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第193章

作者:木南斐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行,兄弟两个都不说话了,表情还都有些复杂。

  “这大概才是天幕说的‘词穷而后工’,都给我好好听着。”两人只能蔫嗒嗒的开口道——

  “是,父亲。”

  【黄州可以说是苏轼的人生低谷,但也可以说是凝练苏轼的地方。】

  【毕竟别忘了,苏轼可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苏东坡”,而黄州之地,就是使得苏轼真正凝练为苏东坡的地方。】

  【苏轼很多重要的作品,几乎都出自黄州。】

  【作为一个犯官,这时候的苏轼可没什么钱了,那没了收入,苏轼得到一个粉丝的帮助,只能在一处废弃的军营中种地,而这块地在城东,所以他的“苏东坡”别号,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此期间,苏轼还像杜甫一样,给自己盖了一个屋子,叫做“雪堂”,这时候的苏轼,不再是通判和知州,而是一个更加走进百姓中间的普通人,而且让人跌破下巴的是,这时候的苏轼,不仅吃耕牛的肉,甚至还会半夜翻城墙。】

  【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犯法的事,而且苏轼这时候年纪也不小了,竟还能有如此心性,也可见他旷达的人生观。】

  "嗯?竟是还有很多重要的作品?"

  原先以为申请外调,去那么多地辗转任职,已经是仕途跌宕了,没想到竟还有更悲惨的遭遇,可真是令人想不到。

  看来写诗真的有风险!

  但话说回来,穷而后工啊……

  这四个字,可真是更让他们纠结和难言。

  或许真应了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真是难啊难,真难啊。

  不过倒要看看,这苏轼在黄州期间,又有多优秀和出众的作品出来。

  【提起苏东坡,想必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我们现在极其出名的“东坡肉”了,这东坡肉就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研究出来的美食,而且不止是东坡肉,其实苏轼还研究了很多其他美食,比如还有东坡饼,只不过东坡

  肉最出名罢了。】

  【甚至苏轼还为东坡肉写了一首词,想必苏轼对这东坡肉也是真爱吧。】

  【不过大家都熟知东坡肉和苏轼有关,不知道了不了解“河东狮吼”这个词,其实也和苏轼有关?】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苏轼的雪堂旁边,他的一个好朋友陈糙也住在这附近,于是苏轼经常去陈惜家里和对方聊天,而有一天晚上,两人聊得太过尽兴,于是陈惜的妻子柳月娥就急了,朝两人怒吼,大意就是都几点了,还不睡觉!】

  【“河东狮吼”的典故就是出自陈惜和其妻子的故事,没想到苏轼也沾边吧,甚至还体验过一次。】

  【不过这些都只是苏轼在黄州生活的一些趣事等,而要说起真正缔造神话的事情——那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在这一年里,苏轼竟接连产出了六部作品!而这每一部作品,都毫不夸张的说,完全足以让苏轼屹立文坛不倒!】

  "什么?!一年内六部作品,每一个难道都是千古佳作?是这个意思吗?!"

  "这……究竟怎么写出来的?!"

  "不是真的如此夸张吧?"

  听到这里之时,唐朝的文人尤其反应极大,也很有些不敢相信。

  都是文人,创作一首诗容易,可要说能流传下去,成为千古佳作的,那可就不容易了。

  尤其还是能流传下去那么多千古佳作的。

  他们唐朝诗人如此多,能有如此成就的,不也就单李白杜甫两人吗?所以听天幕说到此,确实是让人一时间难以信服。可天幕接下来却是立即就给出了实证——【在这一年的春季,苏轼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月的时候,写下了《黄州寒食帖》,也就是之前说过的“天下三大行书之一”。】【七月十六日,写下了前散文《赤壁赋》,是必背赋之一。】【九月写下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十月十五日,又写下了后散文《后赤壁赋》。】

  【还有一个月份未知,但也是元丰五年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其中这最后一首是典型的怀古词,前人就有写过许多次,但和苏轼这一首作比,实属无法相提并论。】

  【而且这一年六个作品,两首必背词,一首必背赋,效率之高,真的是能让高中生泪流满面。】[叮叮——]

  诗词文章模块中,关于苏轼这一年中的六部作品骤然连出,着实是叫人看得吸了口气。数量之多,质量竟也如此上乘!

  简直叫人无话可说了。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和几个大臣也是不由得赞叹出声。

  文人相惜,哪怕不是处于同一个时代,见到如此多佳作,也着实是忍不住赞叹和佩服。"有如此多佳作,大概也是和这苏轼被贬经历分不开吧。"

  房玄龄摇了摇头,叹息一声道:“这究竟是福是祸,谁又能说得清楚。”

  穷而后工,若是没有这些曲折辗转的经历,这些作品,又如何衍生出来?大概也是没有如此深刻的意境和感悟了。

  杜如晦也是不禁感叹了一声,而后道:“就是不知道这位苏轼之后的经历如何,会不会峰回路转,守得云开见月明?"

  【苏轼能在一年内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来,和他被贬黄州的经历和心情是分不开的,他当然还是想回归仕途,但无奈之下,只能将情思寄托于这些作品之中,不过算起来,苏轼只在黄州待了五年,之后离开这里,就再也没回来了。】

  【五年艰苦的时光,也算是给苏轼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概是已经跌到了人生谷底,于是再来就是往上升了,毕竟苏轼是个大才,所以宋神宗还是觉得人才不能浪费,想要起用苏轼,而苏轼在去上任之前,先去见了王安石,这两人虽然政见上有些分

  歧,但私底下,两人关系其实很不错。】

  【毕竟都是才子,都是能人,必然是相互欣赏的。】

  【而这一次相见,两人也是相谈甚欢,所以在宋神宗去世之后,由高太后把持朝政,起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哪怕苏轼从犯官升到三品大员的位置,在司马光废除新法的时候,苏轼还是站了出来。】

  【他坚定反对司马光这么做,认为好的政策不应

  该废除,甚至由此还和司马光产生了分歧和隔阂。】

  【苏轼的侍妾在一次与苏轼的问答中,就指着苏轼刚吃饱饭的肚子,说这是“一肚皮不合时宜”,的确是“不合时宜”,但也由此让我们见到了一个不趋炎附势的大文豪,一代文人,一个真正有自己思想的大臣,当如是。】

  苏洵一直背着手听着,直到此时,才转过头看向自己的儿子,问道:“若还遇到此事,我儿现在又当如何?"

  这问的自然是苏轼,只见苏轼立即笑起来。

  "该如何,自当如何!"

  他毫不迟疑,也没有半分犹豫。就是该如何,就当如何,无愧于心是也。

  "哈哈,好!"

  苏洵也瞬间笑起来,随即重重拍了一下苏轼的肩膀。“尽管人生艰难,但也更当恪守己心才是。”“父亲教诲的是,儿子谨记。”

  苏轼与苏辙共同说道。

  这个时代在变好,而不管如何变,其心是总不会变的。

  【苏轼的这种情况,和当时的李商隐陷入了一样的窘境,甚至可以说是更难的境况,而且他还陷入了党争之中,于是苏轼又萌生了退意,再次想要外调出去,于是他又来到了杭州。】

  【当时杭州淤泥堆积,苏轼为此招募人手和资金,在此筑起了一道堤坝,这就是西湖现在有名的“苏堤”,属于西湖十景之一,而除了苏堤之外,西湖的三潭印月也是苏轼安排人建造的,大家有机会都可以去看看哦。】

  【不过毕竟距离当时太过久远,所以我们现在的苏堤和三潭印月早被多次修补过,还是有些不同的地方的。】

  【但总体而言,苏轼这一次到杭州,也是做了不少实事,只是他在杭州的日子没过几年,宋哲宗亲政之后,又开始想要实施新政,而苏轼在宋哲宗眼里,是属于反对那一派的,于是在这一时期,苏轼便迎来了“三连贬”。】

  【而且一次比一次远,先是被贬到了英州,接着又被贬到了惠州,最后又被贬到了琼州,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海南岛。】

  【去海南的时候,这一年苏轼已经62岁,他的弟弟苏辙也一路同行,只不过一个去海南,一个去雷州,而这一分别,再见就不知是什么时候了,或许此生都无法再相见,而且在送别苏轼的前一晚,咳咳……苏轼的痔疮

  复发……】

  【悲惨加悲惨,他弟弟苏辙就给苏轼念了一首陶渊明的《止酒》,借此劝苏轼赶快戒酒。】【不过虽然分别中透着一点“无厘头”,但两人这一分别,确实是永别了。】

  【因为尽管苏轼在海南待了几年,宋哲宗去世,于是他申请去常州养老,可在北归途中就生了病,最终到常州后就也离开了人世,而苏辙为兄长作了墓志铭,随后逐渐淡出政坛,也隐居了起来。】

  “哥哥

  “弟弟——”

  兄弟两个执手相看泪眼,又是不禁一阵唏嘘。

  苏轼没想到自己一生竟是这样的,竟然去过那么多的地方。

  而励精图治想要实施新政的两位皇帝……哎,想到天幕曾经说过的历史,就不得不道一声可惜。不过他这仕途也是真的好跌宕起伏,叫苏轼心绪实在是有些难以平静。但好在有他的弟弟在,有此弟,此生无憾矣。又在一旁看着的苏洵:"……"算了,他也是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纵观苏轼这一生,其实很多人提到苏轼,大概都会把他归类为“豪放派词人”这一流派,但其实苏轼的作词风格除了豪放之外,也还有婉约和旷达这两种,而且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又说了——“东坡之旷在于神”。】

  【所以用旷达一词来形容苏轼总体的词作风格,其实是更合适的。】

  【而苏轼之于宋词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他不仅在风格上,在内容上也扩展了宋词的边界,使得宋词发展更多样起来。】

  【不过在苏轼之后,北宋的词作发展,也就告一段落了。】

  【那接下来的南宋词人,我们重点说两位流派代表人物,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而这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可还是苏轼的徒孙,并且曾这样评价苏轼,说他的词是“不协音律,句读不葺之诗。”】

  【就是说苏轼的词根本不算词,其实就是句子长短不一的诗,并且以诗为词,没有音乐性,太拗口,唱不出来。】

  “嗯?”

  苏轼一听就眉梢跳了跳,他未来的徒孙?

  倒真是会说,哈哈。

  这不由得让苏轼立即就起了兴趣,也不知这徒孙是哪位……

  【不过在说起这位词人之前,其实关于宋词的发展,还有一位词人也起

  到了不小的作用,虽然听过他名字的人很少,但王国维又评价了,这位词人可是有着“词中老杜”之称,也就是和杜甫作比,是词的集大成者。】

  【而且这位词人的作品,在婉约派之中还长期被尊为“正宗”,除此之外,旧时词论也称他为“词家之冠”。】

  【对于南宋作词的风格技巧,这位词人可谓影响之大,所以在讲两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前,也不得不提一下这位词人,对方也可以说是上承北宋,下接南宋的人物了,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第112章 李清照

  "词中老杜,词的集大成者?这个评价可不低。"

  先有和李白相提并论的苏轼,现在又有一个被誉为“词中老杜”的词人,众唐人心中观感多少有些微妙复杂。

  不过听完这苏轼的诗词文章,现在又来这一位,倒让他们不敢太过于妄言了。只是这“词中老杜”的评价,究竟是从何而来的?所谓词的集大成者,又是从哪里判断的?

  【在主要讲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前,我们现在要说到的这位词人,有可能是词人里面音乐玩得最好的,而先前也讲过,词的出现和发展是从燕乐中演变出来的,所以可以说,词本身就是拿来唱的。】

  【那这位词人,就格外看重词的音律和音韵的和谐。】

  【而他之所以被王国维评价为“词中老杜”,就是因为这位词人用词精工,并且除了善用典故之外,同时还善于铺叙,从而使得词的格律结构很是谨严和精致,而整体又透着精雅和曲丽,除此之外,还有着音律音韵的美感等。】

  【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评价这位词人——”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惟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