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当暴君 第1254章

作者:画凌烟 标签: 穿越重生

  他话刚说出来,就有一个年轻人握着拳头大声喊道:“皇帝陛下是大明的再造者!现在有人要行刺陛下,我们要联合起来,把这些人全部抓住,让他们得到惩罚!”

  “这些人是妄图颠覆国朝!这些可恶的资本家!大家都来读读《阶级论》吧!”

  “打倒资本家!打倒资本家!”

  “……”

  他们群情激昂,似乎有发泄不完的精力。

  那主簿说道:“大人,,恐怕不妥吧,会不会扰乱秩序,给非法之人钻了空隙?”

  顾炎武说道:“这事你就不要瞎掺和了。”

  他站在那里扫了一眼下面四面八方,周围有不少人在围观,还有不少人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

  如果说这件事没有礼部在背后撑腰,顾炎武是打死都不会信的。

  在普通人来看,这是简单的。

  但在他看来,这其实是政治威慑。

  朝廷对民间的治理,已经从直接定罪、大杀,开始往舆论和司法结合转变。

  直接定罪和处死,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但如果从舆论和司法两个层面去做文章,完全可以起到更大的威慑作用。

  例如现在这件事,礼部作为皇帝身边对外宣发的部门,必然会从舆论战中开始着手。

  而此时的,只是个开端。

  顾炎武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喝了几口茶,便结账走下去。

  他跟着人群一路走。

  他是做社会科学研究的,这种情况,对他来说,无疑是难得的题材之一。

  人群越来越多人,从最开始的一百多人,迅速壮大,并且敢来参与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而在半路上,加入进来的民众也越来越多。

  他们都有一个夙愿:惩罚凶手!

  到下午两点钟的时候,传到内阁,随后又传到立法院,军政院,震惊了朝廷各个部门所有官员。

  有人将这件事上报到宫内。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令人更加震惊的是,五月十六日,上海也爆发了同样的。

  随后的时间,济南、沈阳、天津、登州、海州、厦门、广州、武昌、开封、太原、西京长安、成都,甚至连吐鲁番,都出现了。

  一时间,各地的消息,通过电报传到来,满朝震惊。

  民间第一次爆发出如此规模的。

  顾炎武对崇祯二十一年

  各地的报纸上刊登了关于这一次的新闻,短时间内,在各地引发了热议。

  甚至从城里买东西回到下乡的一些人,也坐在村头议论着。

  村里的一些老人,则脸红脖子粗地骂着:“那些人太不是东西了!我家里二十年前差点饿死!也不见他们给我们施舍什么,是陛下!是陛下亲自来的陕西!”

  进入五月底,的趋势甚至南下到南洋。

  台北城、台南城、马尼拉、巴达维亚、马六甲城,还有狮子岛,先后都出现了类似的事情,虽然规模远不及大陆,但影响力绝对空前。

  许多商人甚至感到害怕。

  因为刺杀皇帝的主谋正是上海的一位商人,叫陈志。

  他的敏感身份,让商人们感到恐慌。

  同时,商人们也第一次真真切切看到了民众的力量。

  于是,许多商人手里高举着《阶级论》,也跟着开始喊道:严惩凶手!

  如果说,《阶级论》的发表,已经普及,是对民众一次意识形态的洗礼,那么这一次的,则是对《阶级论》的一次实践。

  他在自己的健身房里待了两个小时,然后洗了个温水澡。

  年龄大了,不像以前那样可以肆无忌惮冲凉。

  等洗完澡,才慢慢开始用膳。

  柳如是在一边说道:“各地的无线电都收回来了。”

  “都怎么说?”

  “济南、成都、昆明,还有马尼拉的官府。”

  崇祯放下筷子。

  “陛下,要不要礼部出面,将这些地方的人问责?”

  “问不了责的。”崇祯说道,“这件事礼部又不是在台面上光明正大让他们去,若这个时候礼部出来,就把事情上升到朝堂的政治层面了。”

  他想了想,补充道:“对于舆论的应用,礼部要做到不着痕迹。”

  “我是担心,冲突被扩大,有心之人在里面故意把事件更加对立,一旦失控就不妙了。”

  皇帝说道:“我知道你的担忧,礼部不要明面上参与进来,但是,可以借助各地的报纸,去斥责对民众动手的治安人员。”

  “另外,这件事到这里,基本上算是达到效果了,可以慢慢撤回来了。”

  “对了,撤回来不要强硬地撤,让他们自己慢慢消散,跟各地的组织者交代,务必要做好事后的处理工作!”

  “好,我会跟他们说明的。”

  崇祯突然问道:“有出现冲击商社和商行的吗?”

  “有。”

  意料之中。

  舆论是一把双刃剑。

第1466章 将资本家摁在地上来回摩擦?

  在这场舆论战中,一定会出现局部失控的现象。

  没有人能绝对控制宏观事件的细节。

  正如社科院的王夫之所说:在发生大规模冲突的时候,有几类人会将事情推向极端化。

  一、投机分子们。他们会出于政治利益,而站出来,迎合大多数人,借此在大多数人中取得好的名声,从而为自己增加威望。

  例如有人一定会迎合那些热血青年,说他们愿意听的,但实际上这些人自己未必认可自己说的。

  只要大众爱听就行,这就是赚钱和为自己提供声望的好机会。

  这部分人很聪明,一般都是读过书的人。

  他们深知迎合大众可以获利。

  他们在这中间推波助澜。

  二、一定会有一些很穷,且又坏又懒的人,参与进来,举着政治正确的大旗,借此机会,对商社和商行打砸抢夺。

  这些人并不蠢,他们知道这样可以获利。

  他们只是纯粹的懒和坏。

  三、有一群头脑发热的人,被第一种人持续煽动,然后开始盲目地冲击。

  当群体的激情高涨到一定的地步,原先的理智就开始失控。

  王夫之总结了这三点。

  并且他还写了关于这件事的总结给皇帝。

  崇祯看完王夫之写的,不由得感慨,王夫之就是王夫之,不愧是历史上出名的思想家。

  他总是能很快抓到事情的本质。

  人是一种动物。

  早期的智人可能出现在250万年前。

  人类文明也不过诞生了几千年而已,相对于智人的诞生时间,实在太短。

  所以,人类身上还保留了太多原始狩猎时代的习惯。

  例如在狩猎时代,人类为了提高野外生存,大脑会对周围的事物做出快速判断,并将这些东西标签化,以此来推断环境的危险程度。

  是否继续前进,还是撤退。

  所以,贴标签其实是人类在漫长的狩猎时代进化而来的思维习惯。

  但是,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社会开始逐渐变得复杂,许多事情的真相已经不是眼睛看到的那样了。

  然而,人类的思维习惯还保持着看见之后,贴标签的习惯。

  所以,一般人如果不经过思维的深度训练,根本无法察觉到自己是不是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被利用了。

  或者说,一般人极其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二级理论中。

  例如这一次的游行中的一些人,一定会认为资本家就一定是坏的,一定是罪恶之源,就应该把他们吊死。

  你看,这里的资本家,就被贴上了“坏”这个标签。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明朝有无数商人,有许多商人每天起早贪黑,也就赚那么一点点钱而已。

  而且,还有一些商人,通过辛苦打拼,总算生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他们将粮食分配到各个需要粮食的地方,让许多人吃上了饭。

  从社会公德上,他们的行为反倒做了好事。

  却被一部分人也贴上了“坏”的标签。

  一般人是不会去思考或者分辨这些的。

  什么叫假大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