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 第209章

作者:远上天山 标签: 业界精英 科举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倭国进犯朝鲜才刚刚开始,朝鲜国尚未对大明求援,但因柳贺入阁以来常请辽东等地驻守官军关注朝鲜动向,对倭国国内也投注了精力,今日接到奏报,阁臣们都并不意外。

  开海之后,福建等地的水师若无事就会去鲸海溜达一圈,顺带找找倭国的麻烦,本以为能震慑倭国,令其不敢进犯朝鲜,谁知丰臣秀吉野心竟如此大,仍在国内集结兵力,要将朝鲜拿下。

  王锡爵先来找上了柳贺:“若倭国拿下朝鲜,其是否会越过海境,直奔我大明而来?”

  “元驭兄,的确有此风险。”柳贺道,“倭寇狼子野心,我等不得不防啊。”

  柳贺和王锡爵都赞成出兵的想法,但申时行颇为犹豫。

  申时行也非为私欲,只是啺菖崖乙呀辛啥砻β盗诵砭茫陨腺凉票赜质且怀《裾健�

  若倭国进犯本土,大明上下必然毫无犹疑,但只为朝鲜一国便要出动无数兵力,粮草、人马、军饷……要朝鲜国出这笔钱,朝鲜国必然是出不起的。

  经过开海十年,国库中的银钱的确充盈了许多,加之朝廷为百姓经商提供便利,商税税制又加以完善,可一场战争的烧钱程度着实不容小觑。

  仅在宁夏打的一场啺菖崖遥妥阋粤畛⑿菅⑿砭茫笳街笤儆创笳剑ブ菅钣α衷诖来烙魑蟪迹卫砉乙蚕袷且怀∩猓魉鹛嗑筒皇屎献觥�

  申时行一贯沉稳,凡事不喜冒进,有他任首辅,内阁便仿如有定海神针一般。

  自万历十年张四维回乡后,内阁阁臣之间、内阁与六部、与六科虽常有冲突,但彼此间互谦互让,加之朝野内外俱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朝臣们也愿为之共同奋斗。

  所谓治世出能臣,说的便是这么个道理。

  柳贺这次辅在朝堂上已算是十分醒目了,但论为人处事,他仍是不及申时行老辣。

  柳贺这边刚和王锡爵商议过朝鲜战事,兵部尚书石星便至了,石星是自户部尚书转的兵部尚书,也是大明朝为数不多被下狱处死的兵部尚书,皆是因其在朝鲜之战的判断失误。

  战事仍未起,石星所想倒是与柳贺、王锡爵一致——这一仗,该打。

  开战是大事,柳贺虽觉得和倭国这一战不可避免,但倭国毕竟还未打到大明,还有时间仔细商议。

  张居正还在时,他便和张居正谈过倭国之事,借助开海之便,大明在倭国内部安插了不少人手,将倭国的动向及时汇报。

  倭国有多少兵马、其战力如何、使用的何种火器,大明未必事事透彻,却比倭国以为的更了解这个对手。

  ……

  待朝鲜国派使者来求援,此事正式登上内阁议事桌。

  申时行忧虑仍然不减,廷议之前,柳贺曾关起门来和他探讨过几回,他所想的是,这一杖大明若赢了倭国,便将其国内银矿据为己有,据柳贺分析,丰臣秀吉之所以能够一统日倭国,也

  是因大明货物涌入倭国,又反过来使用倭国所产白银的缘故。

  “泽远,其中道理我也明白,但我大明着实经不起战事遍野。”

  柳贺道:“朝鲜国那边,元辅觉得该如何回应?”

  当今天子十分好面子,朝鲜使团来求救,若大明置若罔闻,天子面子上恐怕也过不去。

  后世分析明史,认为万历三大征断绝了大明的命脉,将张居正改革的收益全部耗光,是万历穷兵黩武的表现,可身处眼下的情境中,柳贺却觉得,三大征是避无可避。

  播州杨应龙叛乱、宁夏啺菖崖遥⒉豢赡苁佣患劣诜岢夹慵终汲剩适谴竺魇艄嗬肓啥质纸浣释耆滞蹋岢夹慵囊靶谋厝唤徊嚼┐蟆�

  何况柳贺了解倭国这个国家,倭国人必须将之彻底打服,他们才能暂时断一断野心。

  大明处处相让,换来的必然不是倭国的退让,只会让丰臣秀吉的气焰更加嚣张。

  “泽远,此杖非打不可?”

  廷议之前,沈鲤也来与柳贺向商,沈鲤如今是礼部尚书,只差一步便能入阁,与倭国之战事关重大,他也十分谨慎。

  柳贺只道:“仲化兄,唇亡齿寒的道理,你我应当是懂得的。”

  廷推之上,柳贺慷慨陈词,他在万历十年时便在朝堂上蓄积了许多人脉,到今日,隆庆二年、隆庆五年的进士俱是中间,柳贺说话自然越来越管用。

  待朝鲜国又发来另一封求援书,由大明天子下令,令辽东兵马驰援朝鲜。

  柳贺为次辅后,就一再上疏给天子,要求强化各地兵马,当时的兵部尚书吴兑懂战事,懂练兵,朝廷自海税、商税所收之银,有大半都用于练兵。

  当时戚继光还在世,李成梁、李如松父子又懂带兵打仗,柳贺便给予他们充分的权限,要他们将辽、川等地的兵马练成铁军。

  边饷一年消耗本就多,各地边军有求,柳贺必然积极响应,这在朝堂上引发了许多争论,可柳贺硬是扛住了非议,让诸边将放心大胆地练兵。

  啺葜遥楣蟆⒗钊缢傻纫宰羁斓乃俣绕蕉耍际且蛭柯碜场⒘覆莩渥恪�

  对于朝鲜的求援,朝廷这边还未给出定论,辽东兵士却已向朝廷请命——区区倭国,何足道哉!

  内阁只得先回了一道——不可轻敌。

  此次廷议,战一派占据了上风,其实也并非没有官员想要求和,只不过如今啺菀徽礁枇斯僭毙矶嘈判模舸竺鞒木τ胨问币话悖亲匀唤袢涨蠛停魅招疵耸椋笕账旯薄�

  可朝廷既然有一战之力,为何要求和,何况这对手不是旁人,而是倭国。

  朝堂之上,浙江、南直、福建、广东各地的官员都深受倭患,若没机会复仇倒也罢了,此时朝廷兵马皆已准备好,为何不能同倭国硬碰硬?

  申时行道:“还需与李汝契、李子茂父子提醒,叫他们从容应战,不可轻敌。”

  柳贺点点头:“此事他们应当也是知晓的。”

  李成梁是张居正看中的干将,战功赫赫,李如松是进士出身,曾受教于徐渭,才能也不容小觑,张居正过世之后,李成梁、李如松父子也受了不少弹劾,柳贺任次辅后,因与申时行之间的默契,他不去动申时行的人,申时行也不动他的人。

  柳贺便如张居正一般信重李家父子,令其掌兵、练兵。

  大明朝兵备松弛早已有之,缺钱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自屯田法废弛后,兵马的生计都靠粮饷,但朝廷缺钱,又要供天子及达官贵人们享乐,兵事自然发展不起来。

  柳贺的想法很简单,他想办法筹钱,但是各路边军必须把兵练好了,军纪需严明,便是没有战事时,各边军也需要常练兵法、

  通火器,体力要练,冷兵器和□□也都要练。

  他将考成法毫不犹豫地套用在了边军身上,一年一考或是两年一考,也不派文官去考,但由文官负责记录,将各地边军将领交换,四川考辽东,辽东考山西……谁若落在最后,减银子即可。

  最开始实施的时候,各地边将都认为自家最强,将对方贬得一无是处,为此还掀起了一场骂战,最后闹到内阁,阁臣们也无可奈何,只能任由他们继续吵。

  无论如何,边将有进取心总是好事。

  考成法在边军中的作用比柳贺预想中更好,加之赵士桢发明的火器被广泛使用,不管是边将还是朝臣,对如今大明的兵力都很有信心。

  申时行其实也是如此,但他谨慎惯了,一切只图谋百分百的成果,不喜欢冒险。

  柳贺连夜给李如松写信,在信中说,援朝之战尽量速战速决,不要给倭寇重新集结兵马的机会。

  倭寇若要求和,先将其打服了,再去参观他们的银矿,搬一些白银回来也可以。

  李如松应他——必不负阁老所托。

  大明援朝之战正式开始,这是继啺葜液笸蚶囊怀〈笳剑匠』共辉诖竺鞴粒且巴剩吮呔猓=ā⒄憬氐乃σ膊斡肓舜苏健�

  战事开启后,内阁便特辟了辽东与京城的联络线,只要涉及此战,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及时报备,阁臣们也延长了在阁时间,以便及时处理战事相关。

  此事是柳贺一力主导,如今申时行任首辅已有十年,柳贺在内阁声势本就非同寻常,此战再一胜,柳贺再接首辅之任是顺理成章。

  事实上,柳贺觉得他与申时行配合不错,任不任首辅不重要,只要目的达到就足够。

  何况大明朝的首辅十分难当,申时行已算是圆滑谨慎之人了,却依然常被言官们弹劾。

  首辅是被官员们用放大镜盯着的任务,一点错处都不能有。

第270章 番外六

  番外六

  朝鲜半岛。

  倭国袭来后,朝鲜国王李昖北逃义州,釜山已经失陷,大明军兵到此之后十分无语——李昖竟选在这个时候立光海君为王世子,自己则跑路到了平壤。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事是绝不存在的,跑路是最快的。

  且朝鲜军兵在倭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倭兵一来,朝鲜兵立刻被打得四分五裂。

  李如松手中有一份朝鲜地图,来自内阁,地图上对于朝鲜国、归津江、鸭绿江的方位等描绘得极为细致,且大军至朝鲜时,便有在朝鲜国内的大明百姓主动到军中,将情形对李如松说明。

  李如松心道,这位柳阁老缘何对朝鲜形势预判如此准确,在来朝鲜之前,李如松也觉得,倭国不会胆大妄为到进犯大明,然而见了倭军在朝鲜势如破竹的情形,李如松才知,倭军在朝鲜气势正盛,进犯大明的可能……极高。

  内阁有柳贺坐镇,故而给大军下令下得极快。

  李如松心底十分震惊,因大军还未至朝鲜,柳贺便将他在朝鲜的布置对李如松道出,他仿佛早已预料会有这一战,不仅如此,李如松也得到了许多与倭国有关的情报。

  大明以文御武,即便是同一品阶,文官也要比武官地位高出许多,能官至尚书、巡抚者,无一不是进士出身的官员,他们这些武将也常受文官掣肘。

  文官纵然看不起武官,可武官心中也未必瞧得起文官。

  柳贺任次辅后,给了李如松领兵上的许多权限,在李如松看来,他是一位十分宽和的阁老。

  李如松曾听辽东的文官们说过,这位柳阁老无所不能,样样精通,初听时,李如松觉得,或许是柳贺三元及第,令他在文臣心中地位非凡。

  可真正和柳贺打交道之后,李如松才意识到,这位阁老果非常人。

  就以他对朝鲜的熟悉程度,他就不像一个处于朝廷中枢的官员。

  此战随同大军而行的,还有礼部派来的懂朝鲜语、倭国语的官吏,这给大军行事增添了许多便利。

  此战粮草充足,又有熟悉水情的水师在前冲锋,李如松也想打一场漂亮的胜仗,要满朝诸公瞧一瞧他们辽东军的战果。

  ……

  李如松入朝之后,便在一月之内以四万大军收复了平壤。

  朝鲜国王喜不自胜,向天子夸赞上朝之军勇武非凡。

  之后便爆发了有名的碧蹄馆之役。

  因碧蹄馆地形复杂,皆是崎岖狭窄的河流溪谷地形,并不适合明朝骑兵,倭军借此机会将明军包围,然而明军军备充足,火器配备也十分惊人,立刻在碧蹄馆取得了一场大胜。

  京城这边,石星果真要派沈惟敬前往倭国议和,柳贺却觉得,优势在我,不必对倭患议和,但与明军援助朝鲜在廷议上取得绝大多数支持不同,到了此时,许多官员觉得,既赢下了碧蹄馆之役,收复汉城已近在眼前,明军此时与倭国议和,便可省去大军劳顿,能令军民有喘息之机。

  众朝臣中,柳贺是反对最狠的。

  他知晓历史,自然明白议和不会成,倭国将再派大军进犯朝鲜,李如松甚至会因为此战丢命。

  在众多见好就收的意见中,柳贺的想法便显得格外特立独行。

  为此,柳贺特意上门劝说石星。

  他和申时行商讨许久,二人在政事上有过不少冲突,为了这一战,柳贺对申时行做出了许多让步,之后,柳贺又与王锡爵、许国和王家屏商议。

  众朝臣最终赞同了柳贺的决定,但因此事,他也在朝堂上引起了许多争议,不少官员觉得柳贺十分好战,言官弹劾他,说他因一己之私令朝廷陷入战乱之中。

  柳贺

  对此一片平静。

  战事起之前,柳贺特意写信给李如松,叫他先夺了朝鲜国主的权力,这位朝鲜国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夺回汉城后,他竟中了倭国的反间计,将朝鲜名将李舜臣罢免,要知道,在整个对倭之战中,整个朝鲜拿得出手的也只有李舜臣一人了。

  到这时候,柳贺多少理解了张居正当年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