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第155章

作者:木南斐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比如朱佑樘在位时期的确有过“弘治中兴”,但是他也给朱厚照留下了不少烂摊子。】

  【而朱厚照其实个人能力是很不错的,单看他的应州大捷就能知道,解决了明朝十几年的边患问题,但还是那句话,包括朱厚照在内,明朝被文官集团裹挟的皇帝真的不少。】

  【还有万历皇帝朱翊钧,他二十多年不上朝,其实也有避开党争的意思,但一些国家大事也算不上不管,比如在后宫遥控那“万历三大征”。】

  【另外就是和阉党作对的东林党,其实也不是个好的,我们都知道明史有很多失实和失误的地方,其中就有东林党残余势力编写导致的原因,所以明朝的文官集团才是最大的问题。】

  【除此之外就是明朝皇帝真的都不太会用人,有用得用的人才都少得可怜。】

  【又比如朱由校重用大奸臣魏忠贤,其实也有利用其打压东林党的意思,但怎么说,魏忠贤这个人也是真的很不行,还有后来的崇祯,虽然是杀了魏忠贤,但也又让东林党卷土重来……】

  【并且崇祯空有抱负,但是能力才干着实平庸,同样不懂得培养以及任用人才。】

  【纵观整个明朝时期,尤其是后面这些个明朝皇帝,其功过是非,一两句话真的说不清楚,也展现分析不出来,但总的来说,同样问题就是手里得用人才太少,也不懂得去培养真正有才干的人才,以及或多或少都在被文官集团所裹挟。】

  文官集团……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不禁沉下脸色,下颌也绷紧起来。

  于明朝其他时空,气氛也是各有各的凝重及僵硬。

  【而且不说明朝皇帝,再说一下为大明守门的袁崇焕,说他是崇祯的重要依靠,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袁崇焕这个人,评价很是两极分化。】

  【他的确对明朝有功,但其人志大才疏,做事不考虑后果,眼光狭小,性格很有问题,还杀了另一个抗击后金的主力毛文龙,不过包括毛文龙在内,两人可以说是都争议颇多。】

  【但总体而言,袁崇焕杀了像毛文龙这样的抗金将领,对大明而言怎么都是一步臭棋,就像崇祯最后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也算是斩杀了明朝能够抗击后金的重要依靠。】

  【而真正说起来,无非仍是没有多少人才可用的问题,所以其选择和结果才会发展至此。】

  【也因此,结合以上种种,以及这其中涉及到的各种问题等,我们今天这期视频的主题,便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系列。】

  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

  秦王宫。

  嬴政听到这八个字的时候,整个人倏然就屏住了呼吸。

  所谓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单听这八个字,简直就让他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一路听下来,那位唐太宗李世民最后痛心废掉太子的问题,汉武帝刘彻晚年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更是间接导致西汉由盛转衰,还有明朝那诸多奇葩皇帝的问题等等……

  不得不说其内里最根本的问题都出在“人”上面。

  而这其中,其实都还有可回旋的余地。

  甚至解决的余地和方式还不少,但前提是能“早知道”,比如知道和晓得这资料库中的内容,然后最终作用在……

  【教育沟通问题,生产力,科技创新与发展,国家富足与强盛,左右都脱不开一个“人”字。】

  【更确切而言,是“人才”两个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出人才,是人才,有人才,才有可能,也有能力和机会去避免,以及解决因各种因素所产生的诸多问题等,所以这人才,是重中之重。】

  【所有一切的发展改变,避免和解决,以及实现等等,都依托在“相关人才”之上。】

  【那如何才能培养足够优秀,也能力使到位的相关人才出来?】:

第86章 学校 构成一个“人”的“必经之路”……

  这一整个听下来,尤其是再听到天幕说的后半部分——

  所谓一体两面,分说两端,原来都并非那么简单就能下定论的。

  朱佑樘治下出现过“弘治中兴”,但是留下了不少烂摊子,可见其在位统治期间,必然也是出现过不少错处。

  还有朱厚照设立豹房,宠信宦官刘瑾,又杀刘瑾,以及其亲征的应州大捷等,也是不能说只贪图享乐,毫无作为。

  听天幕后续之言,其后皇帝皆是如此,都不可片面看待之。

  但是否能上这明朝的功德名单……

  朱元璋又是不禁再次翻看起来,也不知是第几次翻看了,每一次翻看都有不同的情绪体验,皆是各种复杂的心思情绪,而后再听天幕先前说的最后那部分时,又是换了更为复杂的心思情绪——

  这功德名单上出现的人名,原来最终看的,还是其作为有没有作用到百姓身上,而并非单纯去看其个人能力如何。

  是百姓啊,原来百姓才是重中之重。

  所衡量的最根本标准,其实就是对治下百姓如何。

  也因此,单看其功绩和能力,确实有的听着还不错,但是却没能上榜,比如朱厚照。

  有的总体来看,功过都有,但因前面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所以仍是可以上榜,只是数值偏低,比如朱佑樘。

  有的则是完全过大于功,所以哪怕出现过“万历中兴”,却最终也没能上榜,比如万历皇帝朱翊钧。

  不止朱元璋发现了这一点,其他历朝历代众人也都发现了这一点,于是更是不由得陷入了深思之中。

  百姓……从一开始君舟民水,守业更比创业难,再到现在出现的这份功德名单,这由始至终,原来一直都不曾变的,也是评说他们这些人物时,其一直所依据的,从来都是这“百姓”二字。

  所谓百姓,才是其功德名单中,最根本和核心的衡量标准。

  百姓,人也,也是国之根本也。

  其实一直都不曾变过。

  朱元璋再次认知到了这个问题,复杂深思之后,便是不由得叹息,难怪明朝的排名竟是如此……而且还有两点很重要的是——天幕所说的文官集团!以及明朝后期阶段,得用和可用的人才还是不够!

  想到这里,朱元璋又是不由得咬牙磨牙。

  被文官集团所裹挟?!

  还有所谓的党争……以及天幕说的,关于明史失实和失误的问题……

  朱元璋脸色都冷了下来,哪怕这些事不是发生在他这一时期,也让他深深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还有人才是不够还是不行?

  如天幕所说,究竟如何能培养出足够优秀,并能力使到位的相关人才来?

  现下不止是朱元璋,其他历朝历代诸人一路听下来,也不由得关注起这个问题来。

  毕竟认识到国之根本是为人,尤其是所谓的“人才”,再加上摆在眼前看得见,却点不开的庞大资料库,实属是勾得他们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如何培养人才,收揽人才……好让自己手里有人可用,而且再也不怕无人得用。

  除此之外,有一个道理他们可都懂得——

  这人才一多了,那他们可选择的余地也就更多了。

  【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人才。】

  【无论什么领域,也都需要人才。】

  【无论在哪个方面,同样也是需要人才。】

  【比如教书育人,教育儿女需要相关人才,而身为父母,自己大概也需要懂得相当一部分教育相关的学问才行。】

  【再比如医学方面,工程建设方面,军事军队方面,治理国家方面,抗灾救灾方面等等……单就说医学方面,往大的方面说,就有中医和西医之分,往细的方面说,中医还有推拿和针灸等等小的分类,所涉及内容极其庞杂繁多。】

  【这一个行业,就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出来,更别说其他行业了。】

  【各行各业都同样是如此。】

  【所以培养人才,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说说就能成的事情。】

  【尤其是治理国家方面,如何选人用人,如何筛选真正有用之人,又如何辨别是否有欺上瞒下的行为,如何整治贪官污吏,如何制定取之于民,又能用之于民的政策,使国家能蒸蒸日上,更良性的运作起来?】

  【可见这也不止是选用和培养人才的问题,还包括自身如何分辨什么是有用和得用的人才等。】

  秦王宫。

  嬴政不禁点头啊点头。

  就连他看着那资料库,也不由得有想要学习的冲动。

  对比那庞大资料库的内容,真是越发深觉自身仍有可填补的地方。

  所以他是真的太想要这资料库。

  简直是宝藏,让人抓心挠肺的想要。

  【其实不管是培养人才,还是提升自身,与人相关的,也都脱离不开“教育”这两个字。】

  【所以让我们再回到这次视频的主题——《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所谓科教兴国,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而人才强国就是国家兴盛,人才为本,即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的道路,以此来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总体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即科技与教育是分不开的,人才和教育也是分不开的。】

  【所以国之根本,与人有关,必须要重视“教育”二字。】

  【其生产力的发展与提升,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使得国家富足而强盛,百姓也能安居乐业等,便是要用教育来培养人才,发展人才,也是能用教育来提升自己,壮大自己等等。】

  【那么,又要如何实现对人才以及自身的教育?】

  要如何实现教育……

  刘彻下意识心思一动,那不就是——

  【教育,有口耳相传,有言传身教,但最主要,还是依托在学校教育之上。】

  【像最初的教育活动,就与人类的生产有关。】

  【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人们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知识和技能,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逐渐增加,有些人就可以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活动,同时语言文字也在丰富和发展。】

  【这样一来,独立的教育机构——即学校便逐渐孕育产生了。】

  【而学校的出现,则标志着人类教育活动进入一个自觉的历史时期。】

  学校!

  后世之人将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地方,称之为学校吗?

  不过果然是“学校”。

  虽然名称不同,但和他们想的一样。

  听到这里,有人又不禁想到,既然名称都不同,那是不是说,后世所谓的学校等,也都和现在不尽相同?

  【据考证,在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了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特殊场所——】

  【比如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最初的萌芽。】

  【青少年在这里接受一些训练,学习自理,参加社会劳动,如建筑房屋,耕种,收获,照看牲畜等,还有学习唱歌,跳舞,游戏,以及学习礼仪和行为规则等等,再一直到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并称为“校”。】

  【《孟子·滕文公上》上有言——“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