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记小餐馆 第152章

作者:屋顶上的小笼包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爽文 穿越重生

  徐池刚刚睡醒的时候脑袋不太清楚,只知道嗯嗯。

  徐小溪看他模模糊糊的,笑着伸手摸摸他的头,又把陈耳东叫醒,让他喝了一杯热茶,穿上自己的外套,到门口跟何姐说话。

  “何姐,家里有雨衣吗?”

  何姐明显是回家加了衣服的,穿的更加厚实,就连帽子都戴上了。

  “有,我给你拿去。”

  陈耳东现在还很撑,他这会睡醒精神饱满,跑到门口看看外面的雨。

  何姐撑着伞拿过来两个雨衣,“这天是真冷,我看再过大半个月就会下雪了。”她说着话揣上手。

  徐小溪看着也是差不多,她跟陈耳东都穿上雨衣,骑上电动车,十分钟就把他送到家楼下。

  陈耳东下了车把雨衣脱下来放到前面菜篮里。

  “再见小姨,路上要慢点哦。”他乖乖挥手。

  徐小溪笑着点头,“快回去吧。”然后回到店里,带上徐池回家,到家里天就几乎不太下了。

  王主任也打着伞,指挥着人好像是在检查屋顶,邻居们也都出来站在外面。

  赵奶奶看徐小溪回来,站在一旁跟她解释,“先别进去,六楼你王姨家漏水,这在修。”

  徐小溪仰头看了一眼,“没事吧?”

  赵奶奶啊了一声,“没太大问题,稍微修修就好。”

  徐池提着两大盒水煎包,也站在一旁仰着头看。

  徐小溪手机震动了一下,她拿出来就看到是一笔五万的转账,点开是张大山。

  “小徐老板,这是我上次给你说的,大概能拿出来的部分,就麻烦你问问王主任了,希望能起作用。”

  徐小溪回复了一个ok,然后也没收,看到王主任正好在,过去小声的叫了她一下,然后拉到一旁。

  “王主任,能来一下这边不,我有事情想跟你说。”

  王主任还没反应过来,她打着伞跟正看着楼上的情况,一到入冬,这都是事,忙的手脚不停地。

  “咋了,小徐。”她对小徐态度永远都是最好的,就凭她帮自己出了口气。

  徐小溪低声跟她简单明白的把事情说了一遍。

  “大概就是这样的,总共五万块钱。”

  王主任眼睛都瞪大了,五万块钱要是不偷工减料,能修多少路了。

  “行,小徐啊,你信婶子,婶子肯定把这事给你办妥,咱们江县有些地方就是很穷,那需要用钱的地方可多了,村里的小学,什么图书馆啥的都没有,体育课能玩的就是跑步跳绳,条件不好,还有路,有好些村里到乡里的路都是泥,你看像这天气,都是泥水,走上去都是深一脚浅一脚的。”

  她了解的太多了,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帮但又没钱,谁也没办法,说着都是浓浓的无力感。

  徐小溪就知道找王主任没错。

  “行,那就按照婶子说的办,我都没问题。”

  王主任被委以重任,精神抖擞,拍着胸脯,“放心,我今天晚上回去就把情况都调查清楚,写好,打印出来,到时候你也给大山看看,算清楚算明白,钱要花在钢刃上。”

  两个人商量好,顶层也修好了,工人从楼上下来。

  各家各户的也都回去了,王主任身负重任的给徐小溪挥手要赶紧回家。

  徐小溪小跑两步跟上赵奶奶,“奶奶,这是今个在店里做的水煎包,您家一盒,我前段时间听您说过两句,猪肉粉条的。”

  赵奶奶哎呦一声,赶紧接了过来。

  “还是烫手的呢。”她隔着塑料打包盒摸了一下。

  徐小溪笑着点头,“中午给他们几个孩子在店里做的饭,把从您那拿来的大棒骨给炖了一锅,都吃的饱饱的。”

  赵奶奶高兴地眼睛都成一条缝。

  “孩子们爱吃就成,你这下午你汪爷爷可有东西吃了。”

  徐池去把另外一盒给刘奶奶家送去。

  徐小溪回到家里本来下午安排的要淘洗粮食去打面的,但这天下雨,只能等明天了,回家换衣服洗把脸就躺在床上睡觉了。

  徐池在店里睡那么一会就不困了,自己在客厅里开着电视听课,又写写画画的。

  外面只有偶尔滴答的雨声。

  江县一中。

  下午第三节 下课,这节上的体育课,因为中招有体育考试,所以体育老师的课没有一个老师会占,体育老师也不会生病,练了好久,回来的每个人都累的出了汗,本来还以为下雨会上室内的,结果下午上课的时候雨就停了。

  赵明柚跟徐淮一起到班里,他买了两瓶矿泉水扔给徐淮一瓶。

  两个人拧开盖,大口咕嘟咕嘟的一口气就喝了一大半。

  “煎包呢,拿出来给我吃俩。”

  徐淮从抽屉里拿出来盒子递过去。

  赵明柚看盖子封的严实,还热着呢,拿着就吃了起来,刚刚好,不烫,一口能吃一个。

  旁边的一个同学,高高瘦瘦的,跟赵明柚他们平时也挺熟的。

  “吃啥呢,我也饿,赵哥给一个。”

  赵明柚不太舍得,“这是徐淮的,你问徐淮要。”

  徐淮看他明明自己不想给,“这是我们俩的,赵明柚你别太抠。”

  赵明柚无奈的给他拿了一个,“吃完不要问我要了。”

  男同学接了过来,“赵哥,你平时不挺大方的吗?”他说完就拿起来一个吃了一口,这好好吃啊,水煎包?他吃过的。

  “赵哥,哪里买的?给了店名,我也去买。”

  赵明柚摆摆手,“是我小姨做的,不卖。”

  同学听到这话,有些可惜,不过怎么不记得赵明柚什么时候有的小姨啊,不过这比他出去玩在郑州吃的还好吃呢。

  第二天是周一,徐小溪中午在店里吃的午饭,还把明个需要的牛肉汤炖好,鸡腿也都腌制好,今天天气晴的好,风和日丽,但温度确实比前几天都平均降了好几度,最高才十五度,看在政府在路上做的绿化,还是特意种的花都已经败了,是真的开始进入到深秋了,前段时间还冷冷热热的呢,乱穿衣的季节。

  徐小溪到家里翻出来一个笊篱,竹篮筐,还有两个大盆子,抱着这些就又出了门。

  赵奶奶也刚刚午睡完起来,一出去就碰见她。

  “小溪,你这是干啥去?”

  徐小溪抱着东西挡到了自己的视线,侧着头才能看到台阶。

  “我去到那边的院子里淘粮食打面。”

  赵奶奶哦了一声,跟她前后脚下去,“今个天好,能晒透,明个拉过去一打,你别说,还是自己打出来的面又卫生又好吃,颜色没那么白,蒸出来的馒头倒很是筋道。”

  她之前下乡在生产队的时候,还要自己去带着小麦去磨呢,那会吃的东西,现在都说是粗粮,但她觉得那个时候大家也没生太多病,现在是各种奇怪的病都有,看着都揪心。

  徐小溪也就是这么想的,“我做完就准备蒸上一锅馒头,到时候给您送一些。”

  赵奶奶都有些不好意思要了,小溪弄点啥都往自家送,这孩子太实诚。

  “你家自己留着吃吧,俩大小伙子,那一顿自家做的馒头最少都要俩吧。”说完到了一楼出来,“昨天的水煎包真好吃,你汪爷爷自己吃了好几个,我们俩晚上又吃了一顿,就给吃完了。”

  徐小溪笑笑,“好吃就行,以后我有机会再做,这个做起来可简单了,一点都不费劲。”

  她觉得比包饺子都容易。

  赵奶奶觉得别人听到她这话,会觉得做饭是多容易的事呢,反正她是觉得做饭可不容易了。

  徐小溪出去就抱着东西往右边拐,两三分钟就到了地方,她把东西都放下,又去了超市买了一大块塑料布,这个是乡下用来下雨的时候盖东西的,又隔水又隔潮的,有就是便宜的纯白色的,也有带横道类似那种花纹的,她要了三米乘四米的好一些的,等到把淘洗好的小麦摊的薄薄的放在上面晾晒。

  老板给卷成了一小捆,徐小溪抱着就回到了院子里。

  隔壁的黄婶子这会正抱着孙女跟对面的那边站着玩呢,就看到徐小溪过来,她正好找她有事呢,抱起来孩子就大步过去了。

  徐小溪用这个老式的压井压了两大盆的水,然后搬出来一袋粮食,倒进大盆里半袋,再拿过来一个小板凳,用笊篱一点点的淘洗这半袋小麦,小麦从地里收回家里,再装袋子运到这里,其实上面也没粘啥,就是灰尘比较多,还有些别的小石子什么的,因为很多小麦还会放在马路边上让车撵过脱籽,不干净,用水仔细的淘洗上几遍,洗干净再晾晒干,就能拉到打面坊里打成面了。

  黄婶子推开那个小破门进来就看到徐小溪在干活。

  “淘粮食打面啊。”

  徐小溪转头看到人笑笑,“是呢,家里人给送过来两袋粮食。”

  黄婶子也好久没自己蒸馒头了,都是到人家卖馒头的店里一次性买上五块钱的,确实没自家做出来的卫生还好吃,她改天也要自己淘洗然后去打。

  “这样打出来的面蒸馒头好吃。”

  她牵着孩子让她站在地上玩会,“对了,我这有个事情跟你说,我准备在自家院子里弄个小圈,养上六只小鸭子,等来年春天就能下蛋,但咱们两家是挨着的,我问问你担心味道不。”

  在城里住着,虽然是在自家的院子里,但也要操心邻居的感受,徐小溪这个院子隔壁是个路,倒是没啥事。

  徐小溪有些疑惑。

  “现在入秋还能养鸭子啊,能养活吗?我记得好像都是开春了才开始养的。”

  黄婶子听到徐小溪这么问,难怪她还会知道淘洗面去打面粉,现在的小年轻蒸馒头都不会,她知道的还怪多呢。

  “能养得活,你给弄到圈里,盖个小棚子,温度会高一些,开春都能吃上鸭蛋了。”

  小孩子很好奇,到处跑,也拉着大人跟着转悠。

  徐小溪才知道还能这么办呢,她只记得是春天养鸭子,还能把鸭子赶到河里去吃绿藻,算是半散养,而且鸭子也会自己回家。

  “你要是不在意的话,我下午就能给逮回来几只养着。”黄婶子干脆把孙女抱起来,半弯着腰牵着她腰疼。

  徐小溪摇摇头。

  “没事,您养吧,我也不常来这边。”她本来也动了心思想养上几只,这样家里也不缺鸭蛋池,但又怕自己时间不够,还是等明年开春了再养。

  黄婶子看跟徐小溪说定也不打扰她了,抱着孩子才出去。

  徐小溪一口气淘洗了一袋子粮食,这个过程倒是不累人,就是需要的水多,一盆一盆的换水,一直到淘洗最后一遍的时候水是干净的,然后捞出来一筐放到竹篮里控水,等到下一筐控好之后直接把这筐倒到塑料布上。

  淘洗费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徐小溪收拾好才拿着东西回家,她在楼下碰见朱老师,还有其他几个不认识的大娘婶子在楼下套被子,看起来都是新的,地上铺的是竹席,套的也是棉花被子。

  “朱老师,这是有亲戚要结婚?”

  朱老师看小徐同志还真是见多识广。

  “是啊,你还知道这个规矩呢?是你楼上王姨家的闺女下个月十八要结婚,在咱们省城的酒店办事,你王姨本来是想到楼顶上去套的,不是昨天才修好吗?就挪到楼下了。”

  徐小溪哦了一声,她跟六楼的王姨也几乎没说过话,就有时候在楼道里见过几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