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 第174章

作者:虎昭昭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不过在姜蓁的帮助下,齐国太子,最先收到的,是齐柔送来的信。

  信中,齐柔诉说了自己的苦衷,表明她逼宫是不得已的,而且她还有福同享,分了两座城给他。

  逼宫的风险,齐柔自己担,得来的好处,兄妹同享。

  看到了齐柔的解释,又拿到了好处,齐国太子瞬间就坦然了,还心疼的说道:“这几年柔儿在国内也不容易。我久居姜国,若不是柔儿在,父王说不定就传位给我其他兄弟了。”

  因为一封信,兄妹感情恢复如初。

  知道齐柔过段时间要来姜国,和郑王一起参与受降仪式,齐国太子早早的就替齐柔安排了起来。

  至于都邑那些阴阳怪气的话,齐国太子就当是耳旁风了。

  【齐柔这一招,玩得可真溜。就算以后她爹来了姜国,可能也扭转不了齐柔的风评。】

  【要是齐王早点投降,宫里也不会发生这么多大戏了。所以我建议啊,卫国也该投降了,不然很有可能也会发生内乱。】

  抱着半是威胁,半是提醒的想法,姜蓁非常诚实的把齐国的那一摊子事,透露给了卫国的谍者,让卫王好好的认清一下现实。

  不是谁都有一根硬骨头的,也不是谁都不怕死的。

  郑齐两国投降,国内的大臣和百姓都非常赞同,因为他们谁都不想枉死。

  血肉之躯,根本就没办法和热武器对抗。

  拖的时间越久,姜国制造出来的大炮和弹药就越多,自家的城墙也就越不禁打。

  投降,才是最明确的选择。

  卫王接到姜国这边的情报,顺手就扔给了卫阳,冷笑着说道:“姜王这是在点我呢。”

  卫阳一目十行的看完情报,不在意的说道:“卫国和齐国可不一样,我和大哥兄友弟恭,才不会发生齐国那样的事情。”

  虽然卫国国内铁板一块,可两大盟友都接连倒戈,卫国也有些独木难支。

  卫王很铁不成钢的叹气,“郑王齐王这两个软骨头,怎么能这么快就降了呢。几百年的祖宗基业,就这么葬送在自己手里,他们就不心疼吗?”

  “崽卖爷田心不疼。”卫阳也跟着嫌弃。

  但过了一会儿,卫阳还是忍不住说道:“如今这形势,卫国怕是也坚持不了多久,要不我们还是……”

  “怎么?你也想卖祖业?”卫王的目光凌厉。

  卫阳尬笑一声,弱弱的说道:“不是我,是父王您。”

  卫王深吸一口气,忍住骂孩子的冲动,坚持道:“就不能再等几年吗?说不定以后事情还会有转机呢。”

  “可没有郑国齐国在前面替我们挡刀,姜国下次出兵,就会直指我卫国。而姜国的攻城利器,所向披靡,我卫国能拿什么去挡。”

  卫王瞪眼,“你再给我说丧气话,我把你扔前线去挡。”

  想到卫国如今的艰难处境,全赖郑齐两国所赐,卫王又忍不住骂道:“戚戚小人,担以重任,枉为国君……”

  明明当初四国还一起结盟对坑姜国,这才多久,三大盟友都消失不见,就剩他一个孤零零的卫国。

  光是想想以后被姜国胁迫的情况,卫王都觉得呼吸不畅。

  想它卫国铁骨铮铮,什么时候受过这委屈。

  卫阳小心翼翼的觑着卫王的脸色,也不敢多劝。

  反正现在还没到形势危急的时刻,等姜国那边有动静了再做决定也不迟。

  卫阳会劝卫王投降,是因为他在姜国待了很长一段时间,知道姜国国力的强盛。

  他们和匈奴打仗,有时候还得挨冻受饿,可姜国的后勤,却能完败卫国,哪怕没有大炮,纯靠硬实力,卫国也不是姜国的对手。

  卫阳都能有如此清晰的认知,如今在姜国做质子的卫太子,就看得更明白了。

  以前四国联盟都打不过姜国,如果就剩卫国一个,自然更打不过了。

  所以很快,卫王就收到了自家太子送回来的信。

  怕卫王有心理负担,卫太子还在信中贴心的表示:“如果父王怕丢脸,可以先传位于我,由我来向姜国俯首称臣。”

  卫太子会这么说,灵感还是来自于都邑的那些流言。

第196章

  海盗

  卫王拿着信, 咬牙切齿,“太子可真是我的好大儿,怎么这么贴心呢。”

  “大哥那也是替你着想。”卫阳低头不去看卫王的表情, 自顾自的把玩着自己的手指。

  可他这态度, 免不了要挨一顿骂。

  “我卫国最先变法, 虎狼之师天下有名,凭什么要居于姜国之下,你们兄弟两个年纪轻轻,不思进取也就算了, 居然还想着投降……”

  卫阳沮丧着一张脸, 他能有什么办法, 该试过的他都试过了, 就是追不上姜国。

  不论是竹纸的制作技术, 还是铁器的锻造技术, 卫阳都斥巨资请人研究过, 但几十几百年的技术壁垒,不是他花钱就能解决的。

  攻破不了这些技术, 无论是文还是武, 卫国都没有优势, 凭什么跟姜国斗。

  而且姜国封锁红薯玉米等粮种的买卖, 导致他们连粮食产量都跟不上。

  姜国全境的百姓,都已经种上了高产量的农作物,卫国却还在偷偷摸摸的培育推广中。

  红薯玉米还好说, 可高产水稻的粮种,是姜国朝廷每年分发下来的, 卫国很难搞到稻种。

  而杂交水稻的种子, 第二年再种的时候, 品质良莠不齐,根本就没法做种,如果第二年还想高产的话,就得继续用姜国产出的粮种。

  文比不过姜国,武比不过姜国,甚至连国家的根基——粮食,也比不过姜国……卫国还有什么资本能和姜国斗呢,命吗?

  卫阳倒不是贪生怕死的人,可他不想看着家人出事。

  不过卫王不愿意投降,卫阳也没再多劝,只说道:“现在投降的郑齐两国,够姜国折腾一阵子了,既然父王想等,那就再等等看吧。”

  “哼。”卫王哼了一声,不想说话。

  卫阳自己也不想耗在这些事情上,拍马屁道:“我和大哥年纪小,确实没有父王深谋远虑,有父王在,哪需要我们瞎操心。”

  “我可不就是操心的命吗?”卫王翻了个白眼,嫌弃的说道:“我派人在匈奴散布的消息已经起了作用,到时候肯定会有匈奴部落来抢夺那一批铁器,这次咱们布好了陷阱,可不能再输了。”

  “父王放心,这次我一定能一雪前耻。”卫阳拍着胸脯保证。

  往年都是卫国压着匈奴打,这两年匈奴却猛地崛起,忽然让卫国开始吃亏。

  被姜国压一头也就算了,被匈奴欺负,卫国那是一点都不能忍,舔舐好伤口之后,就磨刀霍霍,准备报仇。

  姜蓁暗戳戳的在宫里期待了好一段时间,卫国却依旧没什么反应,只自顾自的和匈奴玩去了,一点也不搭理姜国。

  【不愧是骨头最硬的那个,可真稳。】

  【齐柔她们现在都已经躺平做富贵闲人,卫王他们这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还不如早点投降呢。】

  虽然期待落空,但姜蓁也不算很失望。

  “反正现在也不着急,等过两年在看吧。诸国百姓连年征战,苦不堪言,还是让他们先过几年好日子再说吧。”

  姜国现在还没有乱,全靠国内各种独家的工业产品,还有海外寻来的高产粮种支撑,否则就这么高强度的战争和劳役,百姓根本就扛不住。

  直播间虽然怂恿姜蓁一统天下,但出发点是改变世界,改变这个时代普通人恶劣的生存条件,想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姜蓁也是一样,她称王称帝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天下的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连年征战。

  卫国不降,姜蓁也不强迫,只是把心思放在了国内,大开科举,广泛招揽人才。

  领土的突然扩张,基层的管理人员,有些不够用了,许多官员都是身兼数职,忙到飞起,科举不办不行。

  科举一办,都邑就又变得拥挤了起来。

  “年年都办科举,年年都这么多人,我都不知道这么多读书人是哪儿窜出来的。”

  “王上在各县办学室这么多年,总有新学生出头吧。我几年前大字不识一个,如今走在街上,也能看懂路标和店家的招牌了。”

  “今天出门去大学看热闹,挤得我啊,头发都差点散了。”

  姜蓁搬出科举的时候,设想的是三年一办,可后面姜国的成长速度太快,人才永远不够用,所以科举每年都在举行。

  但大学里出来的这么多人,投入到各个郡县,依旧激不起太大的水花,尤其是宋郑齐这三块新纳入的地盘,就像一片干旱的土地,极度缺人。

  姜蓁如今会任用的官员,都不只是殿试的前三百名,落榜排名在前的,姜蓁也会考虑。

  “这批人在大学里,表现如何?”姜蓁拿着名单,对秋月询问。

  “都没什么问题,只是有这三十几人的身份有些特殊,是原本齐国和郑国的君侯。”秋月提醒。

  【这比例还挺高的,以前贵族对教育资源垄断得确实厉害。】

  【普通学生想要花几年的时间,追赶人家十几年的时间,需要天赋。但只要再等十年,哪怕是君侯子女,在科举上也不会产生碾压的优势。】

  齐国投降,除了齐柔兄妹被赐予封地,其他君侯都成为了庶人,封地都被没收,齐国的土地都被均分给了百姓。郑国也是一样。

  原本身居高位的人,是不甘于屈居人下的,秋月担心的是这群人会造反。

  有国姓的君侯,都有王室血脉,扯着大旗,想重新光复王室也不是不行。

  “他们可乱不起来,齐国男人的名声,都被齐柔给祸祸完了,至于郑国……”姜蓁轻蔑的笑了笑,说道:“安排官职的时候,把郑国人安排到齐国,齐国人安排到郑国,他们的出身高,应该知道怎么管理当地百姓,就是得防他们把以前的旧习惯带到姜国。”

  秋月说道:“王上放心,会有老师教他们姜国的官员考核制度的,这群君侯,都是老师的重点关照对象。不管是行贿,还是受贿,后果都很严重。”

  郑齐两国主动投降,君侯的家底都还在,他们一个个的都是巨富,根本就不会贪钱,想要的都是权利。

  秋月给他们上课的重点,就是让他们千万别行贿,讨好上官,不如讨好百姓。

  官员的年底考评,姜蓁会亲自过目,就算有上官说他们的好话,对他们的升迁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姜蓁明察秋毫,谁也不能逃过她的法眼。

  “臣觉得,可以都把他们都调去贫瘠的郡县,试试他们的能耐,若是做得不好,明年就能让新的科举生去替代了他们。”秋月不留情面的建议道。

  想升官,那就用钱来换政绩。

  这方法,可比卖官鬻爵高级得多,也好听得多,毕竟这群人考过了科举,都有真材实料,做出了政绩,升官是应该的。

  家中有钱,又有人脉,这群曾经的君侯,一到基层,在招商引资上,就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齐柔的一个小堂妹齐玉,甚至还说动了齐柔投钱,在自己为官的县内,办了一个造船厂,租赁给百姓出海打渔。

  普通百姓攒一辈子钱,可能都买不起一条好船,齐玉租船,根本就挣不了什么钱,只是为了给当地百姓弄一个营生。

  齐柔投钱,也不是全无好处,因为她派商队出海经营,也需要大量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