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438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洛阳这么好玩,多玩一段时间,驿站里随便住,要是没有吃饭的钱,她家里还包吃的,只要上门来,她都请人吃饭。

  赵含章这样礼贤下士,褚康等人也不急着走了,想要在此等青州和兖州的消息。

  但冀州祖逖的消息最先传来。

第746章 香香的青州刺史

  “祖逖请求出兵,他已经连下三县,看这态势,只要兵马足够,他可以占下冀州一半。”这样一来,祖逖和刘琨瓜分冀州,他们就大大压缩了匈奴的势力。

  明预道:“使君,这是我们的一个机会,只要打下冀州,将来北伐就可以东西南北夹击,一举收复失地。”

  赵含章没说话,原地转圈圈。

  明预紧盯着她看。

  北宫纯就提醒道:“还有石勒呢,他现在没有出手是因为祖逖还没抢到他的地盘,可祖逖再扩大,石勒绝不会再作壁上观。”

  汲渊颔首道:“而且青州的事未定,苟晞虎视眈眈,一旦我们出兵,苟晞就抓到了机会。”

  赵含章道:“我忧虑的正是这一点。”

  要是早半个月和祖逖联系上,她说不定就改变用青州做饵的决定了。

  但已经走到这一步,再往后看已经没有意义,赵含章在心里来回推演过几次,此时出兵的结果都不好。

  所以虽然诱惑很大,她还是摇头道:“最坏的结果我们承受不起。”

  明预想了想,忍不住握着拳头懊恼道:“难道就这样错过了吗?祖逖兵力薄弱,收拢的都是当地的汉民和流民,没有作战经验,只怕抵挡不住石勒的大军。”

  赵含章眉眼一动,若有所思起来。

  议事结束,赵含章就单独留下汲渊说话,“先生,我想派人去冀州。”

  汲渊蹙眉,“女郎刚才不是说结果不好吗?”

  “他们不是以赵家军的身份去,”赵含章道:“就当是有一支乞活军去投靠祖逖,我们给他们提供,不,是交易,我们卖给他们武器和粮草。”

  汲渊听懂了,沉吟片刻后道:“要是暴露,恐怕苟晞会立即出兵。”

  “不可能一点风险也不冒,这已经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赵含章道:“机会难得,我也的确不舍得放弃这样的机会。”

  汲渊看到她眼中的坚持,只要她一旦下定决心,旁人再难让她更改,而且,他也心动了,于是点头,“女郎想让谁去?”

  赵含章原地转圈圈,片刻后道:“让程达去,他是羯胡,在冀州更有优势,让他带五千人去找赵实,我亲自写一封信给祖逖,请他为我们保密周旋。”

  赵含章实言以告,此时她和苟晞关系紧张,实在不方便出兵,郓城要是误会,很可能会起大战,这非她所愿;

  但这次机会实在难得,所以她愿意暗中帮助祖逖,一切只为收复故土,他若能收复冀州,她愿意作保,向朝廷举荐他为冀州刺史。

  赵含章觉得刘琨和王浚争抢冀州,却不会和祖逖争抢。

  因为祖逖值得刘琨交托后背。

  和信一起过去的是一个官印和一张任命书,赵含章任命祖逖为征北将军,上面盖有赵含章的印章。

  这是赵含章给他的保证,如果有一天她反悔,没有兑现,祖逖可以凭借此任命书与她讨公道。

  祖逖收下了官印和任命书,赵含章立即让程达带着五千人以乞活军的名义前往冀州投靠祖逖。

  祖逖也表达了自己的诚意,他提赵实为左参军,可以自己单独领一军。

  左敏很不服气,“将军,那赵刺史连个旗帜都不敢出,这冀州全让我们自己打下来,为何还要投靠她?”

  祖逖道:“他们出五千兵,而且打仗不仅需要人,更需要粮草和武器,这些都要赵刺史提供,我从属于她天经地义。以后类似的话不要再说。”

  祖逖就是来投靠赵含章的,他心志坚定,既然看不上司马氏,也不服苟晞,自然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选择。

  他也顾全大局,知道此时赵含章出兵冀州的确很不利当前大局,一旦苟晞误会向豫州出兵,整个天下都会大乱。

  没关系,他等得起,他愿意徐徐图之。说句心里话,赵含章能想到这一点,而不是贪功冒进,更让他心悦诚服。

  祖逖才和赵含章敲定合作,青州的事也一变再变。

  先是一直逼着赵信和卫玠打出赵家军旗号的王浚把手缩回去了,开始专心攻打青州。

  赵含章狮子大开口,直接要北海郡和东莱郡,王浚果然不再和赵信卫玠提打赵家军旗号的事。

  这边他消停了,郓城那边也收到了赵含章的信和折子。

  皇帝和朝臣们忍不住重新去审视青州之变,发现王浚和刘琨虽然兵分三路攻打青州,却只有两个人的旗帜,真的没有赵家军。

  再派探子去查探,只听说赵信和卫玠被王浚随军带着,但不知是被扣押,还是在为王浚出谋画策。

  不过,赵信和卫玠一开始去冀州的确是去劝人的。

  皇帝不由看向苟晞,安抚他道:“或许是我们误会赵卿了,不如依她所言,去函问一问王浚和刘琨的出兵之由。”

  苟晞这一年沉迷声色,虽然心中气恼,却也不想打仗。

  主要是不想自己上战场,一年的温柔乡,谁想从香香软软的美人堆里出来上战场吹风吃沙子?

  这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了。

  见苟晞默认了皇帝的处理方式,皇帝悄悄松了一口气,他是最不想苟晞和赵含章打起来的人。

  他觉得,他们两个要是真打起来,国亡不亡他不知道,但他一定会亡的。

  皇帝立即让赵仲舆起草诏书,连发三封,刘琨、王浚和苟纯一人一封,问问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打起来。

  三人的回信很快就到。

  苟纯:我是被动防御,问对面那两个王八蛋!

  刘琨:听说青州百姓在苟纯的治理下苦不堪言,而王浚说他才是青州刺史,他能更好的管理青州,所以我站在正义的一方。

  王浚的信就要长很多,洋洋洒洒一大篇,废话不少,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他也是青州刺史,本来苟纯要是能管好青州,他让一步也没什么,毕竟是皇帝封的官嘛。

  但他当不好,那他这个同样是青州刺史的父母官可就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了,所以他要收回青州,自己管!

  和他们的信同时到的还有另一封信,以及另一个消息。

  在王浚刘琨和苟纯快打出猪脑子的时候,有一个人悄无声息的起兵,一举拿下了东莱郡和北海郡,把赵含章垂涎的两郡收到了手中。

  巧了,那人也是青州刺史。

  是王衍狡兔三窟中的一窟,王衍的族弟王敦,东海王司马越还在时册封的,哦,当时皇帝也是当今。

  皇帝整个人都麻木了。

第747章 提议

  王敦横插一脚让局势更加混乱了,但也从侧面佐证,这件事和赵含章的关系不大,可能真的不是她挑拨的。

  王敦同样上书朝廷,表示只是苟纯到任的半年时间里,因他死亡的百姓便达千人之数,尤其是刚过去的冬天。

  苟纯竟然冬日征发劳役,大修土木,其中一座别院需要建水上花园,他们就驱赶民役冬日下水填土,其中冻伤冻死民役达八十五人。

  凡有不能按时到工的民役,不问缘由,直接斩杀,其严酷堪比阎罗。

  而苟纯的严酷不止对普通百姓,还有其部下,当地有名望的士族等,凡出现差错,不论轻重皆受刑,轻者鞭挞,重则斩杀。

  比如,一个跟随苟晞征战多年的老兵,他为一什长,跟着苟纯去青州镇守,负责看守城门。

  有一日他腹中疼痛,就跑去如厕,正好苟纯去巡视,发现什长不在,等什长回来便叫人拿下。

  什长虽说明理由,但苟纯还是以违反军纪为由斩杀了什长。

  再有,他身边的部将劝告他,他便以对方言语冒犯为由加以鞭刑……

  王敦认为,苟纯心性严苛,不配为刺史,他也是朝廷委任的青州刺史,朝廷并未解除他的官职,也未将他外调,既然苟纯不能治理好青州,那他这个原青州刺史就不能坐视不管。

  信一到郓城,朝堂便一片哗然。

  有老臣忍不住问到皇帝脸上来,“朝廷委任官员竟如此儿戏吗?”

  皇帝沉默不语,说得好像他有自主权似的,王浚是惠帝时因为参与加害了先太子,所以被贾后推为青州刺史;

  王敦是因为王衍举荐,那也是和东海王举荐,任命是东海王下的;

  苟纯则是苟晞直接任命。

  嗯,就这么巧,青州的三任刺史正好映射了他身边的三次势力交割,皇帝悲哀的想,不知道下一次赵含章会任命谁当青州刺史。

  不管是谁,反正下次再任命,他一定要先把前一任青州刺史炒了再任命。

  皇帝是这么想的,但现实并不能这么顺利。

  以为出现问题了大家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吗?

  不,他们最先干的是找责任人,先问罪,再处理事情。

  于是论着论着,论到了赵仲舆头上。

  作为尚书令,吏部也是他管辖的部门,就算苟纯是苟晞任命的,出任命书之前你们就不能用自己的猪脑子想一想,青州还有一个王敦吗?

  当时要是能想到王敦,肯定也能想到王浚,当时要是把他们都解任了,这会儿什么事也没有。

  赵仲舆看着他们冷笑,说得好像是真的一样。

  朝廷什么时候还管地方上的军政交接了?

  现在朝廷能管啥,皇帝随便赏赐官职,至于官员能不能上任交接靠的不都是自己的能力吗?

  事情没出前,谁会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不过,到底是谁给王浚找的这个理由?也太无赖了些。

  赵仲舆心底怀疑是赵含章,但因为是一条绳上的,他不好说出口。

  朝堂上吵得厉害,赵仲舆并不着急,因为苟晞的怒火稍歇,对豫州出兵的欲望不是那么大了。

  朝上的大臣们谁不是火眼金睛?自然也看出了苟晞的意思,于是大家也不急着处理青州的事了,就吵呗,能吵出一个结果最好,吵不出来也不要紧。

  他们只在意苟晞和赵含章会不会打起来,并不在意青州换一个刺史。

  甚至,有个别大臣觉得青州换一个刺史也挺好的,苟纯的确太过严苛。

  只不过换谁呢?

  大部分人不喜欢王浚,所以提议皇帝重新任命王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