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 第66章

作者:宣蓝田 标签: 升级流 穿越重生

  客人身份,得靠自己眼睛看;

  成本,问鱼掌柜也行;

  至于货源……要想清楚货源,问鱼掌柜是下等办法,传话不一定能传清楚,直接问送鱼的才好。

  “你看了三五遍啦,鱼脑子也该记住了。快合上吧,仔细坏了眼睛。”华琼把萤石灯罩子盖住,摸着黑躺下来。

  唐荼荼白天站了太久,天黑时还不觉得,泡完脚爬上|床了,才觉得腰腿有些酸,好在褥子绵软厚实,跟腰椎曲线严丝合缝地贴起来,这软床一点不累腰。

  只是床铺太软容易睡得沉,白天也就起得晚,年纪轻轻,不该贪图享受才对。唐荼荼又怀念起自己的硬床板。

  她翻了两个身,毫无睡意,歪头去看她娘,也是睁着眼睛的。

  “娘,你以前有自己开过铺子么?”

  “有啊,不然怎么担得起这一声‘当家’。不光是自己开铺子,西市上几百个行当,我几乎都琢磨过的。”

  唐荼荼翻身趴起来:“娘开的第一家铺子是什么行当?”

  那得是十好几年前的事儿了,华琼记性好,事儿还没忘,有些细节却模糊了。

  她徐徐道:“当时,娘开的是家成衣铺——那会儿西市上的布庄多,成衣铺却只有一家,铺里没有素衫与布衣,几乎都是绸缎料子,加上做工,一件衣裳能卖三五两,是富人家才穿得起的。”

  “成衣好看,却贵,寻常人家穿不起,都是自己裁了布回家做衣裳。又不是人人都有一双巧手,做出来的衣裳哪里有成衣好看?——荼荼你记住,市场上这样的缺漏处,这就是商机。”

  “我便也开了家成衣铺,专门买了一堆素布,买了二手的织机,请了裁缝和绣娘,给普通家境的客人设计衣裳,量体裁衣、绣花刺字,也卖嫁衣裳。”

  “刚开始是赔本赚吆喝,一件衣裳刨去布料,只多收一份工钱,给裁缝和绣娘发了月钱,就不剩几个子儿了。”

  唐荼荼:“那怎么赚钱的?”

  华琼笑道:“卖得便宜,客人多起来了,京城织造厂看我家生意好,主动上门,问我收不收大批单子,价钱给我降一成——但荼荼你要知道,我头先没有人脉,所有布料都是从西市的布庄里买回来的,布庄自己也要赚钱呀,我这一买,比人家布庄的成本价高出两成——这换了供布厂,一退一让,成本少了三成,这三成就变成我的利了。”

  “后来,我又开了个撷秀成衣铺,也是卖衣裳,但学的是南边时兴的花样,卖得贵,也仿了些胡人的衣裳样式,与京城风尚不同,这家铺子生意更好——贫民与富民两头赚钱,很快,我就在西市站住了脚。”

  华琼说得轻巧,可唐荼荼听出字里行间都是生意头脑。与娘相比,唐荼荼立马觉得自己这卖鱼落于下乘了。

  可唐荼荼又抓住了另一个关节:“您为什么没人脉呀,姥爷当时不是已经发家了么?连织造厂都通不了关系么?”

  织造厂最早是专门给皇家和世家做衣裳的,但凡跟“皇”字沾了边儿的,衣裳都有规制图样,上到王孙贵族、百官命妇,下到宦官宫婢的宫装,图样都不能泄给民间。所以江南一批织户携家带口、入京落户,已有百年了。

  织造厂虽为皇商,却也是商,淡季时接的民间生意不少,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衙门。

  华琼在乌漆墨黑的屋子里,瞅了她一眼。

  这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多数时候看着都挺呆,不显山不露水的,可有时候冒出点儿机灵劲来,还总是能一针见血。

  一来,华琼觉得新鲜,二来,她也有心让荼荼知道华家里的境况,便没瞒着。

  “我刚和离回了娘家的时候,那时是你大舅和二舅两房当家,我是外嫁女,回了家,多少有点寄人篱下的窘迫。你两位舅母对生意一窍不通,却管着家里多数的账——你姥爷老实,儿媳进门的时候,你姥爷就把管家权交出去了。”

  唐荼荼注意到她一字不提爹。

  说起“和离”,娘仿佛在说“我去外边买了个菜之后回了家”,她提起那段生儿育女过的姻缘来,没有触动,也没有骂一句“所托非人”,就是轻轻淡淡一句——“和离回了娘家”。

  时下民风再开放,妇人和离也总是要被人嚼舌头的,自立门户的还好些,回了娘家的,免不了被指摘。

  而兄妹情谊,再血浓于水的兄妹情,在各自成家立业以后,这层血浓于水,也总是要渐渐退让于另一层更深的血浓于水了。

  华琼接着说:“那时,我们三房都住在这宅子里。”

  “你这两位舅母不是什么大度人,一听我想支三千两开铺子,立马不高兴了,软磨硬泡地叫我打消念头。你姥爷不愿意家里不睦,拿了私房钱给我,你两个舅母又不乐意,说是家里孩子大了、人口多了,撺掇着要分家。”

  “分家分得正好,谁也别耽误我赚钱!分了家的第二天,我的成衣铺就敲锣打鼓地开张了。”

  唐荼荼哧哧笑出声。

  可不是分得正好么?她娘之后一路飞黄腾达,赚的都是自己手里的财产了。要是没分家,挂在华姥爷名下,反倒不好说了。

  华琼接着道。

  “他们都当我是闹着玩两天,兴头过了就要关店回家了——谁料想,成衣铺开了三个月,我就回本了,又三月,我开起了第二个铺子。”

  “又半年,跟你二舅组建起了头一支商队,去江南进布帛,那边织锦之乡,布帛花样更多……”

  “如今,家里的钱庄和账房是我自己管着,北边这一条街全是我的,商队里也多半是我的人。”

  “你姥爷赚下的那条街,全给了他们去,娘懒得去争那点子东西。可分家后我自己赚回来的,谁也别想拿走。”

  “娘真厉害!”

  唐荼荼枕在手臂上,轻声道。

  这与她所想的,华家上下一派和和美美全然不同,而是和离女回到娘家、从寄人篱下的尴尬境地里,硬生生一步一步走出来,靠自己的本事压在两个兄长头上的励志故事。

  听着听着,唐荼荼慢慢想通了一件事。

  她娘身边这些人,对华琼的叫法各是各的样儿。

  刘大刘二喊“小姐”,宅子里的账房先生们喊“三当家”,叶三峰有时喊“掌柜”,有时喊“小姐”,而农庄的嬷嬷、还有宅子里的杂役,清一水地喊她“主子”。

  乍听,这一连串的称呼很混乱,应该是有先有后跟上华琼的,其中,必然也有亲信、家仆和雇工的微妙差别。

  如今大舅和二舅两家分家买宅,把偌大的宅子留给姥爷和娘,可能也有一点退居二线的意思。

  如无意外,她娘,就是华家将来的掌权人了。

  说完这么一通,华琼正懊恼:自己怎的对一个小丫头说了这么多,荼荼一问,她就鬼使神差地全倒出来了。仿佛她能听懂似的。

  ——真是怪哉。

  她正懊恼着,却听唐荼荼又好奇问了一句:“娘,那你将来是打算过继,还是找个男人入赘,再生孩子?”

  这说的每个字华琼都听懂了,却愣是没明白什么意思。华琼迷瞪了半天,一个爆栗敲在唐荼荼脑壳上。

  “合着你和你哥不是我孩子,我还得过继一个外房的,白送人家家产?要么自己再费劲儿生个孩子出来继承家业,我脑子缺了半拉是怎么?”

  唐荼荼忙道:“我不行,我怎么行!您还是给我哥去吧。”

  哥哥的身份,与娘这边是“勤走动也尴尬,不走动也尴尬”。哥哥两个月来华家探望一回,来得太少,他总是愧疚在心,觉得自己不孝。

  可唐荼荼瞧出来了,哥哥虽对娘有愧疚,却更不愿意让一手养大他的母亲为难。养恩大于生恩,每次来华家,他都不敢跟母亲说的。

  自己就更不行了,只披了个血亲的壳子,见华琼的次数超不过两只手,哪里有脸贪图娘的家业?

  华琼“嗐”了声:“你哥我是不指望了,他是读书的料子,踏踏实实念他的书,将来做官也好,做个大儒也好,都随他去。”

  “就看荼荼你了,你要是学出个样儿来,能撑得起咱家生意了,娘赚下的东西全给你。你要是学不出来,我就全捐了慈幼局、济病坊、义学馆去,换个‘女大善人’的名头当当,也算是给后人积了福。”

  唐荼荼叹口气,心说您要是这么想,大概是得全捐了……我赚钱的目的,就是找人呐,找齐五个人之后,迟早是要想办法穿回去的。

  末世再差,到底是家。

  可娘这脾气,她将来老了,被人侵占家业、被人欺负了怎么办?

  唐荼荼陷入到了深沉的思考之中,满肚子惆怅被华琼一句话戳破了。

  “你怎么老是趴着睡?胸都要压平了,要么压平,要么压歪,小姑娘家注意着点儿。”

  唐荼荼哭笑不得,翻个身躺正了。

第65章

  京城夏天的宵禁是子时起,五更止,五更就要开市门了。但西市里没有鱼塘,送鱼的一定是从别处送来的,料想来不了那么早。

  唐荼荼估摸着五更正,摸黑爬下了床,她拿隔夜的凉水抹了把脸,漱了漱口,顶着凌晨四点钟朦胧发白的星辉出了门。

  隔壁小屋住着的嬷嬷听着动静,出门瞭了一眼,大惊失色,忙敲响主子的门:“主子,二小姐出了二门啦!是不是梦游啦?”

  华琼:“没事,门房有人跟着,你去睡吧。”

  天还没亮,东边曙光都未见一道。华琼翻了个身,眼睛都没睁开,却弯唇笑了。

  傻孩子。

  唐荼荼一路行去外院,宅子里各院都还睡着,她却远远听着了外院的动静,走近一看,是刘大刘二在院子里比划拳脚。

  不是飘逸灵巧的内功,是稳扎稳打的拳脚功夫。

  说起来,唐荼荼来了盛朝后,只见过二殿下手下的影卫有轻功,能高高跃起跳过墙,民间拳馆、武馆都以外家功夫为主。

  “这么早就起来练拳啦?”

  刘大笑道:“小姐让我二人等着的,说姑娘五更时兴许会出门。”

  瞧二姑娘穿戴整齐、背着绣袋出来了,兄弟俩对视一眼,心说小姐果然神机妙算,跟着荼荼上了街。

  外边天儿还凉,街上的朝食铺子却陆续出摊了,许多商铺里也都有炊烟升起来,各家是各家的饭香。西市的铺子都是前堂后院,前边卖东西,院里作起居。

  远远瞧见鱼铺还没开门,唐荼荼慢悠悠地坐在路边吃了两碗云吞,等送鱼的贩子赶着驴车来了,她忙窜上去问问题了。

  晌午回来,喜滋滋地跟她娘汇报。

  “我起了个大早,看到送鱼的人了,是赶着一辆驴车来的,是城南瑞家鱼塘的。瑞家是京城最有名的渔家,在城南包了好几片大池子。”

  华琼眼睛没从账本上挪开,只潦草过了一遍耳,点点头,又问出一连串。

  “他家给西市总共送了几车鱼?供货给了哪些铺家?他家河塘鱼还有什么品种?”

  唐荼荼今天长眼睛看了,也张嘴问了。

  “总共拉来四车鱼,整个西市的三家鱼铺都是他家送货,一家送一车,都是同一个价,另外一车给各家食肆都卸了一筐子。主要养的也就是这几种鱼了——只听说他家还从南方进了鲥鱼和银鱼苗,养得不太好,塘子小,水质不太合适,还得再琢磨。”

  嚯,大有长进啊。

  华琼这才从账本上抬起头来,瞧荼荼眼神灵动,怕她得意了,华琼成心刁难她。

  “那你有没有问:假使旺季生意好了,假使扩大铺面了,一天能卖完两车鱼,那每天多买它家一车鱼,给你便宜多少?”

  唐荼荼:“啊?”

  多买还能更便宜的么?唐荼荼来了盛朝后,买东西至今是论“个”,没见过论车卖这么大的体量。

  华琼又问:“小鱼铺多数供的是鲤鱼,那瑞家供给酒楼食肆的鱼又是什么品种?多大的个头?捞鱼时是按大小过了网筛,小鱼往市场上送,大鱼往酒楼送吗?”

  唐荼荼傻了:“您昨天没问这个……”

  华琼恍然:“噢,昨儿我忘了问呀?”

  “……对!”

  华琼板起脸来:“我踢你一脚,你往前挪一步?合着外边摆摊儿的,家里都有个我这么个老娘给出谋划策?”

  唐荼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