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第219章

作者:张佳音 标签: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干事点头道:“够资格,你们要报吗?”

  “报!”

  干事又拿给她一张报名表,“填集体就行,把你们公社和大队的名字写上,部门领导会选出名单,到时候通知你们。”

  “好。”

  赵柯按照她说得填好,递还给她,道谢:“要不是你跟我说,我肯定不知道,太谢谢你了。”

  这种名额相当紧缺,一般都不会大张旗鼓地发出去,先到先得,然后等到培训开始,报纸报道一下,才知道有这回事儿,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会知道。

  未免有贿赂的嫌疑,赵柯只能接连口头道谢。

  干事笑道:“赶巧赵同志你们今天来了,晚了报名期就过了。”

  “看来我运气确实好,来得巧,接待我们的同志也热心肠。”

  下午,赵柯和赵瑞去定了黄豆和玉米种子,今天的事儿便暂时了了。

  傍晚,傅杭三人回来。

  傅杭问赵柯:“怎么样?今天顺利吗?”

  赵柯道:“何止是顺利,还有意外收获。”

  林海洋好奇,“什么意外收获?”

  “可以申请水稻试验田,省里提供种子,秋收后交够稻米就行。”赵柯心情很好,“还有,我到农业部听说,国家组织了一个专业的养猪培训,我报了名。”

  “那可太好了!”

  林海洋瞥傅杭一眼,故意说道:“我们也有个好事儿,让傅杭告诉你。”

  赵柯便看向傅杭,“什么好事儿?”

  傅杭道:“今天拖拉机厂收二手拖拉机,有个挺大的旧拖斗,收拾收拾还能用,我跟他们商量,咱们大队便宜些买下来,方便拉东西回去。”

  赵柯高兴,“是得有个拖斗,要是给手扶拖拉机也配个拖斗就好了。”

  他们自个儿开回去,能省票钱和雇车拉种子的钱,成本肯定是买拖斗要高一些,但拖斗留下了,以后还能继续用,就不算亏。

  傅杭点头,“这两天,我多问问,拖拉机厂应该有。”

  赵柯突然笑起来,“咱们真像是乡下来城里打秋风的亲戚。”

  傅杭理所当然:“做买卖,谈生意,之所以‘谈’,就是为了争利,况且我们并没有强买。”

  赵柯挑眉。

  林海洋冲着陈三儿挤眉弄眼,小声儿道:“傅知青现在跟赵主任就是一丘之貉。”

  赵柯和傅杭都听见了,同时看向他。

  林海洋立马改口:“我是说‘志同道合’,咱们都是志同道合。”

  ·

  赵柯到省城的第三天,赵建国调休,带着她去买其他东西。

  她腰上的钱,带的是超过预算的,买拖拉机去了一半儿多,买种子又去了不少,第三天不断重复掏钱的动作,到后来剩的仨瓜俩枣,根本没必要塞回系在腰上的布兜。

  而这点儿钱,买完柴油,再买完猪,分毛不剩。

  真正体验到什么叫花钱如流水。

  赵柯肉疼。

  第四天,赵柯没什么要买的了,上午跑到农学院跟系主任请教了不少种水稻的知识,下午跑到农业部,从那儿挖到足足两大捆资料。

  她离开农业部,又去报社,取到两捆信,顺便借着苏教授副主编的名头,以及她快要散去的热度,开口问能不能给她一些不要的旧报纸旧杂志。

  赵柯头一回当名人,没经验,矜持了一天。

  不过形象这玩意儿,放下就放下了,放下才一身轻松。

  事儿办了就行,一些细枝末节,不重要。

  而报社的工作人员听到她要旧报纸,眼神稍显怪异,“有,是要带回去糊墙吗?”

  “不是,我们大队在给社员扫盲,没钱买书和其他读物,都是我从县革委和公社淘各种报纸文件资料……让他们了解世界。”

  工作人员的眼神一下子变了,敬佩道:“如果旧报纸能帮助扫盲,太有意义了!我跟主任请示一下,带你去库房。”

  “麻烦了。”赵柯开玩笑地自嘲,“这是我个人行为,千万别以为我们大队都这个死德行。”

  工作人员摇头,“不,你是个好干部。”

  赵柯只是笑了笑,没言语。

  不知道工作人员怎么‘宣传’的,等到赵柯离开的时候,划拉了一大堆,涉及政治、民生、科普、文学……多到她一个人搬不了,需要报社的工作人员帮她送上公交车的地步。

  “赵同志,你下车有人接吗?”

  赵柯看了一眼天色,报社到她住的招待所,要将近一个小时的车,傅杭他们该回来了。

  “有。”

  临近下班时间,两站之后,公交车的人便越来越多,乘客们上来都要看一看赵柯和她脚边一摞摞的东西。

  赵柯怕影响其他乘客,靠边儿摞高,用身体扶了一路。

  公交车到站,傅杭果然在站台等她。

  “傅知青,上来帮我搬一下。”赵柯又冲着前面的司机和剩下的几个乘客表示歉意,“我们不会耽误太久。”

  司机摆摆手,“没事儿。”

  傅杭长腿一迈,一次拎捆,赵柯和他两个人来回三次,只几分钟就全都搬下去。

  最后一趟,赵柯跟车上的人道一声谢,匆匆下去。

  招待所离站点还有一段距离,傅杭刀:“我在这儿守着,你先回去,叫林海洋和陈三儿过来拿,你就别多跑一趟了。”

  “一起拿快一些。”

  赵柯拎着两捆信先回招待所。

  过了一会儿,三个人过来,一次性全都抱回招待所。

  赵柯他们到省城的第五天,准备返程。

  傅杭他们三个也都稍微练了一下开拖拉机,陈三儿主要练习开手扶拖拉机。

  陈三儿新手上路,不敢进城,手扶拖拉机只能先停在拖拉机厂。

  赵柯开四轮拖拉机比较顺畅,所以她先带三个男青年去取了工具、报纸之类的东西,送回到手扶拖拉机的拖斗上,然后又去取寄存的种子,汇合后一道返程。

  女司机开拖拉机,尤其,两个年轻男人一左一右坐在她两边儿,走到哪儿都相当拉风,且越远离省城越引人注目。

  这几天过去,路基本干了,但路况太差,坑坑洼洼。

  赵柯开得又莽,人家草原上策马奔腾,她破土道上开个拖拉机奔腾。

  傅杭和林海洋颠得人左摇右晃,上上下下,手死死地握着她的靠背,生怕哪一下子,他们就被甩出去。

  林海洋受不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强烈要求轮换,还不敢说她,只振振有词地表示“要练习”。

  可惜路况改变不了,他开得小心翼翼,时速太慢,照旧颠簸,更折磨人。

  赵柯仍旧开得时间最长。

  他们还没有导航,全靠傅杭拿着公路地图问路指路。

  四个人来回换着开,晚间怕丢东西,都不敢睡实,足足用了五天时间,才到他们县。

  两个拖拉机的拖斗上都满满的,猪没法儿一起买回去了,四个人就没在县里停,继续往公社突突突地开。

  贪黑到公社,干脆就再贪黑回村儿得了。

  “突突突……”

  拖拉机行驶的巨大声响,打破了赵村儿深夜的宁静。

  从村口的二姑赵莲花家、孙大娘家开始,听见动静儿被吵醒的,全都披着衣服出来瞧。

  赵莲花夫妻和孙大娘夫妻站在大门外的道儿上。

  “咋回事儿?”

  “你们也听见声儿了?现在没了。”

  “好像往大队大院儿去了。”

  二姑父刘和平试探地问:“我怎么听着……像是拖拉机声儿呢?”

  一句话,静了一瞬,四个人也不管现在大半夜的,黑漆漆的啥都看不清楚,趿拉着鞋赶紧往大院儿跑。

  孙大爷鞋跑掉了,跑回来勾上脚,继续跑。

  而赵新山和牛江家都在大院儿附近,两家人听到拖拉机声儿,发懵过后,比他们还先到大院儿。

  “大伯,你咋不穿件儿衣服再出来?大晚上的多冷啊,别冻着。”

  “不冷。”赵新山敷衍地答了赵柯一句,扑到小四轮拖拉机上,边摸边惊喜地问,“咋是四轮的呢?不是说要搞回来俩手扶拖拉机吗?”

  赵柯道:“厚着脸皮想法子搞得,傅知青他们三个出了大力,就是比预算多花了一些钱。”

  赵新山问:“种子工具啥的都买了?”

  “买了,猪没买,装不下了。”

  赵新山便道:“该买的都买了,多花点儿钱有啥的。”

  李荷花和曲茜茜婆媳一个提着灯,一个抱着棉衣,跟过来。

  李荷花埋怨他:“冻出个好歹,看你咋办。”说着给他披上棉大衣。

  赵新山心热,根本顾不上开春儿冻骨头的冷,接过煤油灯,细细打量拖拉机,眼神比他刚娶媳妇儿的时候都深情外露。

  牛会计穿得整齐些,看见这俩拖拉机,也是满眼的激动,“这、这……这是咱们大队的拖拉机?”

  赵柯拍拍车头,“如假包换,以后就写咱们赵村儿大队的名字。”

  牛会计问:“你们开回来的?”

  林海洋和陈三儿睁着疲倦的眼,语气掩饰不住的得意,“是我们换着开的!”

  “真好!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