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兰竹
秦王的好东西多,他就随便霍霍了。练了许久的手,炒出了不知道是绿茶红茶还是黄茶青茶的茶叶。
应该是绿茶?
管它呢,好喝就成。
荀子抿了一口茶水,眼睛一亮:“很淡雅。”
朱襄笑道:“茶叶中加些晒干的果肉和花瓣,味道又有不同。不过若是荀子,应该更喜爱喝清茶。”
荀子放下茶杯,道:“这杯具也很有意思。”
朱襄得意道:“这是我和相和一起琢磨出来的。待我们改进一下炉灶,还能烧出更细腻的陶具……我和相和将其改名为瓷。”
荀子笑骂道:“你来秦国,就做这些事?”
朱襄道:“瓷比陶更不容易渗水,价格比金属器具更便宜,民间也能用。而且瓷器很漂亮,庶民在家里备上漂亮的陶瓷器具,心情一定会变好。等棉花制作出来,我再琢磨琢磨怎么改进织机,让庶民在冬季也能穿上保暖的衣物……”
朱襄话音未落,一位儒家弟子忍不住道:“朱襄公,你怎么仅操心这等庸俗之事?”
荀子脸色一沉。
朱襄笑道:“大部分人的一生,不过衣食住行,我不操心这些操心什么?藿食者没有余力操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只有肉食者去操心。贤能之士建功立业,最终不也落在让黎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上吗?即便是奋战的将士,开疆是为了更多的田地,戍边是为了黎民不受侵扰,还是落在了这一点。”
蒙武连连点头:“没错。”
荀子冷哼:“不是人人都看得你这样通透。许多人只知道自己要建功立业,但如何建什么功立什么业,他们心中却一无所知,以为自己穿上绫罗绸缎,出有车食有肉,就算功业了。你一个看着天空的人,和在地面上匍匐的人说什么?食不语,忘记了吗?”
“是,荀子。”朱襄赶紧闭嘴。
刚说话的儒家弟子脸色苍白。
嬴小政露出了冷笑的表情。
儒家确有人才,但大部分人只知道夸夸而谈,没有学到荀翁半分本事。
说来,李斯和韩非也是荀翁的弟子?
嬴小政咬着筷子,露出了睿智的表情。
现在荀翁收李斯和韩非为弟子了吗?若没有,他们算不算自己的师弟?
荀翁肯定不会不承认我是他的弟子吧?
“别咬筷子,会长一口乱牙。”朱襄制止嬴小政。
嬴小政瘪嘴:“牙根痒。”
朱襄道:“难道要换牙了?那更不应该咬。我找太医给你配点清凉的药包,你牙痒了就咬一口。”
嬴小政点头。
等他再次回梦境房间的时候,去看看梦境中的自己什么时候换牙,换牙难不难受。
梦境中的自己换牙的时候不会疼得呜呜哭吧?
梦境中的自己在人前总是一副很威严的模样,但嬴小政翻看了许多他的黑历史,什么躲在被窝里柜子里偷偷哭之类,那是常有的事。
虽然随着年龄增长,他不哭了,但也会在私下骂骂咧咧,或者拿着宝剑砍桌子发泄。
我才不会如此幼稚。嬴小政想。
荀子开口后,桌上没有人敢再说话。
虽然饭菜很可口,但儒家弟子们都食不知味。
当他们知道这一桌饭菜都是朱襄亲手烹饪,他们就更食不知味了。
朱襄见他们的神情,叹了口气。
饭后,他重新让人上了茶,趁着荀子去上厕所,对勉强算是他的师弟,但荀子说不算的儒家弟子们道:“孟子的理论与孔子并不完全一致,荀子的理论与其他儒家先贤也不完全一致。你们不仅要读书,也要多思考,从你们亲眼所见出发,去总结你们自己的思想。”
朱襄见他们不理解,继续道:“我知道你们尊重先贤,不愿意怀疑先贤。但先贤提出的理论也会有错误,有不符合百年后世界的时候。如果所有事都是一成不变,如果弟子永远都比师长弱,那学问还能发展吗?”
“你们想想,你们希望自己的弟子永远弱于弟子……把弟子换成子嗣,你们希望自己的子嗣一代比一代弱吗?”
“即便是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要时刻反省自己。你们要效仿先贤,效仿的应该是先贤的品性。”
“你们入秦后一定很疑惑,为何秦国的政令与先贤追寻的理想完全不同,但秦国却比其他国家强大,秦民也比其他民众过得更好。去多看、多问、多想,等你们解决了疑问,就是能独当一面,去建功立业的时候了。”
在座所有儒家弟子,全都比朱襄年龄大。
若年纪太小,没有在家中留下子嗣,他们是不可能在这个危险的乱世出门游学。
但朱襄对待他们就像是大学里对待学生们一样苦口婆心,他们对朱襄也毕恭毕敬,就像面对自己的师长。
即便之前有人出口质问,但他并非怀疑朱襄,而是因为对朱襄太过崇拜,才话不过脑子。
这个时代的儒家弟子与后世已经思想固化的文人不同,他们虽然尊重先贤,却没有丢掉怀疑和上进的精神。
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乱世,儒家弟子能仗剑行走六国,本身就不可能是眼界短浅的迂腐之人。
“谨遵朱襄公教导。”儒家弟子们起身拱手作揖。
朱襄摆了摆手,道:“坐下吧,不必多礼。君上准备建学宫,用纸张誊抄百家书籍。我推举你们入学宫,你们在誊抄百家书籍的时候,正好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我相信荀子会将你们带在身边,你们一定都是可塑之才。”
儒家弟子们没有坐下,再次拱手作揖。
坐在朱襄怀里,双手扶着朱襄的胳膊,就像是坐在现在还不存在的龙椅上的嬴小政鼻子喷气。
他感到了十分的自豪。
朱襄见这群人都是明事理,也是愿意接受秦国的人,态度更温和了。
他询问了这些人的名字,可惜没有李斯、韩非和张苍这三个荀子最出名的弟子。
李斯和张苍会成为秦国的官吏,将来肯定会为了荀子而入秦拜师。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不知道还会不会入秦拜入荀子门下了。
朱襄正想着,却不知道韩非已经来到了秦国边境。
但韩非却不是来拜访荀子,而是来拜访长平君。
荀子入秦的事没有多少人知道,韩非自然也不知道。他想要寻找一条能让韩国强大的路,翻遍了百家的理论,也没有寻到自己想要的老师。
他确实对荀子的理论很感兴趣,但荀子此刻还没有展露出自己治国的理念,所以韩非还未想过向荀子拜师。
原本历史中,荀子是在去了楚国当兰陵令的时候,才专心著书立说。这时他的治国的名声才传出来,韩非才来拜师。
而此时荀子治国的理念还只在手稿中,只有朱襄等人看过。
长平君在三晋之地一举成名,韩非早就听闻了长平君的名声。
在朱襄被困邯郸的时候,他也谏言韩王,去求朱襄入韩。
韩国本来就国土狭小,农田的产量也十分低,基本粮食难以自给自足。韩非知道,一个国家的根本就是粮食,除了改革政治制度,让农田增产也是强国中很重要的一点。
如果朱襄去了韩国,不仅能帮助韩国田地增产,还能引来许多敬仰朱襄的人来韩国。这样韩国就有更多的人耕种和打仗,能够有抗击秦国的力量。
韩非花了很长功夫说服韩王,但韩国慢了许多步,白起以邯郸城为交换,将朱襄接走了。
韩王捶胸顿足的同时,又十分窃喜。
他窃喜自己没有去接朱襄入韩,否则白起就要拿他的国都来换朱襄了。
韩非得知韩王居然得意洋洋自夸“英明”时,气得结结巴巴找韩王吵了一架。
这吵架的结果,自然是韩王差点把他放逐。
在提议接朱襄入韩之前,韩非已经连续上书五年,请求韩王驱逐朝堂中不干实事的小人,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韩王一直没理睬他。
这次吵架,韩非确实是忍无可忍了。
但即便韩王讨厌说话结巴还非常话多的韩非,韩非还是希望能让韩国强大起来,免于灭国之灾。
他一直关注着朱襄,在朱襄在秦国做出成就后,他就萌生了入秦向朱襄请教的心思。
他准备了许久,将自己的思想写在书简上,然后带着三两老仆,坐着残破的马车,满心忐忑地入秦了。
第60章 野菜汁凉面
荀子进入咸阳后,秦王没有亲自相迎。
他甚至晾了荀子好几天,一点都不符合他给自己打造的求贤若渴的形象。
朱襄觉得,无论是哪个秦王估计都对儒家有些“偏见”。
秦国从还在与戎狄抢地盘的时候,到如今成为了战国最强大的国家,一直走在儒家理论的对立面上。“儒不入秦”的潜规则,更是让秦王咬牙切齿。
我可以不用你,但你嫌弃我,那就该被砍头了。
上次荀子入秦,秦王就密切关注。否则荀子也不会被范雎接待。
若不是荀子对范雎夸了秦国,即便荀子是朱襄的老师,秦王也懒得理睬。
过了几日,秦王吃着宫中膳夫做的菜,又看着蒙武送来的朱襄家的最新情况,他馋了。
虽然膳夫已经把朱襄给的食谱研究得七七八八,但无奈朱襄自己做菜不用食谱,偶尔心念一动,就随手把应季的食材丢进锅里,做出从未见过的美味。秦王还是很馋朱襄做的菜。
宫里的膳夫可不敢拿秦王试菜。
其实朱襄随便挑选的食材做的菜不一定有宫中膳夫做的美味,但足够新鲜有趣,哪怕不符合秦王胃口,秦王都能多下一碗饭。
特别是看见对各种口味菜肴来者不拒的嬴小政,抱着专属小碗毫无礼仪地吨吨吨干饭时,秦王总忍不住胃口大开。
“去朱襄家。”最终,秦王还是决定原谅儒家,给荀子一个向他尽忠的机会。
已经不常和秦王开玩笑的范雎捶了一下腿,难得又与秦王开起了玩笑:“君上,若你再不去,我就要自己去了。还是和政儿同桌吃饭,饭更香啊。”
秦王想起嬴小政鼓鼓的腮帮子,干咳一声:“朱襄说想让政儿减肥?他究竟在想什么?”
范雎道:“不管他想什么,他肯定是对政儿好。只是减少一些零食,一日三餐没有饿着政儿,政儿自己也同意了。”
“政儿就是太懂事。”秦王背着手道,“作为未来的秦王,不需要如此懂事。”
范雎无语。本来饭前吃太多小点心就不好,君上在说什么奇怪的话?这和未来的秦王有什么关系?
秦王随口念叨了几句,兴致勃勃登上马车去朱襄家接受荀子的效忠。
荀子当然是不可能跪在秦王面前对秦王效忠的。他瞥了一眼老秦王,礼仪倒是做足了,但表情显然不是很客气。
秦王倨傲道:“荀卿在咸阳待了几日,对我大秦可有什么看法?”
荀子道:“朱襄的手艺又进步了。”
秦王:“……”
上一篇:为了和魔尊离婚
下一篇:重生后偏执女主想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