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 第98章

作者:虎昭昭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这群奴隶都有家人,此次出海,他们能活着回来,就会带着家人一起成为良籍

  “此次出行,以探路为主,只要你们能活着回来,粮种都是次要的。”姜蓁对红叶叮嘱道。

  直播间提供的海图和当地的语言,都有一定的偏差,这次出海不一定能达到目的。

  但只要她有一支强大的海军,粮种就早晚会是她的。

  “太女放心,此行我们会安全回来的。”红叶的语气郑重。

  大船已经造好,兵卒也都已经操练了一段时间,红叶他们也没有拖延,选了个良辰吉日,就带着船队,顺着河流出海去了。

  这次出海,姜蓁没搞什么盛大的仪式,但依旧还是在姜国悄悄的传开。

  没办法,十几米宽的大船,实在的是太扎眼了,隔老远都能看到。

  姜国百姓看到这样的大船,心里就只有自豪的份,别国的人看了,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了。

  “姜太女怎么不声不响又弄了个大船出来。咱们国内的船只,还没姜国的官船一半大,这要是在水上打起来,咱们还有赢的希望吗?”

  各国都有江河湖泊,也有船,只是大家还没正经的在水上作战过。

  如今姜国率先造起了大船,其余四国的谍者都警惕了起来,麻利的向国内传递情报,提醒国内的臣子该干活了。

  除了造船,如果可以的话,早好也跟姜国一样,出去海外寻找粮种。

  姜蓁的神秘,众人都看在眼里,就一个棉花种子,就已经够让大家重视了。

  把棉花弹得松软,缝制进衣服里能保暖这事,连给姜蓁送棉花种子的东夷人都不知道,偏偏姜蓁就知道。

  第一批棉衣,姜蓁大都留给了服役的百姓,并没有严防死守。只要花点手段,大家就能感感受到棉衣的保暖能力。

  棉花种子原本就紧俏,如今就变得更加金贵了。

  姜国都邑这边的棉花种子,普通人抢不到,一群商贾就开动起了脑筋,带着货物,去找东夷人交换。

  “你们想用这些刀具和盐巴换棉花种子?你们以前不是都爱买广幅布吗?怎么如今变成买种子了?”一个穿着短褂长裙的女子,站在寨子门口和远来的商队谈生意。

  商队的人用蹩脚的土话解释:“贵人喜欢赏花,买回去种给贵人看。”

  “这棉花有什么好看的,每年光是剥棉花籽,都能把我剥吐。”

  部落里没有手摇式扎花机,棉花籽全靠手剥,再加上她们寨子也没有种多少棉花,所以棉布的产量并不高。

  商队的人憨憨一笑,“我也不懂,但贵人就是喜欢。”

  铁器和盐,一直是东夷百部稀缺的物资,看在这些东西是寨子急需的份上,这位东夷女子并没有扭捏,狮子大开口道:“两釜盐换一釜棉花种子,一把刀换三釜棉花种子。”

  她开这个价格,给商队的人留了还价空间,但那位商贾只是表情犹豫了两秒,就一副为难的样子同意了。

  “行,你在外头等我,我去寨子里通知大家拿种子来换东西。”这个价格在东夷女子心里已经很高了,哪怕知道商贾那边有猫腻,她也没有计较,果断回去喊人。

  只是这位女子耳朵比常人灵敏,还没走多远,就听到背后的商贾和副手说悄悄话。

  “东夷人就是好骗。”

  “可不是嘛。”

  ???这是什么话?她们东夷人可不讲究忍一时风平浪静。

  “你们刚刚在说什么?再说一遍。”这位东夷女子黑着一张脸转身,语气危险。她这次说的话,不是本地方言,而是正经的姜国官话。

  “你…你会说姜国话。”商贾没料到自己的悄悄话能被对方听见,说话都变得结巴起来。

  东夷女子直接都气笑了,“你猜寨子里的人为什么派我来跟你谈生意?”

  他们寨子是很少和外人接触,但盐铁这些东西,他们每年都要和外人换的,哪能真的与世隔绝。

  在人家寨子门口说别人坏话,还被人听到了,商贾懊恼的拍了拍自己那张嘴,诚恳的道歉,“是我口无遮拦,这把匕首送给你,希望你能原谅我这一回。”

  “行,匕首我收了,但这笔生意就算了,你走吧。”

  “你可是嫌价格低了,我还可以再加价的。”

  东夷女子又不傻,轻哼了一声说道:“用不着。我明日带着棉花种子,亲自去长宁郡找买家。”

第106章

  头晕

  棉花种子的重点不是价格, 是它的稀缺性,现在完全是有市无价的状态。

  姜蓁现在虽然在大力推广,但两三年内, 姜国棉花种子的价格应该下不来。

  而且除了姜国, 还有另外几个大国嗷嗷待哺呢。所以这位商贾一听对方不卖, 立马就急了。

  “阿妹你别生气啊,咱们有事好商量……”

  “反正我是不会上你的当了,你去找其他好骗的人骗吧。”东夷女子直接转身就走,一回去就让人关上了寨门, 举箭驱赶门外的商贾。

  “红豆, 怎么回事?那个商贾欺负你了?”寨里的人看红豆的脸色不太美妙, 纷纷关心了起来, 愤愤的说道:“咱们这就召集人手, 去把这个商队的人给做了!”

  “别。这个商贾也没做什么过分的事情, 别把咱们寨子的名声搞坏了, 以后都没商队敢来了。”红豆语气郑重的说道:“我只是觉得这棉花种子有猫腻,想去长宁郡一趟, 打听一下价格。”

  “行, 你是咱们部落的少族长, 你拿主意。”

  红豆条例清晰的安排道:“挑几个人, 去周边的寨子提醒一声,免得她们把棉花种子便宜卖了吃亏。各家回去把棉花种子都收集到一起,我带着护卫队的人, 把种子背去长宁郡。”

  从寨子通往长宁郡的路,都是山路, 崎岖难行, 所有的东西, 都得他们亲自背着走,她们的脚程再快都要赶两天的时间,所以平时敢来和东夷百部做生意的商贾并不多。

  长宁郡是边城,对户籍查得格外严格,不是姜国的百姓,都不能进城。

  偏偏长宁郡挨着东夷,各部落的人下山的第一个选项就是来长宁郡买东西,所以长宁郡的城池外头,有一片零散的坊市,部落里的人都在城外坊市买东西。

  红豆去坊市里转了一圈,忍不住吐槽道:“这盐巴和铁器怎么越来越贵了。”

  “这是没法子的事情,私盐的价格都这么贵。官盐的价格倒是便宜,可你不是姜国人,买不了。”卖盐的商人气定神闲,他的盐可不愁卖。

  红豆打量了一下他的摊位,预估了一下对方的财力,一脸淡定的问道:“若是用棉花种子来换呢?怎么个换法?”

  商人的眼神看向了红豆身后的背篓,回道:“五釜盐换一釜棉花种子。”

  红豆的心跳加速了一下,却还是摇了摇头,“这价格太低了。”

  “阿妹,这价格真不低了,不信你去别的地方问问去。你知道现在搞私盐有多不容易吗?若不是这两年东夷这边有棉花种子,盐商都不喜欢往这边跑,没赚头。”商人诉苦道:“我把种子送去外地,也要花钱花精力,你总得让我赚点才行啊。”

  “他这价格确实挺合适的,红豆你可以卖给他。”在一旁围观的海浪突然插话。

  虽然两三年都没见面,但红豆对山里的人拥有天然的信任,没有过多纠缠,就同意了这位商贾出的价。

  谈好了价格,红豆才朝不远处招了招手,让自己的族人来换盐。

  这个时候,红豆才有空和海浪闲聊,询问道:“你身上衣服的款式,怎么这么像姜国的,还有你的头发怎么也剪短了。”

  “夏天太热,我就把头发剪了。”海浪随意的说道:“我安排一部分族人落了姜国的户籍,换姜国的衣服,进出城要方便许多,不会被过多盘问。”

  红豆猛然间听到这个消息,奇怪的问道:“你为什么这么想不开,你不怕姜国的徭役和杂税吗?”

  “住在山里倒是省税了,但也要买贵价的盐。而且长宁郡这边,虽然有徭役,但有医者,看病方便,还能让部落里的孩子读书识字,以后在姜国做官。”海浪从怀里掏出出一个小印,炫耀道:“我如今也是姜国的农官,没有徭役,还有俸禄。”

  一听是个赚钱的事,红豆立马羡慕上了,打听道:“农官是做什么的?”

  “就管种地,也不难。”海浪轻松的说道:“我今年已经种出了两茬水稻,任务已经完成一大半,等新一批的稻子收获,我今年的任务就算完成。”

  “长宁郡这边不是只能种两茬水稻吗?”红豆疑惑。

  海浪意味深长的说道:“两熟和三熟不是重点,重点是水稻的产量。有的水稻种一季的产量,能抵得上别人种三季。”

  不论的三熟的水稻,还是能织布的棉花,都是从南边传过来的。

  越是南边,天气就越热,根本就没有棉衣的用武之处,所以海浪她们就只会织布,没往棉衣那方面想。

  水稻这玩意,海浪也是到姜国都邑学习了一通,才知道这水稻还有这么多可发掘的地方。

  种个水稻而已,在红豆眼里极其简单,不敢置信的问道:“能种水稻就能在姜国做官,不能吧,你肯定还有其他本事?”

  没去深究海浪的看家本领,红豆只询问道:“会养蛇和制蛇毒的能当官吗?”

  官不官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俸禄,还能买便宜的官家盐。

  海浪思考了两秒,说道:“蛇没啥肉,养蛇应该不行。而且你还不认识姜国字,没办法做官。”

  看红豆陷入了思考之中,海浪说道:“你忙你的,我去逛一逛了,买点东西回去。”

  红豆看着海浪的的身影停在了一个卖野兔的摊子上,阔气的买了两只兔子,提着兔子耳朵,优哉游哉的大步离开。

  “她们寨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富裕了?”红豆实在是忍不住疑惑。

  一个人过得好不好,不单单是看吃得怎么养,脸、手的皮肤状态,还有眼睛里透露出来的精气神,身上穿的衣服、佩戴的饰品……海浪明显就是过得很好的那一类人。

  红豆同为少族长,很清晰的感受到了双方的差距,小声的喃喃道:“难道姜国百姓现在的日子过得还行?”

  “你们在这儿等我一会儿,我再去向海浪打听点事。”红豆一路小跑,追上海浪,询问起了姜国的情况。

  海浪也不藏私,分享起了自己的心得,“姜王是个仁君,姜太女也治国有方,姜国未来二十年的日子,应该都还不错。等姜太女不在了,见机不对咱们就跑呗……山里蛇虫鼠蚁多,小孩老人易生病,要是有医者在,族人一年都能少死好几个……”

  “你说得有道理。”红豆听得认真。

  一位好的君王,就像是一颗闪亮的北极星,百姓和臣子都会被吸引。

  哪怕是刚打过一场仗,姜国的人口也还在增长,尤其是边城,总有他国的老百姓悄悄来投奔。

  人口是当地县令政绩的重要指标,所以对县里新增的人口,县令都是敞开胸怀接纳。

  相比起其他县,蓝河县的人口数量更是暴增到了六万人,新增的人口大多都是由奴隶转成的庶民。

  隔壁县的百姓倒是想迁到蓝河县,但条件不允许,蓝河县不会接纳,否则蓝河县的人口又何止六万。

  不过就算蓝河县稳住不动,依旧有县令把状告到姜蓁和姜王这儿来了。

  “蓝河县县令有点过了。”姜王一边说话,轻咳了两声。

  姜蓁忍不住叹气,“父王你还没回宫的时候,我就已经替他们断过一回官司了。蓝河县这边并没有接收周边百姓的户籍,他们只是住在了蓝河县,平时替商贾扛货挣钱。”

  商队里有奴隶,以前很少请外人做事,但蓝河县不一样,蓝河县这边买卖的货物多,机会也多,这群原本只能做佣耕的年轻人,现在就做起了搬货工人和掮客,替人牵线搭桥,等攒些本钱,他们也能当坐贾或是行商……

  姜王听完解释,理解的点点头,说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几个县令留不住百姓,也有他们无能的原因。”

  说着说着,姜王又忍不住咳嗽了起来。

  “父王,喝口水。”姜蓁拍了拍姜王的后背,替他顺气,问道:“要不要让太医来替你看看。”

  姜王点了点头,气虚的说道:“宣太医吧,胸口闷完,头又开始晕了。”

  【这应该是上班综合征吧。刚休了一个大长假,工作的时候确实哪哪都不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