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 第239章

作者:九州月下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文 基建 穿越重生

  报上的头条是朝廷准备将招慈恩收为官营,所中的女子为官,还将李凝等做事十分妥帖的姑娘提拔进了讲义司。

  这事在其它的报纸上一片争议,大儒们多是斥责的,也有一些官吏表示赞同,但大部分都对此表示中立,有些报纸上说这是悄悄开了一条女子为官的路子,希望等皇帝立后之后,便将此事封住。

  赵士从看到这消息,却是万分欣喜,要是皇帝能成亲,说不准便能温和些,他手下那些看宗室们谁都像想篡位的臣子们,也能对他们好一点了。

  好事,大好事啊!

  赵士从笑得嘴角都平不下来,再看到什么要在南洋立州治之类的话,也不那么焦虑了。

  虎头和他的兄弟情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不会那么快再把他和儿子派出去。

  ……

  次日,赵士从睡了个安稳觉,满足起身,收拾出门,坐上了铁路上的车厢。

  清晨的车厢并不闷热,两匹健马以十分稳定的速度拉动车辆,枕木间隔的长度听说是按马匹的步幅算出来的,所以速度才会那么均匀。

  长长的车厢上,赵士从一会看窗外风景,一会坐着喝茶,一会看书,十分惬意,感觉要是这铁路能修遍大江南北,让他这样悠闲地游历山水,岂不美哉?

  铁路并不长,中途换了一次跑累的挽马,中午时,便到东京城外了,这里的繁华胜陈留镇百倍,目之所及,人流无数。

  赵士从看了行人的衣着,发现他们的衣服上居然没有几个补丁,不由感慨大宋真是越来越富庶了。

  再回到京城家宅,家中妻子早就收到消息,出门迎他,一时间整个府上,都是惊喜的笑意。

  刘氏问道:“老爷,跟着你的那两个孩儿呢?”

  “他们?”赵士从冷哼一声,脸色立刻就沉了下来,“他们说东京城虽然好,却太不得自由,要跟着陈行舟干一番大事,悄悄溜掉了!”

  刘氏长叹一声:“罢了罢了,随他们去吧,真要被封去海外,就当他们去辽东回不来。”

  赵士从脸色更难看了。

  -

  东京城里,慈恩所内,正在办理交接手续。

  李凝姑娘提拔了所里几位管事接替她们的位置,又说好这些日子有拿不准的事情可以来问他们,还要对清账目,把正在进行的计划讲解清楚。

  所里的产业要归公,一些资金紧缺的项目,她们会再找朝廷审批,那些在建的小学,推进起来应该会更容易。

  白姐姐准备去燕京府开新的慈恩所,也不知道能不能继续,她们还要和朝廷沟通。

  忙完之后,李凝在自己小房间里瘫了一会,灌了一壶水,便去寻闺蜜。

  朱姑娘也累得不行,不过她正在收拾衣装,看起来像是要赴约的样子。

  “你这是要去哪家啊?”李凝捏了捏好友那光滑的脸蛋。

  “唐家姐姐多年未育,如今终于有喜,邀请我们几个旧友去庆贺一番,我得陆府去一趟。”朱家姑娘轻笑道。

  “这才怀上,就开始庆祝了。”李凝笑了笑,“好,你去罢,这里有我看着呢。”

  朱家姑娘点点头,正要离开,突然道:“悠娘,你真要去讲义司么,那里,那么多外男……以后怕是会被指指点点。”

  “为什么不去呢?”李凝轻声道,“能跟在官家身边,看他兴盛江山,与他名留青史,哪怕不嫁给他,也是值得怀念一世的事啊。”

  “可是……”朱姑娘想说子嗣,想说依靠,想说下半生,但话未出口,便已经哑然。

  她是有些畏惧那位官家的,只有接触过他的人,才知道他何等厉害人物,知道那灿若星辰的眸光里,是埋葬过多少生灵的幽暗。

  他如烈日一样照耀着江山,可靠他越近,却越让人觉得阴寒。

  “我不怕啊,”李凝仿佛知道她要问什么,笑了笑,“其实,我们怕不怕,官家都不在乎,只要不耽误他做事,他不会在意谁,我很、很羡慕他。”

  “羡慕?”朱家姑娘疑惑地眨了眨眼。

  “是啊,羡慕他可以看清的这天下动荡,可以拿捏信青史兴亡,”李凝微微扬起唇,“能跟随这样的人物,是极幸运之事。这般人物,不知多少年才能出一个,你看张相等人,哪个舍得离开?”

  “你总是有道理。”朱家姑娘轻哼一声,“我走了,你自己小心些。少看那些个什么《师说》,从你去建那些小学开始,我总觉得你脑子想得和我们越来越不一样了。”

  说到这,她不由得后悔道:“当时就该让那周兰儿去做,反正她是流民出身来着。”

  李凝用手指戳她额头:“再说我坏话,我可要收拾你了。”

  朱家姑娘嬉笑着躲开了。

  送走了朱家姑娘,李凝又回到小屋,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箱子,里边放着许多小物件,有铜钱,有绣帕,还有小孩的草蚱蜢,都是别人送她的礼物。

  钱财地位,她都不缺,但她很喜欢帮助别人的成就感,所以,她能懂得官家治理天下那种自信从容。

  别的不说,这几年来,慈恩所救助的老幼已经多了起来,不像前两年,做的最多的,便是帮着收敛无人管顾的尸首——那些活不下去的人,许多已经有能力,撑到他们救助了。

  东京城里做活的机会是越来越多了,能供养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穷人不怕辛苦,怕是没地方辛苦。

  她喜欢这样的世间 ,喜欢这种,可以给人活路的皇帝。

第329章 愿意的

  赵士程的婚姻问题, 从他十五岁时就已经是朝廷谏言的重点,这快十年下来,已经成为臣子们的心魔。

  这位主何止是油盐不进啊,简直是无坚不摧。

  无论他们耗费多少口舌, 说尽多少好话, 讲足古往今来的道理, 他都能默默听完后,表示已经在考虑了, 下次一定给你答复, 然后让人礼貌地把他们送出去。

  至于下次, 下次当然还是再考虑, 人生大事,怎么能轻易做决定呢?

  然后就这样耗着,天知道他怎么有这样坚毅的心志,完全不为所动。

  他们从一开始的寻死觅活, 到后来的苦心谏言,再到后来的任之摆烂,可以说是历尽沧桑,对太子妃皇后的标准也是一降再降。

  从最先选的家世地位,再到后来德言容功,再到后来只要品行端正,再后来便要求美貌, 再后来, 朝臣要求已经低到是个女的, 能动的, 就行了!

  有些人甚至觉得要是再等下去, 他们连性别都不会卡的那么死了!

  所以, 太上皇与太上皇后的说要放几个姑娘去皇帝身边时,几乎是立刻全票通过,什么祖宗家法,什么于礼不合,都得让开!

  连那个准备辞职的朱姑娘家,一天都有了十来个官员给朱家老爹朱伯材明示暗示,让他女儿不要在这个时候耍小脾气,剩下的人没有几个了,少一个就是少一份未来啊!

  就这样折腾了几日,事情算是完全定下来了。

  赵士程知道这事也没有反对,反正就当是给女性提高地位了,那几位姑娘也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当个秘书的能力还是有的。

  不过,这事还是上了报纸,朝廷和底层看法倒是趋同,他们大多看好李凝,因为她出身、品貌都是上佳,而另外一位叫周兰儿的姑娘,因为她是流民出身,受了不少非议。

  -

  赵士程依然认真工作。

  李凝新上任的第一天,便是去后宫见了太上皇后,这位大宋地位最高的女子亲切地捏住了她们俩的手,一番夸奖后,告诉她们,暂时不用领什么实职。先在讲义司里看陛下做事,没事给他倒倒水,整理一下奏书,多听多看,过些时候,再做实事。

  一边的周兰儿恭敬地应是。

  李凝轻声请教:“可若是如此,为何不让我等去当贴身侍女呢?”

  “唉,”提起这事,种氏就心焦,“他小的时候便自立得紧,穿衣吃饭都不爱被人伺候,放一个已经不容易。更别说每次给他安排上姑娘,他不是训练成谍探,就是成了大商人,安排不进去啊!”

  李凝忍不住轻笑出声,那可不,山水姑娘天下第一商的大名,世间女子谁不知道。

  周兰儿则是被震惊到了。

  种氏又吩咐了几句,大意是让她们不必害怕,她儿子平易近人,心地善良、不但不会杀人,连驴子都十分爱惜,生得一副菩萨心肠,哪怕你们说错话做错事,他也只会好好安慰,不会生气的。

  她说话时,身边正坐着过来看热闹的老赵,听了这夸奖的话,面目一阵扭曲。

  两位姑娘听完种氏的教训,便被带着去了讲义司,这里的官员年龄差距极大,有七老八十有十七八岁,他们对两位姑娘的到来表示了欢迎,然后安排了最近的位置。

  两个从皇帝身边搬走的年轻人不但没有难过,反而一脸骄傲,看得她们一阵迷惑。

  过了一会,赵士程穿着一身常服来了书房,夏日里,他的衣衫十分单薄,更衬得他身长玉立,眉目俊秀,像画中人一般,尤其是那腰,李凝甚至觉得不比自己那腰粗多少。

  赵士程进来时,臣子们躬身拜见,然后便各自归位,帮着陛下处理政务。

  首先宣进来的,便是户部侍郎赵鼎,他是从户部来禀告新的金钞发行进度。

  李凝没想到一来就能掺与到如此大事中,一时眼睛都有些发亮。

  户部侍郎赵鼎,是一位四十岁的中年官吏,面容清瘦文雅,讲话条理清楚,言谈之间,提出的意见,是希望今年能多发行一些金钞。

  且理由十分充分,他认为金钞最大的做用,就是有效地缓解了钱荒。

  大宋的经济还算平稳,长年稳定的物价,加上大面额纸钞的流行,这两年朝廷的商业税又有上涨,如今朝廷的支出,大半来自此。

  大宋每年铸的铜钱有数百万贯,前些年的时候,钱荒十分剧烈,小平钱、当十钱、盐钞都一起流通,却依然将市场弄得一团糟糕,但在陛下执政后,金钞用它近十年来巨大的稳定性,将钱荒有效地压制下来。

  纸钞是用皇帝信用做背书的,神宗、哲宗、荒宗年间,一到朝廷用度不足,便大量超发,至使物价飞涨,还时常废钞。

  但如今不同,陛下的信用太稳当了!

  自陛下上位以来,有无穷无尽的生钱办法,且从不在钱币之事上胡乱折腾,更是停了朝廷对百业的各种摊派,天下的商行恨不得把他供上神台天天祭拜,他发行的钞票,自然也是供不应求——这种体积小易藏匿携带的货币,极大地推动了商业贸易。

  如今百业兴旺,对钱钞的用量需求日高,多发金钞,非但不会使物价飞涨,反而能缓解物价下跌,于民方便。

  所以,他觉得,今年可以发行多一点,去年发了两百万贯的金钞,今年可以发四百万贯。

  有了这些钱,民间生产会更顺滑,朝廷也有更多用度,国家强不强,就在这一波了!

  李凝有些热血沸腾,感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果手上有个小本本,她肯定能记下来。

  不过……

  她悄悄瞥了一眼旁边的皇帝,这位皇帝眉眼温柔,静静地听着对方讲解,似乎并没有被对方说动。

  听完之后,这位俊美无比的皇帝只问了一句:“户部还有多少准备金?”

  赵鼎一滞,低头道:“回禀官家,尚有四十万。”

  “最多两百万贯,”赵士程平静道,“如今还是在打基础,且花不到这么多钱,不必超发。”

  赵鼎忍不住分辩道:“禀告官家,如今市井繁华,难得户部有些盈余,正可将修黄河、清理汴河淤积、以及修筑东京至南京铁道之事定下,如此,商贸更顺,税赋自然也多了!以利盈利,才可做更多实事。”

  赵士程淡然道:“暂不到要用基建刺激经济的时候。”

  经济、基建都是他常用的词,臣下都已经理解,倒也不用多去解释。

  赵鼎一脸遗憾,正要应是退下,便听陛下缓缓道:“卿之本意虽然好,却有些急躁了,我且问你,如今天下农事,可有如占城稻一般的增长?”

  “回官家,不曾。”

  “既然不曾,那天下耕者又能有多少收成,去买那等多的财货?”赵士程解释道,“如今农税还是朝廷根基,发钞修筑铁道、运河、必然大征民夫,耽误耕作,反而少了农人收成,弊大于利。非是不能修筑,只是不能同时兴建,更不能发钞修筑,知否?”

  现在是古代社会,没什么起重机运输车,都是农民一铲土、一挑石的弄出来,耗费时间民力,且还不给人家钱,这种修出来虽然是好政绩,可倒霉的还是农人。至于说给钱请人来修——那成本可就海了去了,他当初修一条铁路,都是用的辽国人民的钱修的。

上一篇:我带古人穿回现代

下一篇:不患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