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系统,力挽狂澜 第43章

作者:阿兰菜 标签: 系统 爽文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当初我就是看中那篇《论女医》,知卿身怀报国之心,无惧他人眼光,正言不讳,这才邀卿入朝,这要去了州县,我还真是舍不得……”徐璎感慨道。

  赵应中闻言浑身一激灵,猛地折身坐起,目光如炬,精神抖擞,堪称医学奇迹。

  “陛下,微臣愿做陛下耳目,为您清扫州县上的阻碍。”赵应中翻身下床,伏首受命。

  徐璎呆了呆,见他没事了就关切几句后,派人送他回家,莫名觉得赵应中他是一刻也不想再待在幽州。

  一段小插曲过去,徐璎回来看吏部的奏折,发现他们提议增设临时职位给读书士子,以便增进士子对政事的了解。

  徐璎仔细端详,越看越眼熟,放下折子,她一拍大腿,“这不是实习吗!”

  吏部还提出士子考中后可以参考实习经历,提前授官。

  而官学的学生则强制要求去实习,没有实际处理过政务的学生不能参加官学设置的选拔考试。

  徐璎看得有点害怕,实习都出来了,学分还会远吗?

  第二天上朝,徐璎将吏部的这项新提议单独拎出来让众臣讨论,出乎意料的,没有多少反对之声。

  不过想来也是,真正反对的人还没有进入朝堂,这个新方案自然而然地通过审议,从春闱后开始逐步推行。

  实习的事情跟已经在岸上的人没有关系,百官正为赵应中等人的离开庆贺。

  外面的士子炸开锅,群臣却在送别赵应中,欢乐不已,而州县上最先得到消息的官员则是笼罩在愁苦的氛围下,虽然当下还没人调来,但早晚会轮到,既庆幸这一回逃过一劫,又为以后发起愁。

  赵应中首先被调去嘉禾县,大概会待三个月,转去湖州,幽州附近州县的官员为嘉禾县县令捏了一把汗。

  赵应中到了嘉禾以后,嘉禾县所有官吏要被挑毛病不说,还得设法保护他,也不知道赵应中能不能在嘉禾撑过三个月。

  如果赵应中不幸在嘉禾死了,嘉禾县县令估计也要丢官。

  真是个祸害!

  所有官吏达成共识。

  赵应中下基层了,朝堂恢复平静,每日经典节目不再上演,百官久违地睡了个好觉,通体畅快。

  虽然赵应中离开幽州,但他确实找了不少茬儿,章余记着之前对陛下有二心的官员,将赵应中弹劾过的小错误汇总起来,隔三差五借题发挥,尽数赶出幽州。

  徐璎上朝感觉厅堂里有点怪异,盯着空缺的地方思索半晌,倏地反应过来有些官员不见了,随口问道:“刑部司郎中怎么没来上朝,病了?”

  室内骤然无声,陷入静默。

  自己的人被接二连三地贬走,刘绪是强压着怒火,徐璎这时候问起,像故意嘲讽,他的脸色顿时青白交错,难堪地紧咬牙关,眼光阴郁。

  章余上前解释:“陛下,刑部司郎中吴迟为子请医,却因病情久不见好便出言辱骂,打伤药童,医馆畏惧吴迟权势不了了之,幸得赵御史揭查。而吴迟之罪不仅如此,更有侵占元妻嫁妆,打死仆奴之举,依律鞭笞二十,外放出京,故而不在朝堂之上。”

  徐璎隐约记得是有这件事,不过奏折太多,她只匆匆扫一眼,没问题就过去了,最近是看到有贬官降职的,不过她以为没有多少。

  此时注意到厅堂里多了不少陌生的面孔,她吓了一跳,居然贬了那么多人吗?

  徐璎环视一周,难怪刘绪和他的人最近不怎么说话,原来是那几个跳的最高的刺头都被贬下去了。

  “陛下,臣有奏,中书舍人陆仁嘉被御史赵应中多次弹劾草拟诏书有误,可见能力不足,不堪此任,请陛下解职,当以才能出众的孙婉芸代之。”徐璎提起,章余正好借这个机会把刘绪安插在中书省的人拔掉,让孙婉芸转正。

  徐璎眉心微皱,章余这是要来个朝堂大清洗?

  刘绪听到陆仁嘉的名字眼皮狠狠跳动,脸色骤变,沉脸迈出步子,躬身道:“陛下,陆仁嘉家学渊源,沉潜刚克,做中书舍人十余载,错漏寥寥,不应吹毛求疵而罢免。”

  徐璎的目光在刘绪和章余之间逡巡,章余想砍断刘绪的臂膀,但刘绪在朝中扎根多年,若是反扑,也能把章余掐死,他俩如果打起来最好不过,但牺牲孙婉芸,她是舍不得的。

  “刘相所言有理,一点小错,改正便好。”

  刘绪意外地抬起脸,没收住诧异之色,他以为还要多费一些口舌才能保住陆仁嘉,没想到徐璎径直驳回了章余的提议。

  一股莫名的情绪在心间翻涌,徐璎这么好说话,他不禁怀疑她另有目的,心头猛跳,不知前头设置了什么圈套,需要提高警惕。

  徐璎没想那么多,散朝后把章余留下来训了一顿,“那点小事难以服众就没有必要拿出来,尤其是牵涉到孙婉芸的事情,你想攻讦谁我不管,别把主意打到她头上。”

  她好不容易把孙婉芸塞进中书省,不想因为章余断了她的根基。

  章余告罪,垂头丧气地出沧浪斋,面色不佳,一看就知道是挨批了,手底下的郎中问道:“陛下分明不喜刘相,这次为何偏袒他?”

  “帝王权衡之术罢了。”章余淡声道。

  从沧浪斋出来,章余也是后怕,他太着急,只想着打压刘绪换自己的人,差点忘了陛下不会看着他一家独大。

  朝堂上的官员如果都是他的人,下一步皇帝就该除掉他了。

  “那剩下那些人……还要继续吗?”

  章余摇头,“足够了,罢手吧。”

  再搞下去,他的日子也到头了。

  刘绪那边也是奇怪,按理说陛下不满他们久矣,有机会换人哪管理由合不合理,提议的人是章余,骂名都在他身上,徐璎顶多算受小人蒙蔽。

  “相公,这样看来,陛下还是有心和相公交好的,不然也不会到现在都没有收去相印。”

  刘绪喉头涌起一口老血,如果不是还清楚记得那夜徐璎跟孙卓说的话,他可能也会以为徐璎有意低头,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因为他对徐璎实在没辙,她这才留着他。

  看着眼前一群人开始商讨如何取信于徐璎,对付章余,扳回局势时,刘绪心口绞痛,绝望地闭上眼睛。

  “相公以为此举不妥吗?”

  刘绪叹息,“章余是陛下的人,现在的局面正是陛下一手促成,若要了结章余,则首先使得君臣相疑,章余反心起,陛下疑心重之时,就是我们再起之日。”

  众人恍然,“如此,则要避其锋芒,叫章余张狂得不辨南北,那不得忍着再过憋屈的日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其中一人出声劝慰。

  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养好身体,蛰伏起来静候时机。

  众人想通了,起身告辞。

  *

  国子监里每日正常授课,张可前和老博士不同,他并非名师开蒙教导,头回给孩童讲课,他只能结合自己童年的经历给枯燥的课堂增添几分趣味。

  熟能生巧,张可前课也不多,还算顺利,主要是利用课堂教导这些宗室子忠君爱国。

  唯一让张可前头疼的是徐敛这孩子,总是逃出去玩耍,天黑才归。头几次不见踪影,他还着急,到现在逐渐习以为常。

  张可前下了职,预备回家,这时高筠的婢女露珠过来邀他,说是高筠有事劳他帮忙,张可前收拾了案几,跟她去见高筠。

  高家的马车送张可前到役人寝所外,张可前下车,听到女声齐诵《千字文》,整齐划一,声音洪亮,不过手脚粗糙的妇人盘腿坐在地上摇头晃脑地背诵,这一场景多少有些不和谐,她们的衣裙上满是泥土,手里拿着一根细柳条,如果让刘绪看到肯定又要骂不成体统。

  张可前震惊地倒吸一口凉气,耳边传来高筠清脆的声音:“张助教,你来瞧瞧,我的学生如何,可有考荟萃阁的潜质?”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3-05-11 22:18:06~2023-05-12 22:35:0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粉粉猫 2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4章 赠送

  “张助教真乃高风亮节之士。”

  张可前愣怔在原地, 半晌以后才回过神,解开舌头问高筠:“不是女医学院吗?”

  高筠理所当然地回答:“是女医学院,但读医书以前总要认字,连字都认不全, 何谈研习医学?”

  张可前被她说服了, 挪动脚步, 往前走了两步, 弓腰眯眼近看沙土上的痕迹。

  地表有一层细细的沙砾,浅浅的沟道连接起来, 形成歪歪扭扭的大字, 如果放到与她们同龄的贵妇中间,这肯定是不够看的,但对于初学者而言, 足够优秀了。

  在沙地写字是张可前也曾有过的经历, 他家里并不富裕,笔墨纸砚价高,是十分珍贵的物件,买来他也舍不得用, 便以沙地作为练习, 最后再到纸张上书写。

  可沙地与纸张毕竟有差距,用笔的轻重不好控制,不利于写出美观的字体, 在沙地写多了养成习惯, 真正落到纸上不好纠正。

  字丑影响考官判卷, 张可前就在字体上吃过很大的亏, 但他实在没有好的条件练字, 只有尽力做到规整, 在地上写字这方面他是前辈。

  张可前抻直脖子,回头看高筠,“初学者还是莫要以地为纸,日后很难改变书写习惯。”

  高筠认同地点头,“助教所言极是,但女医学院建立艰难,人数多而款项不足,若要再请朝廷多拨笔墨费用,恐引起不满,叫停学院的开办。”

  “确实棘手。”张可前表示理解。

  这时候,露珠上前,双手捏着一沓黄麻纸,这吸引了张可前的注意,张可前指着露珠手里的黄麻纸,问道:“这是何物?”

  高筠微微一笑,伸手取过来,拿给张可前看,“这是给表现优异者的奖励,每日背诵最快、问答无误的人可以提笔在这上面写字。”

  因为纸张不够,只能这样分配。

  露珠也解释道:“这些都是才收上来的,我们娘子想要保存起来,到时候一齐装订成册,既是各位娘子进步的见证,也能收藏,意义非凡,弥足珍贵。”

  张可前拿起一张细细端详,上面的内容是她们方才所诵《千字文》里的一段。

  虽然字体结构散乱,轻重不均匀,但看得出落笔时的小心,字与字之间大致是对齐的,便是斜歪,也是如风拂柳一般,自然地往□□斜,留下的空隙被别人的小字占去。

  再看其他的,张可前意外发现一小块布,有人在上面绣了韵脚齐谐的歌谣,令他惊讶的是字体娟秀,与先前所见的歪仄形成鲜明对比。

  张可前眼前一亮,当即抓起,“其中竟然有识字的吗,这是从何处学来的?”

  高筠低头看了一眼,微微蹙额,“有略略认得几个大字的妇人,但我没教过歌谣。”

  歌谣不长,以野菜起兴,四字一句,分上下两组,前段讲述自己家贫,忧虑重重,基调沉重,后段陡然一转,修筑宫室有了工薪,家里富裕起来,全家都读起书,男子科举考中做官,女子入宫成为女医,改换门庭。

  字句虽然简单直白,但感情充沛,尤其是后半段,喜悦在字里行间摇荡,胜在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十足。

  张可前赞叹不已,忙问:“这是何人所写?以我天资,恐怕此生都写不出这样的词句!”

  高筠拿着那块布走过去,背诵声停止,所有人都注视着高筠,高筠将其高举询问,“这是何人所作?”

  底下的人见了都笑,张可前跟在高筠身后不解其意,听到一道脆亮的声音说:“高娘子,这是我们大家一起想出来,怕过些日子忘记,所以就绣在了布上。”

  人群里有人接话:“是啊,娘子,我们在《千字文》里找认识的字,花了大工夫,才终于找齐,挨个描上去,娘子瞧瞧可有错误?”

  虽然她们不会写字,但针织女红最是在行,再复杂的图样她们都能想办法绣出来。

  张可前瞠目结舌,高筠了然地扬起嘴角,偷觑张可前神色,见他沉浸在震惊缓不回神,笑意更深了。

  为了不打扰她们继续背诵,高筠和张可前移步到不远处说话。

  高筠忧愁地叹息,“张助教,你也看到了,这些都是多有天分的女郎,可惜囿于成见,读书也要这样难,不知几年以后又是怎样的光景。”

  张可前也跟着叹气,“是啊,如何是好……”

  “如何是好。”高筠重重复述一遍,眼睛往张可前身上飘。

  张可前全然不知,盯着那首歌谣,忽地福灵心至,“欸,不如娘子将她们的那些奇思妙想都记录下来,整理好以后交与陛下,适时陛下大喜,势必会有赏赐,请求多拨款项的事情也会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