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三国打工人 第122章

作者:蒿里茫茫 标签: 女强 励志人生 升级流 穿越重生

  “贤弟那柄剑,”他问,“不是与这书一柄得来的吧?”

  “……啊?”

  “若有异常,”他很慎重地说道,“还是封存不……”

  “它可好了,”她赶紧打断了太史慈,“一点毛病都没有,只不过是一把剑,没有什么异常之处。”

  太史慈很显然是个对自己亲友百分百相信的人,听她这么说了,那张剑眉星目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放心的微笑。

  “那便好。”

  她不自然地晃了晃脑袋,想把情绪不稳定的黑刃发出的声音甩出脑海。

  关于这个神通该怎么解释,她其实还发愁了一段时间。

  但当她回到营地之后就发现,其实这事儿不需要特别发愁。

  因为这群浮屠教徒会自动自觉给她加滤镜,包括但不限于:

  当滚滚雷声迫近了河岸时,天空中降下了一只雷电铸成的大手,大发慈悲地将灭世佛送至对岸,普渡掉了那个执迷不悟的妖人;

  当惊雷落于河面之时,河水为之凝结,灭世佛脚踏莲花,步步向前,终于斩杀了妖人;

  当对面的妖人使用方术,双手结印生出一条闪电,想要击伤灭世佛时,是笮融居士显出法身,为灭世佛挡了这一劫,笮融也因此而终成正果,飞升佛国;

  别的不说,她总觉得“双手抖出一个闪电链”有点既视感。但无论如何,在她击杀“五雷贤师”时,前排观众基本都是浮屠教徒,而这群人的滤镜一直加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加到了普通人听着听着就会面带微笑礼貌点头的水平。

  ……因此暂时可能还不算很尴尬,她想,反正谁当真谁尴尬。

  比起她这种“有神通但假装没神通”的人,孙策目前面临着一个小小的难题。

  那个“没神通而装神通”的家伙已经授首,因此孙策无论如何也不能再从他丢了脑袋的尸体上问出什么东西来,只好花了一番大周折,总算是在涂唐附近抓到了那个鬼师。

  “到底是什么谶语?”

  火光很足,上面的烤羊滋滋地往下滴油。

  尽管大家都已饥肠辘辘,但谁也不肯先动手,还是黄盖拔出匕首,先自烤羊上切下了一条外酥里嫩,微微带着一点血丝的羊肉,装在盘中,递给了孙策。

  见到自家的将军象征性地吃了一口,这十几员跟随孙坚东征西战的宿将才开始大快朵颐。

  孙策盯着自己手指上的油看了看,又看了看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男人。

  同样也是满脸满身都是泥巴,身材看着也并不瘦小,却畏畏缩缩,看着大不成个样子。

  如果是那位豪杰的话,孙策忽然发散了一下思维,那是个铁骨铮铮的好男儿,必然不会屈膝下跪……除非认他为主。

  丝毫没察觉到自己在企图挖墙脚的孙策有点遗憾地叹了一口气,将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

  除了父亲的部曲,他还多收了几千袁术的兵卒。众所周知,袁术不是个好脾气的人,而且除了待他自己大方之外,他待任何人都吝啬得很。

  因此这几千兵卒不是容易收在囊中的,他得小心行事。

  “谶语?”鬼师身体震了一下,“是那个谶语……”

  “哪一个?”孙策有点疑惑,“大声点儿,我听不清!”

  当鬼师将那一条谶语说出口时,这一圈的骑将中,只有一个曾举为孝廉的黄盖有了反应。

  “此妖言也,”他丢下手中的羊肉,站起身走过来,“当斩此妖人!”

  “小人不敢撒谎!”鬼师吓得大叫起来,“这的的确确是袁公所图!”

  孙坚的这十几员部曲互相疑惑地看了看,但很快孙策就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将这人带下去,”他说,“我得想一想,这条谶语该怎么解。”

  “此非人臣之语,将军何故信以为真?”

  孙策那双眼睛在火光中闪着琉璃一般的色泽,“不是我信以为真,是袁术信以为真。”

  “纵使如此……”

  这位年轻将军没有再听旁人的劝告,而是全神贯注地思考起自己的满腹心事。

  汉室衰微,诸侯各自心生异心,这并非什么稀罕之事,但袁术不同,此人天性骄肆,以气高人,如果他生了称帝之心,恐怕三五年里就要掩盖不住了。

  到时必为天下之敌——因此自己更不能跟在袁术麾下,他要自立根基,更要趁着这个机会,闯出一番天地。

  当然,首先得想点办法,应付袁术。

  不仅要哄得袁术开心——至少不能将“五雷贤师”授首之事怪罪到自己身上,还得将父亲的部曲,以及袁术给他的几千兵卒全部留下。

  有了这些士兵,他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本,若有机会,便回江东,到那时袁术又有何能为?

  ……至于现在,不如拿那位未及弱冠的广陵太守来用用。

  领兵在外总得讲些技巧,不能主动出击,不能损兵折将,但也不能同邻居完全和平相处。

  若是彼此间消弭了所有的误解和敌意,袁术任他手中留那许多兵有何用?

  因此必须得制造一些边界紧张的假象,必要时得用点小计谋。

  “之前听说,”他说,“那个小娃娃……”

  父亲的这些老部下们互相看了一眼。

  “也没比将军小几岁啊。”黄盖笑呵呵道。

  但孙策不以为意,“反正他没长胡子,肯定是个小娃娃!听说他是个剑客,还有神通?”

  “那些五雷道的人原本就有些以讹传讹的本事,”黄盖皱了皱眉,“将军不可尽信。”

  “没关系,我信不信不要紧,”孙策说,“挑些说辞——越夸张的越好——攒起一份公文。”

  “……何用?”

  “与那个‘当涂高’一起送去寿春。”孙策理所当然地说道,“还有,命那个鬼师给我编一套解谶的话术,一定要‘天命在袁公’的,解不出来,明日就不要留他!”

  “是!”黄盖刚转身准备离开,孙策忽然又喊住了他。

  “将军?”

  孙策探头探脑,望了望被骑士们围攻得已经快见骨架的烤羊,“还有吗?”

第134章

  清扫战场大概花了几天时间,比较遗憾的是五雷道的横山大营现在又驻扎进了孙策的兵马,发大财的梦想破灭了。

  但即使如此,她那些打仗打得很烂的士兵还是坚持着从回马滩上捡回了所有能捡回的东西,一点都不浪费,包括但不限于敌方的旗帜、骡马、车辆、铠甲、武器、衣衫、干粮、杂物、甚至是头颅。

  最后一项她受不了,坚持着给他们阻止了,没阻止成功的也让人重新丢回了回马滩,并且派人告知孙策,让他派人过来捡走那些袁术士兵的尸体,给他们好好安葬。孙策倒也很痛快,不仅将那些士兵尸体都拉走了,还投桃报李地送回来了一些扒得没那么干净的尸体,比如说笮融的,也让她得以转交给狂信徒们,给他张罗一个十分盛大的葬礼。

  ……美中不足的是,笮融的脑袋不见了,送去寿春领赏去了。也就是笮融这反社会狂信徒没太大名气,长安的宝库里,除了汉高斩蛇剑和孔子屐之外,还有个国宝“王莽头”呢!谁能相信啊,反贼到一定程度了,连脑袋都是国宝!

  送来笮融的尸体时,孙策的信使还十分客气地问了一句,说五雷贤师的脑袋你们要不要,不要的话其实袁公还挺想要回去的,现在天冷,要是五官还能辨认出来,盼能归还……

  总而言之,打扫战场以及后续战利品处理真是件能对现代人心灵产生强烈冲击的艰巨任务,她不太想回忆了。

  在处理过战场一系列乱七八糟的事情,给这些士兵们分发过赏金后,她终于能将军营交给田豫和太史慈,自己抽空回一趟广陵郡。

  今天徐公请她吃饭。

  不在正厅,而在一间偏西的客室中。

  屋外有清泉潺潺而过,虽未结冰,那阵阵流水声却听得人倍加寒凉。

  婢女轻轻走进,拨了拨炭火,一股热气便从炭盆里升腾而起,与香炉里馥郁的气息交融。

  这间客室内不见珍玩金玉,收拾得幽静清雅,不管什么样的客人被引到这样的地方来,都能感受到这间客室的美。

  除了一尾烤鱼之外,只有三两样收拾得十分干净的小菜,以及一碗漂着碧绿菜叶的豆腐汤,没什么新奇采药,却令人见了就食指大动。

  甚至连这位笑呵呵的徐公,今天也换上了一件竹青色的细布袍子,上面没什么花纹,并不繁复,但却奇异地与这间客室,这些菜肴,以及屋外的泉水和老竹十分相称。

  这一切都给人一种春天的感觉,与初冬的萧杀大不相同,因此便在这些细枝末节处生出了一股力量,一股柔和但强大的力量。她感受到了这股力量,似乎想要拉扯她,向着那个明亮而缥缈的方向而去。

  而徐公的话语令她确认了这种拉扯并不是自己的胡思乱想。

  在聊过了几个关于决战邗沟之畔的荒谬传闻,逗得两人哈哈大笑之后,徐公问起了更亲切一点的问题。

  “将军驻守广陵至今,”徐公笑眯眯道,“还不曾叙将军庚齿?”

  她今年几岁?这是个问题。

  陆悬鱼思索了一小会儿,“十八了。”

  徐公轻轻点了点头,“中馈若何?”

  ……她就受不了这个文绉绉的说话方式,还得脑子反应一下,才能回答。

  “年纪小,尚未娶亲。”

  徐公捻捻胡须,“将军英雄,年少之说怕是托辞罢了,难道是心中有了哪位女郎?”

  她赶紧摆手,“这个真没有!”

  在这样的屋子里,同这样一位温厚的长者聊天,是很容易放松精神的,因此即使徐公这样问了一句,她也只是很平常地否认了,并没有想些到别的什么。

  但徐公上下打量她的目光有点儿探究,有点儿戏谑,还是让她不觉紧张起来。

  “徐公这是看什么?”

  “将军这是怕什么?”他笑呵呵地说道,“我膝下只有两个不成器的儿子,还怕我要嫁一个女儿给你不成?”

  徐公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她不自觉地用手抠抠席子,但刚刚的紧张消弭一空。

  大概不管古今,岁数大一点的人都喜欢催婚,操心年轻人相不相亲成不成家生几个娃之类,这没什么。

  但她刚放下心来,准备端起杯子喝一口茶时,徐公倒是又开口了。

  “但我从兄倒真有一个女儿……”

  ……噗。

  这位女郎今年十四岁,虽然在陆悬鱼看来还是未成年的小萝莉,但在三国时期已近及笄之年,要开始操心她的婚事了。徐公那位从兄故去得又早,因此为侄女张罗婚事就成了他义不容辞之事。

  现在既然这位将军年纪轻轻,有权有势有兵马,还尚未婚配,徐公不免就动了心思,准备将这位单身汉看作自己家将要获得的财富。

  ……这可太尴尬了。

  “徐公……我……”

  “我那从兄去得虽早,女孩儿的妆奁却早早备下了,待出嫁时,我亦另有添妆,绝不薄待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