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了五个哥哥后,京城无人敢惹 第126章

作者:陌于之 标签: 穿越重生

  姜笙抓起马鞭,慢吞吞地爬到车辕上,拉动马缰。

  从簪花小院到悠然居的距离不远,这也是张姑姑和哥哥们能放心让她送货的原因。

  不过盏茶时间,马儿就抵达到酒楼。

  许是学子们增多,悠然居来往客流量也明显扩大不少,姜笙费力地找到一个木桩栓住马儿,刚准备进酒楼叫人搬东西,就栽进了一个怀抱。

第164章 又见江公子

  她自小流浪,头硬如铁,一头栽过去没什么感觉,倒是那被撞的人轻吟出声。

  “哎唷……这是块石头吗?”

  姜笙懵懵地抬起头,看见一张眉飞入鬓的年轻面容,依稀仿佛有些眼熟,但又不记得是谁。

  倒是楼上的郝掌柜吃惊地跑过来,满脸担忧,“公子,没事吧。”

  姜笙后知后觉地想起来眼前的人是谁。

  能被悠然居掌柜这般尊敬,大概只有江家的公子了,而她七岁时曾在斜阳县见过他两回,难怪觉得眼熟。

  “我没事,没事。”少年揉着胸口,目光落在姜笙身上,也带着点回忆,“你这小丫头,仿佛在哪里见过。”

  姜笙有点不好意思搭话。

  倒是郝掌柜记着她是郑如谦的妹妹,笑眯眯地帮着解释,“姜姑娘同小郑都是从斜阳县来的,一直给两家悠然居送货。”

  江承愿才恍然大悟,“我想起来了,我是在斜阳县见过你,原来你也姓江,与我倒是有缘分。”

  “不是的公子。”姜笙摇摇头,“我不姓江水的江,我姓姜,生姜的姜。”

  这名字是谁给起的,姜笙已经记不清楚了,她只知道自己之所以姓姜,是因为偷吃了一片生姜,辣到呕吐,却又舍不得扔掉,只能咬一口喝点水,再咬一口喝点水。

  虽然姜难吃,但却能御寒,更能让濒临冻死的人逐渐缓和,所以姜笙愿意姓姜,也愿意做一片跟生姜一样的姑娘。

  “原来跟我不是同姓。”江承愿惋惜,“你这次急匆匆过来,可是有事情?”

  姜笙这才想起来马车上的腊味,一拍小脑袋,“我是送货来了。”

  说完招呼相熟的小二哥,“顺子哥哥,抬货。”

  顺子吆喝一声,麻溜地冲到马车跟前,熟稔地往外搬运腊鱼腊肉与腊肠。

  姜笙也过去帮忙撩帘子,还吃力地拎起一包鱼块。

  “这对兄妹聪明的紧,刚开始只是送菜,后来做出了腊肉,现在又做了腊肠和腊鱼,风味在整个安水郡都是独一份,好多人来悠然居就为了这口腊味。”郝掌柜捋着胡须,发自内心的夸赞,“再给他们点时间,了不得啊了不得。”

  江承愿看着比车辕高不出多少的姜笙满脸吃惊。

  这小姑娘和自己家中的妹妹差不多年纪,承欢还因为身份的事情与爹娘闹脾气,小姑娘却已经开始做生意赚钱,还从斜阳县一步步走到安水郡。

  这时姜笙抱着鱼块包走到悠然居门口。

  因为力气不够,鱼块包从怀中一点点下滑,眼看着就要摔在地上。

  姜笙一着急,直接躺在地上,用身体接住鱼块包。

  江承愿震惊不已,一把过去拎起包裹,甩给小二哥的同时,把姜笙从地上拉起来。

  “谢谢江公子。”姜笙挠头,格外不好意思。

  她在这已经出糗好几次了。

  “为什么宁肯摔倒,也要接住这包裹?”江承愿不理解,“掉在地上就让它掉,捡起来不就行了?”

  “那可不行。”姜笙认真解释,“鱼块本身娇嫩,摔在地上品相就不好了,再说这是吃的东西,掉地上让客人看见了不好。”

  所以她宁肯摔倒,用自己的身体去接,也不愿意让鱼块接触地面。

  江承愿说不上什么感觉,只觉得情绪复杂,无法用言语形容。

  姜笙也不管他,屁颠颠跟进去看称重,等郝掌柜结账。

  三百斤的腊味,过完称没有任何问题,簪花小院作坊一如既往地良心。

  郝掌柜笑容满面,拿算盘拨算出了整款,又去掉之前交付的定金,最后交付到姜笙手中一百两纹银。

  二十两的大元宝,足足五只揣在怀里,鼓鼓囊囊都跟偷藏了东西似的。

  郝掌柜忍俊不禁,在姜笙的抗议下给换成了银票。

  一百两的银票就好收多了,折叠起来放进荷包,再把小荷包装进袖袋最深处,姜笙终于心满意足,蹦蹦跳跳着告辞,“郝掌柜我走啦,顺子哥哥我走啦。”

  路过江承愿跟前,思考片刻,她也摆了摆手,“江公子,姜笙走啦。”

  小姑娘兔儿似的跳上马车,拉着比她高大许多的马儿,晃悠悠离去。

  江承愿后知后觉,“她连顺子都叫哥哥,怎么叫我公子。”

  “大公子又不缺妹妹,还在意这个。”郝掌柜失笑,“姜姑娘许是怕唐突您。”

  但愿是吧。

  江承愿把目光从姜笙身上收回来,又落在新入的腊味身上,嘴角微微勾起。

  “大公子来安水郡所为何事?”郝掌柜捋着胡须打探,“是来散心,还是有要务在身?”

  江承愿的笑容收起,目光逐渐深沉。

  他就算散心,也散不到安水郡。

  之所以离开丰京,是奉祖母的命令,来寻失散多年的亲妹妹。

  但是天大地大,一个失去消息十年的孩子,怎么可能轻易找到。

  更何况,找到了又如何,能保证那孩子一定愿意回去,一定能融入江家?

  江承愿心中苦郁,又不能违逆祖母,便索性来了安水郡,一是因为熟悉,二是因为安水郡悠然居的腊味名头已经传到了丰京,让他好奇不已。

  “这腊肠腊肉腊鱼的,都来点。”他指着新入的腊味,“本公子要好好尝尝,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

  郝掌柜失笑,自去叫大师傅烹饪。

  隔天。

  贡院颁布了举人试的准确时间——自三月二十八日起,每三日一场,共三场,于四月五日结束。

  整个簪花小院迅速陷入忙碌,为许默准备行囊,吃喝,便盆。

  姜笙一边收拾,一边唾骂郑如谦,“臭二哥,说好的早点回来,说好的在大哥考试之前到家的。”

  可眼瞅着三月二十八就要到了,连个郑如谦的鬼影子都没有。

  小姑娘又气又急,收拾好东西就踮着脚尖在簪花小院门口张望。

  好不容易,两道瘦猴似的人影出现在视线里。

第165章 郑如谦之苦

  风雪跋涉。

  都说冬季出行最苦,虽有马车挡风,但总要有个在外头掌控方向的。

  起初是汪小松,但郑如谦不是那黑良心压榨工人的,总是要出去替换替换。

  当初春的风刮在脸上,刺骨森凉的时候,郑如谦就想妹妹,想簪花小院,想温暖的被窝,想姑姑做的红烧大肘子。

  可谁让他们这行太依赖温度,天气越冷越好保存东西呢。

  如果躺在被窝里就能够往怀里掉钱,整个大渝王朝又有谁愿意吃苦耐劳。

  想想小姜笙吃饱穿暖开心的样子,想想家中翻倍的积蓄,郑如谦哈出一口白气,继续扬鞭前行。

  身后的帘子被撩开,汪小松吸着鼻涕抱怨,“不是说越往南走越暖和吗,怎么感觉一点都不暖和,甚至冷地发抖。”

  郑如谦仔细想了想。

  大哥阅读杂集的时候曾经念叨过,安水郡地处虽偏北,但气候干燥无风,往南走的丹阳郡温度倒是高升些许,但空中湿润多雨,刮起风来更是阴凉刺骨。

  “小松啊,有时候冷不冷也不是全看温度,还要看雨水湿润,看风向的。”他摇头晃脑,摆出成熟老道的架势。

  汪小松读书少,还真被唬住了,心中愈发敬佩起东家。

  就这样一路颠簸着到了丹阳郡。

  郑如谦并没有急匆匆买上一车烤鸭带回去,而是仗着自己那张得长辈喜欢的正直面孔,在姨姨婶婶中辗转询问,找到了最为正宗的一家。

  烤鸭是按斤称,整只拿下来大概是在五十文上下,即使丹阳郡富饶这价格也不算低,大部分百姓更喜欢斩上半只,或者四分之一只带回家当道菜吃。

  当郑如谦说出要买一百只鸭子的时候,店家都震惊了,瞪着眼睛用丹阳话询问,“小伙子,一百只要好多钱,李认真的吗?”

  认真当然是认真的。

  但郑如谦并不打算用五两银子带走一百只鸭子,他撸起袖子,舌灿莲花,“老板,我们一口气要上百只,可有百只的优惠?都说做生意讲究薄利多销,咱给您多销了,您也让点利呗?”

  讲价是一种天赋,且会上瘾。

  在软磨硬泡半个时辰以后,郑如谦如愿以偿用四十文的价格拿下一百只鸭子。

  只是店家人手有限,平时一天卖三五十只鸭子,根本烤制不出百只。

  郑如谦只好在丹阳郡等了两天,才陆续拿到这一百只鸭子。

  跟老板结清楚四两银款后,他立即带着汪小松,快马加鞭奔往安水郡。

  按照郝掌柜给的价格,二两银子一只,一百只就是足足二百两银子。

  如此巨额的利润激荡着郑如谦的心,他甚至不打算住宿,而是与汪小松轮流在车里休息,以此将半个月的路程缩短至六七天。

  可没想到还是出事了。

  马车行到安阳县的时候,汪小松在车厢里闻到一股酸味,他斗胆打开包裹,才发现第一天购买的烤鸭已经腐败。

  再翻开第二天烤制的鸭子,虽然尚且完好,但已经不再新鲜。

  他叫来郑如谦,两人一起心底拔凉。

  这才只是到安阳县,距离安水郡还有至少三日的行程,烤鸭就已经损坏,等送到悠然居,这一百只还能剩下几只?

  难怪郝掌柜出了二两银子的天价,这东西根本就运不回安水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