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 第146章

作者:远上天山 标签: 业界精英 科举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陈三谟以礼攻击柳贺,柳贺便回他,骄奢淫逸、寻欢作乐算不得礼,且圣人都说了,若能救百姓于水火,区区礼节又算什么?

  拯救天下百姓才是大礼。

  但陈三谟来来回回揪着这事不放,柳贺也没法辩驳倒他,官员们只看着他二人在朝堂上吵架,吵到激动的时候,陈三谟撸起衣袖,拳头都要对着柳贺招呼了。

  柳贺阴阳怪气道:“陈给事中替宗藩如此劳心劳力,臣没有陈给事中这般本事,只能替天子尽忠了。”

  众朝臣:“……”

  柳三元这张嘴,着实是损了点。

  官员与藩王勾结是大忌,这事细细想来自然是柳贺的错,可陈三谟也太维护宗室的利益了。

  但两人吵到最后还是没有结果,天子便道:“张先生和几位先生操劳些,过几日再论此事。”

  ……

  柳贺将袖子卷了下来,刚刚陈三谟想跟他打架,柳贺已经做好了动用武力的准备,这会下了朝,他神情一派淡定,仿佛刚刚和陈三谟辩论的不是他一般。

  不过陈三谟只能算是前菜,后续参柳贺的奏章一直上个不停。

  但这般阵仗显然也是有好处的——张居正原本就想过要削藩,但削藩之事一直没有落到实处,自嘉靖朝出了《宗藩条例》后,仍有官员上疏,称要削减宗室的俸禄。

  柳贺奏疏一上,加上他和言官热热闹闹辩论了一场,反而将此事推得人尽皆知了。

  藩王们原本还很淡然,此时却已经做了朝廷要削藩的心理准备。

  不过该闹的地方,他们定然还是要闹一场的。

  近段时间,一直有官员在上疏弹劾柳贺,要天子卸了他的礼部右侍郎之职,可柳贺竟脸皮厚到在官位上一动不动,连自辩疏都未写。

  时间久了,官员们渐渐品出了味道,莫非……是张

  居正从中阻拦?

  那便是张相的确有意削藩。

  但官员们觉得,无论是否削藩,柳贺在疏中所写的并不合适。

  此事闹了有数日,藩王们的奏疏也一一到了。

  藩王们在地方上猖狂,对待天子却十分恭敬和婉,毕竟旁人无法拿他们如何,天子却能够决定他们的封号是否延续。

  众藩王哭诉道,他们与天子皆是朱家子孙,他们在地方上不过花了一些小钱,但也为朱家开枝散叶云云,如今竟有官员丧心病狂到让他们年老无供养!

  且若只是他们也就罢了,那丧心病狂之人竟将手伸到天子那里,堂堂皇子就藩时竟只几两碎银,天子威风何在?

  有藩王负责哭,也有藩王负责摆谱,说天子啊,我和你太爷爷是同辈,你忍心这么欺负我一个糟老头子吗?

  藩王们平日在地方上各作各的威和福,向来很少团结到一处,柳贺这奏疏却将他们团结了起来,一日一日对着天子施压。

  然而,对各地的藩王而言,他们是各自对天子上疏,但对天子来说,他却能感受到几十位藩王的联合。

  在上位者看来,下位者的联合施压无疑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

  这也是柳贺上疏的缘由之一。

  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距今也不是十分之久。

  因而,在藩王们开始上疏之后,柳贺便在一封辩疏中道,他是因宗藩人口数多、以致朝廷无银可花而上疏,王府科归他礼部掌管,他作为礼部右侍郎,上疏是份内之职。

  “此事至今仍未施行,也并非定例,众藩王为何如此?岂非以其皇亲贵胄的身份压迫天子?”

  柳贺上疏是份内之责,他疏的内容或许离谱一些,但这疏至今未施行,也没有说一定会施行,藩王们竟就如此,简直是在倒逼天子对他们低头。

  宗藩之事,天子难道不能管吗?

  此疏若是施行了,藩王们上疏倒是在情理之中。

  若是天子因此对他降罪,那柳贺自然是“不服”的。

  柳贺这疏一上,接下来便接连有官员上疏,说削藩之法内阁如今在商定,便是下了定论也能更改,何况此时还未有任何定论呢?

  藩王之霸道由此可见一斑。

第194章 消息

  藩王们这下都是傻眼了,柳贺那封奏疏上得情真意切,且字字详实句句有理,便是以陈三谟为首的言官对他轰了数日,他也丝毫没有退让之意。

  加上柳贺这礼部右侍郎是因削藩才当上的,背后有张居正这位内阁首辅的力量,宗室藩王们自然会忍不住多想,认为这就是张居正的本意。

  盐政事、刘台事及夺情/事叫满朝文武见识了柳贺对张居正的影响,因柳贺并无明确攀附张居正之意,官场上倒没有人将他归入张党之列,不过柳贺此次上疏仍是令人浮想联翩。

  柳贺时而支持张居正,时而违背张居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叫人实在摸不着头脑。

  谁能猜到呢?在朝堂上义正言辞大义凛然的柳三元竟耍起了无赖!

  他上书时是一副痛心疾首直言宗室之祸的模样,可一旦宗藩们找上了门,他便立刻辩解,那一封《奏宗藩事疏》只是建议,礼部暂时未有施行的打算。

  然而宗藩之事却到了不革不行的时候,即便具体条例不会如《奏宗藩事疏》所写的那般,朝廷对宗藩下手也只是时间问题。

  ……

  因柳贺这一封疏,朝野上下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宗藩事上,宗室们在闹,不仅闹天子、太后,也去闹阁臣及礼部官员。

  天子及张居正不胜烦扰,最终定下:“宗藩之事,由内阁与礼部商讨定计。”

  柳贺因此变得更为忙碌。

  关于削藩事的计策,他早已呈给了张居正,不过内阁对此事瞒得很紧,知晓此事的也只有柳贺和几位阁臣而已,宗室不知,与宗室关系亲近的官员也不知。

  作为礼部右侍郎,柳贺这段时日常收到来自宗藩的请帖,有请他喝杯水酒的,也有想从他口中知晓削藩细则的,柳贺这边都热闹非凡,潘晟与姚弘谟也逃不了宗藩的围追堵截,二人见人柳贺都难忍怨念之色。

  “泽远,你行事还需稳重一些,步子不可迈得过大。”潘晟提醒道,“近些时日,朝中许多官员都言,你不适宜这右宗伯之位。”

  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这已是词臣能居的高位之一,能在此位的官员无一不是饱读诗书、老成持重之士,柳贺文章虽写得漂亮,行事上却仍不够稳重。

  自柳贺上了那封疏后,便常有人这般提醒他。

  柳贺心中也清楚,削藩事一起,他必然要得罪许多人,不过他在其位谋其政,既然要做削藩事,他自然要做得彻彻底底漂漂亮亮。

  毕竟就连明亡也只有不到半年了。

  有人说,大明之亡在于宗藩,这种理论当然是片面的,一个王朝的灭亡必然是各种因素的叠加,可宗室的奢靡却加剧了这一进程。

  自隆庆五年考中进士以来,柳贺在不同的位置见证了大明朝的方方面面,观一叶而知秋,大明朝就如同一台破损的机器,人力纵然做更多,也只是勉励修补罢了。

  ……

  京城,得意楼前。

  众士子也在议论着削藩之事,越到晚明,读书人论政的场景就越常见,削藩是大事,各地的读书人自然十分关注。

  “在下早知,柳泽远纵是任了礼部堂官,心性却仍如在扬州时一般。”

  “朝堂诸公,如柳泽远这般敢为天下先者已是不多了,柳泽远在扬州时能整清盐政,至京城后也先对宗藩动手,我大明有此官员,实在是百姓之幸啊。”

  “宗藩早就该削了,一年之中,有哪一月不见宗藩于地方闹事的?各地官员皆深受其苦,朝堂诸公也未必不知,却不愿呈报天子。”

  “我等读书人,就该如柳泽远一般!”

  柳贺那封《奏宗藩事疏》句句有力,叫天下读书人

  再次见识了他一代文宗的气魄,在读书人眼里,他这封奏疏不仅是呈给天子看的,更是对宗室宣战的檄文!

  “柳泽远此文振聋发聩,可惜他之念想成真的可能却极为渺茫。”一位书生感慨道,“宗藩之祸,天子岂能不知,内阁又岂能不知?然想与做之间相差巨大,纵柳三元才情满腹,恐怕也难以施展抱负。”

  京中许多官员的想法与这些读书人相似,柳贺那封奏书虽上得酣畅淋漓,在和言官们的争辩中也似乎占了上风,然为官需有政柄、有功绩,那封《奏宗藩事疏》虽字字珠玑,然而只要天子不用,就等于他在这桩事上毫无作为。

  这显然并非他任礼部右侍郎的本意。

  削藩之事能否顺利推进,是柳贺将位置坐稳、甚至更进一步的重要因素。

  ……

  “藩王们都急得要冒火了,你仍是不慌不乱。”见了柳贺这副模样,王锡爵不由摇头:“我刚从通政司过来,那边参你的奏章可是堆了满桌,比张仁和被参时多了好几十本。”

  张仁和即张瀚,他去吏部尚书一职前被朝官们花式参个不停,连张瀚在庐州知府任上的旧事都被翻了出来。

  对此情形,张瀚尚且狼狈败退,可柳贺倒是安稳在礼部呆着,外界的风雨似都与他无关一般。

  王锡爵心中不由十分佩服柳贺。

  柳贺果真经得住参。

  当然,这或许也和天子与张居正都向着柳贺有关。

  宗室与文官之间毕竟有一条界限在,文官们参柳贺,要么参他为官横行霸道,要么参他未践行“礼”之一字,这都是文官内部的事,并非是为了助力宗室。

  若文官与宗室靠得太近,最先警醒的恐怕是皇室。

  “削藩之事我便不过问了,料想泽远你心中有分寸。”

  几日前柳贺上那封疏时,王锡爵便觉得他或许是有别的意图,毕竟那奏疏内容太过激进,并不是柳贺一贯的风范。

  “元驭兄莫要高估我,不过……此桩事上,我但求无愧于心。”

  “好一个无愧于心,我们为官一场,不正是要如此吗?”王锡爵拍案一笑,又和柳贺提起了另一件事。

  “泽远此前你曾以农事相询,我替你找了行船至海外者,还有熟知农事之人,你给的图例中的作物,已有一些找到了。”

  柳贺原本还安然坐着,听闻此事却蓦然站了起来:“当真?”

  “自然是真的。”王锡爵道,“不过此事你为何不经户部,钱粮之事向来由户部来管。”

  柳贺苦笑道:“你也知,因刘台之事,我与大司徒关系只是平平。”

  如今的户部尚书张学颜与刘台在辽东可谓结下了死仇,刘台被贬官,张学颜还打算收集证据对刘台全家下手,但因柳贺与几位同年的营救,张学颜并未成事。

  张学颜是张居正手下干将,柳贺虽是张居正门生,却未必能说动对方。

  他在扬州时便给张居正提过建议,说清丈田亩的确可以将被权贵侵吞的土地吐出来,但另一方面,给田亩增收也是必做之事。

  因而柳贺一面在寻找农事人才,有知农、擅种的,也有懂水利、懂丰产的,除此之外,他凭前世的记忆,想丰富眼下大明百姓所种的作物的种类,便请人去各地寻找新作物。

  凭他一人之力干这些自然是难,毕竟他是词臣,手伸到实务那里总是令人不喜。

  但他可以请人帮忙,柳贺自己出身寒微,可眼下和他打交道的同僚们大多是大族出身,如王锡爵便出身太仓富庶之家,从来没有为钱发过愁。

  “人已经来京城了,再过几日应该就能到了。”

  “元驭兄,多谢。”

  “你我之间,又何须言谢?”王锡爵道,“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