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42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种田文 系统 爽文 穿越重生

  秦军打下野王上党等地之后,当地民众还未有自己已经是秦国人的意识。秦国也还未在当地征兵征粮。

  范雎和安国君皆从坐垫上爬到秦王面前。

  “君上,阵前危险,三思啊!”

  “父王,你的贵体比什么都重要!儿子虽不才,愿意替父王去野王征兵!”

  老秦王看着自己最信任的臣子,和自己不怎么满意的太子,道:“不,只能寡人去。寡人意已决,咸阳就交给你们了。”

  他起身,拂袖,迈步。

  黑色的衣袍在他身后翻腾,就像是滚滚黑浪。

  “备马车!”

  “诺!”

  范雎和安国君爬着转身,抬头看向刚得到前线消息,就立刻要启程前往野王的秦王。

  “君上!等等,我送你!”范雎不顾礼节,撩起衣袍爬起来,朝着秦王追去。

  安国君回过神,跟着爬起来追出门。

  其他重臣也赶紧起身,一同送秦王离开咸阳,亲往前线支援长平之战。

  ……

  平原君和平阳君还在劝说赵王的时候,秦王已经来到了野王。

  当赵王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秦国的援军已经到了长平战场。

  此时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通畅。赵军在长平被围,消息传送十分困难。所以赵王只知道秦国的援军到了,不知道秦国援军的带兵将领居然是秦王本人。更不知道秦国的兵,居然就是从野王上党附近所征调。

  但他也不需要知道这些。他只需要知道秦国的援兵已经到了战场,而他还在犹豫是否派廉颇出兵援救,连调集哪里的兵都没想好就够了。

  赵国现在能调动的兵要么防备匈奴,要么防备燕国。赵王还没考虑明白,调哪边的兵危险程度更小。

  他其实没犹豫多久,连一旬的时间都没有。但秦国动作太快了,快得让人不敢置信。

  赵王十分害怕,秦国能这么快就凑出援兵,莫非秦国之后还能派出兵来?

  他继续打下去的心思渐渐熄灭,考虑与秦国和谈。

  朝中宗室和重臣都十分无语。之前廉颇退守的时候我们想和谈,秦王都只是敷衍我们。现在秦军马上就要获胜了,他们怎么可能同意和谈?我们又有什么筹码比这三四十万的赵军更多,能让秦国和谈!

  赵王茫然:“那怎么办?”

  朱襄家中。

  廉颇就像是一个大号熊孩子,抱着一兜石头,去砸鸡圈里的鸡,把鸡砸得羽毛乱飞。

  “廉颇,你说赵国还有胜算吗?”蔺相如坐在他身后,表情颓败地问道。

  廉颇一边砸鸡,一边道:“怎么胜?现在赵军就像是在一座没有城墙、粮草匮乏的城中,秦国连能围城打援的援兵都凑到了,就算我们终于凑齐援兵,也只是秦军嘴里的肉!”

  “我要是白起,我就围而不打了。”廉颇说着说着,哈哈大笑起来,“还打什么打?直接把赵军饿死多好!哈哈哈哈,还打什么打!已经输了!全输了!”

  廉颇笑着笑着,把怀里的石头狠狠往前一抛,然后呜呜哭了出来。

  “三四十万人啊!三四十万人啊!投降吧,赶紧投降吧,能活几个是几个!”

  “蔺相如,你赶紧去找赵王,让他赶紧投降!”

  “赵括该死,那三四十万人不能死!”

  蔺相如用袖子替蔺相如擦拭眼泪,哽咽道:“恐怕现在还活着的已经没有三四十万了。”

  朱襄依靠在鸡圈的墙上,默默地看着天空,默默思考长平的事。

  史料记载,赵国从廉颇领兵起,共在战场上投入四十五万人。

  据说秦国此战死了二十万。以秦国战力,就算是一换一,赵国也该死二十万。廉颇之前败退,后来赵括军中饿死的、突围而死的人,都不会少。

  后来长平之战古战场考古挖掘的成果也证明,赵国此战降卒估计顶多十几万。

  《史记》记载,“乃挟诈而尽阬杀之”,“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也是说这一场战争,赵国总共死了四十五万。

  后世说活埋,是把“阬杀”当做了“坑杀”。“阬杀”的意思是杀害战俘和平民等无辜,尸体堆积如山的模样。白起没有时间去挖活埋的坑。

  白起斩首无数,唯独对长平所阬杀降卒心生愧疚。因为他是“挟诈”。

  白起本来同意给这些降卒一条生路,欺骗他们放下了武器,然后将他们全杀了。

  有人说,白起这样做是因为要给秦军分功劳。

  其实《商君书》和秦简出土之后,就可以看出秦朝对斩首军功的要求十分严苛。只有有爵位的敌军首级,才能升自己的爵位。

  而且《商君书》言,“士有斩首、捕虏之功”;《战国策》记载去领赏的秦兵,“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些都可以证明,虽没有明言,但战俘也算战功。

  秦国后期开垦和劳役多用战俘,已经明白了劳动力的重要性,将战俘作为军功很正常。

  所以只要秦国想留下战俘,兵卒就有“捕虏之功”。

  朱襄很清楚,秦国此次杀俘最大的原因就是养不起。上党的土地贫瘠,养战俘得不偿失。且上党离赵国很近,赵国战俘吃不饱,就容易逃亡。

  每一个学农的人,都难免熟读饥荒史。

  与大众心中秦国强大,才攻打六国的印象不同。秦国其实是遇到饥荒,就立刻开战。

  秦昭王二十七年地动饥荒,秦王派白起、司马错攻赵楚两国,接连几年打得楚国迁都;秦昭王三十八年上郡大饥,秦攻魏。

  秦始皇灭六国时更明显。秦始皇在位时期连遇五年饥荒。于是这五年,秦始皇就急匆匆把六合扫了。

  战国中期之后,有能力打仗的秦国便是逢灾必战,简直就像是草原上遭遇雪灾的游牧民族似的。

  很多史学家分析,秦始皇在位的时候,秦朝就已经铺垫了灭亡的前奏,就是从这个史实出发的推测。

  秦始皇统一六国转移国内饥荒矛盾,利用战争消减人口、抢夺邻国粮食。但当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经济发达的地区,就算再打仗也没地方可抢时,国内矛盾逐渐堆积,换个不太行的皇帝立刻爆发。

  朱襄从商队和流民口中打听到,这几年秦国虽然没遇上饥荒,收成也不是太好。

  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51年,现在是公元前260年;郑国渠修建于秦始皇时期。这两个能让秦国粮食大增产的水利工程都还没修。此时秦国的粮食产量,可能比连遇五年饥荒的秦始皇好不了太多。

  啊,遇到连年饥荒于是出兵统一六国的我家政儿真是太厉害了!

  朱襄使劲晃了晃脑袋,把脑袋里突然冒出来的神奇念头晃掉。

  他拍了拍自己靠在墙上蹭上灰的衣袍,走向蔺相如和廉颇。

  “蔺翁,秦国养不起几十万战俘,又不可能把战俘送还赵国,那岂不是这一仗白打了?他们肯定会杀俘。”朱襄道,“请蔺翁推举我去见赵王,我想说服赵王献城换战俘。这几十万的赵国人,比几座城池重要多了。我愿意亲往长平,说服白起。”

  说服秦王。

  朱襄在心里想,秦王应该也已经到长平了。

  蔺相如抓住朱襄的衣袖道:“你真的有把握说服白起?”

  朱襄道:“总归要试一试。”

  赵王肯定会同意。

  因为自己一介平民的性命,他不会在意。所以赵王会让自己拿着城池地图去换战俘,让自己留在秦国当人质,等换到战俘后就毁约。

  不过无所谓,朱襄本就不是想用城池换战俘。他只需要赵王同意他带着能维持赵军两个月的粮食前往长平,他说服秦王的成功率就很高。

  当然,他说服秦王释放战俘的筹码,不只是能为秦国提供粮食而已。

  他能帮秦国,比杀了这些俘虏,更加削弱赵国的国力和赵王的威信。

  用自己的命。

  一个已经在赵国平民间积攒了足够多好名声的自己,在救回赵国十几万人后,被赵王所杀。就算民众再愚昧,恐怕也忍不了这个赵王吧?

第24章 白水煮豆饭

  当秦国的援军出现的时候,赵王再没有经验也知道,自己就算现在点兵遣将去救援也晚了。

  这时赵王后悔没听虞信的进言了。如果当时他不是遣人去秦国求和,而是遣人去他国请求一同攻打秦国,何至于落到现在这地步?

  不过赵王虽然后悔,也没有责怪出了馊主意的楼昌。他还赐金给楼昌,让楼昌不要担忧害怕,楼卿的主意本来很好,只是秦人太狡诈不肯讲和,才会如此。

  赵王如此厚待楼昌,是因为楼氏原本是嬴姓赵氏的一支。

  此事要追溯到春秋时“赵氏孤儿”的故事。

  赵婴齐、赵同、赵括(只是和长平带兵打仗的赵括同名,没有血缘关系)是同母兄弟。赵同和赵括与赵婴齐不睦,正好赵婴齐和寡居的侄媳妇庄姬有私情,赵同和赵括就将赵婴齐放逐到齐国。赵婴齐死在了齐国。

  庄姬深恨赵同和赵括,诬告赵同和赵括谋反。正好晋国权臣和赵家有仇怨,晋景公也想削弱赵氏,君臣一拍即合,赵家几乎被灭族。然后晋景公让外甥赵武继承赵氏宗主之位和赵氏的封地,赵武就是“赵氏孤儿”。

  赵氏人脉凋零,赵婴齐在齐国的子嗣便回到了赵国。为了向晋景公表明自己没有和赵武争夺宗主地位之心,赵婴齐一脉改为楼氏。

  三家分晋之后,楼氏自然比赵国其他贵族与赵王更亲近,算是半个宗室。赵王对楼氏一直很亲近。

  不过这亲近也分人。

  楼昌一直站在赵惠文王这一边。即使他没什么才华,赵惠文王给他机会攻打魏国几邑,功劳送到嘴里了都没吃下去,还是廉颇替下他攻下了几邑,但赵惠文王仍旧荣养着他。现在的赵王也非常信赖楼昌。

  楼昌的同族楼缓颇有才华,曾支持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但他是赵武灵王死忠孤臣,赵武灵王被残忍地饿死在沙丘行宫之后,出使秦国的楼缓自然就回不去了。他成了秦国的客卿和相国。

  将赵武灵王饿死的主谋之一,辅佐还年轻的赵惠文王的赵国权臣李兑非常忌惮他。秦昭襄王十一年,由孟尝君主导的齐、韩、魏三国攻秦大胜,破了秦国的函谷关,秦国割地赔金求和。李兑趁此机会派人出使秦国趁火打劫,让秦国罢免了楼缓。

  新仇旧恨加起来,楼缓更加痛恨如今的赵国。

  虽然楼缓不再是秦国的相国,但已经近七十多岁的他,仍旧活跃在收集赵国一手消息的最前线。

  战国各个国家之间并没有后世所想的那样多的隔阂,贵族和平民在各国流动十分频繁。

  七国权力法理上来源于周的分封,几百年前可能还是一家人。所以这时候的贵族出仕,就像是东汉三国一样,同一个家族的人经常分别投靠不同的国君。他们在战场兵锋相见时毫不留情,没打仗的时候却也经常通信交流感情。

  楼缓装作在秦国失意,经常和如今的楼氏宗主楼昌写信吐苦水,表明自己对赵国有多思念,偶尔向楼昌透露一点关于秦国的不痛不痒的消息,博得楼昌信任,然后向楼昌收集赵国的消息。

  楼昌也以为自己在向楼缓收集秦国的消息。楼缓透露些什么,他立刻就会告知赵王。于是赵王愈发信任楼昌。

  虽然楼昌所提议的与秦国和谈一事没成功,但赵王自己一边和谈一边增兵,也没拿出和谈的诚意。所以赵王不仅没有疏远楼昌,还对楼昌有愧疚。

  赵王对自己信任和倚重的人,性格脾气都是相当好的。

  赵王先向楼昌道歉,将没有和秦国好好和谈的过错揽了一点在自己身上,然后询问“秦国通”楼昌,自己是匆忙增兵、向他国求援,还是放弃长平和赵括。

  “秦国通”楼昌劝说道:“秦国援兵已至,就等着围城打援。我们征召兵卒需要时间,要千里迢迢去他国求援更需要时间。这个时间,秦军恐怕已经把赵将军打败了。”

  赵王叹气:“那可如何是好?”

  楼昌道:“现在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减少损失。长平之战后,各国肯定会趁虚而入。君上确实应该征召兵卒,但征召的兵卒应该用来保护邯郸。”

上一篇:为了和魔尊离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