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第381章

作者:张佳音 标签: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庄兰握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震惊他的前往,也担心他的安危。

  可同时,庄兰的心里,又涌起了对英雄的崇拜。

  没有人能对赤城无动于衷。

  赵枫勇敢而无畏。

  无论是对上的军装,军人的责任,还是……对她。

  庄兰和赵枫快要两年没见,可赵枫的成长、赵枫的品性,通过一封封信,清晰地传递到她面前。

  当日渐动容里掺上了崇拜,感情就有了质变。

  庄兰微微咬住下唇,心跳加速,脸颊发烫,睫毛轻颤。

  赵柯家——

  余秀兰看过信,眼眶当即就红了,但她说不出指责的话,嘴唇颤抖,紧闭着眼睛控制爆发的情绪。

  赵柯走过去,搂住她的肩,低声道:“妈,赵枫是个男人,也是个军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他这么有担当,我们该以他为荣。”

  余秀兰坐在凳子上,头靠在她腹部,靠女儿支撑着自己。

  赵柯语气夸张地安慰她:“余秀兰同志,我得赞美你,你是一个英雄母亲,你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养出来的儿女都非常出色。”

  余秀兰推开她,嗔道:“自卖自夸。”

  “不是吗?”

  赵柯用反问表达肯定。

  余秀兰……确实反驳不了。

  赵棉、赵柯、赵枫姐弟三人确实都很出色,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赵家的儿女,都长成了他们这个家庭的梁柱,连最小、最没有正形的赵枫现在也能够独当一面了。

  余秀兰骄傲又心酸,然后又骄傲,她也有本事,否则怎么言传身教。

  ·

  灾区——

  满目疮痍,触目惊心。

  过去一周的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和伤情较轻、自发当志愿者的灾区百姓们昼夜不休,和死神赛跑。

  救援技术不发达,救援人员只能一锹一镐的挖,有的地方工具不能用,就用双手挖。

  大震之后,余震不断,不少救援人员也受伤甚至遇难;酷暑难耐,也增加了救援难度。

  作为临时庇护所的某学校操场——

  床铺都给了伤患,医护人员们满眼血色,神色疲惫,仍然奔走在其中,加紧救治。

  边缘,临时搭起来的一处棚子里,歪歪扭扭地躺了一地人,全都在昏睡。

  他们紧急救援了48个小时,累得实在扛不住,轮换回来休息。

  他们身上的军裤几乎没了原本的颜色,脏污的泥遮着脸,几乎认不出人。

  而赤|裸的上身,仿佛经过一场惨痛的彩绘,灰白色的绷带下,是磕碰的青肿,晒伤后红肿爆皮,肩膀手臂上深深的勒痕……

  他们指甲缝里全都是灰尘,指纹里也藏着深深的泥污,而在这泥污之下,是劈折的指甲,是掌心破烂的水泡,是肿的萝卜一样的手指……

  没有一个人是毫发无伤的。

  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却已经扛起了远超他们年龄厚度的重担,没有一个人在这场战役中退缩。

  来往的人,路过他们,总要心疼不忍地多看几眼,脚步放轻,生怕吵到他们休息。

  赵枫就在其中,可在此时此刻,看不清面庞的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人民子弟兵,他们都是国家的儿子。

  这里每一处,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和悲痛,可同时,因为所有救援人员的坚持和受灾群众的顽强,希望的种子又扎根在这一片断壁残垣之中,破土而出,开出代表新生的花朵。

  救援进行到尾声,死亡人数公布,那是一个极其惨痛的数字,举国默哀。

  灾后一个月,灾区的基础生存工程基本结束,后续重建由其他部门负责,赵枫所在的部队等外省救援部队陆续返回。

  每个参加救援的士兵,救过无数的人,也抬送走过无数的生命,见到过各种惨状,从灾区回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

  部队给他们都放了假,回家休养。

  赵枫时隔两年,踏上了回赵村儿大队的火车。

第203章

  这个年代, 粮食是硬通货。

  北方种植,一年只能种一茬。

  大队分的自留地有限,同一种作物也会有细微的划分,用处有所不同。

  土豆有早土豆晚土豆的区分, 早土豆平时吃, 晚土豆主要留着储存过冬, 入秋才会挖出来。

  赵村儿大队起的基本都是早土豆, 微微泛青的是一部分种得早的晚土豆,正常还得晚半个多月才长到足够的个头。

  而各个公社这时候掰下来的玉米都是鲜玉米, 大家也会吃, 但更多的是留到秋后磨碴子磨玉米面。

  还有白菜、萝卜、豆角, 也都有晚种的品种, 还没成熟,以北方囤货过冬的数量来说,但是都得留着过冬。

  而北方的冬天菜品少,基本只能顿顿白菜土豆茄子豆角, 还有各种春夏秋挖回来的野菜蘑菇之类的。

  野菜蘑菇也捐了。

  所以双山公社的社员们捐完物资之后, 面临的局面是:兜瘪了,仓房空荡了不少,而他们的自留地里还有菜,但要么是小崽儿,要么是储备菜,都不能吃。

  双山公社社员们的财产状况用一句话形容, 就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大家突然又过上了节衣缩食的生活。

  但意外的是, 大伙儿都在穷乐呵, 没人因为手头上暂时的窘迫感到心酸。

  之前的大暴雨, 双山公社损失惨重, 很多社员甚至一贫如洗,几乎要活不下去。

  好的领导会给社员们传递希望。

  而且雨后的蘑菇很多,山林河流有很多馈赠。

  他们那时都挺过来了。

  这一次,双山公社的社员们收获了帮助同胞的满足感,他们还有万亩耕地,有养猪场,有好干部。

  最重要的是,有国家,有底气;有民族,有信仰。

  菜不够,就去山里找,就去河里捞……

  双山公社又涌起了进山挖野菜的热潮,大家伙下工,就结伴搭伙儿进山,近处暂时挖没了,就往远处探索,有时候还会碰到别的大队的人。

  双山公社不断强调公社是一个大集体,不断加强集体之间的互动,集体事业的出现……都使得集体的认同和归属越来越高,各个大队不再像之前那样,壁垒分明,而是越来越融洽。

  体现在挖野菜这件事儿上,以前经常会有争端,别的大队不能到我们大队的林子里挖,那是我们大队的集体财产;现在变成,大家都是一个公社的,我挖了半筐,他就挖了一点点,那得使劲儿笑话他。

  虽然都火药味十足,但怎么不算关系好呢?

  而双山公社还有另一个项目,已经进入试行——大棚盖好了。

  赵村儿大队的建筑队对供暖很有经验,尤其是农村的供暖系统,刘兴学、邓海信还借此机会,跟省城大学的建筑专业学习了一些更专业的知识,建造出来的大棚在全国都能算得上先进。

  尝试烧火供暖那天,段书记、吴主任、赵柯都去了,北方八月底刚开始有秋意,二十多度的天气,火刚烧了十来分钟,热气刚一上来,人就待不住了。

  专家和学生们非常□□,对学术十分严谨,愣是挺着高温在大棚里面记录好每一个位置的温度计的温度变化。

  有两个公社的干事看得龇牙咧嘴。

  “不能中暑吧?”

  “这也太遭罪了。”

  赵柯站在外面,看着他们在大棚里汗流浃背地走动,也是满心敬佩。

  每一种职业都值得尊重,但科研工作者要承前启后,要拨开迷雾,开创从未有过的局面,其中的艰辛,外人只能窥见其中一二分。

  等到人出来,每个人都像是水里捞出来的,头发衣服全都湿透了,神色却很满意。

  翟老师边擦汗边道:“这个大棚建得好,冬天中间区域和边缘的温差应该不会太大,你们公社的建筑队很有前途啊。”

  是赵村儿大队的建筑队盖得!

  赵柯神情骄傲,嘴角抿不住地上扬,“接您吉言。”

  她是一点儿不谦虚,段书记和吴主任失笑。

  不过年轻干部做工作,就得有这种冲劲儿和追求。

  段书记和吴主任看赵柯和翟老师他们专家一样,目光带着期许。

  ·

  灾难的阴影慢慢过去,九月到来,率先撩开了秋日的流金面纱。

  火车站,赵枫刚走下火车,便听到了一个广播,手中的行李瞬间掉落。

  其他乘客也都呆傻了一样看着广播的方向。

  双山公社——

  赵枫沉默地走下客车,沉默地走在公社的道路上,没有任何突兀。

  “赵枫?!你是赵枫吗?!”

  赵枫抬头,见是王老三,微微惊讶,“王三哥?你怎么在这儿?”

  王老三这才大步走过来,激动道:“你咋回来了?!我刚看到你,还有点儿不敢认,你高了,也壮了,看这肌肉……”

  他抬起手,想要拍拍赵枫的手臂,又因为陌生感,收了回来。

  赵枫情绪不高,也不用强颜欢笑,回道:“王三哥,你也变了不少。”

  他们两个对彼此都有新的观感。

  王老三在小组长的位置上,经过了各种各样工作的锻炼,而且当了父亲,气质上更沉稳更可靠。

  赵枫呢,没离开之前,是眼神纯净的大狗狗,现在是凶悍有力量的黑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