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 第121章

作者:虎昭昭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打住!”郑青云伸手,制止了说客将要说出来的那些好处,面无表情的说道:“昨日,卫国的说客也来找过我。然后我将那名说客的名字,报给了蓝河卫,如今他在牢里。”

  郑国的这名说客,忽然脚软,心中有一种拔腿就跑的冲动。

  殿试的时候,前三名最后是靠武力角逐出来的,郑青云这个第一名,不止读书好,武力值也高,所以这个说客一点歪心思也没动,只想抢救自己。

  看这名说客的脸都白了,郑青云轻笑一声,说道:“看在你是郑国人的份上,我放你一把。以后可不许再出现在我面前了,你的人头可是军功呢。”

  “你说笑了,我就是一个说客,又没做什么过分的事,姜国的兵卒也不会把我怎样。但既然你无意回郑国,那我就不多说了。”

  说客虽然面上表现得淡定,却不敢在郑青云身边久留,转身就走。

  “哈!这么不禁吓?”郑青云看到说客的背影,偷偷的笑出了声,脚步不自觉的就变得轻快了起来。

  等赶到学生食堂吃饭的时候,就有班上的同学问道:“刚刚看到你身边有个面生的人,又是他国说客?”

  “是,不过被我三言两语吓跑了。”郑青云不在意的说道。

  不止她身边有说客出没,其他同学也是一样,大家说起这个来,都不避讳。

  她只是更想留在姜国,才会不给那些说客好脸色。

  但总有学生和她的志向不一样,正在和他国人接触。郑青云虽然觉得他们目光短浅,但也不会谴责他们。

  大家只是参加了姜国的考试,进了大学的学堂读书,可不代表他们就被卖给了姜国。

  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未来的去处。

  对那些出没在论台周围的说客,不止姜蓁没有管,连秋月和大学里的老师也没有管。

  【反正也用不到三百人,正好可以让这群说客帮忙筛选一下。对姜国不够信任的,阿蓁也不是稀罕用。】

  【可惜,这郑青云怎么就不是姜国人呢。】

  【郭凡曾经也是郑国人,你看他对郑国有归属感吗?坑起郑国来,照样不会手软。】

  姜国的文人多,姜蓁倒是不担心他们离开,只说道:“读书人咱们可以慢慢培养,但是像武举生他们那样体质优秀的,可不是立刻就能养得出来的。”

  被抢走大批的文人,姜蓁不会心痛,但那群武举生要是大量流失,姜蓁得心痛死。

  姜国下一代的基因,可就全靠这群大高个们了。

  【没关系。卫国人常年跟胡人干仗,也是又高又壮。过两年把卫国干下来了,他们的人就是咱们的人。】

  【话是这么说的,就现在贵族平均身高都不到一米六的时代,一米八两米的人在哪国都稀罕。】

  【阿蓁,你准备把这群武举生放进大学还是放进蓝河卫?】

  姜蓁说道:“直接安排他们进蓝河卫入职。他们的队长会教他们蓝河卫的本事的。”

  蓝河卫作为姜蓁的亲卫,地位早就不同往昔。而且蓝河卫的训练内容是出了名的残酷,在这样的训练条件下,不论文武,蓝河卫都是出挑的。

  这群武举生能进入蓝河卫,享受的是姜蓁亲信的待遇,日常能跟在姜蓁身边露脸,升职加薪都会比别人更快。

  不论是周胖还是藏黑壮,都是蓝河卫出身,所以那群武举生知道自己的去处是蓝河卫,情绪都十分的激动。

  只是姜蓁没想到,她给出了这样的待遇,照样留不住人。

  三百个人中,还是有一个武举生,跟着说客跑去了郑国。

  姜蓁虽然大度的任由这些考生离开,但心里还是有些不是滋味,对卫蝉吩咐道:“派人去打听一下这个学生怎么回事?可是家里有什么难处?”

  卫婵出去转了一圈,然后就回来对姜蓁解释,“这位学生的经历有些奇怪。据说他实力一般,能考进前300,靠的全是运气,每次抽签和他对战的人,要么旧伤未愈,要么就会遭遇一些小意外,最后赢的都是他。他自知本事不高,所以不敢留在蓝河卫。”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怕什么,蓝河卫又不吃人。】

  【郑王想挖的应该是高手吧。说客把这样的人带回去,不会挨骂吗?】

  事实上,那位说客不仅没挨骂,还得到了郑王极厚的赏赐。

  “寡人就喜欢这种运气好的,运气差的寡人还嫌他影响国运呢,我要封他做我的护卫长。”

第132章

  新粮种

  郑王就算做再多, 也改变不了他科举失败的事实,尤其是在姜蓁的科举办的这么成功的情况下,他又被天下人拎出来嘲笑了一通。

  大家笑归笑, 有郑国这么个教训摆在那里, 其他各国也都放慢了对姜国的学习脚步。

  东西是好东西, 但他们用不用得上就不一定了。

  姜蓁能在短时间内挑出这么多可用的人才,简化字功不可没。所以郑王也学乖了,没再急于求成,而是从事情的根源入手, 要求国内的官员, 上奏章的时候必须要用简化字。

  “王上, 我郑国有自己的文字, 何必要去学姜国。”几位老臣有些不满的劝诫。

  郑王说道:“我郑国的文字笔画繁复, 有的字, 有三四种甚至五六种写法, 确实不方便郑国孩童识字。”

  “王上,简化字确实更易学, 可郑国字代表了我郑国的传承, 你怎能让郑国臣子摒弃郑国字, 去用简化字……”

  “当初仓颉造字, 天下人会的就这一种字。如今诸国的文字虽有差异,但其本源是一样的。甚至简化字,也是在姜国字的基础上改进的。我郑国字简化起来, 最后和姜国的字不是一样吗?”

  老臣子坚定的回答,“不一样!姜国字和姜国的简化字, 代表的是姜国的传承。我郑国就算想简化文字, 也该由我们郑国人自己来编撰。必须要和姜国简化字有所不同。”

  “就算这简化字是姜王发明出来的, 但它只要在我郑国的土地上流传。几百年后,这简化字不止可以叫姜国字,也可以叫郑国字。”郑王只觉得自己深谋远虑,还对臣子嫌弃道:“你们做事也别只想着跟前,目光放长远一点。”

  几位老臣被噎得没话说。

  郑王态度坚决的说道:“今年先大力推广简化字,等再过两年,我肃清了朝堂,再举行科举,一雪前耻!”

  就算这两年,郑王遭受了以前从没经历过大量挫折,但有梦中先王的认可,他依旧充满了斗志,自觉超越姜蓁只是时间问题。

  但郑王这边的斗志刚升起来,姜国的间谍传回来的情报,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姜国出海的船回来了。带回了新的粮种,至于这新粮种究竟是什么?还有待考证。”

  拿到这个情报,郑王又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要是别人,郑王肯定会忍不住嘲讽,中原地大物博,哪需要去海外找粮种。而且出海之后,天地苍茫,难道不会迷失方向吗?还能找到陆地,带新的粮种回来?

  但这事是姜蓁做出来的,就莫名合理。

  “这姜王还真是,天佑之人。”郑王把情报拍在桌子上,心情复杂的对近侍吩咐道:“多派一点人去姜国打听,我倒要看看,究竟是些什么东西。”

  因为是姜蓁搞出来的,郑王一点都没怀疑过这批种子的重要性。

  姜蓁折腾出来的棉花种子,郑王亲自体验过,这就是个御寒神物,冬天不知道会救多少百姓的命。

  这新种子,哪怕郑王还没见过,他就已经提前交付了信任。

  当初送红叶乘船离开的时候,悄无声息,送行的就只有姜蓁,如今红叶她们载着胜利的果实回归,姜蓁就给她们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庆功宴。

  除此之外,姜蓁还准备入乡随俗,带着这些新物种,去祖庙祭拜先人,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

  庆功宴上,一堆人向红叶敬酒。

  大家虽然没见过她带回来的新粮种,但姜国的大臣对姜蓁有足够的信任,看姜蓁这副重视的样子,红叶就算现在官位低,等新粮种出来,她的功绩至少也能封个侯,都提前吹捧了起来。

  红叶在海上差不多待了快一年,原本小麦色的皮肤,如今已经黑成了个煤球。

  但此时红叶的眼睛却熠熠发光,非常开心的众人分享海上见闻。

  “我们的船在海上遇到风暴,差点迷失在路上,不过那阵狂风,把我们吹到一个岛上,那岛上的野人,以人为食……看我们长得细腻白嫩,居然当着我们的面流口水……”

  “细腻白嫩?”

  “嗨呀!我们刚出海的时候,真的很白!如今只是在海上漂泊久了,被太阳晒黑了而已。”红叶恼羞成怒。

  蓝河卫日常训练量那么大,就没有一个白净的,红叶的底细,黑壮还能不知道吗,但她识趣的没有戳穿,笑嘻嘻的追问道:“然后呢,这食人的部落对你们动手了?”

  “那是自然。可他们的武器是石头和木棍,哪比得过我们锋利的刀剑……而且好巧不巧,他们的岛上,就有我们要寻找的红薯……”

  哪怕这些事情,红叶回国的时候,已经和姜蓁说过一遍,如今和其他大臣说起来,依旧激情澎湃。

  出海的人就那么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还有话聊。到了后面,大家就相顾无言,彼此的祖宗八代都知道了,一点秘密都没有,根本就聊不动了。

  等回到了岸上,一个个就跟憋疯了似的,全体变成话痨。

  这段奇特的海外经历,除了红叶他们,还没人经历过,宴会里的所有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哪怕姜蓁看过红叶的航海日志,私下听红叶汇报过她的经历,但此时也会被红叶的话语吸引注意力。

  “你也是第一次出海,怎么就知道玉米、红薯和土豆的模样呢?”等红叶说完一段,诸位大臣就赶紧求着她解惑。

  听到这个问题,红叶就转头看向了姜蓁。

  姜蓁喝了一口果酒,一脸淡定的说道:“我师门中的人曾经流落海外,给我留了一张海图,还留了海外常见而中原没有粮种信息。”

  “你的师门没大船,就靠小船划桨划那么远吗?船上放的粮食够吃吗?”郭凡问道。

  各国的制造水平摆在那里,除了各国王室,普通的君侯都没那个财力物力,造那么大的出海的船,红叶她们这次出海乘坐的船,说是如今天下最大的船也不为过。

  就算这样,红叶他们遭遇狂风巨浪之后,也差点几次迷航。

  郭凡想象了一个老头坐在一个小船里使劲划桨的样子,再想象了一下海中巨浪拍下来,小船乘风破浪的模样,眼神里写满了不信。

  别说郭凡了,其余大臣也不太信姜蓁的借口。

  【说了一个谎言,就需要用更多的谎言去填补。】

  【都编到这个地步了,还能有什么办法,只能接着编了。】

  想借口费脑子,姜蓁连编都不想编,理直气壮的说道:“我师门的人运气好。”

  如此敷衍的借口,连姜大头都听不下去了,默默的转移话题,对红叶问道:“你在哪个小岛上,可吃过红薯?滋味如何?”

  “这土豆呢?是什么味道?味道好不好?”

  “味道不重要,重要的是产量。”

  一众大臣默契的转移话题,都没人搭姜蓁的茬,话题直接歪到红薯土豆的种植和食用去了。

  【哟哟~一个个都皮痒痒了,居然都不搭理阿蓁。】

  【戏演多了,这群大臣也不想演了,他们现在对阿蓁的老师,那是一点耐心都没有了。】

  【姜国的大臣:尊重,理解,但不想和你说话。】

  红叶偷瞄了姜蓁一眼,见姜蓁把玩酒杯,满脸都写着无所谓,放心的和姜大头说起了红薯的口感。

  “新鲜的红薯,可以直接煮来吃,也可以烤来吃,口感软糯,味道清甜。不仅红薯可以吃,红薯藤也能当菜吃……”

  红叶仔细描述了一下他们在岛上烤红薯吃的细节,听得姜大头满心都是期待,“等过两日祭祖,我也要尝尝这红薯的滋味。”

  出海的船就那么大,还要储存船上人要用物资,红叶带回来的粮种分量都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