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 第93章

作者:宣蓝田 标签: 升级流 穿越重生

  王太医微微一笑。

  他提起祖母来,不再像先头那样神色自得了,孺慕之思藏在眼底,几十年前的旧事提到了嘴边,仍历历在目。

  “祖母说,人体骨骼与脏腑她不是很清楚,她说没有那什么……”王太医想了想那两个词:“什么透视,什么‘西提’,没有那些,她便看不到皮下的脏器骨骼,只能在尸首上剖。”

  唐荼荼发了个音:“CT?”

  “对,就是这个,丫头怎么知道?”王太医忙问。

  “……我在书里看过。”

  唐荼荼怔怔失神,她大约清楚解剖学的意义。

  后世医学有各种各样的影像技术辅助手术,即便是末世,医疗资源也从没敢缺过。科技大爆炸之后,人们崇尚尖端科技,机器人手术代替了精细人工,唐荼荼也受过伤,缝过手、接过骨,手术做好之后几乎一点痕迹也不留。

  而这个时代连影像都没有。不拍照便开刀,跟闭着眼睛做手术没什么两样,除非靠解剖人体多次实践,走熟能生巧的路。

  王太医道:“几年里,祖母下刀越来越准,到最后,剖皮拆骨犹如庖丁解牛一般容易了。”

  “她每回从义冢回来,身上的尸臭味就好几天不消,连祖父都不敢与她亲近了。家里人人都不明白她是做什么。那时我家还在老宅,四世同堂,后宅的闲言碎语许多,老祖宗骂她是中了邪。”

  一个女人,在摆满了尸体的义冢生活,把自己活成了全家人心里的恐怖片,没人支持,也没人理解。

  唐荼荼几乎没办法想象这是什么样的绝境。

  “祖母全都置之不理,她只对我说,人之身体精妙至极,一点儿错都不能有——大到开胸、剖腹,要是刀子前一厘,剖穿了肠道,肠道污物漫入腹腔,就会要命;小到婴儿脐带断截,要是手上不干净,一个肚脐炎就要了婴孩性命。”

  “一条没洗净的线,缝在皮肉上,会溃烂要命;哪怕剜掉一颗烂牙,稍有不慎,也可能会要了病人的命。”

  “筋是筋,骨是骨,各有一番奥秘,不是所有病一碗汤药灌下去就都能治好的。疡医不能错一刀,刀尖失之毫厘,一条活生生的性命就没了。”

  日头偏西,晕黄光线照在王太医脸上,照得他几乎不似俗世人,而是个满眼慈悲的圣人。

  唐荼荼透过他,看到了那位江神医一样的医魂。

  王太医:“我祖父是个恪守教条的老大夫,当祖母她是魔怔了,气得要与祖母和离——谁知和离前夕,宫里宣召,叫京城各家医馆派名医去给一位王爷看病,祖母也去了,她替那王爷摘了一只病眼。”

  “摘除……眼球?”唐荼荼失聪般,重复问了一遍。

  王太医点点头:“直到那时,全家人才知道,祖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用的。义冢怕什么,剖尸怕什么,疡医修学当如是。”

  “我这一辈儿的兄弟们都视她为神仙人物。也就是从那以后,老祖宗们才慢慢松口,让小辈儿们学用刀的。”

  “那真好……也算是没浪费江神医的心血。”唐荼荼胡言乱语回了几句。

  听到马车停了下来,她深喘了一口气,偏头往窗格外望去,王家宅子已经到了。

  青灰石砖,瓦片顶,没官家宅邸风光,却很通敞,大门比普通民宅体面得多。

  进了院儿,里头也大,三进的宅子看不见什么人,除门房坐着个老仆,喊了声“老爷”以外,没看着别的伺候的人了,冷清清的。

  王太医引她往里走。难得有客,那老仆跟前跟后,不知道怎么待客,抻着脖子目送唐荼荼进了中院。

  王太医大概也觉得寒碜,冲那老仆摆摆手,叫他自去忙活,笑着说:“分家以后,老宅就不剩多少人了。几个兄弟都开了医馆和药房,挨着铺面去住了,都不愿意做御医的。”

  御医不好做,官品低,事儿却多,远不如民间开个医馆自在。再厉害的大夫,进了宫都只是奴才,留在民间却是德高望重的神医。

  唐荼荼步子紧迫起来,紧紧缀在王太医后边。直到转过二门,才看见许多人。

  一览无遗的空旷院子里,有两位老人、一位中年太太,带着几个少年人,全围在一张大台桌前,轻声絮语着什么。

  唐荼荼一眼看到那老妪清癯的背影,窒紧了呼吸。

  直到那老妇人转头,含笑喊了声“回来啦”,而王太医唤她“母亲”,唐荼荼才蓦地回神,呐呐笑一声。

  ——是啊,王太医说了,他那祖母已经与世长辞了。

  她往人堆最中间望去。

  那台面实在大,是张大石桌,上头铺着几层干净的竹纸,又平卧了一只蓝孔雀。

  这孔雀漂亮极了,双翅摊开有半丈长,一条长脖子平展展地趴在台面上,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而两天前,唐荼荼在容府见过的那个药童少年,持刀站在孔雀前,神情紧绷,他正拿着一柄小刀在孔雀脖子上捣鼓,沾了两手的血。

  唐荼荼一点表情都做不出了:“这、这……”

  一来她多少年没见过孔雀了,二来,她还从没见过有人给孔雀开刀的!

  王太医笑道:“这是天竺进贡来的瑞鸟。太后万寿,各国献上了一大批珍禽异兽,礼部会挑些毛色吉祥的豢养在宫中,这大鸟肖似凤凰,是珍禽里最吉祥的鸟儿,都是成双成对贡上来的,死一只就不吉利了,院使让我带回家治治。”

  唐荼荼盯着那孔雀一身的五彩羽毛,挪不开眼:“它怎么了?”

  王太医:“从天竺过来,一路车马颠簸,这大鸟颠折了脖子,颈骨断了一截,再不治就活不了了。”

  唐荼荼这才看到这孔雀长长的脖子似有一截歪扭,她一时竟不知道“孔雀摔折了脖子”还是“人给孔雀做手术”,哪个更像是梦了。

  桌上的血呼啦擦,把唐荼荼拽回现实来,她心说:疡医兼职做皇家兽医,可想而知外科大夫在太医院里的地位低成什么样了。

  唐荼荼静悄悄等了一刻钟,一声不出地看着。

  孔雀脖子那么细,里头又有无数细小血管,从外边不能正骨,是需要切开复位的,周围人都捏着一把汗。

  那少年一双手灵巧至极,他唇紧绷成一线,手上动作却是舒展的,下刀极稳,周围几个少年帮他擦汗的、递手术工具的、清理台布血污的,也都井井有条,不见一点混乱。

  唐荼荼眼睛渐渐汇聚亮光,这一个宠物手术,分明是后世手术团队的雏形!

  长脖鸟的颈骨都是节状,节节扣在一起的,先正骨,再固定,最后针线缝合。那少年有条不紊地做完了全程。

  一刻钟后,他摘下橡胶手套,另几个少年接手了后续的清洁工作。他这才留意到院里有生人,朝唐荼荼冷淡地瞥来一眼,没问好,去一旁洗漱了。

  看样子是救活那孔雀了?

  唐荼荼大松一口气。有这桩事分了分神,她心里不再那么沉重。

  王家老太爷和老夫人都是古稀老人,中医世家都懂得养生之道,老人家七十来岁了仍耳清目明,腿脚却没年轻人利索了,站了太久,抬脚就蹒跚。

  唐荼荼忙迎上前去,行了个万福礼。

  那老太太笑问:“这是谁家的姑娘,怎么带回咱家来了?”

  唐荼荼:“贸然来访,我来……是想看看您家那套《疡医证治》,能让我看看么?”

  她说得小心,因为知道这年头的人都重视家传,视秘法为私藏。这家传嫡不传庶,那家传男不传女的,讲究颇多,藏着掖着不放,恨不得一脉单传到天荒地老。

  王家的老人却爽快答应了:“丫头只管去看,还当是什么事儿。”

  他老两口只当是寻常。

  这些年来常常有疡医来借那套书,有的是京城周边来切磋医术的,有的是外地跋山涉水来求学的,无一例外都是疡医。

  女医圣手的名声大,还有三百年前的那位老祖宗,他一生漂泊在外,走南闯北那么多年,在各地留下的零散医案不少,后生们溯源而来,都能找到京城王家来。

  “多谢。”唐荼荼连连道谢,纠结了片刻,又问:“能再让我看看那位女神医的遗物么?……江神医,她有留下什么吗?”

  两位老人家都愣住了,并无被冒犯的恼怒,只是惊疑道:“丫头看老人遗物做什么?”

  唐荼荼不知该怎么讲,她一路上脑子乱七八糟,也没想过这一茬。这会儿她眼神仍然坦诚,嘴里却讲不出来。

  好半天,憋出一句:“江神医救过我家祖奶奶。”

  救命之恩跟看人遗物有什么关系……

  两位老人两脸迷惑,唐荼荼一咬牙,又补上一句:“她和我祖奶奶是手帕交!”

  “喔!”

  王家两位老人恍然,连着王太医也作恍然大悟的样子了。

第92章

  这事儿王太医做不得主,老太爷徐徐道:“家母倒也没留下什么,只一个嫁妆箱子,里头放了些她生前用过的手术工具,还有几封跟友人往来的书信。”

  老太爷对上唐荼荼恳切的一双眼睛,说不下去了,叹着气从椅子上拔起两条腿:“我去找找罢。”

  唐荼荼:“谢谢爷爷!”

  “杜仲。”王太医唤了一声:“唐丫头先跟他去藏书房罢,我一会儿过去。”说罢追着老爹娘走了。

  唐荼荼猜他们大概是要商量遗物里什么能给她看,老人家生前的东西,可能有些不方便的。

  那叫杜仲的少年一言不发,走到了前边,只给唐荼荼留下个躬着的背影。

  古医世家往往藏书丰富,越是年代多的,越重视后人传承,王家看书房的人比看门房的还要多一个,在外边掸灰晒书。

  书房门大敞着,走到门边时,杜仲伸手一隔挡住了她,“等等。”

  这是唐荼荼头回听见他说话,腔调偏细,中气也不足,有点雌雄莫辩的低婉。

  唐荼荼不明所以,看杜仲双脚磨蹭两下把鞋子脱了下来,又净了手,穿着双白袜进了书房。唐荼荼忙有样学样,跟着进去了。

  踏进去才知里边别有洞天——这藏书房开在宅子东南角上,正好也是坊角,拆了东边那面院墙,再开一道门,就成了一家书舍,直冲的就是京城三大纬路之一的安化道,往来行人无数。

  柜台后头裱着一幅蚕头燕尾的隶书,“王氏书屋”四个扁字挂着,平平常常。

  店里熏着防虫又醒神的药材佩兰,一排排的书架归置整齐,窗边摆一排桌椅,供人抄书做笔记用。书架不高,唐荼荼的个头也能抬手够着。

  竟有后世图书馆的雏形。

  快要黄昏了,书舍里客人不多,几个在看书的都是大夫打扮,蓝巾缠头,鬓角见白,都不年轻了。

  柜台没人看着,只平摊着一个铜匣子,里边放着些零碎小钱。前边有个锦衣老伯离开时放了一小块碎银进去,也有打扮清贫的,放下几枚铜板,笑着冲掌柜行了个叉手礼就走了。

  来去随意,放几个子儿也随心意。

  唐荼荼在几排书架间穿梭,虽然书的分类排序比不上后世的图书管理学,却也模仿得了精髓。

  她刚抬起手碰到一本书书脊,还没拿下来,杜仲扫了一眼道:“那是《脉经》,你看不懂的。”

  “噢。”唐荼荼尴尬放回去。

  杜仲板着张面无表情的脸:“你要想学医,看内经罢,逐字逐句读上一年,便能换下一本了。”

  他像是熟读经典,对这里头每一本书都如数家珍。唯独声音压得低,嘴里含着字舍不得吐出来似的,又像是不敢大声说话,听得人难受。

  楼尾有截窄梯,杜仲拿着一把长柄钥匙上了二楼,鼓捣半天才开了门,露出一间静室来。唐荼荼猜里边放着的是王家顶顶重要的藏书,不方便给外人看的,留在窗边等候。

  不多时,她听到沉重的曳地声,回头去看,杜仲吃力地拖着一个大箱子出来了,忙上前帮着他抬。

  “这些都是?!”

  杜仲:“还有两箱。”

  “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