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187章

作者:火星少女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穿越重生

  真是担心北宋这些不靠谱的人还能再折腾出什么花样来。前面几代生活在和平盛世的百姓们忍不住唏嘘:

  太惨了!

  北宋的老乡们实在是太惨了!“是啊,还好我们生活在大唐。”

  大唐也可以替换成大汉、大秦。

  虽然现在小老百姓们的日子也不能说有多好,但最起码不用担心上头的人忽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将你旁边的那条大河改个流向啊。

  好不容易安稳了,结果洪灾来了,又安稳了,洪灾又来了。

  好家伙!

  搁这儿玩什么循环呢?宋朝相关的皇帝和官员们,一个个如丧考妣。

  得,这会儿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们干了什么事了,这简直是诛心呐!

  大人!

  文彦博家中本来宴客,仙画一来,他索性往后一倒,昏了过去。

  管家和心腹大惊失色的上来,却发现他的手在袖子中点了几下,立刻就明白过了,自家老爷是装昏呢。

  也是,不然这个场面无法下台。

  总之,闹了一晚后,文彦博决定,还是赶紧辞官吧。朝堂,怕是混不下去了!

  想到这里,这才真正的吐出两口血来。

  …

  【这场旷日持久的闹剧,因为李垂而起。他也被冠上了“文章灭国”的称号。】

  【而且,一灭灭三朝。】

  【接下来的金和元,都在治理黄河以及收拾这片

  烂摊子上花了大量的心血,焦头烂额,不得不大量征调民夫去治河。根据史料推算,金朝征调的民夫基本是当时全国大半的壮年劳力。】

  【元朝同样,民夫们过得太苦了,又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导河形胜书》,堪称“灭国神器”!】

  【李垂其人,恐怖如斯!】

  明朝。

  朱元璋破口大骂: “什么狗屁不通的《导河形胜书》!拿去当草纸朕都嫌他不够格,也就北宋那些雾种们会信!

  朱元璋气啊!

  要不是李垂搞出这么个东西,现在的黄河也不至于变成这个样子。别说金国和元朝在收拾烂摊子,连他大明都还在继续给他收拾烂摊子!每年为了治河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他恨恨道: “要是这李垂在我大明,朕一定会将他的皮给剐了。”

  嘉靖朝。

  黄河边的潘季驯也很气愤。

  只是他骂人显然没有自家先帝陛下来得顺溜,刚想发表点什么感想,就听到仙画中提起了自己的名字-

  【如果明朝的潘季驯活在那个年代,恐怕会痛心疾首的跑出来说: “黄河不是这么治的啊!”】【说到潘季驯,那就要提一下这两千多年来,咱们华夏历史上出的一些治黄专家。】

  【西汉的贾让,有史以来第一位对治理黄河提出了全面方略的人,东汉的王景,治理的黄河坚持了七八百年,一直到北宋。】

  【还有元朝的贾鲁,率17万军民治理黄河水患,他疏通的河流被后世称为“贾鲁河”。】【明朝的潘季驯,清朝的靳辅、陈潢、栗毓美等,都是治河名臣。】【而潘季驯,更是被称为“千古治黄第一人”!】

  从贾让到王景,再到后面提出来的这些历史治黄专家们的画像依次出现在天幕上。然后镜头一转,来到了明朝。

  黄河洪水滔天,已经接连下了好多天的雨,上游的洪水—浪接—浪的往下游涌来。连熟悉水性的本地人都不敢接近岸边。

  但潘季驯却执意要乘船前往河心观测。

  仆从和下面的官员们苦苦劝他: 潘大人,现在浪高风急,您何必急于一时,等洪水过去了再下河也可以啊。

  潘季驯道: “恰恰就是因为现在是洪水,难得遇到的好时候可以近距离

  的观测黄河洪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可是一手的数据!

  最后,头发花白的他愣是下了河,在洪水中镇定的读取着自己要的各项数据。

  【“束水攻沙”就是潘季驯提出来的。】

  【所谓的“束水攻沙”,就是以河治河,加大水流的湍急程度,让黄河水自己将河中的泥沙冲下去。】

  【他认为因为黄河在下游容易发生堵塞,就是因为下游地势平缓,水流缓慢所以泥沙沉积。为此,潘季驯设计了一种河道模型。】

  潘季驯对着自己的助手们展示他所设计的堤坝。首先,我们在河道内里建设一种缕堤,这种堤更低矮,而且形如丝缕。

  这种缕堤像是横过来的非字,它延伸至河道内,收窄了河道,就让水的流速变急,这就是“束水”。

  水流变急了,沙子自然就冲下去了,这就是“攻沙”。

  缕堤低矮,容易溃泄,所以我们在它之外,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再修建一道遥堤。假使发生洪水,可约束洪水使之归槽。

  另外配套的还有在缕堤与遥堤之内的格堤和月堤。

  这些堤坝各有着不同的作用,他们配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功用。【缕堤这个就很科学了,再讲深一点,这其实不就是物理中的流体力学吗?】………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怒气一下子就消散了。

  哎呀,居然是他大明的英才!

  可惜不是自己这一代的。

  没事,不管怎样,都是他大明的,朱元璋喜笑颜开。这种面子上获得的虚荣心,甚至还超过了得到了先进治河之法而生出的喜悦。

  最忙的可能是各朝代的治黄专家们和水利官员们了。

  都在紧锣密鼓的赶紧描摹下潘季驯的堤坝图和方案。

  北宋。

  王安石倏地转身,问身边的儿子,声音都难得急促了几分: “记下了没有?”

  小王连连点头,手都没停,头也没抬: “记下了,父亲。”

  他虽然犟,但是连仙画都认证过的方法,他肯定得听啊!嘉靖朝,黄河边。

  潘季驯的助手兴奋不已: “大人,这说的真的是您!”

  潘季驯也兴奋不已,和助手两眼相对,泪水涟涟: “这说明咱们研究出来的束水攻沙之术的确是有用的!

  这给他们节省了很多验证的过程。

  只要取得一些河道资料,基本就可以开工了。助手一愣,心生佩服也生出几分惭愧。

  他想的是大人可以青史留名,但大人心心念念想的却是这法子的确有用。或许,这就是大人能够做到青史留名的原因吧。

  【而且潘季驯还很重视堤坝的质量,主张合流但是又不反对有计划的进行分洪,治理的节奏掌握

  得非常好。】

  黄河的堤坝如火如荼的举行,潘季驯一向亲力亲为。他时常在各个工事之间巡视。

  这个沙不行,一定要实堤!他会亲自查看筑堤所用的沙石是否合格。铁面无私。

  四次治河之后,他将黄河下游三个省的堤坝全部连了起来,总算是结束了黄河忽东忽西,河道不定的局面。

  【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也被后世奉为治河的金科玉律。】

  【不过,限于条件,他当时只治理了下游一带,对于泥沙来源的黄土高坡的中游却没顾得上,因此并没有彻底解决黄河的问题。】

  【1981年的时候,开封市龙亭东湖打算在湖中间修建一座亭子,就开始抽水清淤,结果发现了湖底明朝周王府的遗址,然后考古队员们肯定得来挖掘呀,结果挖啊挖,发现深处还叠着一座北宋皇宫的遗址。】

  【又挖呀挖,发现地下三到十二米的地方,还城摞城一样的埋着六座城,分别是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

  【可想而知,黄河溃堤的威力都多大,治黄专家们的压力有多大!】

  不同朝代的开封城的居民几乎都惊得跳了起来。实际的跳了起来。

  有胆子小的甚至爬到了椅子上,惊惧不已的看着地面: 妈呀,所以咱们脚下还有一座城?不,家人幽幽的道, 是两座城。不……

  不会闹鬼吧?有人牙齿都开始打冷战了。

  “瞎,仙画都说了,这世界上没有鬼。”

  更有胆子大的,独辟蹊径: “那咱们是不是可以挖到地底下那座城去?说不定还能挖出一些珍宝。

  一整座城呢!

  北宋,东京城。

  “我们还是跟着迁都去洛阳吧。”原本还在摇摆不定的人瞬间下定了主意。这也太吓人了,开封这千年来就是被淹的命运啊!就算是现在历史可能改变,但也挺可怕的。

  一时间,愿意随着赵匡胤迁都的东京城居民人数大增!

  【要真正的彻底解决,或者说基本上彻底解决黄河灾患,那已经是咱们现在的事儿了!】

  【咱们采取的是综合治理。】

  【首先,灾患的根本其实就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那么,就先整治黄土高原。开展了许多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梯田,以及固沟保塬等工程。】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后,如今的黄土高原已经旧貌换新颜。很多地方都变得郁郁葱葱,植被覆盖率甚至达到了70%!】

  【有了植被的固定作用,黄土高坡表层的水土变得不再那么容易流失。仅庆阳市一个地区,黄河的年入流沙量就减少了7200万吨!】

  如沟壑一般总是带着某种让人觉得心酸的沉重气息的黄土高原,如今变了颜色。

  从空中看过去,它竟然是绿的。

  绿色的草、绿色的树,还有绿色的梯田。

  前后的卫星遥感图片对比更加明显,前一张是灰扑扑的黄,后一张就是充满了活力的绿。农民们接受采访的时候,脸上如黄土高坡一般的沟壑似乎也变得舒展了起来:

  这几年好啊,玉米都丰收了,我们家的梯田今年收成也不错。“气候都变得舒服了,而且风沙也没那么大了。”

  一场暴雨不期而至。

  但这次,它再也带不走已经被植物的根系紧紧纠缠固定住的泥沙。

  【另外,我们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许多座的水库,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主动控制洪水和泥沙的节奏,调节黄河的径流。】

  【龙羊峡、小浪底、三门峡……这些都是黄河重要的水库。】

  【汛期的时候,这些大容量的水库将洪水积蓄起来,减少下游的洪峰水量,等到了干枯季节的时候,再放水,缓解下游旱情。】

  【而且,黄河上的水库基本上都备有排沙孔道。】

上一篇:曹操是我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