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夫妻在逃荒 第173章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标签: 穿越重生

  他至今没搞明白,他们用来铺马路地面的水泥是何物所制,据说这个水泥路已经铺满了全国的官道。

  他逛京城时候,只觉得京城的街道也很干净,而且大街上的行人都很自觉的往垃圾桶扔垃圾。

  居然随处可见能免费使用的公厕,公厕也是干干净净的,比起欧洲大街小巷的尿骚味,此地就是天堂了。

  在据说是当朝皇后娘娘开的火锅店里,他连续吃了七天不同的锅底。

  不仅仅是火锅店,京城好吃的酒楼数不甚数。

  可惜与他交好的几位贵公子,需要参加朝廷的考试,没时间陪他到处游玩,不然他还能更全面的了解大夏朝。

  卡拉海峡的风险未知,大食商人们打算继续在大夏停留,等大夏水军西行的时候,他们再跟着返回。

  这下有了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大夏的市场,还有机会采买到更多更好的商品回国。

  和他交好的少年们正在做最后的冲刺,爱心牌汤汤水水每日都能喝到,这么费脑子的时候,下巴还圆了起来。

  大夏朝的童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仅县试都需要连续五场考试。

  县试通常在仲春举行,县试通过后,也没法放松,因为在接下来的孟夏就要参加府试。

  府试由知府主持,连考三场,府试通过后,才能成为童生。

  而童试的最后一轮,院试,能让大多童生止步于此,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比比皆是。

  只有院试通过的,才算是过了科举考试的第一关,人称秀才,可见官不跪。

  胡老爹对当年逃难来京的好处,又做了一个总结,在京城科举方便啊。

  考场离家真近便,要是他们家这会在蜀地,考个秀才都要从县城考到嘉州去。

  在袁府四少年,顺利成为童生的孟夏,忠勤侯风尘仆仆的从岭南回了京。

  北地,才玉米和马铃薯的最佳归属。

  今年京郊所有的皇庄都要用来种这两样,玉米,他们可带了整整一船的种子回来的,只要种得不密集,能把几个皇庄全部种满。

  被他浇了不少空间水,才活到大夏的苹果树苗,也舒展了枝条,离开花结果还得等上几年。

  而大黄江以北沿岸,是棉花的种植区。

  黑娃只得留了涂司农,在岭南重点蹲守甘薯、芋头、胡椒、橡胶等种植。

  花生、南瓜、西葫芦、番茄、草莓也都被一一种下,南北各一半。

  两百来个种植棉花的天竺奴隶,终于派上了用场。

  他们自打被关进京郊的庄子,每日都能吃到米面菜蔬,禽蛋也不缺。

  而且这新主家居然不爱鞭打奴隶,好像对他们的女人也没兴趣掠夺。

  他们不止一万次的庆幸,庆幸来到了大夏朝,不就是种棉花和纺织棉布吗?他们都做多少代人了!

  织布机的图纸,忠勤侯都搞到了手,大夏的能工巧匠不要太多了!

  大梨村的老袁头,就接了不少的订单。

  在棉布没有成功织出来之前,在大夏朝还没有培养出成熟的织匠前,这些技术还得放在天子脚下。

  忠勤侯他忙得前脚打后脚,听到俩大儿都是童生了,都没记得问是多少名。

  可能读书大多还是年纪小一些的好,这次出来的名单,年纪最小的小川居然考得最好,是第八名,袁文武第十二,袁文杰十五,小山二十五。

  袁文武受了不小的刺激,终于不再轻瞧了童试,京城的考生也是卷得厉害啊。

  他感觉自个这几年的伴读书读得挺扎实的,可居然都没考过小川。

  学渣父母最大的优点就是:过关即可,名次不是最重要,只要自己能接受就行!

  针对几个学生相对最弱的五言六韵诗,牟先生开始针对性的高强度训练。

  今年的仲秋,他们还需要过最后一关的院试。

  亩产几千斤的粗粮,只在涂司农的奏报里见过,怎能有亲眼见识震撼?

  巧月,皇庄的马铃薯最先成熟,忠勤侯就邀约了皇帝陛下一起挖马铃薯去。

  番茄、菜豆和西葫芦已经送进皇宫尝过鲜了,番茄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

  尤其是静瑶公主和五皇子,每天都想吃到酸酸甜甜的新鲜番茄,把菜蔬当成果子吃了。

  听说番茄加上马铃薯一起炖牛肉才是绝佳搭配,静瑶公主已经和父皇说了好几回,让他多挖些马铃薯回宫。

  看着这不起眼的马铃薯藤,夏洪棣一挥手,皇庄里的奴才就开挖了。

  黑娃亲自刨了几丛,看到马铃薯蛋大多都长到拳头大小,表示很满意。

  先挖再过称,除开被挖成两截和过小的,连续刨了五亩,平均亩产两千五百斤。

  虽然比不上后世的高产,可皇帝陛下已经很满意了,这用的还不是最好的旱地,这几百亩的马铃薯,明年可种几万亩出来,再.

  “留种,全留了做种,要吃也吃小个和断成两截的!”

  谁有这么好的胃口,吃这即将要被种满大夏朝的种粮?呆怕牙齿痒哟!

  花生这会儿也勉强能吃,加了八角、桂皮、花椒,用盐水煮出来的花生,吃得皇帝陛下都停不下嘴来。

  花生,油炒出来更酥脆,还能用来榨油,也是好东西!

  还有虽然没成熟,一点都不耽误啃食的嫩玉米,被黑娃混了不少甜糯种子进来。

  带着薄薄的绿壳,被煮了一大锅,清甜特有的玉米味,飘荡了老远。

  “好吃,这个玉米嫩的时候更甜!爱卿,明年这些玉米能种多少亩?”

  “一亩地的玉米,需要三到五斤种子,今年咱们种了一万亩左右,如果亩产产一千斤,那明年至少可以种两百万亩。三年,可供全大夏的百姓耕种。”

  “好,三年,朕给你三年时间,三年,朕要看到大夏再无粮荒!”

  “臣,领旨!”

第二百四十八章 三年后

  天顺十二年,伏月,火辣辣的京城西郊,人声鼎沸。

  “嘡嘡.嘡”

  “时辰到了,时辰到了!”

  “请考生们出示准考证,一刻钟后排队入考场,不得交头接耳,肃静!”

  大棚底下,五千多近六千学子,刚还吵吵闹闹,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齐齐望着那扇希望的大门,灼灼生辉。

  足足修了三年,全京城百姓瞩目的眼前这所,建筑配套最齐全(玻璃窗户、地板瓷砖标配),能容纳数万人的皇家医学院。

  它终于招生了。

  修建在了京城的西郊,占地一千亩,主教学楼,有三栋,呈品字行,均为三层的群楼建筑。

  大食堂、大澡堂、学生宿舍,夫子们住的四合院,均不足为奇。

  唯有两栋五层楼,里外用白色瓷砖装饰起来的实验楼和图书馆,相当抢眼。

  大夏朝所有的医书、医典,还有水军们带回来,耗时三年才被翻译了一小半出来的大食帝国医书,都被收藏在该图书馆,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皇家医学院有三个独立学院:

  中医学院,设:大方脉科、小方脉科、产科、针灸科;

  西医学院,设:外科、产科、眼科;

  药剂学院,设:中药科、西药科。

  中医学院的夫子,由太医院的太医们,民间医术和口碑甚高的名医担任;

  西医院聘请了上官太医,大食帝国御医谢里夫等大食医者为夫子;

  药剂学学院是个大杂烩,中西结合。

  药剂学分为:三年制、五年制;

  中医学统一为:五年制;

  西医最为耗时:五年起,最高八年。

  大夏朝秀才以上学历的,对学医有兴趣的,均有资格参加每年一次的医学生考试。

  今年头一年,仅录取一千学生。

  京城以及附近五府,共计报名者有五千多,卷得相当厉害。

  凡是被录取者,不但学杂费全免,毕业后考试取得资格证的,还能由朝廷分配去医署工作。

  寒门出个秀才相对容易,科举不算很有天赋的,学医就是最好的出路。

  “哎,不是说这医学院能住个两万多学生的吗?怎生头一回才招一千个学生哩?”

  “我说这位兄台,你也不想想,这么多学生,夫子哪来?西医可全靠番邦来的夫子,拢共才几十人呢!”

  “还是学中医的好,不学那动不动就给剖腹啥的番医,谁敢给他们瞧病去?”

  “年初那个剖腹生下三胞胎的产妇,如今可活得好好的呢!中医可不敢动这刀子!”

  “有几个产妇的男人,愿意自家女人被男人剖腹啊?”

  “我说你这人可真是虚伪,要换成你家闺女生娃,你能眼睁睁看着她难产而死?生死面前,被规矩给束缚了的就是蠢人!”

  “这这.”说话的,带入了自家闺女或者孙女就不吭声了,呐呐的,被旁的人鄙视。

  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时半会,谢里夫医生等人这几年在京城,仅给普通百姓做了十几场手术,京城今时今日才有了他们医术的传说。

  陪考的家长们,大多还是支持家中子弟的,不管西医中医能考上就成,铁饭碗谁家不想端?

  “今年考不上的,明年就更难咯,明年说是要全国招生。各府选拔上来的,水平肯定不会差!”

  “嘿嘿,那咱家小子运气可真不错,去年考中的秀才,今年就有考医学生的运道,十六岁,学出来二十出头,正好!”

  “六选一,考不中,真怨不得旁人咯!”

  陪考的家长们喝着考棚里的凉茶,相互打听着对方家孩子的情况,暗自做着对比。

  大热天,为期三天的考试,真能把人考糊咯。

上一篇:我有废物老婆光环

下一篇:鸿蒙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