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 第128章

作者:虎昭昭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姜国大部分的铜矿铁矿,归属权都是君侯贵族的,姜蓁虽然把运营的权利收拢了起来,但折腾起来没那么顺手不说,还名不正言不顺。

  【最近国内的君侯实在是太乖,想找个借口收拾他们都没办法。】

  【他们要是长点眼色,把封地里矿产送给阿蓁该多好。】

  【那这可就难了,你愿意把你家下金蛋的母鸡送人啊?不论是盐井还是铜矿铁矿,他们都不会撒手的。】

  【赵青竹那老头盯得太紧,最近我看那群君侯连强抢美男美女的事都没干了。】

  【估计也是不敢沉迷美色,生太多孩子,本来封地就不大,财产就不多,几十上百个孩子一分,不用三代,只用两代他们就会跌出贵族的行列。】

  【不过大头最近后宫的美男美女含量有点超标了,我好羡慕大头现在的退休生活。】

  直播间的人最开始还在聊正经事,后面就开始聊八卦,这个时候,铁官的事情也说完了,非常识趣的给中尉让路。

  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铁官还和刚进来中尉眼神碰撞了几秒,看得郑青云心颤,担心他们又打起来。

  还好此时不是早朝,双方都还比较克制,双方眼神交流过后,就擦肩而过。

  中尉掌管都邑的治安,还兼管消防之类的事务。如今姜国都邑的人口,每个月都在增加,中尉的压力也极大,诉起苦来,都不带磕巴的。

  姜蓁好脾气的安抚了对方,但国内如今的重心在民生上,姜蓁能划分给他的精铁也有限。

  真到了打仗的时候,铁器作坊肯定会全力开火,为军队做后勤,但如今,姜国最重要的还是铁质农具的推广。

  哪怕中尉就差在姜蓁跟前撒泼打滚了,姜蓁也只能无情拒绝。

  这群官员,也就只有在朝廷和在姜蓁面前,才会这副模样,到了外面,哪一个不是高高在上的。

  郑青云正支楞着耳朵看热闹呢,卫蝉就对她小声说道:“带几个人去坊市,查一查棉花种子的价格和买卖的情况。

  “我马上就去。”郑青云脸上的表情一凝,对卫蝉交给自己的任务,极其重视。

  等姜蓁把中尉打发走,卫蝉才凑到姜蓁身边,提醒道:“坊市内棉花种子的价格,这两日的涨幅不太正常。”

  “如今的卖价是多少?”

  “一釜棉花种子的价格一千钱往上,前几日还是八百钱。”

  最开始棉花种子的价格,也是一千钱,但在姜蓁下了禁售的命令之后,价格就慢慢的回落。

  能买棉花种子的就只能是姜国商人,竞争小了,价格自然也会降低,如今突然上涨,肯定是有其他情况。

  姜蓁问道:“可是有人在暗中收购,抬高了种子的价格。”

  “我刚刚让郑青云去查了。”

  都邑的精盐,一釜也才卖300钱,棉花种子虽然稀罕,但姜蓁在大力推广,最多不过两年的时间,国人应该都能得到种子。

  这个时候愿意花大价钱买种子的,就只有其他国家的商贾。

  卫蝉冷着一张脸说道:“商人逐利,此事怕是有我姜国的商人参与其中。”

  零散的种子还能私下里买卖,但大宗的生意都是要立契的,以前用的是泥板木板,现在用的就是纸张,立契约的时候还需要第三人作证

  有姜蓁的命令在,谁也不敢把棉花种子明目张胆地卖给他国之人。

  【不是本国国籍的商贾,带着棉花种子过不了路上的关卡。估计是姜国的商人把棉花种子运到边境,他国的商人在外接应。】

  【现在棉花种子的价格都卖到一千钱往上了,果然禁售就是能提高价格。】

  【这可不是价格的问题,是能不能卖的问题。姜国的棉花都还没普及呢,让另外四国的人占便宜,心里憋屈。】

  相对于另外四国的君王来说,姜蓁对国内的商贾已经足够友好。

  “怎么总有人不知足呢。”姜蓁无奈的说道。

  卫蝉的语气严酷,“这群吃里扒外的商贾,不揪出来严惩,不足以警示后来者。”

  “严惩肯定是要严惩的,此事就交给……”姜蓁思索了两秒,说道:“既然你把事情交给郑青云调查,那就交给郑青云他们这一批学生来办吧。正好他们在各个衙门里打下手,联合起来办事也容易。”

  想要体现自己的能力,自然要做事情才行,郑青云她们这批人,姜蓁也愿意给机会。

  但与此同时,姜蓁也安排了蓝河卫给她们兜里,私下里对牧说道:“这群学生你盯着点,别让那群商贾狗急跳墙,把他们给欺负了。”

  蓝河卫有他们那身衣裳,还有以前积攒出来的名望,他们出马,无人敢惹。

  那群刚出头的学生就没这待遇了。

  【刚实习的学生,确实嫩,我都担心她们被那群商贾偷摸给噶了。】

  【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个时代的人,全都是心狠手辣的货色,杀人跟杀鸡一样。】

  【想啥呢,也不看看郑青云她们的武力值,这群书生都很猛的。】

  郑青云他们这批学生,不止武力值高,颜值也高,在坊市转悠打听消息的时候,都邑的百姓基本都不会排斥。

  “老伯,您家的棉花种子,可卖了?价格如何?”

  “一釜九百钱。”老伯笑得满足,自夸道:“我和其他老头不一样,我这人疼孩子,就只卖了种子,棉花都没卖。剩下的棉花,我要做几床棉被,还要给家里人一人做一件棉衣,让他们这个冬天不挨冻,我家大孙女考进了致知学堂,要是冬天手长冻疮,那手可怎么写字哦……”

  郑青云等老伯唠叨完,才接着问道:“老伯,您的棉花种子卖给谁了?”

  “我家棉花种子又不多。来作坊取籽的时候,直接就卖给官营的作坊。”老伯答完话,又开始说道:“我那大孙女在致知学堂读书那么辛苦,前阵子都还帮家里在地里摘棉花……”

  “你们乡的人,都把棉花卖给官营的棉花作坊了?”郑青云继续追问。

  “对啊。我们一年能做几回生意?没有熟识的商贾,把种子卖给官营作坊最稳当。”老板一脸骄傲的表示,“我在致知学堂里读书的孙女说了,王上不会让我们老百姓吃亏,就让我们卖给官营作坊……”

  听这个老伯三句不离自家孙女,郑青云非常有眼色的夸道:“你家孙女真不错,以后肯定也能学有所成,跟我们一样,为国效力。”

  听到郑青云夸自家的孩子,老伯听得忍不住乐,但为国效力这四个字还是戳中了老伯的神经,老伯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打量了郑青云两眼,问道:“你是替官府办事的?想打听什么?”

  居住在都邑周围的百姓,比其他地方的要稍微敏感一些,稍微琢磨了一下,就说道:“我们乡里的人,都把棉花种子卖给了官营作坊。就亭长他们家,把棉花种子卖给了外地的商贾,不过那商贾是姜国人。王上下了令,咱们可不敢乱来。”

  “各乡的百姓肯定没问题,有问题的是那些商贾。”郑青云笃定的说道。

  “说不定是他国的谍者干的呢。”老者有些不赞同的说道:“我在致知学堂读书大孙女说了,士农工商对姜国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不过农人是最重要的……”

  郑青云:“嗯嗯嗯,你家大孙女说得对,你们乡的亭长叫什么名字,能否告诉我一声。”

第139章

  加智力

  郑青云她们查棉花种子的去向, 只敢私下里查,不敢打草惊蛇,让那些商贾提前得到消息离开。

  和老伯打听完乡里的消息, 叮嘱他替自己保密之后, 郑青云就又带了两个同学, 去找老伯说的那位亭长。

  几十名在都邑实习的学生们,就像细密的齿梳,很快就把都邑的商贾大致的梳理了一遍。

  “我查看过棉花作坊那边的买卖记录,这个叫赵肥的商人, 十分可疑……”

  “我要了左相大人的手令, 查了这两天坊市的税收, 也查出几个可疑的人员……”

  每个人所处的衙门不一样, 跟的人也不一样, 能借用的权利也有区别, 但他们凑在一起查人, 效率就高了。

  “蓝河卫查到的也是这些人?”姜蓁对牧问道。

  “我们手里的名单有八个,比郑青云她们查出来的还要再多两个。”牧说道:“这八个商贾, 我已经派人监视了, 他们跑不掉的。”

  姜蓁满意的点点头, 说道:“那就等郑青云他们的处理结果了。”

  无论是秋月还是卫蝉等人, 都和姜蓁一样,看似撒手,其实都在暗中关注。

  郑青云和几名同学在官营的棉花作坊里打听完消息, 很快就分头去乡里追查。

  都邑坊市里的棉花交易虽然热闹,来棉花的来源还是各乡, 从源头查起, 是要麻烦一点, 但会少许多疏漏。

  和郑青云一起来乡里的同学,有土生土长的姜国人士,也有另外四国的人。

  郑青云本人就是郑国出身的,会被提拔,也是因为她学识过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她的学识不单单只来自书本,在她十岁出头的时候,就一直跟着老师各处游学,是今年才来到姜国。

  “刚踏入姜国土地的时候,我就知道姜国和另外四国不一样,但都邑百姓的富裕,依旧超乎了我的预测。”郑青云的语气感慨。

  和郑青云同行的姜国学生解释道:“以前也不是这样的。只是这两年刚好粮食丰收,然后他们今年刚好又种了棉花,所以家里才会稍微富裕一点。”

  “哪里有那么多刚好呢?”郑青云感慨道:“这些好日子,都是王上筹谋出来的。”

  另一位见识广博的同学,也忍不住提起自己曾经的见闻,“三年前,不单是卫宋郑齐四国,连姜国的庶民都衣不蔽体,我还看到过不穿衣服在地里割麦的人。”

  麦芒刺人,光着上身割麦子,身上难免会免变得瘙痒红肿。但这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不穿衣服,丢掉的是礼义廉耻。

  如果家中还有布匹,谁愿意光着上身出门呢。

  其实大部分人家里都有织机,每年要织布交税,可她们织出来的布,全都上交了,根本就穿不到自己身上。

  “我之前在棉花作坊,听那位老农说要给家里人做衣服,我以为他家中还算富裕,才敢如此抛费。但如今到都邑周围的乡里一看,好像大家都能穿得很体面。”

  郑青云身上穿的是锦袍,但并不是不知疾苦的人,有些疑惑的问道:“不过才丰收两年,他们怎么敢的?”

  天灾、战乱、饥荒……有这些意外,老百姓想过个安生的日子极难,别说家中没有存粮的,就算家中有存粮,大部分人也不敢浪。

  另一位同学也跟着附和,“是有些不能理解。我看乡里各家都弄了火炕,棉花也不卖,留着自家做棉被棉衣,家里的小孩还送去学堂……他们以后是不过了吗?”

  很多穷人哪怕忽然富贵,也学不会享受,家里粮仓堆满了粮食还依旧吃咸菜的人不少。

  在他们的印象里,各国的庶民,哪怕日子变得好过了一点,也该努力积攒家底,应对未来的风险才是。

  都邑乡里的百姓,打破了诸位同学的固有印象。

  她们心里想不明白,但各乡读书识字的孩子们,心里却门清,和郑青云她们闲聊的时候,就替大家解惑了。

  “若是王上一直在位,我们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变越好。若是王上退位,我们家里在攒下来的东西,还不知道会便宜谁呢。又不是所有的君王和王上和主父一样轻赋税。而且读书的机会也不常有……”

  这副通透的言论,听得郑青云她们都怔住了。

  在心里把这话琢磨了一遍之后,郑青云笃定的问道:“这话不是你想出来的吧?是谁教你的啊?”

  “自然是来乡里上课的老师。”小孩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郑青云他们来乡里查案,因为心里本就有怀疑对象,所以对查出来的人一点也不惊讶,反倒是被都邑百姓的消费观给镇住了。

  回去的路上,一群人忍不住就讨论起来了这件事。

  “来各乡教人免费识字的老师,会对学生们说出这样的话,应该是王上授意的吧。”

  “除了王上难道还能有别人?”

  “不会识字的庶民,对识字的人本就敬仰,对家中识字的孩子,也不敢端架子,反倒会听她们的话。若是家中那个识字的孩子坚持,家中的大人肯定也会重视,就如今日作坊里的老伯一样……”

  都邑百姓有钱不攒着,而是消费在自己身上,纯粹就是姜蓁洗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