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师 第26章

作者:想见江南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相不相信暂且不提,我问你你这次既然是来做买卖的,可曾带了什么东西过来?”冼如星有些期待的问道。

  塞纳斯怔了怔,旋即反应过来,一阵狂喜,“是的,从我祖先的记录中得知,东方人最喜欢我们的香料,这次过来我特意带了两车,保证可以制成昂贵的熏香!您要是买了绝对不愁销路。”

  “哈!”

  冼如星没说话,她身后的护卫就忍不住嗤笑一声,嘀咕道:“关公门前耍大刀。”

  “什么?”塞纳斯不解。

  “无事,”冼如星摇头,“有没有什么特产作物,比如甜菜,番薯?”

  冼如星给他描述了下这两种东西的长相。

  甜菜本身就产自地中海,塞纳斯听到后立刻表示自己经常吃,这次没带来以后也可以搞定,至于番薯他也见过,不过这东西弗朗吉人捂得紧,据说只在某地种植,外人很难靠近。

  没了性命之忧,商人的脑子转得飞快,看冼如星对自己带来的货不感兴趣,马上就开始增加自身的其他价值。

  “冼教士,你也知道我有弗朗吉血统,去那边活动不成问题,假如真给我时间,一年半.一年!我就能给您带来成品!”塞纳斯咬牙,观虞咸对冼如星的态度,他就知此不是一般人,这个机会眼下不把握住以后可就没有了。

  说不定自己可以像祖先一样,不!超越祖先!

  塞纳斯双眼放光,期待地盯着女道士。

  不过让他失望的是,面对他的承诺,对方始终维持着不变的笑意,眉头都未曾抬一下。

  塞纳斯咬咬牙,“冼教士,我愿意从此改信您的教派,成为一名虔诚的信徒!”

  冼如星:“……”这是把自己当传教士了啊。

  如今伴随着大航海,天主教教徒们已经开始了自己全天下的传教,塞纳斯以前和他们接触过,被烦的不行,但在金钱面前自然一切都好商量。

  “不必,”冼如星淡淡道,中国本土道教向来走高逼格路线,对于信教什么的,你爱信不信,不信算了,主打一个心态稳定。

  对方身上没什么有价值的,兴趣也就减弱些,又问了几句,便放他离去。

  结果一推开门便看见虞咸忐忑不安的面庞,冼如星见此心下了然,安慰道:“虞少卿放心,贫道知晓该怎么办。”

  虞咸松了口气,擦擦额头上的汗,鲁迷的使者团里混进大食人,要是追查下去自己也难免要被罚,好在冼道长是个通人情的,连忙赔笑谢过。

  “塞纳斯此人我尚且有用,还望虞少卿先莫要处置。”

  “好好好,我这阵子加强四夷馆戒备,仙姑放心。”虞咸连忙保证,不敢再谈其他。

  回宫后,冼如星跟朱厚熜将事情的经过复述了一遍,表示虽然海禁问题敏感现在不能彻底开放,但路上使团是不是可以松动下,最起码大明不能再这样当冤大头了。

  朱厚熜本身心眼儿就不大,对明朝的入贡体系一直都颇有微词,听到冼如星这般提议,立刻便在朝堂上提了起来。

  原本他其实也没怎么在意,毕竟入贡什么的,完全就是小事儿。结果没想到,杨廷和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直言入贡乃是太\祖定下来的规矩,皇帝这一阵子,先是违背祖训让陆松这个锦衣卫副千户直接监管京营,接着又是改了持续上百年的入贡,如此实在有违祖宗法规。

  此番言论,只要长耳朵的就能听出来,什么入贡只是顺带,重点全在前面一段,只能说杨廷和不愧为四朝元老,皇帝只微微一个动作,便看出根本,立刻开始为文管集团拉扯起来。

  嘉靖被他说得反骨上来了,冷笑道:“原来祖训不能改?那怎么孝宗时期把太\祖颁布的《问刑条例》废掉了?”

  朱元璋当时在问刑条例中规定,官员贪污者,最高可处剥皮充草此等极刑。而孝宗弘治皇帝觉得太过残忍,将贪污的最高刑罚改为发配充军,为此获得了满朝文武的支持。现在朱厚熜提起此事,意思很明显,就是怒骂他们双标。

  他毕竟还是年轻,原本只是跟杨廷和的权利角逐,现在可是不分敌我全体扫射。

  礼部尚书毛澄皱眉道:“禀陛下,此为孝宗仁政,但关于入贡,却是要允许外商们带坏民间风气,当日也先借口入贡不公侵\犯我朝,即使这般英宗也未更改此事,陛下可是要做这第一人?”

  老头儿骂人不带脏字,关于明英宗朱祁镇,虽然他是当今皇帝的直属祖宗,但其实对于这位叫门皇帝,大家都十分有默契的避之不谈,实在是丢不起这个人。毛澄的意思也很明显,就是告诉朱厚熜,你现在连英宗朱祁镇都不如。

  朱厚熜听完当即在朝堂上破大防,差点站起身跟他们吵起来,不过他自己一张嘴怎么吵过这么多张嘴,气得面色紫红,最后还是在老好人梁储的劝说下才勉强散朝。

  回去后直接就掀了桌子,黄锦见此担心嘉靖气出个好歹,连忙去请灭火大师冼如星。

  冼如星听完也觉得有些无语,不带这么侮辱人的吧,拿谁举例不好拿朱祁镇举例。

  朱厚熜坐着台阶上眼泪都要出来了,自打登基,除了刚开始给亲爹要名分闹过一阵,其余的日子里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鸡早,为了给朝廷省钱,极度臭美的他即使出了孝连新衣服都没怎么做,就这还被拐弯抹角骂昏君,怎么想这么憋屈。

  见孩子如此冼如星也一阵心疼,安慰几句哄好后表示这件事儿她自己解决,保证让朝臣们低头同意。

  “那你要从哪方面着手?”朱厚熜问道。

  “这个嘛……”冼如星神秘兮兮道:“我想跟陛下讨个差事。”

  38. 第38章 分化

  伴随着几声钟响,何孟春百无聊赖地从禁宫中走出,望着不远处稀稀拉拉的同僚,轻轻叹了口气。

  正所谓天地君亲师,自古以来,师者就备受尊敬,不过显然,给皇帝当老师不在此列。

  “我与陛下讲仁政,也不知他听没听进去?”

  旁边的好友张充笑道:“看陛下眼神都有些发直了,估计是没有。”

  明朝的经筵讲学制度极为完善,朱元璋与朱棣时期经筵交流之学功效都非常明显,最起码这两位皇帝被熏陶得文化程度都大有提升。

  何孟春身为吏部侍郎,因才学渊博被选为讲学官。他本身就常常以气节自许,对时事得失尤为喜欢评议,经常对着皇帝就是—通观点输出,把嘉靖念得不胜其扰,甚至看见他就打怵。

  听到张充调侃自己,有些不满道:“那怎么能行,下次再轮到我值日绝对要和陛下重提此事!”

  张充有些无奈,他们这些讲学官早就不比开国之时。景泰帝元年诏开经筵,因为不胜其烦甚至命令手下太监掷金钱于地,让讲官们自己捡,还说是恩典,可即便如此,讲学官还是乖乖照做了。因为明朝东宫制度形如虚设,在经筵是他们这些小官唯一近距离接触圣上的机会。

  说到底,是讲学官离不开皇帝,并非皇帝离不开他们,可自己这位好友却始终不懂。

  朝中规定,每日一小讲,每旬一大讲,今儿恰好轮到大讲,光是官员就来了三四十人,而为表示对臣子们的礼遇,紫禁城是管他们吃饭的。

  何孟春与张充慢悠悠走在人群末尾,对于用餐—事,显然兴趣缺缺。毕竟光禄寺的饭,吃了—次就不会想第二次。

  然而今天却貌似有些不同,进到厅堂,还未开口,就能感受到里面的热火朝天。

  二人有些懵,连忙叫住某位旧识问这是怎么了。

  那人手里提着饭盒,眉开眼笑道:“听闻陛下找人从西域带些吃食,命御膳房给做了,觉得味道不错便分发给咱们,可快些个,不然就被抢光了!”说罢飞速走开。

  何孟春与张充面面相觑,御膳房是什么?他们只听说过尚膳监和尚食局,但眼看人越聚越多,也来不及分辨,径直走到盛饭的地方。

  结果只—眼,就看出了不同,往常的那些马猪羊肉饭等黑暗料理没了,桌案上依次摆放着各种颜色鲜艳,香气扑鼻的菜肴,令人看着就食欲大开。

  “西红柿炒鸡蛋.洋葱炒肉.西芹拌花生.干锅花菜……”

  何孟春头—次觉得自己见识少,怎么这些东西就没一个认识的?

  面对盛饭小宦官的询问,老脸—红,表示每样都来点吧。

  花菜特意用荤油炒的,咬下去不光香,还带着微微甜味。担心官员们吃不了辣,里面辣椒只放了—点,可即便如此也有不少人满脸通红,不过越辣越想吃。

  西芹与花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口感,佐以食醋,极为爽口。最让大家惊叹的还是西红柿炒鸡蛋,这菜能在后世火遍全国说明本身就很符合华夏人的味蕾,大家只觉得其色泽鲜艳,酸甜爽口,恨不得狂吃两大碗米饭。

  大家在宫里讲学—年多,光吃猪食了,哪里尝过这等稀奇美味,更别说还是皇帝赏赐上下来的。这个时代,能被皇帝赐饭实属莫大的荣幸,有几个表演型人格的吃着吃着就掉起了眼泪,恨不得叩谢天恩。

  想起前阵子皇帝在朝堂上与杨阁老的争辩,众人对视了一眼,心下有了计较。

  而不远处,看这面前激动得热泪盈眶不断对自己道谢的中年女子,冼如星笑得极为温和。

  成立御膳房是她很早以前就在考虑的事情。宫中的膳食主要由光禄寺治下的尚食局负责,其实仔细思考一下,给皇帝做饭虽然力求稳妥,但食材精细度摆在那里,怎么也不该做得如此难吃。

  之所以造成现在这样,最大的原因还是员工们实在太忙了。光禄寺绝对是明朝日常生活中最忙碌的部门,没有之一。他不光管着皇宫采买,还有做饭,还有各大宴席,皇宫里贵人这个过生日那个要求药膳食补,全部都由其负责,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琐碎之事。

  大明每个部门人数都是有定额的,在不能招人的前提下,就连光禄寺卿有时候都要亲身上阵,跟别说做饭的厨子,几乎每个人都要同时干几份工作。

  而冼如星主张成立御膳房,在其他权力不动的前提下,将做饭的部门分了出去,大大减少了光禄寺手里活计,使其只负责采买操办这些油水多又清贵的任务,光禄寺卿嘴都要笑歪了。

  至于御膳房则由尚食局之前的首席女官尚食负责,尚食算是这时代难得的职业女性,凡是担任者无不为心智坚毅能力卓绝之人,现在不仅连升两级出来单干,更重要的是不用再受夹板气!

  同为女性,她更知冼如星于朝堂间行走的不易,也更承对方的情,知晓冼如星想要谋事后,二话没说鼎力相助,用其提供的食材将宫中上下喂得喜笑颜开。

  冼如星一直觉得几方相处,并非是一个占便宜了另一个就—定要吃亏,能让所有人都觉得舒心才是办事儿人的本事。所以对于成立御膳房一事,她也做了很多功课,索性最后达到的效果还算不错。

  过两日上朝,光禄寺卿与许多小官同时上疏,要求改变入贡体系,允许西域来的商人们在大明自由进行贸易活动。

  光禄寺的表态很简单,只是为了还冼如星人情,再加上他是以希望引进番邦作物,丰富百姓餐桌为由,如此倒也算分内之职。

  至于一名叫张充的户部小官的奏疏就很有意思了,他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现在即使法令严格,也存在一些偷偷入境的番商在大明做生意,挣大明的钱。为了彻底管控他们,不如放开了之后学宋朝“十之税—”的政策,这帮商人每在大明做—笔生意,朝廷就要抽十分之—的商税。

  要知道明朝到现在为止还都是不怎么收商业税的,对于此点,朝野中不少有识之士都有意见,只不过不知道怎么开口。现在按张充的话说,那便是这些番商并非大明之人,不配享受我大明仁政!

  如果说光禄寺卿的意见无从轻重,那么张充的可不同,假如要是真受番商商税,那是不是要找人接管,如此是不是又有银子可捞?

  路上贸易并非海上那般利益盘根错节,对于大明还是块为开辟的乐土,听此一些人心思开始蠢蠢欲动。

  讲学官们的集体上疏,虽然也有伙食的原因,但自然不可能是只因为这点口腹之欲。最主要的是皇帝的赐菜意味着—个讯号,那便是天子开始关注他们,要不怎么首先拉拢。

  不同于一年前的“大礼议”,入贡只是件小事儿,皇帝和内阁首辅对上了,他们这些人选—个的话,稍稍偏向皇帝也未尝不可。

  朝野中人心浮动,杨廷和冷眼看着这—切,心中泛起—阵疲惫。

  他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眼看活不了几年,就算现在致仕,也敢保证天底下没人敢动自己。之所以还要争上—争,其实更多是为了大明的文官集团。他始终觉得,如今朝廷的状态是最完美的,皇帝有权,但又不是太有权。大臣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像宋时那般,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所以才会冒着得罪圣上的风险触怒龙颜。

  可惜文官也并非铁板—块,冼如星不过略施小计便使得他们内部分化,说到底,封建体制下的皇权终究是太BUG了。

  最终,杨廷和还是没有顶住身边的反对者,后退一步,同意了改变入贡体系,这也意味着经过—年多的艰苦奋斗,嘉靖终于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

  不过朱厚熜其人,向来睚眦必报,对于毛澄差点将自己气哭,自己又差点在冼如星面前出丑之事始终耿耿于怀。于是派锦衣卫四处收集罪证,总算抓住了毛澄儿子侵占百姓财产的把柄,依照这个理由将毛澄贬官,命礼部侍郎袁宗皋暂时接管。

  这还不算玩,对于杨廷和,朱厚熜还祭出了大杀器。

  他将远在南京养老的张璁调了回来,想到张璁当年口若悬河将杨廷和喷得不敢上朝,少年心中不禁泛起—阵快意。

  朕恶心死你个糟老头子!

  39. 第39章 护驾!

  京城,咸宜坊某家茶楼。

  经过宋元几百年的积累,等到明朝,话本小说已经非常普及,很快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因为相较于杂剧用词更通俗,内容也更浅显,所以即使是贩夫走卒也都能听懂。不过嘛,这时代认字的终究是少数,于是说书人这种职业愈发红火。

  去茶楼花两文钱点上一壶茶水,讲究些的再捎带盘点心,如此便能消磨一个下午。

  要说此时最流行最炙手可热的小说,非《三国演义》莫属。虽然他的作者罗贯中疑似与朱元璋叫过板,不过朱元璋却没怎么在意这件事儿,反而自己还挺愿意看的。倒是朱棣上位后,认为书里描述汉朝皇帝时不怎么恭敬,妄议忠奸,所以把它给禁了。

  不过伟大的文学作品哪是说禁就能禁掉的,许多读书人都私下传播抄录这部非法读物,甚至民间也会偷偷改编成戏剧,因为这种现象实在普遍,朝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年多前朱厚熜刚即位的时候,在正德的书房里无意中发现了他堂哥收藏的精修插画版三国,翻看后立刻感动得稀里哗啦。

  倒不是为里面人物的忠肝义胆,而是那时候恰逢给爹争名分的关键时刻,朝廷上下没一个听他的,看见汉献帝的遭遇瞬间带入,读着读着,热泪盈眶。

  他就是汉献帝!汉献帝就是他!

  而杨廷和就是狗贼曹操!!

  面对这种情况,嘉靖当即命令司礼监,加印!必须加印!于是三国彻底在大明火了起来。

  不过可能嘉靖也想不到,他所厌恶的“曹廷和”儿子写的诗,最后会变成三国演义的开场词,为后世传唱。假如真能未卜先知,估计小皇帝此时已经要气得翻白眼了。

  整整一年,京城大街小巷四处都是三国,说书人挣得盆满钵满,店家见百姓们都喜欢,于是便开始向读书人约稿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而冼如星现在听的《英烈传》便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