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三国打工人 第330章

作者:蒿里茫茫 标签: 女强 励志人生 升级流 穿越重生

  因此她跑来提出这样一件令他感到为难的提议,孔融并不感到奇怪。

  ……但出身颍川陈氏的陈群开口帮她就很奇怪了。

  她不知其中的麻烦之处,陈群却是明显知道的,否则也不会想要借“权宜之策”来含糊过关。

  开了这样的先例,现下又是战乱频仍之世,男子战死,乡间多妇人,执行时日久了,是不是权宜之策就很难说了。

  若是真成了通例,他陈群岂不受人臧否?

  ……图什么?

  孔融一面思考,目光一面转来转去。

  “长文既如此说,”孔融笑眯眯道,“那就交由你来办怎么样?”

  陈群似乎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要被士人议论成什么样,很自然地应下了。

  正常来说,他既这样担了骂名,对方自然心知肚明,认下这个人情才是。

  ……但就陆廉的那个木头脑袋,孔融就很是怀疑。

  尤其陈群还没有使眼色给陆廉。

  ……他一眼也没有看陆廉。

  特别刻意,一眼也不看。

  于是孔融恍然大悟了。

  今天家里有点冷清。

  陆白不在,小郎和阿草也不在,四娘不在,只有同心一个人在那里裁剪布料。

  她走进来,探头探脑地张望了一番,“怎么今天都不在家?”

  “好歹还有我一个在呢。”同心放下剪子,走过来接她的大衣,“怎么就都不在家了?”

  “……我是说,该在家的都不在。”

  同心的动作停了一下,很是温和地点点头,“我明白女郎的意思。”

  ……她好像又有点不太会说话了。

  “小郎领着阿草去先生那里了,四娘在李二媳妇那,”同心说道,“李二媳妇嘴虽然碎了点,但她心那样高,但凡剧城妇人身上有的花纹样子,她都得千方百计学了来,四娘这几日谋划亲事,去跟她学一手怎么绣夹裙了。”

  “……亲事?”陆悬鱼愣了一会儿,“亲事?我怎么不知道?谁家?”

  “她那个倔强性子,怕你知道,”同心絮絮叨叨地说道,“那位郎君出身大族,四娘怕自己配不上他,因此烦恼着呢。”

  陆悬鱼站在门口,挡着同心关门了也没察觉,小小的眼睛里满是大大的疑惑,硬是在那里想了一小会儿。

  “她看上袁谭了?!”

  同心惊恐地看着她说不出话来。

第310章

  一个人打仗打多了,很多认知上会和普通人出现一点小偏差。

  有些陆悬鱼已经意识到了,并且在努力去克服,有些她从来没考虑过,因此也就讨论不到克服不克服这一步了。

  比如说关于“大族”这个词,她就得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定义。

  世上不可能只有汝南袁氏一家大族,比如“降临”了一下剧城的天使杨修,这位出身弘农杨氏,爷爷是太尉,爹爹也是太尉,同样也是闪闪亮的大族。

  再比如下邳陈氏、颍川荀氏、辽东公孙氏、吴郡陆氏、鲁国孔氏啥啥啥的,都可以随便数出来。反正要说世家大族,肯定是有且有不少的,但她南北打了这一路,杀的世家比孙策少点,但也没少太多,尤其连袁术都被她砍了,那她肯定会对“大族”的印象产生一些偏差。

  ——能被她记住的,才称得上大族,陆悬鱼的脑子里有这样一个朴素认知。

  那现在翻一翻,在剧城的,被羊四娘遇到还高攀不起,而且家里有年轻漂亮小伙子的世家大族有哪家?

  杨修点一卯就走了,孔融跟她关系还成,不至于说不上话,下邳陈氏算是她半个本家,除此之外还有谁家有年轻小伙子?

  因此不能怪陆悬鱼的思绪飘到了伤势还没好多少就被塞上车送走的袁谭身上。

  然而她知道了“平邑柳氏”之后,她也是认真想了半天,没想起来他家有什么人。

  ……当然,不知道不代表就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种关系有可能是好的那一种,也有可能是不好的那一种。

  羊四娘既然不想告诉她,陆悬鱼决定暂时先装不知道。

  流民还在慢慢地往家乡而归。

  路上每到一座土城外,官府都会支起几个小棚子,里面不停地烧一些滚开的水,以及提供一些麦饼。

  水是免费提供的,流民不仅可以喝个饱足,还可以装满水囊再继续上路,省去不少柴火。

  而麦饼不是免费提供的。

  那些麦饼并不好吃,麦粉是从粮仓底部搬出来的陈粮,不仅完全失去了香气,而且总有一股若有若无的霉味儿,里面还掺杂了大量的糠,真是难吃极了。

  但这样的麦饼也不是免费提供的。

  那些自琅琊而归的流民手上都有染了色的竹签,用以分辨他们的身份,在回去的路上,百姓们可以用来领取麦饼,每领一次,便要收走一根竹签。

  官府向他们承诺,如果他们的竹签一直没有使用,完整带回了家乡,那么一根竹签可以免去一人一年的口赋和算赋。

  这样的一块麦饼,在丰年是不值一枚五铢钱的,而一家的口赋和算赋一年怎么也要数百钱,于是这根竹签变成了很多人两难的选择。

  “再忍一忍,”他们这样商量着,“饿得实在不行时,再去领麦饼吧。”

  “贵人们已经免了田税,若是能再免去这一年的赋税,这个家业怎么整治不起来!”

  于是漫长的队伍里,总有孩子哭着喊着奔向堆着麦饼的棚子,也总有狼狈的父母拎起孩子照着屁股就是来几下。但最后拿着竹签去换麦饼的,通常是那些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明显走投无路的人。

  这条流民组成的长河慢慢向着西北而去,在剧城下分出几条支流,有人继续向西,有人一路向北,其中有些一路上新结识的朋友,便含着泪眼,依依惜别,彼此约定了以后若是有机会路过对方的家乡,一定要前去拜访。

  一辆辎车穿过这些流民,缓缓地行进了剧城。马车前后皆蔽,令外人无法得见里面坐了一位什么样的贵人,只能从车夫与随车而行的苍头衣着与面貌来评判它的气派。

  平邑县丞夫人坐在马车里,忍受着这一路的颠簸和摇晃,一声不吭,直到进了城之后,才终于缓缓地舒了一口气。

  她一个妇人,领着几个仆役离家而至剧城,大不成个体统,若不是实在没有办法,这位“行止有度”的夫人是断然不会这么贸贸然跑出门的。

  就在昨日,家中众人都以为已经被说服的四郎收拾了衣物,趁夜偷偷地牵了马,准备逃去剧城见他的心上人,被值夜的仆役抓到,惊动了全家。

  县丞循规蹈矩了一辈子,没想过自己养出了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儿子,大怒着拎起了棍棒,好好教训了他一顿,打到血肉模糊,还气得不肯放下手里的棍子……但就这样,她这小儿子还是不曾认错,一心一意准备为了一个商贾家的女儿忤逆父亲。

  要不是几个儿子磕头如捣蒜,就快要磕出血来,县丞大概是准备打死为止的。

  既然往死里打都不曾给他打服,又不能真的打到死为止,就只能想一想别的办法。

  柳夫人就是为此而来的。

  她想求羊氏女为她家侧室,媒妁是不用了,那女子家中又没有父母长辈,请哪一位男性长辈登门也肯定是不妥当的,再说她也想亲自看一看,这女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品行心性,因此必须得自己登门一趟。

  纳妾虽然不比娶妻那样隆重,但这毕竟是儿子喜欢的人。

  柳夫人的性情也并不算刁钻蛮横,她是准备好好与那女子分析厉害的。

  羊氏女既然已无亲人长辈,自己孤身一人带着弟弟,与几个邻里妇人一起来剧城定居,那她的生活多半孤苦伶仃——若真如此,自己可以给她一笔钱,用来当嫁妆傍身也行,给弟弟攒一笔积蓄也可,至少能保证她们衣食无忧,不至于挨饿受冻。

  但当她这样沉思时,马车停了,随行的仆妇似乎在与什么人交谈。

  过了一小会儿,仆妇走到车下来,恭敬地禀报了一声。

  “夫人,那羊氏女便是住在这一户的。”

  这不是什么高门大户,只是个清净的两进小院落,干净整洁,门外留了拴马的桩子,看桩子的光滑程度也知道,这家往来是有骑马之人的。

  一个布衣荆钗,生得却很美丽的年轻妇人开门而出,里面隐隐还有孩童打闹之声。

  柳夫人忽然意识到,自己刚刚的想法和现实是有出入的。

  这一户的确是没有男子的,只有几个妇人领着孩子住在一起,那位同氏妇人这样对她说,大家都是自长安一路颠沛流离而来的,见到这里安定,便在这里定居了。

  柳夫人迅速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且也没有太过惊讶。

  那羊氏女的父祖既然是在雒阳卖肉的,自然能置办出一份家业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留些财货,再加几个忠心的仆人给这一对姐弟,也够她们小心度日的了。

  这样一个女孩儿,未见得会愿意当别人的侧室,但柳夫人也早就做好了这种准备。

  她坐在朴素而明亮的屋子里没等多久,就走进来一个年轻女郎。

  女孩儿十七八岁的年纪,身姿窈窕,皮肤白皙,虽然姿容称不上妖艳,柳夫人心中倒是有了几分好感,觉得这样的颜色刚刚好,将来想娶进一位颜色差不多,家世更高一筹的新妇,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位夫人微笑着说明来意,又招呼羊氏女坐下与她细谈之时,正好有人回来了,见家中有客,也没有直接现身,而是悄悄地藏到了窗下,竖起两只耳朵,仔细偷听起了里面的对话。

  ……这不能怪陆悬鱼。

  她上一次看到“给你五百万你离开我儿子”的剧情,还是在很遥远,很遥远的从前,而且也不是亲眼所见,而是通过另一种汉朝人民理解不了的媒介观赏到的。

  因此这一次要亲眼所见了,她就有点兴奋。

  但出乎她的意料,这位夫人的确是来送钱的,但不是为了让四娘离开她的儿子。

  ……是为了让四娘做妾。

  “我儿的家世人品,难道称不上一位好郎君吗?”这位夫人循循善诱,“你与他有这样的情分在,难道还怕新妇欺了你去?”

  “我家虽不是什么高门大户,但祖上也没有为人做妾的女儿,夫人若只是为他寻一位侧室,恕我无能为力。”

  夫人叹了口气。

  “我也看得出来,你自然是好人家的女儿,但时逢乱世,身如飘萍,你便不为你自己着想,难道也不为幼弟着想?”

  “……我弟弟?”

  “我长你这许多年岁,因此想要劝你一句罢了,你仔细想一想,你在剧城没有亲友故旧,将来便是嫁为正室,也不过小门小户罢了,就算你自己嫁得,你那幼弟又当如何呢?”

  四娘没吭声。

  “看你谈吐便知,你姐弟俩必定都是读书识字的人,他现下年纪还小,待到将来,岂能没有一番抱负?你那弟弟在此举目无亲,将来想要出头,又该靠何人举荐呢?”

  四娘终于又开始说话了,声音听起来有点冷淡。

  “他若是真有为官为宦的本事,就算他姐姐嫁了个黔首,也总有出头之日的,若是没有本事,便将我卖了换钱,也照旧帮不得他。”

  ……冷场了。

  但很快,很快啊,那位夫人又开始说话。

  ……语速也开始急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