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汉武帝比命长 第203章

作者:元月月半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爽文 穿越重生

  除夕一过,不想上战场的军校生便两两组队驻扎到村里。

  先了解民间情况,二月底,这些人京,刘彻就把皮蛋方子、卤煮方子、葡萄树苗以及各种蔬菜种子交给他们。

  不是平均分配。离京师较近,由于耕种面积少或天灾人祸导致非常贫穷的村落得了卤煮方子。有了水泥直道,他们完全可以在家里把东西做好,驾牛车或挑着胆子来京师卖。

  离京师最远的得了皮蛋方子,盖因皮蛋可以长途跋涉。其他村官得了果树苗以及各种蔬菜和瓜籽。

  这些军校生这些天一直有个疑惑,皇帝陛下为何让他们下乡。接到驻村命令,军校生们恍然大悟。不过,更多的是担忧。他们对农村的了解多来自这几个月,二十四节气还没弄清楚,就这么下乡了解,了解什么啊。

  驻村这种事是大汉立国以来第一次,甭说初出校园的学生,就是三公九卿也不知道让这些人下去能做什么。

  刘彻也担心他们不懂乱来,在皮蛋等方子交给他们之后,还给他们一个驻村手册,其实就是未来三年他们要做的事。

  有了这个,村官们有了主心骨,再到村里踏实多了。

  春暖花开之际,两个村官分工合作,一个带领村民在荒地里种上瓜果。一个教村里的孩子识字。

  休沐日跟朝廷一样,五天歇一次。这些村官没亲戚,要长安也只能去卫青和霍去病府上,或者军校。

  军校生忙着学习,卫青和霍去病公务繁忙,在家的可能性极少,他们去也不一定能见到。这些村官自然选择留在村里。

  他们闲下来就发现村里闲人真多,从早到晚,包括用饭的时候,每个树下或墙角阴凉处都挤满了人。有的是编箩筐编草鞋,更多的是插科打诨磨牙。

  军校就在上林苑,上林苑周边很多百姓都有工作,工作地点就是上林苑。所以军校生休沐日出来,极少能看到百姓三三两两挤在一块侃大山。

  即便有,他们也没闲着,多是照看太小的孩子,或割草放牧捡柴火。

  村官们便觉得穷果然是有道理的。

  要想他们富起来,就得让他们动起来。三月十八日,休沐,两两搭班的村官用过早饭,就挨家挨户通知村民们——修路!

  这些村民们纷纷问朝廷拨给他们多少钱。

  村官们听闻这话气笑了,一个个不思进取,陛下令他们下来帮助,还带来了致富的东西,还指望朝廷给钱。怎么不让朝廷把他们豢养起来呢。

  这些人离京师太远,没法去上林苑工作不怪他们,可他们连鸡鸭鹅和羊都不舍得多养几只就过分了。

  村官们觉得不能惯着,否则一定会贪得无厌。很是严肃的告诉他们没钱。瓜果蔬菜成熟之前,务必把通向直道的路修好。否则他们就去隔壁村。

  村官们要京师,可吓不住这些村民。去隔壁村登时把人吓到了。盖因一旦村官带着种子走了,他们村就完了,不光穷还懒,此后谁愿意娶他们村的姑娘,嫁他们村的后生啊。

  村官一来,之前的村长就成了摆设,这些村长都想看村官的笑话。此言一出,村长还不为所动,村长的亲戚急了。

  村里希望下一代过上好日子的老人急了,想要出人头地的年轻人也急了。

  村官们撂下狠话,就给他们一天时间考虑。一天之后,到他们住处集合。

  然而,当天下午,好些老人就带着家里年轻力壮的男人女人去找村官。不过只来了三分之二。

  村官们不着急。

  先把来的名字统计下来。

  有人为为何要写下来。

  记名的村官便答,兵分两路,一路修路,一路盖学校,毕竟不能露天的上课。学校落成,参与建校和修路的,不分老人小孩,只要想识字都可以去。至于其他人,免谈。

  这事一出,那些要跟村官对着干的人纷纷要给村官们一个教训。

  当晚三更天,摸到村官的住处,打算收拾他们一顿。

  然而,十来个人被两个村官收拾了一顿,还绑在村口的大树上。

  翌日清晨,村民们走出家门,看到这一幕幕惊得大呼小叫,瞬间就围的里三层外三层,询问怎么事。

  也不知是故意的,还是已经猜到他们干了什么,这么多人愣是没有一个要给他们松绑。直到村官用过早饭,姗姗来迟,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村民才问,人是不是他们绑的。

  村官很是干脆的承认。

  纵然很多人有心理准备,听到他们承认反而不敢相信,又问他们是不是会武功。

  村官为了接下来的事能顺利,直言他们来自上林苑军校。

  上林苑军校早几年没名气,霍去病带着他的同学,平均每人斩杀上百个敌人,军校的名声就传遍四方。

  忙的人或许没空关注。不思进取,穷困潦倒的人有大把的时间,朝廷的事他们简直比刘彻本人还清楚。

  村官此言一出,四周鸦雀无声,被绑的人更是吓得脸色苍白。

  俗话说:穷山恶水多刁民。

  类似这种情况每个村官都遇到过。不过,跟着村官对着干的都没讨到好。村官得了刘彻的叮嘱,要把村里的情况原原本本禀报上去,村官们是一边写奏章,一边感慨,不怪陛下派他们下来。来的若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书生,怕是要丧命于此了。

  暮春时节,刘彻收到奏章,便拿去给卫莱看。

  卫莱莫名想笑:“你干嘛总给我?朝中那些人就没意见?”

  “一大半人都等着看朕笑话,朕干嘛要给他们看?急死他们!”刘彻指着村官们禀报的情况,“我认为应当装订成册,然后发下去。”

  卫莱:“东方朔不是闲着没事干吗?我记得你好像说过,东方朔想把他儿子送过来。他儿子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东方朔也不会求到你面前。你把此事交给东方朔,他儿子充当他的助手便是。”

  刘彻仔细想想,这个法子可行。于是招来黄门,叮嘱一番,令黄门把奏章给东方朔送去,又特意提醒,留出十页空白页出来。

  这些空白的,自然是为那些皮蛋、葡萄酒等物的制作方子留的。

  黄门走后,刘彻就禁不住感慨:“等到今年秋,京师方圆百里便能全面脱贫。他们可以用这些法子,其他地方的百姓总不能也用这些吧。”

  卫莱:“为何不可?直道是照行军路线修的,可不是为了商人修的。你也说过,有些路离城三五十里。就拿葡萄酒来讲,西域葡萄酒美味,商人拉过来,算上路费,成本增加,可卖不过当地所产。不过也能卖出去,十分富裕的人。京师有钱人多,但这些人更爱白酒。像皮蛋那种小东西,商人不屑长途跋涉贩卖。要我说,每隔百里便可弄一个皮蛋生产村。像猪下水那些卤味,大商人不屑做,小商贩嫌麻烦,最后弄这个还得是老百姓。”

  “朕就怕人人从商,土地荒废。”刘彻道。

  卫莱想笑:“你是皇帝,发现不对就调整呗。比如这个村子有一百亩耕地,全是良田,良田上不许种西瓜、葡萄这类东西,保证粮食产量不就行了。”

  “对啊。”刘彻恍然大悟,最后一点隐患也没了,便放下此事,“婉婉的嫁妆准备的如何?”

  卫莱:“我库房钥匙给她,让她自己准备的。”

  “你库房钥匙?”

  刘彻不会特意赏卫莱,然得了好玉石或好木料,总会让工匠给卫莱做一些东西。经年累月,昭阳殿的库房早被刘彻塞满。刘彻听闻此话,忍不住说:“还让她挑做什么?全给她得了。”

  卫莱听着这略带嘲讽的话,笑了:“她知道什么东西该拿,什么东西不能碰。再说,也不会让她带去霍家。等她的公主府落成,就把那些东西送过去。”

  “这样还行。别说朕吝啬,去病成亲,霍仲孺那边的人一定会过来,他们过来难免会用到。太便宜他们了。”

  卫莱道:“他们不会趁机留在京师吧?”

  “不会!想留头就让你二姐出面。”刘彻道。

  卫少儿出面最为合适,毕竟是霍仲孺负了她。她想让霍仲孺滚蛋,都不需要找理由,一个不想见到他足矣。

  卫莱道:“我改日就——”

  “陛下,皇后,奴婢有事禀报。”

  刘彻眉头微蹙,转向门的方向:“没看到皇后正在说话。”

  “陛下,大长公主去了。”

  卫莱楞了一下,意识到大长公主是馆陶,连忙吩咐奴婢找衣服,催刘彻去换衣裳。

  除夕前,刘彻去看过馆陶,她当真是年龄大了,五脏六腑都衰竭了。若想再活几年,只有神仙能救。

  从陈家来,刘彻就有了心理准备。而年后忙起来,就把这事给忘了。乍一听她走了,刘彻也愣住,卫莱把他推到卧室,刘彻才过神,禁不住说:“这就走了?”

  “七十多岁的人了,你们刘家可都没她长寿。”卫莱道,“她虽然闺女儿子不成器,也做过糊涂事,可你当初能那么快被立为太子,她确实出了力。左右你也没事,快去吧,免得那些等着看你笑话的人趁机说你薄情。”

第158章

  刘彻过去的迅速,并不是因为那些跳梁小丑,而是他姑母确实待他不薄。

  抵达陈家,刘彻看到他那几个表兄弟,想起他们前世干的事,险些把隔夜饭吐出来。送他姑母最后一程,安慰一下他三姐,刘彻就回去了。不过没去昭阳殿,而是到宣室又换身衣服去了东宫。

  太后已经知道了,想起过往种种,哭成泪人。

  刘彻安安静静地等她哭累了才开口:“她这辈子没什么挂心的事,走的很安详。”

  “下一个就该是我了。”太后说着又想哭。

  刘彻递给她一杯水:“你比姑母小好几岁,下一个是你也得再过几年。再说了,你可是答应过朕,帮朕看着据儿。”

  老姐妹重要,大孙子更重要。

  刘彻这样一说,太后擦干眼泪,“听说你给据儿建的那个博望苑已经开始盖了?”

  “年底能竣工。盖好还得收拾几个月。跟我之前和您说的一样,要住进去还得再过两年。离你这边挺近,出了宫门就能看到。”

  太后一直知道在城南,但她不知道具体地址,闻言惊讶:“这么近?”

  “是的。你就别哭了。好生养着,说不定还能看据儿成亲。”

  太后:“是不是他一搬出去就给他挑太子妃?”

  “太子妃不急,先选个良娣。以免再跟朕和父皇一样。”

  太后想到了薄氏和陈氏,立了废废了立,还不够折腾事的。

  刘彻又道:“据儿的良娣您也别操心,朕担心再出个吕氏,不打算从京师世家当中挑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仲卿一样,把家放在忠君爱国之后。”

  “哀家老了,这些哀家不懂,你不要跟哀家说,听着心累。”太后也没打算插手刘据的事。再说了,她也不敢插手。她娘家可没几个人了。刘彻要收拾,不过是一抬手的事。

  太后道:“你那几个表兄没一个成器的,这几日若是得闲,再去你姑母那看一下。若不得闲,也派个人过去盯着。”

  “朕怕气着您。”刘彻道。

  太后奇怪:“这事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哀家也没那么大气性。你不想搭把手就直说。”

  刘彻把候在门外的内侍喊进来,令他前往陈家。

  五天后,内侍出现在宣室,脸上写满了惴惴不安。

  刘彻瞥他一眼,发现他欲言又止,就猜到出事了,“告诉太后,请太后定夺。”

  那内侍松了口气:“陛下知道了?”

  “知道。去吧。慢慢说,别气着太后。”

  内侍本有些不确定,听闻这话顿时确定下来,于是就去东宫。

  太后没气着,太后听到陈家那兄弟如此迫不及待的干些禽兽不如的事,是久久不能回神啊。待她回过神来,立即令人去请刘彻。

  刘彻处理完手中奏章,才慢悠悠往东宫去。

  等他到东宫,太后已恢复理智,可越理智越无法相信。陈家兄弟也算是太后看着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