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20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种田文 系统 爽文 穿越重生

  秦王将嬴小政放下,拍拍嬴小政的肩膀,让嬴小政站到太子柱身旁:“看好孩子。”

  太子柱美滋滋地牵起嬴小政的手。

  看到没,我孙儿多厉害?哈哈哈哈哈哈哈。

  蒙骜小声对蒙武道:“公子政这话难道是长平君教的?”

  蒙武小声道:“肯定不是朱襄教的。阿父,你没来朱襄家住过,不知道政儿有多聪明。有时候我与政儿聊天,感觉他已经成年似的。”

  他顿了顿,补充道:“背着朱襄的时候,他像已经成年似的。”

  蒙骜好奇:“那当着长平君的面呢?”

  蒙武学着朱襄的话道:“舅父,饿哦,困困,抱抱。”

  嬴小政猛地转过头,用鹰一般的眸子看向蒙武。

  蒙武立刻闭上嘴。

  嬴小政给了蒙武一个警告的眼神才将头转回来。

  为什么嬴小政能听见蒙武的话,而他这么矮还能瞪到蒙武?当然是因为蒙骜蒙武父子就站在太子柱身后保护秦王和太子。

  嬴小政眉头紧锁。

  梦境中的蒙武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接触不多,对蒙恬和蒙毅更熟悉。

  蒙恬蒙毅都是处事很周全的人,他十分信任看重。想象中,蒙武应该也是一个成熟稳重的人。

  但他自己接触到的蒙武,是不是有点舅父所说的“脱线”?

  他还以为只有蒙武一个人如此,怎么蒙骜也如此?这是父子相传吗?

  难道蒙恬和蒙毅也有他所不知道的一面?

  嬴小政知道秦王正在考察蒙恬和蒙毅,考察后会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伴读。

  不知道这个时代的蒙恬和蒙毅是什么模样,嬴小政有些期待。

  朱襄和蔺贽洗完澡换完衣服后,为了展现出礼数,将湿了的头发也束了起来。

  荀子已经知道了朱襄和蔺贽在棉田里闹出的动静,很想给他们两人几戒尺。

  现在知道礼数了?之前你们在棉田里打泥巴仗的时候怎么不知道?

  看着荀子难看的脸色,朱襄和蔺贽拔腿就跑,就像是两个偷了东西被主人家发现了的贼。

  荀子本想训斥两人几句,见两人逃跑速度如此快,气得不断拄着拐杖砸地。

  想了想,荀子还是气不过,把拐杖横起来拗断了。

  韩非肩膀一抖一缩,抑制不住地瑟瑟发抖。

  每次看到荀子生气,他都吓得不行。

  他觉得自己成不了继荀子后的儒家传人,除了自己更心向法家,武力值也是一个大问题。

  他肯定做不到在荀子这高龄,还能气得拗断拐杖泄愤的事。

  “你要去看看棉田吗?”荀子稍稍气顺,丢掉断掉的拐杖问道。

  韩非沮丧地摇头。

  荀子没有问韩非沮丧的原因。他道:“那就回去看书。”

  韩非:“是。”

  进书房前,他往棉田方向看了一眼,眼神落寞极了。

  秦王带着太子和卿大夫亲自来棉田巡视,韩王能做到吗?

  历代韩王没有一个会做到。

  古代贤王中有亲自耕织的记载,他以为这些事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可能出现。

  但古代贤王的行为在这个时代也出现了,却出现在六国都抨击为虎狼之君的人身上。

  什么是虎狼之君?什么是仁君?

  韩非看不进去书,起身走到荀子面前,恭敬询问:“荀子,什么、什么是仁?朱襄公肯、肯定是仁,那、秦王……”

  他问完后,自己先苦笑:“秦王、秦王肯定不是。”

  “如果他能做到体恤平民,那无论他私德再怎么恶劣,也是仁君。”荀子手中拿着的仍旧是竹简。

  虽然咸阳学宫的弟子们正在将竹简上的书籍抄写到纸张上,荀子仍旧喜欢手握竹简。

  韩非问道:“这、这样也是?这是荀子、荀子的仁?”

  荀子道:“不仅仅是我的仁,更是先师孔子的仁。”

  荀子眼睛看着竹简,头也不抬道:“别去学什么子夏孟子,他们是一群只会空谈道德,沽名钓誉的贱儒。他们扭曲了先师孔子的想法,是儒家的罪人。”

  听荀子例行骂儒家其他人,韩非肩膀又抖了一下。

  拜师荀子最可怕的事就是听荀子骂先贤。哪怕他自诩不尊先贤的道理,但也没说不尊先贤本人啊。

  但荀子……呵,贱儒。

  现在还尊重先师先人的韩非,不知道自己未来会继承荀子的毒舌,写了一篇和荀子差不多的骂人文,把非自己的学派都骂了个遍。

  不过韩非还是没有荀子狠,只骂墨、儒、侠等大群体,对事不对人。而荀子是直接指名道姓。

  例行骂完贱儒之后,荀子终于放下了竹简,说起了“仁”。

  孔子表面上是周礼的维护者,实际上做的事全是挖周礼墙角。

  比如周礼要求只有贵族能读书识字,孔子首开私学,别说底层士子,连当时连平民都算不上的“野人”都能入学。

  孔子心中对人的最高评价是“仁”,但他曾经评价过当时品格几乎完美无缺的士大夫陈文子,都说不算“仁”。

  孔子骂了很多次管仲,无论是思想理念还是私德,都对管仲颇有微词。

  但管仲却是孔子难得夸赞为“仁”的人。

  管仲让齐国安居乐业,让齐国不需要兵锋就能争霸,孔子大赞“如其仁、如其仁!”,一次不够还说了两次。

  所以在孔子心中,“仁”非私德,而是能辅佐国君让国民安居乐业,即使不动兵锋去掠夺他人也能富国强民,这才孔子心中最高尚的人。

  “所以如果秦王能在朱襄的辅佐下,将暴虐秦军变成了拯救天下的义兵,那秦王为何不能称‘仁君’?”荀子反问道。

  韩非沉默。

  荀子道:“你要去棉田看看吗?”

  韩非道:“不去。”

  荀子叹了口气,道:“那你要继续看书吗?”

  韩非悲伤道:“看、看不进去。”

  荀子拿起书简,道:“你什么时候想去棉田,我带你去。”

  韩非默默地缩着肩膀,就像是想要蜷缩起来似的。

  荀子瞥了韩非一眼,在心里叹气。

  韩非什么时候能随时随地挺直脊梁和肩膀,他就出师了。

  不过对韩非而言,只要他心中还有韩王室,无法抛弃自己韩国公子的身份,就很难吧。

  唉,韩国宗室中重视韩国的就只有一个不受重视的旁系公子,这样的韩国,怎么会不灭亡?

第65章 彩头饺子宴

  韩非最终还是没去觐见秦王。

  他在书房中枯坐,没有看书,只是呆呆地看着桌面的盆栽。

  朱襄抽取的香料都没有特意公开,只是自己在庭院或者花盆中种植,如果有亲朋好友喜欢,就送一些给他们。

  这个时代最缺的是粮食,朱襄担心自己推广了香料等只供贵族享受的农作物,以一些贵族的性格,可能会像赵国在冬季推广土豆一样,又多一些加重农人负担的苛政。

  即便秦国律令严苛,不会出现这种事,但其他六国会。

  秦王知道了朱襄的想法后,什么都没说,假装不知道。

  反正朱襄有什么好东西,第一时间就会通知他,那么其他贵族享受不到,与他何干?

  韩非面前的盆栽就是一株芝麻。

  他看似什么都没想,心中一直重复着朱襄的感慨。

  “其他国家如果得知了这些能让食物美味程度大幅度提高的农作物,农人就遭殃了。六国虽然名义上已经推行自耕农,但一些贵族仍旧将他们当做农奴。”

  “……哪怕搞点封建也不错啊。”

  韩非一直想问,什么是“封建”,朱襄笑而不语,只老气横秋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他明白了,这又是只属于朱襄本人,无法传授给弟子的知识。

  荀子一边看书,一边用眼角余晖瞥着韩非。

  他想起朱襄说韩非委屈的时候就像是淋了雨的小狗狗,然后政儿就学朱襄的话“舅父,叠字恶心”。

  朱襄虽然大多时候比喻很奇怪,这次倒是没说错。

  韩非在书房枯坐的时候,朱襄也在说起韩非。

  朱襄虽然只是农学教授,不是机械专家,但农村常用的机械他还是略知一二。

  虽然他不知道具体构造,但只要描绘出大概效果和运用原理,以墨家和农家集思广益,也能将农具做出来。

  朱襄在赵国就做出了曲辕犁和现代风格的宽面锄头,可惜没能推广。

  七国逐鹿中原,即使战国时冶铁工艺已经很发达,但除秦国外的六国都更倾向于将铁用来打造兵器。

  后世也曾出土了六国的铁制农具,但以朱襄在赵国的观察,基本只有实力强劲的贵族私田上能用上铁制农具,且还要一个体恤庶人、有远见的贵族。

  这除了大部分国君不重视农耕技术迭代之外,六国国君对国家掌控力不如秦国,大型铁矿基本在私人手中也是重要的原因。

  秦国将大部分国内铁矿都收为官用,下令研发农具,有能提高农田产量的技术出现能得爵,因此秦国铁制农具较为普遍。

  再加上秦国官府饲养耕牛出租给农人,牛耕在秦国也非常普遍。牛耕和铁制农具,是六国有识之士惧怕秦国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为了和魔尊离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