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第一女官 第118章

作者:顾四木 标签: 宫廷侯爵 天作之合 轻松 穿越重生

  听了这话,长孙无忌确实调整了语气,但调整的更生硬了:“陛下一言九鼎,当日与臣和房相道‘若将来再心软欲召东莱郡王回京,你们便上谏阻’。之后还与臣写了亲笔御书为证……”

  说着去摸袖子,万般悔恨没有把皇帝的‘保证书’随身携带。

  很想转身就走:你等着,等我回去拿来。

  皇帝显然也想起了此事,因而目光回避道:“朕从前国事繁忙,总无暇管教孩子们,她又不在了,孩子们才闹成这样。如今政务皆由稚奴料理,朕就想着……”

  声音都渐渐低了。

  长孙无忌见到皇帝这副形容倒是放心了:太好了,陛下露出了被魏征‘谏住’后的‘底气不足’脸。

  于是长孙无忌第一次找到了做魏征的感觉:“陛下!太子年轻,监国不过料理庶政,军国大事还是一应由陛下做主——不日陛下还要起驾去灵州,召见北漠诸部首领。再者,高句丽又派了使臣前来求和,陛下不允。直接下了《绝高句丽朝贡诏》,可见高句丽自是还要打的,再有西突厥……”

  长孙无忌把朝上大事挨个数过去,然后看着皇帝,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皇帝没有得到支持,彻底变得蔫巴巴起来。

  在长孙无忌的注目礼下,只好把碑文拓片叠了起来:“朕知道了,先不提了。”

  长孙无忌从立政殿出来便往东宫去了。

  李治也知他为何而来,起身相迎,听长孙无忌说暂时打消了皇帝的念头,就情真意切道:“多谢舅舅。”

  长孙无忌在来的路上就想着一事,此时就道:“玄奘法师自西域归来,带回许多珍贵的贝叶经文,至今还住在弘福寺。你不如上书圣人,也在京中修一寺,既是怀缅追念先皇后,又可请玄奘法师入内主持寺务,传讲佛法。”

  “也好让天下人看到太子的孝心。”

  李治沉默半晌,忽然抬头苦笑道:“舅舅,母后都成为我们争太子位的……”

  长孙无忌蹙眉打断道:“稚奴,你总在没要紧的事情上计较心乱!”他像从前教律法一样,直接将李治带到桌前,递上一支笔:“写吧。”

  李治抬头看了看他道:“不如等父皇从灵州回来再上书。今日父皇才与舅舅说了此事,我接着就上书也要修建寺庙……”

  长孙无忌想了想:“也好。”

  **

  十月底,太子上书请监‘大慈恩寺’追念生母文德皇后。

  皇帝允准并极赞太子孝心,将此事全权交于太子。

  要建大慈恩寺,如当年凌烟阁之事一般,姜沃接了测算地点以及修缮吉时的公务。

  为此,太子还先给她批了三日的假期:“毕竟是在整个长安城内选一处佳址。不比当年在皇城中起凌烟阁——太史令若是觉得三日不够,再多也是可以的。”

  姜沃愉快奉命出门去了。

  宫门外,早停好了太子为她准备的马车。

  马车旁还站着一人,见她从宫门走出,面上带笑道:“太子殿下安排我来为太史令引路。”

  姜沃只觉赏心悦目:“那就劳烦崔郎了。”

  *

  姜沃前世旅游很少,也听说过西安市的名胜之一:大慈恩寺内大雁塔。

  不过,大慈恩寺建成后数年,才有了大雁塔,这回是根本没有塔的事儿,先要建寺庙。

  崔朝手里拿了一张长安城的坊市图,上面已经勾好了有司普查过的京城中原本各处寺庙旧址,以及能够建造一座大寺庙的空地。

  姜沃颔首:“崔郎有心了,那咱们就对着一个个看过去吧。”

  崔朝伸手叩了叩马车的车壁,马车就缓缓行驶起来。而他则开口道:“我与太史令相熟已久,依旧以‘崔郎’为称,似乎也太生疏了些。”

  姜沃抬头,以目光相询:不叫崔郎,那叫什么?总不能叫‘小朝’吧,不过,崔朝这种性情,倒是真让她想起那个‘小昭’。

  因预备着姜沃要写算定址。马车里早支好了桌子备好了笔墨。

  崔朝就取过来,边写边道:“太史令可称我的‘字’。”

  男子年过二十或是入仕便取字,只是‘字’多半是家族长辈所起,崔朝这……

  崔朝似乎知道她在想什么,接着就道:“不是崔氏给我定的字。是父母生前就想好了,留了书信,让我到二十岁那天再拆。”

  他写好了递给姜沃。

  “我是清晨出生,彼时父亲手边正放着一本《离骚》。便以其中‘朝发轫于苍梧兮’为我取了名字,取朝阳之意。”

  “字也出自这一句。”

  朝发轫于苍梧兮。名朝,字子梧。

  **

  姜沃出门的第一天就选好了大慈恩寺的建址。

  不光崔朝提前做了准备,她也早在心里圈定了七八个备选地,并且规划好了马车路线图。

  于是这一日下晌,姜沃就选定了‘净觉故伽蓝寺’的旧址。

  不过,领导既然给了三天假期,姜沃就准备再出来转悠两日,说来,她这些年过的一直太充实,现在既然有公务之名,又有美人在侧,她就想放开心里的各种事,彻底放纵两天,好好去看一看这个她待了十年的长安城。

  她总觉得崔朝看出了她的想法——因为第二日两人宫门口再见,崔朝没带昨日的‘寺庙旧址图’,而是带了另一份长安图,上面标注了城内城外各种游玩胜地,还有一份专门的东西市的细图,将各种食坊酒肆都写的分明。

  “太史令想先去哪儿呢?”

  姜沃心中感叹:美人难得,善解人意的美人更难得啊。

  *

  她先去看了杨家的宅子,那是媚娘在京中住过几年的地方。

  姜沃也没有递上名刺拜见的意思,只是站在墙外,仰头看着一株高大的黄皮柳,虽是冬日看不到柳枝如绿绦,但也能想象到,春日时,女孩子们折下垂柳嬉戏玩闹,编成小柳枝篮的样子。

  媚娘提到过这是入宫前常跟姊妹们玩的游戏。

  姜沃只看着这株媚娘提过的老柳树,就面露笑意。

  这些年,每年春日,媚娘也都会给她编一个柳枝篮。

  她看了片刻,就转身上了马车。崔朝与杨家许多人是认识的,因此方才就没下车,只在车上守着小火炉。见她回来,递上换过炭的手炉问道:“快到用午膳的时辰了,太史令有什么想吃的吗?”

  姜沃把手放在小火炉上烤火:“有点冷,不如去能饮一杯热酒的酒肆,去去寒气。”

  崔朝点头:“好。有一家酒肆是圣人都夸过的,其中翠涛酒最好,只是翠涛是烈酒……不知太史令的酒量如何。”

  姜沃点头:“挺好。”!

第69章 以身相许

  马车驶过宽阔朱雀大街,来到西市。

  长安城一多半的胡人都集中在西市,能看到各种深目异容的各族人穿行。让姜沃想起李白那句“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只是今日他们去的并不是胡姬酒肆,而是一处长安城老酒家。

  姜沃进门,就见墙面上散落不少各色墨迹的诗句——唐宋许多诗词家都喜欢在酒肆逆旅挥毫泼墨,将大作留在墙上,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就这样传开。

  她驻足,先注意到有两句诗专门用金粉镌刻在了墙上挂着的木匾上。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1]

  兰生、玉薤都是名酒。

  姜沃将这首诗念了两遍,觉得颇为直白,正在想为什么这两句诗单独挂在这里时,就听崔朝在旁轻声道:“这是圣人写的。”

  姜沃闻言立刻用力点头:“果然是笔力雄厚,毫无浮夸之气。”

  崔朝莞尔。

  姜沃则把目光从二凤皇帝的诗上面挪开,继续颇有兴致地看其余的诗句。

  直到看到颇为熟悉的字迹和名字。

  “这是……”

  “是我写的。”身后的声音响起。

  姜沃回头笑道:“卢司马,别来无恙?”

  卢照邻依旧是文质彬彬的模样,与几年前没什么分别。

  他显然也很意外:“我昨日刚到京中,正想明日去太史局拜会。不想竟然在西市遇到太史令。”

  姜沃点头:“奉太子命,在长安城内寻一处起建大慈恩寺的佳址。”

  卢照邻点点头,又与旁边崔朝见礼道:“与崔郎也好久未见了。”

  崔朝还礼:“卢司马。”顿了顿:“要不要一起饮一杯?”

  卢照邻略一犹豫,还是点头道:“好。”

  三人入座,姜沃就先问起孙思邈:“先生也回京了吗?”这几年,孙思邈一年里总有几个月在京中,与太医署一并重修《医典》。也就是去年,皇帝与太子几乎一年都在东征,李勣也不在,许多工作往下推的慢,孙思邈才多出去游历了几个月。

  卢照邻这个邓王府司马,其实这些年跟着邓王的时间少,跟着孙思邈的时间多。

  “先生也回京了。毕竟圣人也从灵州回长安了,先生想着年前要再给圣人请脉换方。”

  孙思邈虽依旧不出仕,但二凤皇帝都让他参与修订《医典》了,他也就投桃报李,算着皇帝回京或是到了要换方子的季节,就回长安来。

  姜沃听闻孙思邈已回来,就又在摸鱼之旅中,加了一个去处。

  小火炉先端上来,但上面放着的不是一壶酒,而是一陶盆滚水。

  接着才端上一壶翠涛酒与数道小菜。

  崔朝就用一枚紫铜夹取过酒盏,先在滚水里将杯盏烫过,对姜沃解释道:“翠涛酒若是直接放在火上热,酒味就变了。若是冬日想吃热酒,就只好用温酒配热杯吃。”

  说着将杯盏放在姜沃面前,给她倒了半盏。只见白瓷杯里酒液浮动,确实带了一点清浅的翠色,怪不得叫翠涛。

  崔朝取第二个酒盏的时候,卢照邻起身:“那我先告辞了。”他露出了一点无可奈何的笑容,对两人直言道:“想要与东宫走近的并不只崔家,我昨日刚回京,就被伯父叫过去叮嘱了许久——故而,我就原打算明日去太史局拜会过,就直接离开长安去邓王处。”

  “今日实无法与两位共饮同游,否则只怕伯父处另有交代。”

  姜沃点头:“时已入冬,卢司马一路保重。”

  卢照邻也道:“京中多风雪,太史令也保重。”

  *

  姜沃面对崔朝关于她酒量的疑问,虽说为了面子,很镇定从容的回了个‘挺好’,实则心里对自己的酒量还是有数的。

  而且她也跟媚娘保证过再也不空腹饮酒。

上一篇:明月别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