尉负责,另一个是他负责。
化肥作坊的成果自不用说,如今在扶江县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
葫芦做方倒是没了生息,先不说葫芦本就不多,再者现在买卖也不出成果。
葫芦秀才滕先生的东西倒是卖出好价格,那又有什么用,那也不是葫芦作坊的啊。
两者对比,也怪不得玉县丞很郁闷。
话传到纪炀这里,纪炀都觉得奇怪。
东西怎么会消失?
还是说那扬州的商人根本不在意这点便宜东西,根本不在意?随便塞到仓库角落也有可能。
说到底,还是物件太便宜了。
纪炀无奈,怎么也没想到在这方面出问题。
也罢,等潞州城的杂货铺再找找吧,说不定就在仓库某个角落当中。
他们几人说着话,只听外面江小子小跑着进来:“知县大人,知县大人!卖春牛的人过来了!”
承平国习俗,每年立春之前便有百姓牵着小牛犊在衙门附近售卖,非但不会被驱赶,还有衙门的人给做见证保护。
今年自然也不例外,江小子远远瞧着有人赶着牛犊过来,立刻进门喊他出门看热闹。
耕牛可是古代耕种十分重要的工具,有了耕牛就能省很多人力,省下的人力便能开耕更多荒地。
所以不管从哪方面说,耕牛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生产力。
纪炀听此挑眉:“走,咱们也去瞧瞧。”
卖春牛的人都来了,大家期盼的春天也不远了!
第28章
纪炀等人出门, 外面的雪还未化,已经有七八个牵着小牛犊, 以及成年耕牛的牛贩过来, 手里拿着春幡插到衙门附近树上,算是带点喜意。
最近过年衙门休沐,纪炀只穿常服, 旁人看了当是哪家富贵公子,其中有个胆大的牛贩还道:“公子,可要买牛犊吗, 看这个牛犊多健康,养到明年就能耕地了。”
纪炀确实有意买牛犊, 否则也不会让江小子在门口等着。
只是暂时不能说。
讲起耕牛的作用, 民间有一句俗语, 一牛可代七人力, 隔岸横州七人力。
一头牛可以代替七个劳力的力气, 也就说明耕牛对种田的用处之大。
也因此,许多朝代不需要宰杀耕牛, 就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力。
不仅如此, 县城下面村子百姓家中有多少耕牛, 这都是要登记的, 不时还要去派人查看,如果耕牛被私自宰杀,严重的可以关到监牢里面。
承平国法典就有这样的规定。
自家宰杀要杖一百, 杀别人家的罪更重,就算病死了也要报官之后才能解剖。
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
保障比较好的朝代, 甚至还会买牛分给农户, 比如十户一头牛, 五户一头牛,等用过之后再还给官府,只用付少量的租金即可。
许多道观寺庙想要笼络人心,也会买耕牛给农户使用,那付的租金就更少了。
但这些情况并不存在于扶江县。
那句话怎么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放到贫穷的县城也是如此,要什么都没什么,惨得很。
人家隔壁县为什么有那么多耕地,粮食产量那样好,就有耕牛的作用,听说人家三户有一头耕牛。
放到扶江县呢?
别说衙门没有牛了,就一个小庙宇里,也只有两头干瘦干瘦的老牛。
剩下五个村子,连带县城百姓,满打满算三头牛。
一共三百二十户人家,五头牛,就算牛累死,也不够所有人户使用。
好在今年情况有些不同,特别是凌家湖那边,凌里长早早带着村里人过来,他们村里一共三十三户,原本只有里长家有一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