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天骄 第217章

作者:金沅宝 标签: 穿越重生

  能活着,谁会愿意去死呢?

第347章 知府不信任他了

  等他们到府衙外面的时候,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这些都是来领取木炭的。

  细布沙子小石子很好找,但是像木炭这种,寻常人家这个时候根本不会有。崔恒让人去专门烧炭的地方买了,另外还预订了不少。除此外他派人去富有人家购买了不少。

  当然,买的时候是没说出木炭的作用的,有些富有人家是不喜欢用去年的旧炭的,所以县太爷派人买,他们就卖了。

  等他们知道木炭可以过滤水后,一个个捶胸顿足。

  夏天的木炭属于紧缺东西,现在又关乎干净水的问题,这价值一下子就提升了好几倍。如果是自己卖,那这价格……

  不能想,一想心里就滴血,身边就在剜肉。

  崔恒不用猜也能想到那些富人气到要吐血的场面,对此他只想仰天大笑。

  如果这炭在富人手里,他们想卖什么价格自己都管不到。但是这炭在衙门手里,要怎么给百姓,那都是他的事情了。

  烧炭的地方衙门都打过招呼了,要先烧够衙门要的,再给商人提供。等衙门的烧够了,烧炭的作坊还能有多少能力去烧给商人?

  而且,衙门供给充足,能够百姓使用,这商人的市场就不大了。难道百姓放着衙门便宜的不要,去买商人贵的?

  没错,这些炭他没打算完全免费。

  第一批衙门会免费提供给百姓,只要拿着户籍去,就能领取相应的量。但是朝廷只会免费这一次,后面再想要木炭的话,就必须要出钱了。当然,这价格不会很贵,可是也不会很便宜,会在大家承受范围。

  这也是为了避免那些人拿着过滤的东西不爱惜,所以浪费水。至于那些真的买不起的,衙门会登记好,会定期免费给一定的量,保证他们的生活用水。

  这些人需要登记,然后衙门会去核实,只要核实是真的,就可以定期免费领取了。

  王二听到衙役们说的这个消息,来到登记的地方,登记上自己的信息后,知道真的可以定期免费领取,他一个大男人,蹲在登记的桌上边上,嚎嚎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有救了,能活了。

  旁边的人原本有人在笑,结果慢慢地哭起来的人越来越多了,有的放声大哭,有的无声落泪。

  那些衙门办事的人看着这些人又哭又笑的样子,一脸动容。他们以前也是为百姓做事,但是从来没有感觉他们做的事情能影响这么多百姓的死活。

  这一次,他们感觉到了自己身上无比沉重的责任。

  那些人发泄完了,开始感谢崔恒,感谢朝廷。

  这时候崔恒站出来:“这些东西虽然是朝廷准备的,但是这个过滤的法子是长安县主想出来的,大家感谢朝廷的时候,也不要忘了长安县主对你们的好。”

  “长安县主!”

  “我还以为长安县主把咱们城里的人忘了,原来没有!”

  之前听到长安县主给那些流民做的事情,他们羡慕不已。但是他们也知道,城外的流民更需要救助,他们没有救助还能活,城外的人若是没有救助,那就跟死没有区别了。

  现在,长安县主也来救他们了。

  他们……能活了!

  ……

  刘家,好几个男人在刘毕的书房。

  “这长安县主到底是谁?”刘毕黑着脸问。

  “对啊,之前在城外那些做的那些事情,余家和其他家族翻身了。现在竟然还整了过滤的东西,听闻余家带着那几家族捐了不少的木炭出来,现在城里的百姓都很记他们的好,我们几个家族的地位一降再降。”熊家家主熊大问。

  “那木炭既然可以过滤脏水,这价值就老高了,若是卖出去,能赚不少钱。这余家说捐就捐了,真是傻的可以。”另外一个钱家家主说。

  “岳父大人,这知府大人是在防备你了吗?收购木炭这么大的事情,竟然一点风声都没露出来。”刘毕问文同知。

  没错,今日府衙很忙很热闹,但是文同知却没有在县衙里,而是来到了刘家。

  听到刘毕的话,文同知脸色不太好。确切地说,他从今天知道这个事情开始,心情就不好。

  这几日衙门收购木炭的事情他是知道的,还问了收购木炭做什么,收购的人不清楚,他去问崔恒,崔恒也只说赈灾用,没说具体的用途。

  如果早知道是拿来过滤河水用,他不说其他的,跟这里的这几家提一提,他们家里的木炭不卖给衙门,这会儿拿出来卖给百姓,也能赚不少钱了。

  这些人每次得了钱,都会拿不少来孝敬自己的。

  不仅如此,崔恒还让另外的人来做这个事情,原本应该负责这些的自己则被架在了一旁。

  这说明什么?

  说明崔恒已经不信任自己了!

  “这个崔知府也奇怪,以前什么都跟同知大人说,这次怎么把大人都丢开了?”钱家家主问。

  钱家家主的话说的也很直白,只差没说崔恒以前好忽悠了。

  “或许是有人跟他提了什么。”文同知沉声道,“最有可能,就是县主府的人。”

  “县主府?难道他们还会让知府大人防着同知大人?”

  “不会吧?为什么?县主府可是从来不跟人结交的。”

  文同知看着还没反应过来的人,心里有些失望。

  刘毕交好的怎么都是些没脑子的?

  “你们想想,城外的布施,县主府是和谁在做?”文同知说。

  几个家主反应过来,城外的布施是余家带着那几家在跟着县主府做,县主府这也是和余家他们一起了啊?!

  “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办?要对付县主府吗?”钱家主问。

  文同知感觉心累,恨不得将他的脑袋撬开看看,他的脑子里是不是都是灌的水,一摇晃还能响叮当那种。

  他忍无可忍,骂道:“县主府现在的声望,你对付她,是想和整个府城百姓对着干吗?

  而且连她人都不知道是谁,你怎么对付?

  你们能不能稍微长长脑子?每天吃的东西不要只长身上的肥肉,也往头上送点东西?”

第348章 景五再来

  几个家主被文同知骂得不敢出声,刘毕看自家老丈人被气得不行,出声道:“爹,县主府如今名声高涨,就算出什么事情,冲着她做的这些,百姓也不会在乎的。”

  文同知看着刘毕,脸色稍微好看点。

  还好自己的女婿还算有点脑子。

  “那你觉得现在应该怎么做?”他问。

  “木炭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再在这里懊悔也没用。”刘毕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挽回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我们又没做什么,需要挽回什么形象?”钱家主说。

  “就是因为我们什么都没做,所以形象才一跌再跌。”刘毕说,“余家和赵家那些家族跟着长安县主救助城外的流民,让他们的名声一涨再涨。他们涨了,我们没动,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跌了。”

  熊大和钱家主这才明白了。

  钱家主试着说道:“我们也在城外施粥去?”

  文同知瞪了钱家主一眼,要不是钱家是最有钱的,每年的孝敬也是最多的,他才不会忍受这么蠢的人跟着自己!

  刘毕看老丈人要被气着了,说道:“长安县主和余家他们已经做了这么久的布施,在城外的流民里声望已经很高了,我们这个时候去,布施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了。我们要做的是在城内。”

  “没错。”文同知点点头,“不过也好在他们实力有限,施舍了城外的那些流民,城里的人便兼顾不到了。”

  熊家主和钱家主这才懂了。

  “长安县主和余家把重心放在城外流民身上,有什么用,等这次灾情过去,那些流民不是返回原籍就是分派到下面的去,肯定是不会留在府城的。那些人做再多,等这些流民散了,走了,也没用了。”

  “就是。就算那些人记着他们的恩情,以后各自散开了,难道还能特地到府城来他们几家店铺买东西?”

  熊家主和钱家主这次分析的不错。就连文同知都是这么觉得的。

  虽然现在看县主府和余家得了名声,可是并没有什么用。等后面旱灾过去,真正购买东西的,还是府城里的人。

  而府城里的人会记得是谁在这个时候救济了他们的。

  熊钱两个家主不算聪明,却胜听话,表示愿意把物资拿出来,由刘家调配。刘毕拿了物资清单立即行动起来,第三天早上施粥的地方就搭起来了。

  城里的百姓这两日觉得生活太有希望了,知府大人教了大家过滤的法子,还免费给了木炭沙子那些,解决了喝水的问题,才过了两日,刘家钱家几大家族就联手搞布施。

  一些平时就靠衙门救济的底层百姓都能吃到一顿清粥。

  虽然这粥很清,可是也能抵一顿饭了,真正底层的百姓原本领朝廷的救助粮只能吃个半饱,吊着不死。有了刘家的救济,他们就可以把早上那顿粮食省下来。

  这种日子里省些口粮出来,后面也是能活命的。

  于是,城里的百姓更加感谢刘家钱家和熊家了。

  贺云熙听说后也不在意。

  “这些人倒是会钻空子。”罗芙说,“现在城里的百姓可感激刘家了。”

  “这不是很正常吗?”贺云熙手里拿着一个番茄在啃,“刘家他们在城里施粥,切实地帮助了城里的百姓,城里的百姓感激他们有什么不对的?”

  “好像是没什么不对的。”罗芙说,“可是他们之前拦着余家,不许他们救济百姓。”

  “之前的事情的确是他们的错,但是也不能抹杀他们现在救济百姓的功劳。一码归一码。”贺云熙说。

  “总有种那些人占了便宜的感觉。”罗芙嘀咕。

  “余家他们的确要吃亏一点,但是这建立在刘家他们能坚持到底的前提下。”

  “夫人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后面不会坚持?”

  “只要余家在外面坚持多久,刘家就会坚持多久。”贺云熙说,“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们的东西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就不一定了。”

  “对哦,刘家钱家熊家根本不愿意救济百姓,才会拦着余家他们也不许做。说明他们三家原本就是抠门的。现在让他们救济百姓,他们肯定很舍不得那些东西。”罗芙推测,“时间一久,他们就会暴露出问题了。”

  贺云熙点点头:“没错。”

  罗芙这下高兴了:“前期让他们好好赚名声,只要能真的帮到百姓,就是好事。等后面他们坚持不下去,之前的好口碑也会被作没的。不过,我倒是希望他们能一直做很好。”

  贺云熙笑笑,她也是这么希望的。

  名声什么的,都比不上性命重要。若是能救了百姓性命,名声被他们赚去了又有何妨。

  她将番茄啃完,突然眼神暗了暗,手里的番茄把脱手而出,朝着房顶飞去。

  扶风嗖的一下跳到贺云熙面前,一起盯着房顶。罗芙这才反应过来,屋顶上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