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当暴君 第275章

作者:画凌烟 标签: 穿越重生

  陕西的红薯产量比去年增长了二十倍!

  再加上朝廷不断往陕西运输粮食,陕西的灾情终于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了。

  就说王徵在米脂开凿的那条水渠,灌溉了米脂万亩良田!

  看来,天灾是一方面,只要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去改造、劳动,还是有收获的。

  看了最近频繁发来的北方农业上的捷报,崇祯兴奋得吃饭都多吃了几碗。

  皇帝立刻几封圣谕过去,把这几个人全部褒奖了一遍。

  谁?

  陕西巡抚施凤来,陕西布政使尹伸,陕西农政指挥使史可法,还有陕西水利局郎中王徵。

  不仅仅表扬了,每人还赏了500两(约32.5万元)!

  事情办好了,那就要赏!

  而且要赏给所有人看。

  接下来,朝廷立刻向全国各地发邸报,表扬陕西,呼吁各地像陕西学习。

  当然,这种呼吁的实际效果肯定不会太好。

  但榜样得树立起来。

  崇祯写信给河南省、山西省、四川的相关官员尽快抵达陕西,去亲自考察学习。

  到了九月下旬的时候,顺天府的粮价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到了这个时候,南方已经进入秋收,北方其实已经快要步入冬天了,天气一天比一天冷。

  不过今年比较特殊,因为红薯在北方种植得比较多,所以北方的九月也成了丰收的季节。

  就因为这事,在朝堂上还闹出了一些小风波。

  顺天府的新农政都是宋应星亲自在执行,夏薯是六月份种植,九月收获。

  从年初的时候,宋应星就接到皇帝的圣旨,开始组建北京城的挑粪小分队。

  所谓的挑粪小分队就是一批专门的人在北京城里到处找屎!

  从上半年开始,徐光启就在北京城建造公共厕所,这也给挑粪小分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屎。

  但因为这种事,朝堂士大夫觉得非常不雅,不应该朝廷来做,真要做可以给民间自己去做,朝廷这样有违圣人之道。

  于是,有不少人找宋应星的麻烦。

  这特么的一个个真的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孔子说了君子不能找屎?

  这大明朝的官员一个个也真是活宝。

  这件事本身就是打算下放到民间,找民间的人来做的。

  可挖屎容易烘肥料难啊。

  屎也不能直接就倒到农作物上,得用科学的方法将其烘熟,才能使用到肥料上。

  而这种事,宋应星早就做过专门的研究,可这种行为在官员们看来,实在是有辱斯文。

  这特么又回到了意识形态的问题上了。

  宋应星这种实事求是、实干兴邦的行为,被官员们瞧不上眼,也是侧面反映了官员们住在象牙塔里,不知民间疾苦,天天拿着圣道装逼的不切实际。

  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大名府的知府到顺天府来学习新农政的方法的时候,听说还要亲自安排人去找屎,一个个脸色发绿。

  为了全力支持宋应星,崇祯这段时间多次在朝堂上提到粪便,提到农业,就提到粪便,把一群大臣听得头皮发麻,心中草泥马奔腾。

  一时间搞得满朝文武出现巨大的争议。

  可到了九月下旬的时候,这种争议就戛然而止了。

  因为到了收获的季节,大半个顺天府都忙起来。

  农政院报上来的数据,超过了预期!

  什么数据?

  田地产红薯的数据!

  据农政院上报的数据,最高的一亩田铲除了10石(1200斤)红薯!

  10石红薯是什么概念?

  假如今天晚餐是红薯,一人吃半斤,一亩田的收成,可以供2400人吃一顿了。

  别用后世的目光看待这个问题,古代平民很惨,吃饱饭已经很难,许多家庭是没得选的。

  红薯口味又还不错,不说顿顿吃,至少缓冲了其他粮食的需求。

  这样算,6万亩田的红薯,按照平均每亩产1000斤来算,6千万斤!

  顺天府有500万人,如果均分,每人12斤红薯,加上家里的小麦一类的粮食,轮换着吃,两个月的口粮是没有问题的吧?

  当然,顺天府远远不止6万亩田,如果红薯再继续推广,可以让很多人不至于饿死,尤其是陕西、河南一带。

  这个数据出来后,简直就是振奋人心啊!

  大明自开国以来,在农业上面,就从来没有如此让人心潮澎湃的收获。

  崇祯想着,今年民间的粮食危机应该会有所缓解了吧。

  顺天府的农业,要打造一个模板出来,把输出配套的方案,然后复制到山东省和整个北直隶。

  接下来,北方各省相互之间要在粮食产量上做比赛,年底吏部要将粮食产量纳入重点考核。

第343章 新农政引起的新格局

  崇祯二年九月,发生的事情比较多。

  例如辽东的犒赏和抚恤都已经陆陆续续在统计名单,这个工作已经做的差不多了,正在筹备运输银子到辽东去发钱。

  例如东江镇的犒赏和抚恤也已经开始。

  再例如毛文龙的几个心腹都已经到了北京,东江镇现在面临一种非常奇妙的状态。

  毛文龙虽然在奏疏中说东江镇还有诸事待自己解决,但从字里行间已经判断出他想着来北京了。

  这些事情都可以归类到边军的人事当中,都会引起局面的改变。

  当然,影响最大的气势还是新农政效果的出现。

  从上报的奏表看来,新农政获得最大效果的一是顺天府,二是陕西。

  这事当然是好事,但任何事情,他都是与政治有关联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简单来说,这件事对朝堂有非常大的影响。

  什么影响?

  几乎是涌起了一股巨大的暗流。

  逻辑在哪里?

  告诉你,任何一件新鲜事物出来,只要被验证是可行的,且可以带来巨大收益的,则必然会引起多方势力的窥探。

  当然,整个完整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新农政被提出来,有人反对,反对无效,有人沉默观察,反对无效之后推广,推广中有人捣乱,捣乱无效,继续推广,解决问题,到最后获得收益。

  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对吧?

  但实际上,里面有一些重点,是极其容易被忽略的。

  什么呢?

  那些沉默观察的人!

  他们躲在安全的地带,既不反对,也不赞同。

  如果新农政没有效果,他们就会站出来,开始一步步指责新农政的缺点。

  如果新农政有效果,他们也会站出来,干什么呢?

  开始抢夺接下来新政策带来的红利。

  这种红利包括政治红利,经济红利两大类。

  几乎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集团斗争里,都是这么套路,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才群体行为。

  简单点来说就是:先明哲保身做观察,再以利益驱动,看准时机下嘴。

  宋应星和徐光启,这两个人,在农政方面都发挥了技术性的作用。

  而毕自严的户部,则发挥了政策性的作用。

  现在被验证有效果,各方势力自然是蠢蠢欲动了。

  接下来整个大明推行新农政已经势在必行了,是不是要立刻安排自己的人到关键位置上做成绩了呢?

  毕竟你不做,坑就会被别人站住。

  而你下面的人有成绩,你自己在朝堂上屁股才会够稳。

  没错!

  这是机会,要悄悄抓住!

  毕竟这朝堂上,还是有政绩的人说话分量足,更有机会往上升。

  当然,这是一波暗中观察的人的想法,他们已经准备伺机而动,在接下来抓住这个机会。

  而反对新政者依旧还在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也很多。

  例如钱龙锡现在就是一个标准的反对者,他不无担心地说:新农政看似取得了成绩,但其实隐含了巨大的危机,这个危机来源于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问题暂未爆发,是因为皇帝的督察尚未触及到全国。

  他的意思就是,新农政就像一颗炸弹,引线已经点燃,之所以没有爆炸,是因为引线很长,需要时间。

  这一日,崇祯正在乾清宫写东西。

  周婉言在一边给崇祯磨墨,王承恩跑过来小声在崇祯耳边说了几句,崇祯道:“什么!红娘她……”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