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当暴君 第649章

作者:画凌烟 标签: 穿越重生

  例如进口的商品大量增加,填充国内短缺不足的商品。

  而且一旦让荷兰人尝到甜头,就可以开始利用荷兰人来推行大明银钞国际化来。

  当然,这是后事,没有完备的商业线路和国际规则,以及向世界证明大明强大的海军实力,银钞国际化肯定很难。

  没关系,先往前走一步,凡事不要想着一口吃着一个大胖子。

  方正化不太懂其中的逻辑,也不敢多问了,只是道:“皇爷英明。”

  敕令写好了,但没有急着送出去,先让方正化送到内阁和军委会,让各位大臣先看看,有没有措辞要修改的地方。

  有的改,但意思不能变了。

  这种重要的事,肯定需要御前大臣们都知晓,其实就是同步信息。

  接下来,崇祯便出了宫,上了去北京大学的马车。

  今天是一个大晴天,整个北京城都被白雪装扮起来,干净而清爽。

  街头十分热闹,崇祯看着好几个人骑着自行车路过。

  由于这两年新农政改革成效,北京城的餐饮业变得更加发达。

  主要是食材增多,无论是小麦还是大米,都变多了。

  并不是说小麦和大米的总生产量大大增加,而是社会的资源分配相对公平了许多。

  以前是大量的粮食分配在官员和地主家里,烂掉臭掉也不拿出来,现在随着新农政的推行,粮食相对均匀地分布到了老百姓手中。

  这就是新农政要达到的效果:资源配比合理化。

  而且银钞的普及,耗羡没了,人头税被废掉了,许多人手中自然有多余的粮食了。

  有了余粮,要么囤着,要么拿出来卖。

  这才有了餐饮业的小规模发展。

  不过,根据顺天府衙门最新提报的北京城规划,所有新商业,都必须往新城区转移,想要在老城区开设商店,必须提报到顺天府衙门,由顺天府府丞亲自审理,合乎规矩才能过。

  什么规矩?

  《大明临时城市规划法案》。

  例如现在都顺天府的规划是按照一城二十三县来规划的。

  北京城的规划分出了东城和西城,朝阳新区,海淀新区。

  每一个区必须有餐饮,银行,买衣服和布料的布行,居民区,但是每一条街道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要做合理的配比,不能随便乱塞进来。

  所以,现在坐在马车上的崇祯,再打开窗帘看出去,北京城的道路两边,整体面貌已经好了许多。

  天气虽冷,但这是一个改革的大时代,这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正在快速崛起的时代。

  随着贱籍制度的废除,外来人口和劳动力正在爆发式增长。

  朝廷主导的基建,让大量银钞流入民间。

  所以,这也是一个财富正在快速增长的时代。

  正如张凡自己评价:现在的北京就是北方的一个经济特区,所有新商业的模版都在这里快速被推出来,放到市场上验证,一旦成功,就会被其他地方复制和学习。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城市,它是大明商业的青铜时代,是野蛮生长时代的前夜。

  它就像在黑暗的天幕上透出了一丝阳光,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崇祯很快到了北京大学,大明朝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拐点。

  摆在前面的是一个恢弘的大时代,能否撬开,支点就在北京大学。

第785章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为什么支点是北京大学?

  因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当崇祯到北京大学的时候,管教育的一众大臣都已经在门口恭候多时。

  包括礼部侍郎刘宗周,兵部侍郎李邦华等等。

  “臣等参见陛下。”

  “诸位爱卿不必多礼。”

  崇祯下了马车,在众人的簇拥下,年轻的皇帝进了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周围已经被御林卫围起来,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去。

  此时,北京大学所有学生都在等候皇帝的到来。

  因为皇帝今天要来这里做一次演讲。

  据说是指导大明朝未来的方向。

  其实是鼓励北京大学的学生们走出去,适应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抓住机遇。

  谁年少的时候不会迷茫呢?

  改革的大时代,诸多的陈规都被打破,连王公贵胄们也不知道接下来的路怎么走了,更何况是普通人。

  大家都在迷茫着,也在期待着。

  在北京大学后面的校场上,早已围观了近万名学生。

  他们都是这些年入学的,第一届的学生已经毕业,大多数已经进入编制内。

  例如第一届的农业第一名,唐子陵,此时是大兴县的知县。

  魏清欢也进入了遵化冶铁厂。

  军事学院的诸多学生都被编入了军队中,有的成为基层的军官,有的则进入宪兵司,还有的进了参谋部。

  当皇帝在锦衣卫的簇拥下,来到校场的时候,人群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吾皇万岁!吾皇万岁!”

  声音如同海浪一样此起彼伏。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演讲。

  早在半个月之前,北京大学就已经开始准备了。

  今天能进入到这里的要么是北大的学生,要么是高级官员。

  而且每一个人入场都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几乎是搜遍了全身。

  当皇帝站到高台上的时候,人群的欢呼达到了最高。

  这些年轻人热情高涨,他们每一个人都像刚刚升起来的朝阳。

  皇帝抬起手来,做了“压”的姿势,慢慢的人群中的欢呼声才小下来,最后变得很安静。

  校场周围都是新的建筑,这些建筑是东方传统建筑的精华。

  他们一反明代的华丽,建筑风格简约而大气,有一种展翅飞翔九天的豪情。

  这很符合这个大时代下的主旋律。

  一边的吏部侍郎成基命在那里小声道:“陛下竟然亲自来这里与这些学生对话,让我没有想到啊。”

  韩爌也感慨道:“现在新学是大趋势,孔府都已经不在了。”

  “我听说温体仁快要回来了,还听传闻皇帝想让他入阁?”

  “入阁就入阁吧,现在大家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呢?”

  “温体仁是礼部尚书,现在新学势大,他有在南京立了不少功,我担心他会威胁到……”

  韩爌压低声音道:“不要说了,小心被人听到。”

  此时,人群已经彻底安静下来。

  皇帝扫视一转,说道:“诸位学子,今天是一个好天气,朕终于可以与你们聊一聊了。”

  崇祯开口就是大白话,事实上,新学也提倡大白话,大家都易懂。

  而且崇祯的语气平易近人,这让现场的气氛很随和。

  由于周围高大的建筑,崇祯的声音回响在四周,大部分人还是听得清楚的。

  “朕记得第一次到北京大学讲话,是崇祯二年七月,北京大学刚刚建立不久,第一批新生刚入学。”

  “转眼五年过去了。”

  “这五年,北京大学走出去了许多大明的栋梁之才,你们将来也是大明的栋梁之才。”

  “有很多人心中依然有疑惑,朕为什么要创建北京大学?”

  “国子监不是也是朝廷官学么?”

  “为何朕还要多此一举,再创办北京大学?”

  “朕今日可以明确的回答你们,过去的任何一所学院,都无法满足大明朝未来对人才的需求。”

  “唯有北京大学,唯有南京大学,武昌大学……唯有所有的新学,才能支撑起未来的大明!”

  现场一片安静,无数人的目光都汇聚在皇帝身上。

  年轻的皇帝,沉着有力的声音响彻在四周。

  “未来的大明,是一个强盛的大明,是一个富裕的大明,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大明,是一个气象万千的大明!”

  “我大明朝有两万万人,有两万万辛勤而勇敢的百姓。”

  “每一个人,都怀着对未来的向往。”

  “未来的孩子,都会像你们一样,进入学校,饱读诗书,去了解,去探索,去思考这个世界。”

  “少年强,则国强!”

  “你们有很多人心中一定有疑问,未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未来似乎很遥远,很模糊,看不见,摸不着。”

  “朕今日来告诉你们,不远的未来。”

  “新农政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是否意味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就结束了?”

  “没有结束,朝廷依然会全力持续不断地发展新农政,你们每一个人都要清楚地认识到,让全天下的老百姓吃饱饭,是朕肩头上的责任,也是朝廷诸公肩头的责任,更是你们肩头的责任!”

  “朝廷还会大力推动新工业,各省都会大力推行,诸位都是读过《国富论》的,知道新工业,包括纺织、冶铁、炼钢,还有蒸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