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当暴君 第407章

作者:画凌烟 标签: 穿越重生

  耿如杞走过去,走到地图前。

  “跟朕说说,现在从雁门关运输过来的粮食主要走哪些道?”

  耿如杞先是呈递了一份汇报,里面有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湖广各省提供的粮食总额。

  还有浙江、江西、南直隶、四川、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汇总。

  从十月初皇帝的命令传达下去后,最先得到消息的当然是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这四个省。

  随即是湖广、南直隶、浙江、四川。

  到了十一月,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才得到消息。

  崇祯打开仔细看完,目前以河南、湖广给出来的粮食最多。

  河南拿出来了30万石(3600万斤),湖广拿出了45万石(5400万斤)。

  这两个地方都是被重点整顿过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吏治环境很好,行政效率自然就高起来了。

  北直隶、山东和山西这三个地方,也拿出了不少,加起来也有50万石了。

  南直隶、浙江、江西这三个富饶的省呢?

  对不起,一分都没有!

  为此,南直隶的各州府给的理由是民间粮价上涨,若是贸然捐粮,恐扰乱民生。

  意思就是捐粮没门,想要粮食,拿钱来买!

  而孙承宗的奏疏里也写得很清楚了,需要动用150万两买购买粮食。

  这种早已预料到的破事还是发生了。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容易被忽略。

  什么问题呢?

  事关现任户部尚书郑三俊的。

  郑三俊以前在南直隶做官,并且做到南直隶的户部,后来到了南直隶的吏部。

  也算是南直隶顶级大佬了。

  而这一次,据说南直隶那边没有给他这个曾经的大佬面子,连一点点都没有给。

  要不然也不至于说没有粮食了。

  这透露出一个什么信息?

  东南似乎将郑三俊也视为了暴君的爪牙。

  这充分说明了东南目前的情况之严峻,意识形态已经到了扭曲的程度。

  当然,现在重要的是大同镇的事情,东南的事情能放则放。

  事态紧急,之前在信中崇祯就说过了,让孙承宗便宜行事。

  所谓便宜行事就是当东南不愿意捐粮食的时候,就买,先把粮食买过来,饥饿燃眉之急。

  孙胡子已经找郑三俊一起卖粮食去了。

  南方的诸省给的价格也很直接嘛,一律是1.5两每石。

  150万两,能够买到100万石。

  而平时的粮价是多少呢?

  0.8两每石。

  为什么要买100万石?

  北方诸省不是已经有几十万石了么?

  因为耗羡,粮食在路上运输肯定会有折损,而是大冬天的。

  最好打对折的准备。

  耿如杞看着地图,说道:“陛下,粮食囤积到雁门关后,主要还是分三路走,与陛下出兵大同镇的路线一般无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路上消耗太大,臣做了一个测算,可能还需要再增加100万石粮食。”

  “说出你的理由。”

  “大同镇的老百姓要熬到明年三月,需要至少四个月的粮食储备,每人手中存的粮食必须超过1石。”

  “整个大同镇目前可统计的人数有90万人,陛下若是用100万石,的确可以满足这个条件,只是路上运输的实际损耗,已经接近一半了。若是要有100万石粮食全部发到老百姓手中,就必须准备至少200万石(2.4亿斤)。”

  崇祯已经明白耿如杞的意思了。

  其中北方诸省的粮食已经抽到极限了,北方的粮食本身就比南方要少。

  要抽南方的粮食,又面临路途遥远,损耗过高的实际问题。

  所以,可能要准备的比200万石还要多。

  那现在该怎么办?

  当然只能硬着头皮买,直到把这个窟窿给堵上,让大同镇顺利度过这个冬天。

  至于南方现在要发国难财,那就先让他们发去吧。

  你们如此不仁,就不要怪朕不义。

  该还回来的,朕可是全部都记在账上了。

  “陛下,还有一件事。”

  “什么事,尽管说。”

  “目前尚有10万石(1200万斤)粮食被扣押在真定府不得动身。”

  崇祯的一对剑眉立刻就抬起来了,目光锋利的看着耿如杞。

  居然有人敢在这个时候私扣运往灾区的粮食!

第508章 化被动为主动

  而且动手的还是北直隶的真定府。

  “你此话当真?”

  “不敢有半分虚言!”

  崇祯走到一边,将桌上的剑拿起来,扔给了耿如杞:“朕现在就任命你为五省漕运总督,拿着尚方宝剑,带着你的人,去把事情办妥了,朕需要粮食能够在过年的时候都到达大同镇,所有的费用,一律批准。”

  耿如杞慌忙接过剑,还好他反应快。

  若是没接住,估计就从五省漕运总督变成阎王爷面前痛哭流涕的小鬼了。

  “多谢陛下的信任,臣铭感五内!”

  “快去办吧!”

  “是!”

  作为上位者,关键的时候,就是要大胆用人,大胆放权,大胆的给钱,把事情尽快办清楚了。

  耿如杞拿了尚方宝剑,把运来的粮食与卢象升核对完后,便匆匆离去,一路快马加鞭往南边赶。

  此时,真定府的真定城。

  知府曹程正在屋子里烤火,炉子上还烤着红薯,满屋子香味。

  曹程抱怨道:“今年这冬天怎么这么冷?”

  同知王树清道:“大人,这红薯确实是好东西,耐放,还饱腹,虽然吃多了人觉得不舒服,可关键时刻的确能救命。”

  “可不是么,现在那宋应星可是朝堂上炙手可热的人物,也不知道咱们的东西有没有送到宋大人的手上。”

  曹程悠悠然说着:“那东西可是本官花了1万两银子从西域商人手里搞到的,蓝田古玉。”

  王树清道:“和宋大人搞好关系,这点花费是很值的,今年新农政推行力度如此之大,北方诸省全部强力落地了。”

  曹程喝了一口茶,继续道:“你说咱们扣了耿如杞十万石粮食,朝廷不会撤了咱们吧?”

  “大人多心了,现在真定府的老百姓无不对大人感恩戴德,都说大人爱民如子,即便天子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

  曹程心中闪过一丝焦虑。

  他扣粮食肯定是找好理由了的。

  今年的冬天太冷了,真定府的粮食也出现紧缺的状况,不少老百姓手头也紧。

  如果不是朝廷在大力推行红薯,今年真定府怕是要饿死一些人了。

  曹程这么做,一是确实得为自己做打算,若是真饿死了不少人,以皇帝的脾气,他这个乌纱帽基本上不保了,甚至要蹲牢狱。

  二也是想给自己博一个清流之名。

  这件事肯定会引起很大的反响,毕竟这是送往大同镇的粮食。

  但只要自己在这里面坚持,打着为真定府老百姓好的旗帜,来做这件事,事情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至于大同镇那边,先不管了,又不是我的辖区。

  这是曹程的真实想法。

  在明末,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而是非常常见的。

  明末官员相互明争暗斗并不局限于朝堂上,地盘也是派系林立,都想着眼前自己的事情。

  例如正统历史上,崇祯三年山西正在剿匪。

  山西巡抚和大同总督就不和,为了保存实力,避免犯错,相互对叛军不闻不问,相互将叛军放到对方的地盘。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地方上的利益冲突数不胜数。

  这一次真定府扣押粮食,就是典型的地方上的冲突。

  这点身在大同城的崇祯已经推算到了。

  他推算了好几种可能。

  一、曹程半夜睡觉从床上摔下来,脑子摔坏了,所以才敢私扣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