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女贵不可言 第509章

作者:枝上槑 标签: 穿越重生

  遂嘱咐偃越,要他多开解开解佛茵。

  其实也用不着嘱咐,一整个晚宴偃越始终留意小心照拂着妻子的情绪,可谓体贴入微。

  “你叔父如此——”女儿毕竟是姜家人,而今被说做顶名冒姓之辈,怕她吃心,柏夫人黛眉缓缓舒展开,“想是有他的不得已处。凡事最忌孤注一掷,所谓狡兔三窟、四面撒网……”

  裴守谦的兄长最终同意他辞官赴南州,难说没有这方面的考量。

  “我懂。”姜佛桑笑了笑,“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尚且有北方。”

  不管是不是这样,总归姜六娘与姜七娘已是个死人了。

  活着的她与阿妙等于是被剔除了姜族。

  姜佛桑告诉柏夫人:“即位之后本当追尊祖公祖亲和父亲他们,我思想一番,决定等叔父他们到来之后再办此事较妥,现如今……索性成全叔父的良苦用心罢。”

  南州姜氏自她而始,未为不可。

  “阿母的尊号我却是想好了的。”还有邬夫人的,不过这个还要与萧元度再行商议。

  “阿母不要这个。”柏夫人看着她,欣慰一笑,“能一家团聚就好。”

  她在乎的人都在身边,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姜佛桑眨了下眼,道:“尚不能算一家团聚。还缺一个……”

  柏夫人疑惑:“缺谁?”

  “阿母可曾听过彻侯邬钊?”

  柏夫人颔首:“踏上南州以后就听说了此人大名——”

  语声一顿,会意过来。这彻侯想来和女儿……

  但,女儿是国君,王夫尚且未置,这彻侯是算新、新女婿么?

  姜佛桑忍笑凑到她耳边……

  惊讶声、感叹声、笑语声,持续了许久许久。

  -

  人逢喜事精神爽,但这喜也不单止是亲人团聚的喜,还有沧州那边捷报连传的喜。

  沧州一十五郡,已连下数郡。萧元度在信中言没有想象中推进得快,这个倒是可以理解。

  沧州的山形地势复杂不亚于南州,再有就是李泉带兵的能力远强于上一任刺史,更不逊于裴遨,不然当初也不会推他做沧州刺史。

  不过萧元度所谓的没有想象中推进得快也只是较他自己而言了,毕竟四月底才起的战事,目前总体态势明显向好。

  朝中亦是如此。

  自与偃谓握手言和之后,姜佛桑顺了许多,做事少了许多掣肘与阻力。

  除了支持大军作战,她的确是有许多事要做。

  笼统说来不过就是广纳贤才、整肃法纪,宰政公平、流放尸素,减轻赋税徭役、大力发展生产,并使士农工商四人有业……

  实际操作起来却要繁琐得多。

  首先是改官制为五省六部制。

  在此之前,她先设立了三师、三公等荣誉虚衔,加封偃谓为太师。

  而后设立了五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和内侍省。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所在。

  秘书省和内侍省,一个掌图书典籍,一个掌侍奉宫掖,负责的都是王室相关事宜。又因国君是女子,为了伺候方便,任职官员中有半数以上都是女子。但因职任较轻,无多少实权,也无多少人在意。

  五省的设立当然主要是为削权。

  省内官员人数较多,且官位等级较低,便不容易出现擅权之人;把原本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官员手中的权力一分为五,由五个省的官员分别把持,这也避免了官员抱团,同时杜绝了某一个部门总揽朝政的隐患。

  撇开这一目的,实际运转起来以后,各省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也确实更为高效完善了。

  六部的设立则将权责进一步明确到位,各部各有职能、分工精细,互不干涉却又分工协作,专业人做专业事——比如盐、铁、锦均设专官负责。

  当然这一制度也有弊端,政令不够灵活、官员容易内斗……但现阶段这些还不算要紧,为打造一个精密且强大的国家机器,只能暂且忽视。

  官制既变,选官之法当然也要跟着变上一变。目前官吏的选拔全靠察举征辟,这既不符合姜佛桑所愿,亦不符合大宣所需。

  她先是宣布要大兴文治。在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著书编书的同时,严命北部各地官吏,如发现有从中州避难而来的饱学之士,必要予以资助和安置。

  跟着下令今后凡大姓子弟仕进必先经都监。

  接着祭出大招,设太学、置明师。太学馆即是前任国君劳民伤财于王城东南营建的新宫。

  各州县也要建立公学。全国学子,无论是何身份,只要有才能,通过考核就能进入太学。

  若再通过太学的考核便可被委任官职。得甲等者可直接在朝廷任郎官,得乙等则可获得补吏的身份,然后分配至地方任职。

  此举引发了轩然热议。

  勋贵豪富子弟通过族学家学等私学才能习得的知识,而今连平民百姓也能学了?

  姜佛桑不顾众议坚持推行——中州之鉴在前,门阀通过垄断知识传播进而垄断入仕通道的事决不能在南州上演。

  朝臣随即从尚书令商泉陵处了解到,即便设立太学,每年能得甲者也没有几人。

  而且凡太学出身的郎官,不仅要参加郎署的考核,另外还加设了一道殿试。殿试由国君亲自出题主持,军政时事、天文地理、海事国防,无所不包……想来能通过者更是寥寥。

  是以选拔出的学子,大多数都是作为地方官的掾属,在地方上有了一定的政绩后才能获得升迁的机会。升迁之路要经长官察选,而后同样要经郎署考核和殿试……亦不容易。

  反对之声也便小了下去。

第684章 无不能改

  公学引起的风波过去之后,姜佛桑又给商泉陵布置了一项任务:起草《大宣律》。

  君王威权、令出如山,是为势;君王驭人、神出鬼没,是为术;君王如天,执法公正,是为法。

  三者不可无一。

  大越末年,法治松弛,豪强勋贵不知法度为何物,横行无忌、肆意欺压百姓,以致国乱民怨。

  到了大成也未予以足够重视。

  而今大宣初立,严格且细致的刑法律令是万分必要的。

  如能做到法不阿贵、刑无等级,事皆决于法,那么吏不容奸、人怀自厉,强不侵弱、道不拾遗,国泰民安岂还会远?

  也唯有让臣民知道律法的威严,等他们受到恩惠时才会格外珍惜。

  然凡事有度,刑罚亦不能过于严峻,否则必怨声载道。

  是以定罪要从严,量刑则要从轻;慎用死刑,还要废止史殷奇弄出的那些惨无人理的酷虐之刑……

  诸般大事落定,尚有无尽的“小事”。

  诸如安排流民开荒——凡逃难来的百姓,就地安置,发放耕种农具,免除三年劳役赋税。

  又于各州县设织园,教民种植新桑养育新蚕的同时,桑叶茧丝这些官衙都许收买,这样百姓节节得利,便可踊跃从事。

  修渠治堰、督导农桑固然是第一要务。手工业、工商业,尤其海洋贸易这一块,也都在稳步推动中。

  南雄东宁容奇等重要通商口岸所在州,皆要依令扩大城区规模,并打破旧有坊市结构,不再规定交易地点,也不再限制交易时间,经营自由,邸铺行肆林立于城内主要街道亦是被允许的。

  同时建设蕃坊,蕃商若来,任其列肆而市。

  此外各博易港口还设立了市舶司,职掌检查进出船舶蕃货、征榷、抽解、贸易诸事。长官为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外贸,由内侍省特派。

  南雄州市舶使良烁甫一上任便颁布一项新规:今后凡本国商贾欲赴海外之国经商,需携带公凭才准出洋。

  公凭须于所在州申请,还须有本州殷实之家至少三人担保。官方验实后到发舶州置簿抄上,而后才给公凭。公凭到手,船舶才准起航。

  到了异域之后可呈交本国公凭申请贸易,蕃商来货贸易亦需持本国公凭方可。

  毫无疑问,今后市舶收入将会是大宣朝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而与之相关的造船、航海等业,也都将受到重视和发展……

  新朝本就该有新气象,姜佛桑却也明白,有些事做得,有些事尚做不得。

  譬如在王权尚不够稳固的时候过于打压权贵,无异于自取灭亡。是以每一道政令她都踩着那些人的底线尽量周旋,避免过多触及大族豪右的利益。

  明升暗降也好、自设阻碍也罢,多绕几道弯,温水煮之,等有一日那些人反应过来,为时已晚……

  碍于此,有许多计划都只能暂书于纸上、藏于她心中,而不能付诸于行动。

  譬如实行府兵制,宗室不设亲兵卫队,豪族不许豢养私兵部曲……

  譬如对现有州县大加省并,每州皆设监察御史……

  再譬如由朝廷直接向百姓授田……

  她也想以最短的时间使的大宣上安下顺、弊绝风清、民富国强,但同时她心里也清楚,这些并非是能一蹴而就的。

  需要时间,也需要时机。

  时机可能很快就到,也可能要几年十几年后,但总会到的。

  -

  自五省六部设立以后,女君轻省了少许,却也仍是忙碌。

  上午过问盐井陂池之事,下午问津水利水脉之事;昨日才去军器监看了新式弩造的如何,今日又来了元女庙。

  元女庙已非昔日的元女庙,变作了“五仁译院。”

  女君在诏令各州兴办公学的同时,还令近海州县置译语学官,主管蕃语的教授与学习。此举不仅是为边州处理日常事务培养翻译人员,也是为即将到来的海上贸易潮做准备。

  今后不仅仅只有译令,从朝廷到地方,译语人将成为正式的官员,在承担更多职能的同时,若翻译不实也会被论罪处理。

  王城的五仁译院算是一个示范。

  各州公学没有限女子入读,五仁译院就更不可能设此限制了。加之衡阳君也进了译院听讲,一时间引得大家女郎纷纷效仿。

  平民女子亦有,少。这同样是需要时间来慢慢改变的事。

  就像……秘书省和内侍省已经有了女官,虽然不显眼,但假以时日,焉知她们不会走向高位要职。

  风水轮流转,这两省也未必一直处于边缘。暂不为人瞩目的市舶使可出内侍省,谁又规定秘书省只能掌图书典籍?

  再根深蒂固的规矩也有打破的一日,再顽固守旧的势力也有被冲垮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