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 第158章

作者:宣蓝田 标签: 升级流 穿越重生

  声儿未出口,殿下已经代他说了。

  “放肆!”

  晏少昰喉结连滚了几下,他仰着头,修长的脖颈上青筋迸现,愣是凭着自己的意志力从中挣扯出一丝神智来,击溃了眼前的幻象。

  他眼里的雾散了,陡然间目光如炬:“勾栏院是万民游乐之所,你污言秽语戏弄客人,岂是良商作风!”

  他发了好大的脾气,一声比一声动静大,扬声喝道:“廿一!抓他去京兆府学法典去!”

  “贵人见谅,小的碎嘴!您别恼!”天竺商人喜眉笑眼地呼了自己一嘴巴:“您是英雄人物,别跟小的计较。”

  这掌柜飞快地数出几块红绳木牌,递给一旁的影卫,狡黠地眨了眨绿眼睛。

  “我给客人们赔不是,这一排座儿都是上座,是咱三层视野最好的位置——这溯洄香啊,还是摩罕古神的引路香,几位客人来巧了!今儿后晌就有摩罕古教的受洗礼。”

  不待徐先生问明白“摩罕古教”是什么东西,掌柜的已经掀起来挂帘,推着他往里送,生怕慢了被客人发作。

  他亮嗓长长一声吆喝:“客官里边儿请——正北向,上座迎客!”

  外边阳光刺眼,通往勾栏的隧道里头却黑沉沉一片,贴墙站了一排双手合十的僧人,低低诵起经文来。

  他们念得熟练,又有奇妙韵律,似吟似唱。

  “阿难……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他们天灵盖上顶面具,面具底下又覆了层奇怪的黑纱,纱檐罩得低,不低头细看,连鼻子眼在哪儿都分不清,细瞧之后,才发现这一排都是异域面孔。

  周遭的拦檐和顶棚布都是黑色的,光源也少,是以一走进去就像入了夜。

  头顶挂着密密麻麻的绛纱灯,灯罩外头糊有二尺长的红纱,人一走动,红纱飘飘扬扬,仿佛被外头的异兽吞下了口,一步一步朝着腹心去了。

  此家勾栏既挖开了地面,挖出一个圆形的深坑做表演台,又架起木楼做观众席,坐席也分了上中下三层,外缘有木楼梯能通向各层去。

  韩少卿已经快要倒了,被两个侍卫挎着走。

  二殿下比他强得多,只是那一口香对他还是有副作用,他脚下似踩了云,一脚轻一脚重的,观众席上行道狭窄,桌凳没摆平的地方还把他拌了个趔趄。

  奇怪的是,前前后后三四个影卫都不管他们家主子,平时各个5.2的好眼力,这当口跟眼瘸了似的,各个目不斜视。

  唐荼荼只好伸手,牵住了二殿下的袖子,拖他在一个视野好的位置坐了下来。

  徐先生最早进来,已经坐下了,他原本坐在二殿下左边,看见他俩人牵着进来了,徐先生虚虚拢住拳一拱手,莫名其妙地起了身,往旁边挪了两个座儿,把最当正的地方留给了他们。

  怪礼貌的……

  唐荼荼还记得头回在知骥楼见他的时候,徐先生冷眼观察她一举一动,远远没现在这么客气。大概是观察完了,觉得她也算是个人物,唐荼荼心说:太子身边的人果然都惜才好士。

  旁边的二殿下却久久不坐,蹙眉看着座椅。

  “嗐,真讲究。”唐荼荼掏出帕子,把扶手和靠背囫囵抹了一遍,才请这位爷坐下。

  二殿下一路进来,闷不吭声的,唐荼荼还当他是头晕难受。光线暗,她凑近去瞧,刚探头,被二殿下一只手掌摁在了脸上,从脑门捂到了下巴。

  “别凑过来。”他声音闷沉。

  唐荼荼傻了。

  他掌心温热的温度,弄得她心口直扑腾,这位爷就这么着推着她的脸,脚下抵着椅子腿,连人带椅子把唐荼荼推远了半尺。

  唐荼荼纳闷:“……殿下怎么了?”

  她小声唤了一声。这才惊奇地发现,二殿下虽然跟往常一样板着脸,可他耳根红得似要滴出血,平时白玉一样干干净净的面皮儿都红了。

  敢情还是在为那掌柜的骚话害羞!

  唐荼荼噗一声笑出来,晏少昰恼怒地瞪来一眼,唐荼荼立刻把唇角拉平成一条直线。

  ——嗐,成天冷冷冰冰,装得老谋深算的,其实放后世看,他还没正儿八经成年哩。

  唐荼荼想了想,轻声宽慰他:“那什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个年纪的男孩子很正常的。”

  “住口。”

  “……噢。”

  传教勾栏中客人不多,始终坐不满,进来的客人却都熟门熟路地找着了自己的座位。

  三楼高昂的票价让多数人望而却步,这一块只坐着他们一行人,十几人前后分坐了三排,照旧成守势,把二殿下围在最中间。

  通风散气不好的地儿,难免有些味道,晏少昰虚掩着口鼻,坐姿没往常端正,他倚靠着另一侧的扶手支着身子,离唐荼荼远远的,闭目养神。

  唐荼荼不敢逗他了,左右瞅瞅,轻手轻脚站起来,坐去了徐先生那头。

  徐先生和两位译官在说话,几人都是见多识广之辈,趁着四周无人,已经围着这摩罕古教说起来了。

  译官道:“这些人念的是《楞严经》,乃是经中之王,各路祖师大德共尊其为佛首。佛家学问缜密,入我中原后,又分出教派几十余,多佛并立,信奉者有众有寡,方某大多有所耳闻,却从未听说过什么——‘摩罕古神’。”

  “几十个教派?!佛不就如来佛、弥勒、观音,什么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十六罗汉,这全加一块也不够他们分呐?”

  徐先生哼了声:“一群刁民贪香火钱,吃喝嫖赌都不绝的也要剃了脑袋,窃用真佛教义,借个名头立教,就能大揽钱财。盛世也出刁民,穷麻子们嫌两税重,宁愿剃了头也要入僧户。”

  僧户是户籍的一种,跟商户、匠户一样,有专门的度牒,符合审核标准的才能入此籍。

  前朝末年兵祸四起,将王朝剜成了筛子,是以盛朝从天津入京时没打几场仗,就叫半壁江山稳稳当当地换了新主。此后多年休养生息,崇扬佛道,稳定民心。

  朝廷念着这群和尚、道士没稳定收入,所以征税极低,也从不在僧人道士中募兵、保丁保甲——就是不参与生产,不用服兵役,也不用承担定期军训和巡夜的义务——只有少数香火供养不足的寺院,才会自己种地。

  为了占这个便宜,好些好逸恶劳的百姓都会找门路加入僧籍,还有许多脑子活泛的,扯着大小乘佛教的幌子建立新教,印发经册,聚众敛财。

  二百年过去,全国入了僧籍、道籍的人口有三百多万,反过来侵占农田,已经有了人祸的前兆。文士们几次提出佞佛祸国,需得灭佛,可每回都雷声大雨点小,背后原因复杂。

  ——这摩罕古神,也是个假神么?

  低低不断的诵佛声渐渐变大,且无端端地有了回音。

  那回音空灵,似在一个密闭狭小的空间中传,唐荼荼循声望去,瞳孔一缩。

  北面的黑布陡然撤下来了,那后头原来不是什么木楼墙壁,而别有洞天——后头竟藏了一座巨大的兽佛!一直被黑布盖着,坐下来这么久了,谁也没瞧见。

  勾栏里太黑,唐荼荼确定不了参照物,辨不清距离和佛像的尺寸,只估摸着那巨大的塑像大概有四五丈高,顶天立地地矗在那儿,沉甸甸压在所有人心上。

  可这佛像诡异,看最高处,分明是个三角脸的白狐狸,面上无波无澜,狭长的眼尾挑了一点红,斜斜上扬,是一双魅惑人的丹凤眼,却似真佛般端坐在莲花台上,一手拂于膝前,捧着一串佛珠。

  这巨大的塑像上半身光华明致,而从腰下开始,那些灰暗的纹路渐渐瞧清楚了,那莲花台上竟有无数小人,缺头断臂的、人头畜身的、皮肉残缺成了骷髅骨的……

  一群滞留在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中苦苦哀嚎的“人”,往这狐狸佛身上爬,却多数都坠下了黑沉沉的深渊中,只有少数人爬上了它的袖口与掌心,围拢那一点亮光,露出如释重负的笑意来。

  狐狸佛那狭长的眼睛,似微微阖眸,俯身望着世人受苦受难,竟从一个狐狸脸上瞧出既慈悲又无情的佛性来。

  “这绝不是佛。”

  姓方的译官极目细瞧,断言道:“佛家从没有拿狐狸作图腾的。”

  徐先生骂了声:“妖邪之物!”

第152章

  受洗礼,动辄一两个时辰。

  这跟个贼似的东拼西凑来的兽佛,连整个仪式都是东拼西凑来的。

  三米长的铜钦,那是藏佛的特色乐器,低沉的“呜呜”声只能吹出三个调,原始中浸透了庄严肃穆,使得那狐狸佛性更足。

  “供了个四不像当佛;外头的栀子灯是从妓馆抄来的;六道没抄齐,就凑了仨。”

  “教徒是白布缠头的大食人,可佛教哪儿来的‘受洗’?受洗又是十字教的说法了——老朽以前见识过一些新教,就是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抄,编一段史,以示自家供奉的真神最早出世,凌驾于各大教之上。”

  “雕工倒是精妙,太后那万佛寺主殿里头的佛,雕得都没这好。”

  译官行走过许多国家,见识广博,算是开眼看世界的人物;徐先生不知是什么来头,这中年人身上有种不大符合他这年纪的反叛精神,不像是规行矩步的人,跟太子气质也不合,不知他为何给太子做了幕僚。

  几人言行无忌,信仰单薄,平时正儿八经的佛道放眼前,他们也未必高看一眼。眼下对着这狐狸评头论足,把这假佛身上每一处都嘲讽了一遍。

  唐荼荼留心听着,渐渐看入神了。

  舞台底下不知燃起了什么东西,整个地坑中全冒着黑烟,烟雾几乎要凝成实质,却闻不着什么焦味。

  这黑烟大概代表着地府,牛头马面和黑白无常相继跃上台,装模作样地捉了几只小鬼,押到了狐狸佛底下,唱了一段神神叨叨的戏。

  “姑娘爱看傀儡戏?”年长的方译官问。

  徐先生跟着扭过头,瞧这唐姑娘就坐在他旁边,双手撑着腿,几乎要贴到前排坐席的椅背了。她直勾勾地望着台上,好半天眼皮都不眨一下。

  徐先生一怔,不免后背汗毛竖了竖。

  他听过这位太子称赞这位异人,寻思既然是异人,身上总该有些灵通,有些与常人不同的奇诡之处。在知骥楼同她研究放映机时,徐先生暗中观察了几天,看她吃的是大米,喝的是茶叶,吃喝穿用都没什么讲究。

  可这位唐姑娘,一旦专注做事的时候,就仿佛魂魄离体、五感皆失了——眼皮一眨不眨的,别人说话,她也听不着。

  她想事情的时候,总会踱着步在地上磨蹭鞋底,还要走“8”字、走“口”字圈,画完这么一通古怪的阵法,她再坐下,立刻就能破解难题了。

  是人非人,不是很好分辨……

  唐荼荼压根不知道自己走神时的习惯动作,都被徐先生一一拎出来剖解过了。她有着比常人都旺盛的好奇心和学习精神,看见一样,了解一样,非得摸透了才肯罢休。

  直到方译官问了第二遍,她才听着,循声转头。

  “我没大看明白。”唐荼荼指着台上:“那些牛头马面怎么那么小,是衣裳里头套了个小孩么?”

  方译官笑道:“这叫杖头傀儡,也叫耍杆子,拄一根高高的木杆,杆子上头的傀儡人是假偶,做得栩栩如生。想让这假偶动起来,就用两根杆子挑起胳膊,能做好多动作,底下是有人举着杆的,只是烟雾缭绕,咱们坐得高,看不着举杆的人。”

  傀儡木偶身上各裹了一身华丽的袍,像戏子一样描眉画眼,却敷了一张白面,两只眼睛大得离奇,看上去怪瘆人的。

  “至于这黑烟,想是跟江湖术士学的,这烟弹叫‘逃路易’,是焰火棒,填料塞得瓷实,只冒烟不起火,算是个小戏法。”

  通风不畅,燃料不能充分燃烧,便只冒烟不起火了。这道理简单,唐荼荼一想就透。

  可在他们眼里是个“小戏法”的玩意儿,叫底下看客惊呼一片。

  舞台底下黑烟愈浓,鬼气森森的,唯独莲花座上、兽佛手上、双肩、脑袋上,好几处冒出莹莹白光来,他们用的不知是白磷还是什么东西,遇空气即刻冒烟。

  教徒唱着:“真神已被唤醒,诸位上前——”

  所有的傀儡人跪在神像下,一楼的座席上竟有几十名看客,一步一跪,行着五体投地大礼朝着舞台中心去了,那是将要受洗的新教众。

  各种不熟悉的异族乐器声起,吹拉弹唱,越来越多的诵佛声跟进来,高高低低。

  左边的徐先生和两位译官渐渐没了声儿。

  唐荼荼没留意他们,两条眉毛蹙了个结,这表演看得她浑身发毛。

  那念佛的声音像是从兽佛胸口里传出来的,透过对面缭绕的白雾,她细瞧了半晌,才看到雕像里头似是个空腔。

  ——他们将雕像掏空成了特洛伊木马,里头一层一层地坐着念佛的教徒,诵佛声在腹壁中层层回荡,叫声音变得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