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薄命册 第55章

作者:童梦同 标签: 快穿 穿越重生

  “那我还有爹呢!”林安妮就是倔强到底了。

  “爹娘年纪大了,陪不了你一辈子。将来你总有求着你哥哥们的时候。现在,你爹对我好,也疼爱你,还让你上了女学,你私自改名字,他也没骂你,还说等你考了大学,都供着你。你该自足了。”邹姨娘皱起眉头,替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女儿发愁。

  “你这就是奴性!太太欺压你,那是封建压迫,你要反抗啊!你跟爹哭诉啊!或者我们搬出去住!”

  邹姨娘大惊失色,“你这孩子说什么呢?什么封建压迫,你书读多了,读傻了。我们搬出去?住哪儿?太太能同意?别说太太,你爹也不会同意!……别说你爹,我也不愿意。”

  “你还要过着委屈的日子啊!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林安妮推了邹姨娘一下,嫌她不争气。

  邹姨娘也急了,“好,我问你,你不是要搬出去吗?你打算住哪里?房子在哪里?你是买房子还是租房子?钱从哪里来?在外面住,别人就不议论你了?我们从妾室庶女,变成了没名没分的外室!你也成了进不得家门的女儿!你清醒点吧!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情!被撵出去的!”

  林安妮到底年龄小,被娇生惯养长大,没想过这么多具体的事情,她呆呆地看着姨娘,脑袋木了。

  邹姨娘再给她加一把火,“而且,你以为住出去你就逍遥快活了?我告诉你,做梦!若让人家以为我们是被主家打发出来的,无赖、闲汉上门欺负,你又该怎么办?”

  “我……不是有巡警吗?”

  邹姨娘冷笑,“街面上哪有那么多巡警,等警察来了,你说不定已经完了!而且就算你没事,坏名声也出去了,让人家以为你被欺负了,你还能嫁什么样的人家!”

  林安妮本来就生着杂志的闷气,又被自己姨娘说了一顿,就啜泣起来。

  邹姨娘第一回没像以前一样哄她,而且继续劝说,“我往常觉得,因为自己做了妾,委屈了你,所以就总是惯着你。没想到,你现在,跟我当年一样的傻,不懂事理。……不用说别的。我们搬出去住,吃什么?穿什么?少不得要跟这边讨要生活费。到时候是你来讨,还是我来讨。手心向上,跟乞丐似的。而且,到时候,要说亲了,还不是得太太出面……”

  林安妮终于冷静了,说搬出去也是一时冲动,但是她还是嘴硬,“什么说亲,我不用她包办婚姻,我要自由恋爱。”

  邹姨娘也没话说了,“算了,你要自由恋爱也行,可你别像我这样,找上个已婚男人。”

  “我才不找老男人呢!”

  邹姨娘本来想说,已婚男人也不全是老男人,也有风流倜傥少年郎,但是,后来又想,提那些干嘛,没意思。

  ……

  第二天,在教室里,上课前,后面坐着的一个女生拿了《新女性周刊》问林安妮,“这个何书方真不像话,他驳斥你也就算了,还说什么某人不尊重母亲,是家有继母或嫡母,还怀疑你是妾生的庶女……”

  这女生正说着话,同桌捅她,她不解,“怎么了?”同桌小声说,“快上课了,别说话了。”她还不明白,“还没上课呢。先生还没来呢。”

  旁边有人看不下去了,“吴少红,你个傻子,林安妮的亲娘就是妾室,她是庶出你不知道啊!”

  “啊?”吴少红才想起来看林安妮的脸色,果然后者黑脸了,转过头去,再不理她,哪怕她道歉也没用。

  但是班里也有同学看不惯林安妮每天趾高气扬。尤其是在《新女性周刊》连续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后,林安妮在学校有了不少的崇拜者。低年级学生看到她还会议论,“看见没,那个就是在杂志上发了好多文章的林安妮,才女呢。”林安妮自己在学校也是张口闭口进步自由,俨然把自己当成新文化领军人物似的。

  可是现在,林安妮居然被何书方猜出老底,还痛批,班里讨厌她的同学就议论纷纷。她是妾室生的庶女这件事情也被人翻出来传播。

  甚至下课后,有的学生还故意在班里大声念何书方批驳林安妮的文章,气得林安妮捏紧了钢笔。可她又不想跟人家吵起来,这样,事情就更闹大,更传得沸沸扬扬的了。她觉得自己所能做的,就只有更多地投稿,让那个姓何的看看新女性的厉害。

  但是不论她熬多少个晚上,写多少篇文章,《新女性周刊》却再没有发表她的任何东西了。她这几个月,因为跟何书方论战,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也很享受身边人对她的赞扬和追捧。可是突然之间,稿件却不被采用了。这是怎么回事?

  林安妮特地让同学请了半天假,去杂志社问。编辑接待了她,而且耐心地告诉她,“小同学热爱文学,笔耕不辍,这一点在下佩服啊。不过是,最近你跟何书方两位撰稿人经常打擂台,就……哎……就显得气氛有点剑拔弩张,已经有好多读者来信说,还是不要把女性周刊变成政论舞台,我们也要尊重读者啊……对了,每月底的稿费和杂志都收到了吗……”

  林安妮失望地离开杂志社。等她走远了,另外一个编辑凑过来说,“你知道吗?主编的意思,再不用这什么林安妮的稿件了。文笔都不流畅,观点还偏激。根本不像进步女青年,倒像发疯的女青年。看着倒是挺漂亮,脑袋不清醒。”

  “她化妆了。”

  “什么?”

  “我说,你觉得她挺漂亮,是因为她化妆了。”

  “有吗?”

  “化得比较淡,看不大出来。”

  “反正以后也不会再跟她有任何交道了,不过

  ,主编为什么以前用了她的稿子呢?她的稿子一直写得不怎么样啊?”

  “那还不是因为要借着她观点激烈,激发大家讨论嘛。可是上次,何书方,何先生来信,说《新女性周刊》快成战场了,不够和谐,而且读者老看一样风格的文章,会疲劳。总编就深以为有理,就再也不收林安妮的文章了。总编说了,以后这个女学生再投稿,直接退了就行了。读者已经反感这个名字了。”

  “何先生,现在也是小有名气的撰稿人了,我看见他在别的地方也常常投稿呢。而且,他居然文风多变。有时候些侦探故事,有时候写笑话,有时候写议论文,有时候还写幻想小说。”

  “什么?幻想小说?”

  “你看,我早晨刚买的《新生活报》,这上面登出来的,何书方写的,《100年后的我们》。”

  “你拿过来,我看看……快点儿!别小气!”

  一个文书在旁边笑,“100年后的我们?那时候我们在坟墓里。”

  “去,别打岔,给念念,听着题目有点意思。”

  ……

  顾青在《新生活报》发表了一篇短篇幻想小说,《100年后的我们》,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那天的报纸卖得不错。对100年后的幻想,符合了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展望。文章大致是这样的:

  这天,张先生被闹钟吵醒,六点半了,该起床了。张太太在厨房把早饭的材料放在一个小的方形机器里面,插上电源,然后走开去做其他的事了。一分钟后,“叮”的一声,张太太过来,打开机器,把热气腾腾的早餐端出来。

  七点钟的时候,张先生和张太太都出门去上班,他俩工作的地方离得不远。张先生开着小汽车载太太去上班,他边开车边抱怨,“为什么今天要起这么早呢?还想睡会儿懒觉呢。”张太太跟他说,“昨天我们出来晚了,路上全是汽车,堵车太严重,现在很多家庭都买私家车了。哎!你说,政府为什么不把路再修宽些呢?”

  “你朝两边看看。”张先生分析说,“两边几乎全是几十层的高楼,政府要扩宽路面,先要拆楼。拆楼就要向公司和民众支付补偿款,这么多的高楼,拆得起吗?”

  “那倒也是。”

  “而且,咱们这个城市,路面其实算宽的了,双向六车道,可以了。是买汽车的人太多了,谁让现在技术进步,汽车变得便宜了呢?有的车才几万块钱,年轻人工作几年就买得起了。”

  ……

  张先生是一家大型服装公

  司的部门经理,到了公司,张先生来到办公室,打开了一个电子屏幕,发现下属已经把前一天生意上的资料传输过来了。这时,张先生接到了通知,“半个小时后,各部门负责人到会议室开会。”

  会议中,总经理发言:“我们下一步打算大力开拓非洲市场了。毕竟国内市场已经很饱和了,竞争已经太激烈了,不光有很多国产牌子的服装,还有好多洋品牌。欧美市场我们也已经开拓几十年了,由于我们的产品物美价廉,对欧美同行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他们近年来,不断地在国际贸易组织投诉我们中国的服装厂家,说我们低价倾销,扰乱他们的市场。部分欧美同行用各种手段破坏自由贸易,甚至有的国家还提高中国产品的关税,我们公司也是深受其害……所以,我们准备正式筹建非洲分公司,有意者可自愿报名……”

  散会后,同事们都开始议论非洲分公司的事情,都认为非洲这十几年来发展飞速,日新月异,是全世界最后一个可以快速经济增长的大陆了。

  下午,张先生被总经理叫到办公室,出来后,就心事重重。

  下班后,张先生接了下班的太太回家。太太是个小学老师,一路唠叨班里的事情,“今天,遇到个调皮的孩子,居然把电子游戏机给我带到班里来了,我当场就没收了。他还不听话,非要跟我要回去,还要嚎啕大哭。我让他叫家长,他打电话把奶奶叫来了。后来我才知道,他父亲在美国做生意,母亲在法国学习服装设计,家里只有奶奶带着孩子,哎,父母不在身边,小孩真可怜。”

  张先生听了略微心虚。

第93章 小脚新女性9

  《新生活报》是日报,第二天很多读者都在找,昨天那篇文章的后续呢?等了好几天,怎么都没有后续呢?

  有的读者就写信问报社,有性急的就跑到报社编辑部去了。编辑们也愁,他们已经写了信催稿,希望何书方能再写个续集,原先的故事是不错,可是结尾好像仓促了些,似乎故事没讲完似的。

  编辑们被读者来信催促,都恨不得上门去要稿件了。好容易盼来了续集,赶紧排版,发了出去,还跟读者们解释,原作者写的是个开放式的结局,可以让大家自由想象。但是因为读者想知道最终的结果,所以作者临时又写了个续集。

  读者们对何书方描述的未来社会,100年后的生活十分向往。汽车成了家庭交通工具,商人们出国做生意,学生出国留学,经常乘坐飞机。家庭关系更加和睦,家庭成员更加互相尊重,父母对待子女亦师亦友,很多家庭假期出国去旅游。做饭不用生火,不用烧炭,只用电就行了,还非常迅速。所有的孩子都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交不起大学学费的,国家有助学贷款。一夫一妻真正实行,女性普遍出去工作,有了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和男性真正平等。

  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讲,很平常的事情,在民国初年,还是不可想象的,这个故事好像把西方的乌托邦、理想国,更加具体化、现代化了。

  普通读者只是看了这个故事,满足自己对未来的幻想。而知识分子们,则在讨论这个故事中的社会形态、发展趋势的可信程度。

  同德大学的一个办公室里,一位教师也在看这个故事,边看边拍桌子,“妙啊!好啊!”

  旁边的老师纷纷侧目,“夏振兴,夏老师,您能不能不要这样一惊一乍的,又看你那《福尔摩斯侦探报》呢?你最崇拜的何书方又写了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呀?”

  “什么崇拜……我就是觉得这位何先生写得好,总有奇思妙想。文笔好的文章不少,不过这想法奇特的人可不多。而且这个何书方现在别的报纸上也发文章呢,我现在看的是《新生活报》,唉?你们知道吗?这个作者居然假想100年后,很多家庭都有汽车,人们甚至抱怨汽车太多,堵车。”

  “汽车太多了,可不就要堵住路了吗?这个假想思维没错呀?”

  “我不是说他错,我是说他怎么敢想。汽车多贵呀?什么人才买得起呀!要照他假象的,未来,岂不是像我这样的也能开车上下班了?嘿嘿嘿。”刚想一想,夏振兴就觉得美得不行。

  “哼!”

  看见有人嗤笑,夏振兴不乐意了,“大才子,你笑什么?赵锦丰,你别告诉我你不想有个车。”

  “荒诞离奇的东西,什么幻想故事,我不感兴趣。真正有意义,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三民主义,是新文化运动。这些无聊的幻想对社会进步有多大用处呢?我们是活在当下,不是活在未来。《新生活报》如今也堕落了,发什么三流文人的东西。”赵锦丰不紧不慢地说完,继续喝茶、看报。

  夏振兴瞧了瞧他的报纸,“《新青年日报》,哼,我就知道是这个,你们那帮人,又在跟人吵架啊?”

  “什么吵架?我们这是在讨论,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讨论现实的问题。这份报纸是严肃的,从来不会刊登三流文人的东西。”赵锦丰一本正经地说。

  然而,过了几天,《新青年日报》就转载了何书方在《新女性周刊》发表的《谈一谈新青年的母亲们》,一位也在看《新青年日报》的老师立刻兴奋地去给夏振兴看,“诶,这个何书方,是不是就是你欣赏的那位。”

  “应该就是吧,同名同姓的可能不太大吧。”夏振兴突然想起来,赵锦丰说过的话,立刻激动了。

  等赵锦丰下课回来,夏振兴就得意地拿着报纸晃来晃去,赵锦丰觉得不对劲,“你怎么也看起《新青年日报》来了?你不是说对政论不感兴趣吗?”

  “哎呀,我是对政论不感兴趣,可是这一期不一样,有我欣赏的一位作者啊,就是你说的三流文人,你才说完这句话几天啊,何书方就在你最推崇的报纸上发了文章了。虽然是转载,可也算发表呀。”

  赵锦丰一上午上课,还没来得及看新报纸,于是,他立刻打开,翻找了一回,果然找到了何书方的名字,再看文章,似乎是劝新青年们尊重母亲的。

  “表面上看是为了感恩母爱,其实还是为了宣扬旧道德中的孝道,这样的文章还能被转发。这一期不看也罢。”赵锦丰把报纸扔一边去了。

  夏振兴呵呵笑,“有本事你一辈子别看。”

  通过每天写稿,投稿,顾青已经用“何书方”这个笔名打开了局面,每月也有至少一半的稿件投中,也能赚个十几块大洋,仅仅作为职业撰稿人,也足够生活了。

  但是,她还是觉得这样不太保险,需要找更多稳定合作的杂志或报纸。怎样才能跟报纸长期合作呢?她想起来一个办法,连载故事。

  如果在报纸上连载故事的话,起码几个月内有了稳定收入,还有能培养起固定的读者

  。顾青琢磨了一天,想起可以写什么了。红楼衍生文,这个被后世写泛滥的题材,在这个时候也许可以带给人们新意。

  之后的日子,顾青每天都更忙碌了,每天上午陪赵太太出门走走,买菜,买报;下午去教堂里的英文班,晚上码字攒文。

  英文班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神父很高兴,虽然学生不固定,基础也不一样,但是,他还是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这个班里也有两个小脚女人,一开始是因为好奇,后来是因为这里有非常友善的朋友们。她们在顾青的示范下,放了脚,也开始学习新知识。

  她俩本来都会些汉字的读写,家人教的。但是在英语班的学习比较缓慢。其中一个小脚女人叫黄淑芬,顾青总觉得她好像一直没太明白英语的体系是怎么回事,但是好歹也学了不少句子,硬背下来的。

  而另外一个叫王三凤,她倒是学明白了点儿,但是老是记不住读音。于是,她就用汉字在下面做标注,第一次看见她的记单词的小本本,顾青差点笑抽,“狗得猫宁”“狗得一吻宁”“谁又偷猫肉”……

  顾青记得自己上一次看到这类东西,还是小学时候,在同桌男生的英语书上,没想到在这个世界也看到了。

  王三凤也有点不好意思,“我慢慢记住了,就不这样了。”

  顾青把这件小事写进了介绍神父的英文班的小短文里,发在了《新生活报》上。后来就有记者特意来采访,还写了神父的英文班的报道,配着照片。

  于是,神父,红了!

  很多人知道了,有一位外国来的神父在免费义务教英文,而且这个班级没有门槛,连没受过正规教育的小脚女子也可以去。而且,去学习的小脚女人从外表到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神父说,无论是谁,只要真心追求进步,都可以来学习。

  不少人慕名而来,有的只是看看热闹;有的学了一两天,知难而退了;也有的就经常来了。其中有几个女校的女学生常常结伴而来。她们最感兴趣的是和神父、修女进行日常对话,似乎是为了检验自己在学校学习英文的水平。

  “我们几个考上大学了。但是觉得英文还是要好好再学学,这里的神父和修女起码是外国人,发音是标准的。”廖美凤跟顾青很谈得来。她一开始听说这个班里有个学得最好的,已经可以看洋文书的方淑荷,她就不服气,过来用英文对话。结果可想而知。

  那之后,廖美凤就把顾青当成良师益友,经常惊叹,“你的发音真好,你学了多长时间?你记得这么多单词,

  怎么记住的?”

  后来顾青把自己后世学的词汇拆分、联想记忆等教给她们几个,几人果然受益匪浅,再后来,几个准大学生就和曾经的小脚女子做了朋友。有一次还登门拜访,顾青还特意把婆婆在《新女性周刊》上登出来的读者来信拿出来给大家看,赵太太也是高兴得合不拢嘴,但是还是要表面谦虚一下,“不过学了几个字,瞎写的。杂志社重视读者意见,居然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