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 第21章

作者:远上天山 标签: 业界精英 科举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这恐怕是唐宋派的好文章。

  柳贺听书肆里有士子在聊,说沈位师从唐顺之与茅坤,难怪文章如此潇洒有风范。

  沈位治《书》,第二名叶初春则治《礼记》,程文集取了前十举人的佳文,柳贺一一读了,尤其第四名陈子忠与第六名李国士的文章,这二人均治《诗》。

  读之前他觉得自己的文章还不错,读了之后,他就意识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

  不过柳贺倒也不是自卑的人,他眼下文章是不如人,不过只需多加磨练,未必没有胜过对方的可能。

  他将程文集揣在怀里,一边回学堂一边思考,如果是他参加考试,他该如何破题,后续又该如何写。

  “柳兄,该醒了!”

  还没到学堂门口,柳贺听见有人在喊自己,一看,汤运凤几人正在朝他招手,施允也在,柳贺原以为几人在买纸笔,一低头,他们竟在河边攒了场棋局,神色专注地在下棋。

  “我一看便知,柳兄你此刻定在想文章。”汤运凤无语道,“真是书痴。”

  “要不要来一盘棋局?”

  柳贺摇了摇头:“不来。”

  施允也没有下,见柳贺过来旁观,他给柳贺让出了一个位置,却没有露出笑脸。

  “施兄如今对我甚是冷淡。”

  施允:“……”

  “施兄,嫉妒真的不好。”

  柳贺刚刚还在想文章,一见施允,却立刻将“我有猫了”四个大字印在了脸上。

  赢了。

第29章 县试前

  汤运凤将二人对话听在耳中,差点笑出声。

  施允与柳贺均是性格沉稳之人,或许是沉稳过了头,这二人私下相处时反而有旁人不知晓的一面。

  年后返回族学,柳贺数次当着施允的面描述他家乌圆如何可爱,毛如何软,双目如何透亮,施允面上不说什么,柳贺想借他的文章却是难了。

  还是柳贺伏低做小,施允才勉勉强强借他文章一观。

  如今柳贺与施允文章常常位列前三,纵然县试后几位老生返回族学,依然未曾撼动二人地位,入学时施允与马仲茂并列,眼下却都将他与柳贺并列了。

  但眼下却没有人如葛长理般质疑柳贺的才学,柳贺每日的勤勉众人都看在眼中,他原本就有天赋,又在读书之事上花了无数功夫,读书贵在勤,柳贺的排名便是他苦学不辍的回报。

  若是柳贺走歪门邪道旁人自然是不服的,但论刻苦,无人能及柳贺。

  柳贺坐在一旁的石凳上看几人下棋。

  此时又到了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学堂当初为了防水患建得高,又是青石铺路,比外边更是热了几分,尤其在午间蝉噪之时,天热蝉更吵,弟子们便会趁先生不注意偷偷溜出来。

  斋夫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日头,便是多说几句话都觉费劲。

  柳贺对象棋没什么研究,但也能看出这两人棋艺着实一般,可两人手臭归臭,却下得极慢,磨蹭了许久还在犹豫试探。

  汤运凤眼下比另一同窗于遥在场面上更占优势,因此他下得更谨慎,少了一分果决,于遥眼看自己不利就豁出去了,一连吃了汤运凤几个子,最后更是将他的帅直接替换了下去。

  “啊!”汤运凤抱头叫了一声。

  “汤兄连输三局了,愿赌服输,你那一方歙砚就归我了!”

  “再来!我不服!”

  “不来了不来了,还要回去读书呢。”

  下棋也只是众弟子放松的一种方式,与钓鱼、登山等无异,放松过后收了心,几人再偷偷从学堂后门溜回去,手中还拿着买的饼与甜糕。

  柳贺洗了一把脸,继续看刚刚买的程文集,他在书院中只是粗略览了一遍,并未细读,眼下正有空闲,他便一篇接一篇看了下去。

  南直隶向来是文运兴盛之地,南直举子的乡试程文也要比其余诸省的士子更强一筹。

  此次四书题一道出自《论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这是孔子与曾子的对话,孔子对曾子说,我的学说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的。之后其他门生询问曾子是什么基本观念,曾子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乡试第六名李国士破题之语是圣人之传道以心,而大贤之悟道亦以心也。

  之后李国士便围绕着这一句展开,文中内容有详有实,起承转合自然流畅,逻辑丝毫不乱又能言之有物。

  李国士治的是《诗》一经,他有两篇文章入选了乡试程文集。

  柳贺看了一遍觉得还不够,便又反反复复多看了几遍。

  对于四书各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柳贺的想法自然也与旁人不同,应考士子千千万,他尽最大努力在一众士子中脱颖而出。

  柳贺便以这一科乡试卷为题,将三场试题一道一道答出,乡试卷难度自然不低,柳贺一日未答满,第二日便继续作答。

  他写题速度已比往日快了不少,只是读书越多,下笔就越谨慎,或者说,这是县试将至带来的紧张感。

  ……

  八月之后,先生们又带着一众弟子将经史子集典章等总览了一遍,之后便由众弟子自主

  学习,不仅丁氏族学如此,听说茅氏也是这般安排的,毕竟先生只能起指导作用,重要的还是弟子们自身的掌握程度。

  由夏到秋,柳贺一直在写文章,笔与纸消耗得极快,若非学堂有免费的竹纸,他恐怕又得消耗一大笔银钱,可尽管如此,学堂竹纸的消耗速度还是让斋夫震惊。

  斋夫问时,大多数人的视线都投向了柳贺。

  柳贺:“……”

  没错,正是在下。

  写文章的同时,柳贺依然在读书,只不过上半年是读书多写文章少,下半年是写文章多读书少,他手指上的茧又磨厚了一层,竹纸摞得有半人高。

  但与上半年相比,下半年他文章的精进程度甚至让丁显觉得诧异。

  当然,柳贺早已震惊过丁显数回了。

  丁显第二次为柳贺列的书单他也已经看完,加上此前孙夫子所列书单,光是这两年间所看书目,柳贺就胜过寻常书生十倍。

  柳贺偶尔想,这大概是老天爷特意为他穿越开的后门。

  但无论是否有天赋,他既然下决心去做一件事,那自然是要做好的。

  八月之后的半年,柳贺一直在族学温书,查漏不足,顺便再提升基础,以往他觉得自己的学问很单薄,可慢慢地,他逐渐感到自己文章融会贯通,与初时已有很大不同。

  柳贺自己作文时,已经能逐渐体会到那份厚重感。

  ……

  相比去年,这一年时间可谓飞快,到了十月末时,先生们已经放诸生回家备考县试,柳贺与汤运凤几人分别,回家之后便将自己锁在房中安心备考。

  但无论他读书到多晚,桌边总有一碗热腾腾的红枣茶放着。

  冬日天冷,书房里生了木炭,柳贺担心一氧化碳中毒,总是给窗户开个缝通风,喝着茶水,屋内也是暖的,写起文章时更是舒服,一篇篇文章写下来,柳贺思绪愈发开阔,对于如何作文章更是有把握。

  归家后的几月,柳贺每日看日出刚升,又看日落西沉,倚窗看雪花如棉絮般飘落,又看细雨打在窗前,或许是在乡间读书的缘故,他每日只感觉到静谧,静的不只是周围的环境,也有他的心境。

  又是一年过去。

  县试之日越来越近,柳贺心态倒越来越平和,不似去年这个时候,他看到自己文章总忧心考不中,兼之试帖诗作得实在烂,状态着实是差。

  但今年却不同,他文章逐渐写得平稳了,试帖诗至少挑不出错来,偶尔还能灵感爆棚写出一二妙句,每到这个时候,柳贺就会自信心爆棚,感觉自己还是有写诗的才能的。

  之所以有进步,是因为每次写诗之前,柳贺往往郑重地称呼自己为诗人,下笔的那一刻,李太白附体,杜工部附体,白乐天苏子瞻附体,再心中默念你不是一个人,仿佛天地间的文才都涌到自己身上来了。

  吸收!

  事实证明,这么做效果相当显著。

  以柳贺的眼光看,他觉得自己的诗也是有进步的。

  尽人事听天命,柳贺已尽了他备考县试前的所有努力,若是不中便再读一年,他今年十六岁,与本县考童生的士子们年龄相当,并不算大龄考生。

  ……

  春节后,知晓柳贺二月便要下场,纪娘子为他准备了不少美食,柳贺在家读书多锻炼少,一不注意就胖了,虽然家里没有体重秤,可脸变圆了他还是能看出来的。

  他娘是真的担心他会饿瘦,可事实上,家里的伙食比起族学可要好上太多了,春天有河虾,丢几根葱在锅里煮一煮,只需少许的油,吃起来都是满口的鲜。

  纪娘子还给他做了炸春卷,裹着鲜嫩的荠菜,滋味也是无敌。

  等到柳贺去县里考试前,家里每日的菜都有一

  道炒豌豆头,豌豆头就是豌豆苗,在镇江府当地,碗豆头又叫安豆头,吃了诸事顺遂一切平安,纪娘子炒这道菜,也是求个好兆头。

  一月份,丹徒县衙发了县试公告,说县试在二月举行,应考的诸生须将保结交上,同时写上年甲、籍贯、三代及本经,保结有讲究,须得廪增附生员及里老邻佑作保,不过丁氏族学的弟子们倒无须担忧,都请了曾在族学就读过的廪生保结,另外付了银两。

  柳贺又去县衙写了三代,大明朝于此也有特定要求,比如柳贺父亲去世母亲还在,就是慈侍下,若是父母都去世了,又有另一种写法。

  柳贺是丹徒县民籍,几代都住在下河村,这些在县衙白册里都有记载,自然不会有问题,可县衙负责核勘的小吏还是审了又审,才将一份凭据交给了柳贺。

  柳贺刚出了县衙,就遇上了施允及马仲茂等人,施马二人少时便在府城内有些名气,两人入内时,不少熟识的士子都和两人打着招呼。

  “施兄,马兄。”

  “柳兄。”

  丁氏族学的弟子大多考的是丹徒县的县试,但也有如田志成、汤运凤这样要回本籍考的,柳贺在丁氏族学读了近两年书,与同窗们都已渐渐熟悉起来,便是关系不睦,县试当前,彼此也是给予最真挚的祝福。

  科考之事不易,前路若能多几个知己,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诸位同窗,此次县试唯愿诸位一马当先,榜上有名!”

  “马到功成!”

  “待二月中式,一同饮酒奏乐!”

  柳贺与施允等人闲聊了几句,忽听后方一道阴阳怪气的声音响起:“这不是丁氏族学的柳兄吗?柳兄这场也来应考?”

  柳贺一看,竟是许久不见的葛长理,自对方被赶出丁氏族学后,柳贺就没再关心他的动向,眼下对方不仅器量更显狭小,连语调也带了几分阴柔之气。

  柳贺没有理会对方,葛长理却仿佛来劲了一般:“柳兄光会破题就来报名县试了?先生可真胆大。”

  “葛兄,这便是你提过的那位……”

  “葛兄倒也不必太过激进,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位柳兄只会破题中状元也未必不可啊!”

  “半部论语治天下,只会破题中状元,当真佳对,但一只通破题之人便敢来考县试,丁氏的学风是一日不如一日啊。”

  附和葛长理的有不少是报考丁氏族学却未考上的,看到施允等人气度悠然,倒是忍不住出言讥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