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第一女官 第436章

作者:顾四木 标签: 宫廷侯爵 天作之合 轻松 穿越重生

  入学的时候没有公平,到了做官的时候,来问她要科举的公平。

  姜沃并不想纠缠这个问题。

  好在,多年前,她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天。

  也准备好了这一天。

  随着她的话语,许多朝臣都脸色大变——

  姜沃道:“回陛下,二十余年前,臣上奏资考授官事,朝堂之上亦是群情激愤。”

  “彼时簪缨之族、勋贵之臣,对资考授官事多有不满。”

  他们叫嚷着:吏部这是搞一刀切,从此后所有候选官都得‘资考’,尤其是以后可能还要守选数年才能考试授官,太过分死板!

  “诸朝臣当日也是如此质问臣的:若是军情紧急、或是天灾人祸,急等着上任的官员该如何?又或是有经世之才的能人,难道也必须死板的等数年才能授官?”

  朝上一片寂静。

  听姜相继续道:“最后,臣上了一道奏疏,朝堂方安。”

  隔了二十余年,姜沃再次念出了当年她这道奏疏:“若有特情特才,帝授官职。”

  即皇帝看好的候选官,可以不经过吏部。而是通过‘御笔赤牒’直接授官,无需考试,无需守选。

  当年,他们以为她是顶不住压力让步了,连彼时的上峰王老尚书,都为她松口气。

  殊不知,她是为了今时今日。

  女官御笔赤牒’直接授官!

  姜沃回禀完毕,转身面对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诸位朝臣家中多有先帝年间做官的长辈吧,可以回去请教一二。”

  这规矩,还是你们的祖父/亲爹/叔伯等人‘逼迫’她让步的呢。

  诸朝臣:……

  这是什么反向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怎么这么坑后人呢?

  至此,朝臣们连‘规则’上的漏洞都找不到,更无以攻讦姜相。

  而在二十余年后,再次听到这封奏疏的王神玉和裴行俭,心中震动之意,比旁人更甚。

  资考授官事,当年是他们几人一起做的。

  当年姜沃上这一道奏疏,他们也以为是退让。

  难道?

  裴行俭的性格,没有刨根问底。

  但朝会后,王神玉就直接问了:“姜相,难道你从当年递这封奏疏,就在预备今日事?”

  姜沃笑眯眯:“怎么会。”

  怎么会从当年才开始预备,她明明更早就开始了。

  史载:

  【光宅元年,时帝为天后临朝称制,以时任中书令姜相之请奏,‘御笔赤牒’授官。】

  【女官入三省六部九寺为官,自此而起。数年后,蔚然成风】

  *

  不过,王神玉的感慨,并不是因为朝堂大换血。

  这是他预料之中的,而且人事变更,跟他这位中书令关系也不大,不过是多签些公文罢了。

  让他意外并且累到差点崩溃的,是光宅元年的下半年,天后的各种改制。

  “天后诏: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诏,改洛阳皇城紫微宫之名,改为太初宫。”

  “诏,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

  “诏,改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

  “诏,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

  “诏,改百官官服之图制。”

  “诏,改十六府各军伍之旗,从金色。”*

  ……

  凡此种种改制诏书,难以尽数。

  可以说,光宅元年的七月到十一月,天后所有的诏令,就主打一个‘改’字,无事不可改。

  这朝堂,这万物,皆可改!

  姜沃甚至中间还去撩了一次‘虎须’,建议天后可以自己留下‘改之’这个字——比起她来,这个字明显更适合天后嘛!

  *

  一道道诏令下来,王神玉整个人都不好了!

  不,这不是他认识的天后。

  毕竟在王神玉心里,天后都不会改元。然而谁能想到,天后不但改元,还改官职,改署衙,甚至把他的官职名都改了!

  这简直是平等地改每一件事。

  尤其是,因天后诏改之事,桩桩件件都是大事,多需中书令亲拟诏书,而且全都得是大诏。姜沃不得不给好友雪上加霜:“王相也知,我不擅拟辞藻华茂,骈四俪六的大诏。”

  王神玉:……

  因此这一年,王相是从身体(需写大量公文)到精神(天后居然是这种陛下),经受了双重巨大打击。

  不过,‘压死’王相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刘仁轨。

  在光宅元年的中秋,王神玉虽然很忙,但还是准备挤出时间来去乐城郡公府(刘仁轨之府)拜访。

  毕竟,刘仁轨这种性情,致仕应该很难受。

  然而,王相送过去的拜帖,被刘府的管家小心翼翼送了回来:“郡公已然离开长安,云游天下去了。”

  王神玉彻底破防。

  他直接到了姜宅,见了姜沃就道:“你知道吗?刘仁轨去云游去了!”

  王神玉一向风雅,语调也悠然,然而这次罕见用了感叹语气:“刘仁轨啊!那是刘仁轨啊!他都能离开长安游山玩水去了,我却在中书省通宵达旦!”

  没法过了,真的没法过了!

  姜沃递上中秋宫中特制的桂花茶,百般宽慰。

  见王神玉实在破防……姜沃就更不敢告诉他,是她把从前三年巡按使的游记拿给了刘相,并且提供给了刘相许多旅游小贴士,致仕后烦躁无聊的刘相才动了心思。

  就,让这件事随风而去吧。

  **

  光宅元年十月。

  说来,天后既然改洛阳为神都,显然,洛阳从此不再只是长安的陪都。若是天后再如高宗末年一般,长居洛阳,这东都就更要紧了。

  那么,天后下一道旨意,也就顺理成章——

  于洛阳城,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庙,如长安京庙之仪。四时行天子享祀。

  这也算是稳定了这些时日,朝堂从规制到人员一番大改后,许多朝臣不安的心。

  一松一驰,张弛有度。

  然后继续煮青蛙。

  *

  说来,建东都太庙这等事,自然还是礼部牵头,太常寺、工部、太史局等由礼部一总调度。

  事涉高祖、太宗、高宗三庙,实在是从前无有之大事!

  接旨的许尚书:……

  他当真思考了起来:我要不还是致仕吧,总觉得我熬不到拜相,就得过劳死在礼部尚书位置上。

  偏生这时候,一道诏令下来:礼部尚书许圉师,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半步宰相—也可以参知三省事,权职和待遇都与宰辅相同。相当于比起真正的宰位,只少个名头。

  如今几位宰相,比如姜沃,在正式拜相前,都是任过此职的。

  且天后更直接与许圉师说明,此番建东都太庙之事若无差错,明年许圉师可任门下省(现在是鸾台)侍中。

  许圉师:扶我起来,我还能继续奋斗。

  **

  而此番,东都太庙建立之事,已经致仕多年的李淳风,通过徒弟上书给天后,请求为三庙选址并卜算吉期。

  其实原本,李淳风只想上书为太宗的庙卜算的。

  姜沃:……师父,私下可以这么说,但真不能这么干。

  李淳风也明白,只好一并上书。

  而说起东都太庙,师徒二人又不免说起很多年前的一道谶语——

  并不是那句‘日月当空照临下土。’而是李淳风曾经给姜沃看过的另一道谶语“杨花飞,蜀道难,截断竹萧方见日。更无一史乃乎安。”[2]

  姜沃当日一看就知道,这是安史之乱!

  而今日,她不得不跟师父说说她‘梦中之事’。

  说来,武周代唐,但是还在两都保留了高祖、太宗、高宗三庙,四时行天子享祀。

  但,安史之乱后,安禄山先打下东都洛阳,后逼入长安,两京俱陷入敌手。洛阳更是一度变成了叛军的都城。那时,倒还是大唐,但高祖,太宗、高宗的庙都不保。

  其实,姜沃深知,她也好,眼前的师父李淳风,以及会问她大唐社稷的裴行俭,以及许许多多的人……

  他们念着的大唐是太宗皇帝口中的“戎狄稽颡,皆为臣妾”的大唐,是“使兵习斗战,前无横敌,莫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的大唐,是“昭昭有唐,天俾万国”的骄傲与华夏脊梁的大唐![2]

  而不是安史之乱后,皇帝为了夺回长安洛阳两京请回纥出兵,竟与之定下“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的‘大唐’;不是坐视默许回纥入洛阳“恣行残忍,士女惧之”烧杀抢掠的‘大唐’;更不是国都六陷天子九逃,两京数度“百曹荒废,曾无尺椽”的‘大唐’![2]

  是,那时候唐的国号还在,祭祀的依旧是太宗(甚至为了聚拢人心,要更疯狂地祭祀太宗,哪怕东都的太宗之庙都收不回来)。

  可那还是‘大唐’吗?

上一篇:明月别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