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第174章

作者:木南斐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更是可悲叹息啊。

  明朝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刚和一众大臣谈完,将心中所思之事嘱咐了下去,也不知道是因资料库的存在还是其他,配合的倒是不少,剩下那些就算心中仍是有所迟疑,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和影响。

  不过什么都得一步步来,现在也只是个开头罢了。

  但若是连开头的魄力都没有,他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所以这嘱咐之事,必然要实施下去,也必然要看出行动以及变化来。

  想到此,朱元璋又将朱标等几个儿子叫来了身边。

  他最看重的,当然是马秀英为他生的这几个儿子。

  尤其是标儿现在可还在,还有老四朱棣,倒是能助力不少。

  只是一边说着话,一边听着天幕说到这里,还是忍不住一叹。

  想要避免其后那些衰落以及遗憾,现在所作的决定,可一定要施行下去才行啊。

  【对于明清时期中医的发展,大致是这个趋势。】

  【当然除了李时珍等人外,也不是没有涌现出其他医者及其相关的医学贡献等。】

  【还有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发展,即各种外感急性热病,总称温病,分为传染和非传染两种,过去人们常分不清温病和伤寒,从宋朝开始,医者逐渐发现温病其实“自成一派”,再到明清后,温病才逐渐从伤寒杂病理论中分离出来。】

  【由此形成了温病学体系,而温病学也发展出了温病派,并且逐渐取代了以前的经方派中医。】

  【经方派中医的代表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张仲景,主要是指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中收载的200多首配方……而经方则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

  【明清以后兴起的温病派以及时方派,即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之方一般为时方,逐渐形成了主流趋势。】

  【一直到2003的**以来,我国的经方中医才开始有复苏的迹象,这个大家了解一下就好。】

  【不过总的来说,经方是我国古代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也是我国中医药学中规范性最强的核心内容。】

  【这些配方历经数千年大样本的检验,配伍规范严谨,疗效显著可靠,不仅是中医治病救人的有效手段,更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所以无论那种中医学派,应当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才是,而不是拘泥于某一种派别和形式。】

  “**是什么?”

  听到这里的时候,老五朱橚突然插嘴问了一句。

  老三朱棡指了指资料库:“这里面也有相关资料,你看看不就是了。”

  朱橚哦了一声,就要去看,结果又被人揪了一下。

  老一朱樉啧了一声,拽住朱橚胳膊:“天幕说了这么多,你怎么就关心这两个字?”

  “还有刚才爹说的那些,你究竟听着没?”

  “我当然有在听着,不就是监督和培养相关人才,办学是最好的办法,大哥总揽全局,负责协调相关,你们和我听着办事不就行了。”朱橚回答得理直气壮,反正说什么他做什么就是了。

  “那你自己没有想做的?”

  朱棣攥攥拳,眼睛发亮,他可是有想大展拳脚的地方,而且是字面意义上的那种。

  朱橚想了想:“这个嘛……”

  【说起明朝这时候的医学发展,还想给大家再介绍一位特殊的人。】

  嗯?什么人?

  历朝历代下,有不少人都好奇起来。

  但是天幕并没有再继续说下去,而是竟然放出了一段画面。

  画面之中有两个长着胡子的白头小人,一个标着医圣,一个标着药圣,看来就是万密斋和李时珍了。

  两位医者正在叽里呱啦的探讨医学,其实是在争辩究竟是医圣称号更加厉害,还是药圣称号更加厉害,他们不要齐名,要选出一个第一来,而就在这时,突然又跳出来另外一个小人。

  这小人插足到两人中间,昂首挺胸,撅胯叉腰,老神气了。

  “我也来和你们比比。”小人说道。

  万密斋:“你是医圣?”

  小人摇头。

  李时珍:“那你是药圣?”

  小人再次摇头。

  万密斋和李时珍:“那你和我们比什么?”

  小人腰叉得更厉害了:“我不是医圣,也不是药圣,但我是皇子!”

  “懂医学的皇子见过没有,就是我啦。”

  “我!朱橚!皇子!医学家!”

  一边说着,小人一边臭屁扭了扭:“当医学家的明朝皇子诶!”

  万密斋和李时珍:“……失敬失敬。”

  ……

  历朝历代众人:“……噗。”

  明朝下众人:“……”

  朱元璋和几个儿子:“……”

  朱橚更是一副目瞪口呆,无言之相。

  半晌,也不知道是谁发出了第一声“噗”,随即除了朱橚之外,笑倒一片,连朱元璋都偏过头忍不住笑。

  朱橚简直要黑脸,有什么好笑的!!

  【做个小动画娱乐一下,现在让我们言归正传。】

  天幕声音也似乎带着笑,而后继续说下去——

  【在万密斋和李时珍之前,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橚也是一位医学家。】

  【从青年时期,朱橚就对医药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还曾经组织过一些学者编撰《保生余录》方书两卷,随后还着手过方剂学巨著《普剂方》的编著工作。】

  【除此之外,朱橚还组织和参与编写《袖珍方》和《救荒本草》。】

  【其中《救荒本草》可能是成就最突出的,其作为一种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是从传统本草学中分化出来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朱橚的《救荒本草》不仅在救荒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由于开创了野生食用植物的研究,在国内外也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农业发展也是有着影响作用。】

  【总体而言,朱橚从发展封地农业经济出发,还搜集整理了医药,以及农事等方面的材料,参与组织和编辑成《普济方》,《救荒本草》,《保生余录》,《袖珍方》等4种科技相关的著作,为明代农业和医学发展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朱橚一边听着,不禁脸上一红,倒是有些不好意思了。

  面对四个哥哥,还有他爹朱元璋注视过来的目光,朱橚轻咳一声,很是谦虚道:“现在我还没达到那个地步。”

  朱标笑着点头,刚想鼓励一句,就听一弟朱樉开口道——

  “那有什么,你可是皇子诶。”

  这简直是把刚才在动画里,朱橚小人的贱贱语气给学了个十成十。

  现实中的朱橚:“……”

  突然间好想打人。

  【除了有一位成了医学家的皇子外,明朝皇帝和太医也算是很有些“恩怨”和“渊源”。】

  【比如有位叫刘文泰的太医,就接连医治死了两个明朝皇帝。】

  【一个就是明宪宗朱见深,刘文泰的罪名是“投剂乖方,致殒宪宗”,所谓“投剂乖方”就是指用错药了,妥妥的医疗事故,另外一个就是明孝宗朱佑樘,先前说过,朱佑樘最出名的不就是仁慈嘛,他的仁慈也给了这位太医。】

  【原本性命堪忧的大事,结果继位的明孝宗可真是个好人,没把他处死,而是贬官了事,于是十八年之后,相似的剧情又上演了,在明孝宗死后,又一查案,好嘛,又和刘文泰有关系。】

  【原来刘文泰不知道怎么就与太监张瑜牵上了线,还做到了太医院一把手,明孝宗得病以后,命令张瑜和太医院讨论治疗方案,结果张瑜并没有走常规流程,而是直接找了和自己关系好的刘文泰和高廷和,不经诊断就草草开了药……】

  【最后结果当然就是明孝宗没治好,熬到第一天就死了。】

  【然后这三个人集体判了死刑,结果张瑜和高廷和是死了,但是刘文泰却因为和当时的重臣谢迁,以及李东阳有交情,于是凭借着这两张护身符,到最后竟是死刑改判流放,然后最终病死在广西,算是善终。】

  朱佑樘及之前的明朝皇帝们:“……”

  真是气煞他们了!

  庸医啊这是!

  【然后还有我们先前说过的朱厚照,以及朱由校的死,两者都是“溶于水”,被救上来之后不久就死了,但是这两个皇帝的死因很有些猜测,比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明朝文官集团。】

  【因为朱厚照落水后,宫中太医不能医治好朱厚照的病,据说很有可能是文官集团下慢性药所致,于是朱厚照就想要寻访找民间名医治疗,结果竟直接被内阁首辅杨廷和给拒绝了。】

  【从这一点来分析,杨廷和不想换医生,肯定是有甚不可告人的秘密,毕竟如果真想医治朱厚照的话,杨廷和应该要竭尽全力地去寻访,而不是阻挠,那么就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杨廷和,或是以其为首的文官集团不想治好朱厚照。】

  【同理朱由校的死,也有相关的怀疑。】

  【这自宋朝之后的士大夫阶层,这些文官集团们,真的是自成利益团体,为了自身利益,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

  【还有明朝宫中的那些太医,对比草根阶层李时珍,还有同样弃举从医的万密斋,也是叫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明朝皇帝们:“……”

  朱元璋……

  朱元璋深吸了口气,突然按住老五朱橚的肩膀,语重心长道:“老五,你有学医的天赋,多学学吧。”

  朱橚:“?”

  “以后一代传一代,我们老朱家自己学医!”

  朱元璋堪称是咬牙切齿的说到这里。

  真是气死他了!要不是够不到天幕说的这些个人,他真要拿了大刀,亲自将这些人给剐了!

  不过有天幕如此提醒,他的那几个几世孙们,也应该是懂得要如何防范,也懂得要如何做才是了,而且就此机会扫除这些障碍妨碍,也能顺着天幕的意思,为了那庞大的资料库,更大限度的做出一些改变和行动来。

  不管是主动顺应趋势而为,还是被迫顺应这天下趋势而为,总归能有变化,就算是暂时迈出了一步。

  等之后,他必然要让这些孙子们见识见识,大明朝自他开始,就能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变,所以后朝也不能落后下来!

  【如果说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是医学方面的。

  那么在文学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文学的发展,可是更精彩纷呈,而且也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内涵。】

  【所以中医学科的发展讲完之后,我们来讲讲作为基础学科的最后三大主科之一,即语文的发展以及重要性等。】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