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51章

作者:火星少女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穿越重生

  赵匡胤看着自己眼前的这碗白米饭,忽然觉得不那么香了。

  为什么

  仙画上的那碗白米饭如此诱人?!

  可恶!

  各朝代的百姓们原本是用过了晚饭的,但现在都默默的吞着口水。

  后世的这些食物看着也太好吃了!想吃!

  北方的游侠们正在豪饮,看到天幕后立刻有人收拾行李

  “我决定往南方去了!诸君谁愿一起?”

  刚当上母亲的年轻女性正愁着自己的奶水越来越少,看着嗷嗷大哭的宝宝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时候她看到了米糊。

  “姆妈,姆妈!我们也去可以买点米来磨米糊!”

  贫困的农人正在想要去市场上卖点什么东西来补贴家用,被仙画上的米粉和面条启发。

  “我们或许也可以试试做这个!”

  不仅仅是平民向往,就连身在皇宫之中的帝王和权贵们也都欣羡不已。

  这后世的大米竟然可以玩出这么多种不同的花样,看上去比宫中的御膳房和家中的主厨做得还要好!

  赢政、刘彻和李世民都明白过来,为什么水稻取代了粟米成为了主粮。

  唐人还好,料理手法相对丰富一点,大秦人却吃得十分简单,将麦子和粟放在陶罐中简单的煮一煮,煮成麦饭和粟米饭就是一顿。

  如果一种粮食既高产又好吃,那肯定会受到全天下的欢迎!

  观看着仙画的士卿们都打算等回家后立刻让家里的厨子研究一下怎么用稻米做出仙画上的这些食物来。

  饿了!想吃!

  他们在心中默默的把对水稻的重视往上提了提。

  【我们之前讲过,建国时期的时候,水稻的亩产是300多斤,比明清的鼎盛时期还要低。而在清末和民国的时候,因为战乱,这个产量还要更低,大概也就两百斤出头,完全养不活当时那么多的人口。当时我们国家有很多有识之士都出国留学,接触了到了现代农业科学,他们回国之后,就想要培育出产量更高的水稻品种,解决当时的粮食危机。】

  【丁颖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目光注视的领域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杂交水稻!】

  【他也是我国第一个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的人。】

  一所中学的毕业典礼上。

  台下的青年学生们都在讨论着要报考什

  么样的专业,有的觉得文科好,有的觉得工科好,有的觉得商科好。

  这几个学科读出来,都是不愁前途的。

  年轻的丁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上台,目光坚定:

  “诸君,当今之血性青年,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我决意报考农科!”④

  台下一片哗然。

  汇胜之、贾思勰、王祯、宋应星、徐光启这些古代的农学家看了后又是唏嘘又是赞赏。

  不冲着高官厚禄而去,而是坚定的选择了注定要和黄土打交道的农科。

  如此年轻就能想清楚自己的志向。

  此子果然不凡!

  【丁颖教授出生于1888年,当时还是清朝光绪时期,也就是说他的整个研究时期其实正逢民国战乱,环境十分的恶劣。当时的政府鼠目寸光,也不可能出钱来让他踏踏实实的搞科研。哦,不对,他们还是给了钱的,给了260元呢!真是一笔'巨款'!打发叫花子呢!】

  已经从日本学成归来,三十多岁的丁颖在官邸门口拦住一位官员,言辞恳切:

  “甘委员长,我之前向您提交了《改良广东稻作计划书》,不知道您有没有抽时间看过?”

  甘委员长步履匆匆,敷衍的道:“看过了,写得很好。”

  丁颖顿了一下,又跟了上去: 如今我们的水稻产量太低,以至于竟然要进口别的国家的水稻。您只需要将洋米进口税拨出1%给到我作为科研经费,我保证一定会研发出更高产量的水稻,以后再也不用进口!

  目前市政府正在研究,你在家等消息吧。甘委员长登上小汽车,扬长而去。

  丁颖站在原地叹了一口气,转身走了。

  【所以,丁教授研究的费用完全是自己出的!为了专心的做科研,他在1927年建立了‘南路稻作育种场’,这也是我国的第一个水稻研究专业机构。为此,他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而且还卖掉了自己的祖产!】

  仙画前的刘彻表示不能理解。

  他用人大胆,而且毫不吝啬。对自己的心腹重臣,对打了胜仗的三军将士,他向来大方得很。

  此时,刘彻看得直摇头,忍不住骂了一句:蠢货!

  怎能如此对待贤能?

  要是这位丁教授在他大汉,他必将其捧为未央宫中的座上宾!

  想要研究水稻?给万金!

  他冷哼一声,心下想,这个朝廷的官员竟然如此短视,估计也命不长久。

  【在1933年,他成功的培育出了第一个杂交水稻的品种,叫‘中山一号’。因为当时他在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所以用自己学校的名字为这个稻种命名。中山——号在两广地区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据说,当时“农人争种中山白”,并且持续了很多年。】

  衣着破旧的农民聚集在稻作育种场的门口,只为了求得传说中能更高产的稻种。

  一传十,十传百。

  到了后来,甚至有农民跋涉几百公里前来求稻种。

  【1936年,他又收获了“千粒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最大的穗上面可以长出一千四百多颗谷粒,非常的惊人!千粒穗的发现也是当时的一个重大突破。他的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得到了推广,成功的增产了最高百分之二十五。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就按照两百斤的25%来算,一亩地可以增加50斤粮食,已经能够多养活不少的人口!在当时的这个年代,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所以当时的两广农民亲切的称呼他为“谷种佬”。】

  【到了这个时候,民国政府还是想起他来了,对丁教授抛出了橄榄枝,两次邀请他去当官,都被丁教授拒绝。】

  之前出现过的甘委员长亲自前来育种场相请。

  丁教授,如今您的稻种可是名震中外呀!您不如来帮我主管这边的农业,您看如何?职位和薪酬绝不会低了给你。”

  丁颖微笑:“甘委员长抬爱,不过丁某人只想待在学校好好教书,恐怕无法前往。还望见谅。”

  赢政面上不由自主的露出微笑,但很快又淡了下来。

  他喜欢这个结局。

  但是他又是帝王,看到此景难免想起了某些自己诚挚邀请却被拒绝的人,因此心中一时不虞。

  不过,对丁教授,他还是佩服的。

  哎,要是天下英才们都怀着一颗报效朝廷的赤诚之心就好了。

  【很多人

  可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爽文的结局,就是往日你对我爱答不理,今日我让你高攀不起。但其实丁教授的格局可并不是停留在争口气和打脸,他在决定任教的时候,就已经给自己立下了三条规矩,一是不涉足官场,二是不累积财产,三是只当好教授。】

  已经决定不再科举的宋应星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但这段时间他却不怎么清闲。不仅朝廷派来了使者邀请他出仕,当地的豪族和官员们也都接连前来拜访,更有无数的请柬纷至沓来。

  不过,宋应星都拒绝了。

  他早就决定,自己要留在家里将那部《天工开物》好好的写出来。

  看了仙画后,他有许多的新的想法想要注入其中。

  此时听到丁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不由得脱口而出: “好!”

  若是他也能像这位丁教授一样,早日的认清楚自己的目标和道路就好了,不至于蹉跎这么多的时光。

  好在,现在也不晚。

  宋应星摊开纸张,他情绪高昂,决定今晚就把想好的篇章全部写出来!

  【他也的确是做到了这三点。】

  【他终身都贡献给了农业界和教育界,建国后成为了华南农学院的首位院长,后来成为了农科院的院长,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农业人才。当时他的女儿报考华南农学院,差两分,他坚决不开后门,不予录取;在他75岁的时候,去田间视察作物生长情况,依然是裤子一挽就下地干活;他去世的时候,身上称得上比较贵重的遗物是别人送的一只怀表。】

  头发花白的老者站在田埂上,不顾周围人的劝阻,执意挽起裤腿下田,认真检查稻穗的情况。

  只是他不时的按压着自己的腹部,此时他已经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镜头一转,老者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对守在病床前的子女和学生说了一句: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懒过。为党、为人民、为祖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出最大而最有效的力量。”⑤

  【丁教授在1964年去世。】

  【他没有看到现在我们国家稻满田,粮满仓的情景,但是由他所开启的杂交水稻的这条路,已经越走越宽,并且涌现出了不少闪耀的身影。】

  镜头转到墙上。

  墙上有一句话, 我不在家,

  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 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⑥

  旁边挂着的画像上,一位其貌不扬的老者正带着和蔼的微笑。

  画像下面写着“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第39章 农业大学之旅(三)

  镜头从这位老者的画像上移开,又转到他旁边另外一位老者的画像上。

  画像下面有一句话: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黄耀祥。”

  【在讲袁老之前,还有一位院士也不应该被人忘记。他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同样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那就是丁颖教授的学生,黄耀祥院士。】

  观看仙画的古人们,尤其是明朝之前的农民们对于育种是没什么概念的。

  但他们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农民。

  他们巴不得仙画能多讲一点,自己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模仿的经验,就像是之前的农具一样。

  也有人在书房里继续摇头晃脑的看着自己手上的书本,不屑的哼了一声。

  “不是已经研究出新的水稻了吗?为什么还要继续研究?沽名钓誉!”

  他自小就读圣贤书,苦读十几年终于考上了童生,然后秀才,却在举人的这一关里蹉跎了好多年,最终只能无奈的回到村里面开了家私塾。

上一篇:曹操是我爹

下一篇:首辅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