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三国打工人 第282章

作者:蒿里茫茫 标签: 女强 励志人生 升级流 穿越重生

  到了这一步,大家都在汤锅里煮着,就看先将谁煮个稀烂。

  她和关羽无疑是强弩之末,士兵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一战又一战,需要休养很久才能恢复元气。

  但曹操同样煎熬着!

  曹仁的淮水大营被击破,于禁镇守淮安的兵马也被击败,刘备在城中降自然是不肯降的,于是附近总有各地的援军想要继续往这里跑!

  他一面仍要击退那些郡兵,一面还要继续攻城!

  因为如果关陆兵马赶到,他再想赢下这一仗便千难万难了!

  关羽拿了份地图,正推演曹操到底会用些什么坏招时,太史慈忽然登门了。

  “子义?”

  他进城后显然是换了一身衣服,因而远看干干净净,但没功夫沐浴,不仅乌黑的头发上有一星半点没擦去的泥巴,而且走近了还有一股行军久了的特殊气味在身上。

  不是那种运动员会有的单纯的汗味儿,而是一种汗水、泥土、鲜血混杂的气味。

  这不是什么令人愉悦的气息,所以当她看到他手里拿着一封信时,立刻神经紧张起来。

  “哪里的信?”

  “青州来信,”太史慈看了看关羽陈到,又看了看她的神情,立刻声音很大地说道,“他们都安然无恙!”

  ……她搓搓手,让自己看起来镇定一点,然后拆开了信。

  虽然同心等人安然无恙,但青州的局势失控了。

  她虽然不是三国爱好者,但她很早以前模糊听说过刘备携民渡江的故事情节,这听起来并不真实,尤其她跟着东三道的邻居们一起从雒阳去了一次长安之后,她感觉这就更不真实了。

  因为百姓们不到迫不得已是不愿意离开家乡的,他们很穷,没有足够的物资支撑他们这一场长途旅行,他们也很迷茫,通常不知道东西南北哪个方向可以避难,他们会迟疑着,犹豫着,最后到了兵临城下时,才匆匆忙忙地四散逃开,像风滚草一样随便地逃到哪里,再死到哪里。

  但当田豫有意收缩兵力,并转移北海东莱一部分文官和行政人员退去徐州时,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青州百姓们携家带口,跟着那些文官一路南下,也奔着南边去了——即使袁谭根本还没打过来,他们根本没看到敌人的旗帜。

  百姓们需要吃喝,需要药品,需要有官员维持秩序,需要有士兵维持治安,他们在路上会被盗匪打劫,会遇到洪水与瘟疫,他们有可能会走散,还需要有人帮他们将迷路的亲人找回来。

  可这些百姓从几千人变成了上万人,从上万人变成了十万人,从十万人又变成了十几万!

  半个青州在大搬家!

  那些百姓们伤心地哭泣着,不舍地回过头,再看一眼他们那低矮的茅草房,再看一眼他们那破旧的栅栏,再看一眼他们那可爱的小家园!

  可是没有人逼迫他们!田豫只想让那些文官带着一车接一车的竹简先离开——为什么会这样!

  这听起来一点都不真实!而且这是可怕的麻烦!她得赶紧想办法,让臧霸在琅琊与东海接应,这样一来,她也不能再指望琅琊和东海出兵了!

  可是她怎么能指责百姓?指责他们给她添了这样大的麻烦吗?

  “这确实有些棘手,是麻烦。”

  看完她手里的信,二爷又一次摸了摸胡子。

  “是有点棘手……”她的头脑有点混乱,想着要怎样才能冷静下来,进一步思考该怎样写信给臧霸。

  二爷的话还没说完,他的神情很复杂,似乎在微笑,又似乎在感叹:

  “——但亦可为谶。”

  这是预兆,是明证,也是奖赏。

  是哪怕世家与朝野都聚焦于这场大战究竟谁输谁赢时,上天借由十数万青州百姓,以及那些千辛万苦也要逃进下邳的百姓们,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第271章

  辎车并不豪华,但很结实,并且比起轺车,它遮风避雨。

  这架辎车原本是剧城某个世家大族的财产,但那个家族里有人在某一个秋高气爽,月明星稀的夜里,参加了一场送亲宴。

  于是这个家族被冠上了通敌的罪名,从老到幼都被送去了东莱海边的盐场,族中的妇女再也不能穿上锦绣衣袍,不能在袖子里藏起精致的香囊,更不再有名贵的香料可以使用。

  她们只能眼中含着泪水,一面尽力耐心地哄着孩子,一面忙碌地纺线织布,一面怀念着曾经那舒适而又平淡的岁月。

  作为这段“舒适而又平淡”岁月的证明之一,这辆辎车被送到了陆悬鱼在剧城的宅邸里,这略有一点假公济私,也有贪污受贿的嫌疑,因此田豫是特意用了自己的俸禄将它买下。

  他是要守在剧城的,孔融也是要守在剧城的,连陆白也不会离开,但他必须将宅邸里剩下那几名妇孺送去琅琊。

  “城中有的是妇人留下,你们还要上城墙呢,我们为什么要走?”羊四娘十分不解,“我们留下来,也可以帮你们挑水做饭,裁剪细布,照顾伤兵啊。”

  “话是不错,”陆白说道,“但你们还是得走。”

  “为什么?”

  “阿姊要迎战曹操,”陆白说道,“你们若是返回了徐州,她见了便会心安许多,她若是安下心来,便更有把握能打胜这一仗,岂不比你们留在这里烧火做饭更加重要?”

  羊四娘那张已经出落成妙龄少女的脸鼓了起来。

  “白阿姊虽这么说,”她说,“但你自己不也留下了吗?”

  “我?我是带兵打仗的!”

  “可是你若是有什么闪失,小陆将军不是更伤心吗?”羊四娘强调了一句,“你才是她的妹妹。”

  陆白那张其实生得和陆悬鱼一点都不像的美丽脸庞上闪过一丝怔忪,但很快就消失了。

  她仍然在微笑,仿佛一点都不担心袁谭的大军。

  “我留下来,亦是为我自己。”她说道,“我需要这场战争。”

  车子里还有熏香的气味,这令同心感到有些不适应。

  她偶尔会看一眼帘子外面,每当阿草发现他的母亲作了这个小动作时,便吵着也要向外看一看。

  吵得实在大声了,阿母便将他拖过来,照着屁股又是两巴掌!

  “你还要看!看什么!”她粗声粗气地说道,“你出生时便见过这景象了!”

  “我怎么不记得!”阿草仍然大声地哭叫,“我第一次见!第一次见!”

  羊四娘靠在车壁上,看了一眼自家弟弟。

  靠在另一边角落里的小郎很是安静,眼睛一错不错地盯着手上的竹简。

  “小先生……”羊四娘想了一会儿,犹豫地开了口,“其实在孔使君那里,一定是安全的。”

  小郎抬起头来,看了自己姐姐一眼,又将头低下去了。

  他的声音很闷,“我知道。”

  那位小先生既未曾安安稳稳地留在家里,也不准备同他们一起回返徐州,他跟随他的老师,成为了田豫帐下的一名小吏,准备死守剧城。

  他只有打人手板的那点本事,如何能进军营,如何还能跟着出门去打仗呢?小郎心里这样担心地想,想着想着就冷不丁开口了。

  “阿姊,若是我说什么,就应验了什么,这算什么?”

  羊四娘手里正在编一只小小的藤筐,听了这话手顿时就是一滑。

  “你说的什么胡话?”她说。

  小郎虽然年纪尚幼,却也觉得自己的想法奇怪极了。

  但他到底是个孩子,便在角落里盯着那卷竹简,心里暗暗念了起来。

  若是,若是,四方神明真听得到他的祈祷,那就……

  就让他们赢得这场战争吧。

  阿草还在哭,哭声却减弱了很多,于是渐渐被车外的声音盖了过去。

  他们已经进入了琅琊郡盖县的地界,按理说是已经安全了。

  但百姓们还不能停下,因为这里已经挤满了青州人。

  城里的每间客舍都已经挤满了人,老板刚开始还和气待人,见到生意越来越好,脾气也越来越蛮横,留下几间屋子价格水涨船高,看得比金子还重,一般的士人都住不起,更不用说平民百姓了,因此平民们不得不忍受着秋夜刺骨的北风,住在街头巷尾的帐篷里,但这也已经令人感到艳羡。

  但这也令人感到艳羡,因为还有许多人连盖城也进不去。

  盖城的令长从来没见过十几万百姓迁徙的景象,急急忙忙地便关了城门,不许他们进来,甚至诸葛玄的公文送进了城中,这位令长也还是硬着头皮又拖了几天,才满不情愿地开了城门,又放进一些百姓进来。

  但更多的百姓已经认清了这里无处容身的现状,只能继续向南走。

  车轮碾压过土路上已经枯黄的草,发出了轻微的吱呀声,然后被一旁正在唉声叹气的男人盖过去。

  诸葛亮从记录了流民信息的一堆竹简上抬起头,看了看睡也睡不踏实,梦里都要叹几口气的叔父。

  叔父的嘴巴没张开。

  但又是一声叹息。

  于是诸葛亮明悟了,他向着车外看去。

  正推着板车的男人一面走,一面在那里叹气。

  见到这位俊秀少年掀开了车帘,那男人吓了一跳,停下了板车,立刻便要跪下来。

  “小人是不是吵到了贵人?!”

  “不曾,不曾,”诸葛亮连忙摆手,他很想安慰他一句,说他可以随便叹气,但又觉得这样的安慰实在算不上安慰,只好温言道,“待到了阳都,便能好起来了。”

  于是不仅那个男人,还有跟在他身边的妇人,以及板车上穿了自己最整齐的衣服出门逃难的老人脸上也露出了心驰神往。

  但当诸葛亮刚刚放下车帘时,发现叔父已经醒了。

  眼底的乌青在昏暗的车内还是那样明显,似乎根本没被这半个时辰的小憩解决多少。

  “你何必这样骗他。”叔父说道。

  “我不曾骗他,”诸葛亮连忙说道,“只要咱们到了阳都……”

  “阳都能救他一人,难道还能救下十几万青州士庶吗?”

  见侄子沉默,诸葛玄便捂住了额头,静静地在那里不知想了一会儿什么,才重新开口。

  “整理了多少?”

  “临朐、益城、安丘已经整理完毕,”诸葛亮连忙将身边的十几册推了过去,“虽有许多隐户,但案比亦有万人。”

  诸葛玄放下了手,去寻毛笔。

  “从父?”

  “待傍晚扎营时,与这几县的士族送封信去,我须置一席酒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