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642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吕婆婆抬起头来快速扫了刘琨一眼,就低下头去谦卑的问道:“使君是不喜女子为官做吏吗?”

  “不不不,”刘琨连忙否认,他并不是不信任女子的能力,只是觉得……很不方便,“只是本官还不太习惯与女官共事。”

  不过一个里长而已,他基本上也见不到。

  刘琨放下心来,笑道:“既然是民推举,便如此吧,今天大家都留下来,我新排了一组歌舞,邀诸位同赏!”

  众人应下,吕婆婆垂下眼眸,遮住眼中的讥讽也跟着应下。

第1112章 北宫团圆

  相比之下,石勒和祖逖就要直接得多。

  石勒是胡人,他没有汉人文士那么多想法,所以他治下能者居之,赵含章连女县令都派来了,再来几个女里长和女村老不是很正常的吗?

  他就不会多想,直接让各村村民自选,推举出有名望的人担任村老,其中不乏带着他们逃难的老媪,或是能力出众的女郎。

  在石勒看来,这些爽利的女子比那些涂脂抹粉的男士子要好用得多。

  祖逖则是在有意的提高女里长和女村老的比例,“女子心细,管起事来更能发现细微处,而且,因大将军是女子,她们胸中自有一股气,凡朝廷政令,皆会想办法施行到位。”

  祖逖轻笑道:“朝廷和地方夙来是相辅助却又相对的关系,朝廷要辅助地方管理,地方亦要回馈朝廷,但既有利益,便有相争之处。”

  “所以朝廷的政令一直难下到坊村,”祖逖对认真思考的赵实道:“素来,朝廷政令只到县衙,但大将军设立坊村,选村老和坊老协助里长管理地方,又有学堂在一旁协助政令通达,地方就不再是里长和地方豪强可以一言堂的地方了。”

  年轻的赵实恍然大悟,一下就想通了,“学堂的学生有宣读公文,宣传政令之责,民间百姓多不识字,里长多是地方豪强自担,或是向衙门举荐,所以村坊之中的庶民信息来源大多是他们,但现在有学堂的学生就不一样了。”

  “政令通达,又有村老和坊老向上禀报之路,朝廷就能参与到地方的管理来,不再是地方豪强的一言堂。”

  祖逖笑着颔首,“不错,大将军的均田之策能收尽天下失田之民,这些人会为朝廷缴纳赋税,养国护家,大将军要的就是政令通达,让天下之民都能知她心中所想,受政令之惠,赵实,你现在就出去巡查,务必保证各地能公正的选出村老和坊老来,固住这条政令通达之路。”

  赵实一脸严肃的应下,“是。”

  左敏等赵实走远才问,“使君,赵氏现在不是最大的地方豪强吗?这要这么说,大将军要对付赵氏?”

  祖逖瞥了他一眼道:“不会想就少想一些,免得烧坏了脑子。现在,大将军和赵氏利益一致,怎么会去对付它?而赵氏也不会在这种事上公开忤逆大将军。”

  那不是您说的,这条政令是为了对付地方豪强把持地方吗?

  左敏似懂非懂。

  祖逖转身离开,可如果一州都打上了赵含章的标签,她就是最大的地方豪强呢?

  豫州……刺史是赵铭,但从赵铭往下,谁不是把赵含章视为主公?她只要不把自己放在豫州的对立面,她就可以将豫州当自己的臂膀一样使用,她是有多蠢才会想着对付自己的臂膀,砍掉它?

  祖逖和石勒的邻居北宫纯想的就要少很多,他就老实的执行赵含章的政令,来一条,他就往下叮嘱一条,让黄安和令狐盛全身心的投入到地方中,他则去和拓跋猗卢谈交易去,顺便巡边,巩固边防。

  对北宫纯,令狐盛放心多了,不像面对刘琨那么心累,对北宫将军的军事才能,他是一百个放心。

  且北宫纯和刘琨不一样,他对手下的士兵慷慨,对外人却吝啬得很,不觉得拓跋猗卢能从他手上讨到好处,所以他放心的和黄安管理地方政务去了。

  他知道,和拓跋猗卢做交易是赵大将军的意思,虽然他内心深处很想收回代国,却也知道此时朝廷需要和拓跋鲜卑合作,所以不宜兴战。

  这次北宫纯去巡边带上了他女儿北宫团圆,这个名字是他们一家团圆后北宫纯大哭后为他女儿取的,在此之前,她没有名字,就叫北宫大娘。

  取名团圆,不仅是希望他们一家以后都团圆,也希望他的西凉将士们都能与家人团圆,他……还是想带着西凉军回西凉,与家人团聚。

  不过现在暂时不行,先守边,为国报效,等以后他解甲归田,他一定要带大家回西凉团聚去。

  北宫团圆今年十三岁,在来中原之前,她就跟她祖母和母亲学做菜,学织布,学做衣裳,还学放牧和种地,字嘛,跟她娘认了一些,但知道的不多。

  来了中原之后,她就被安排进学堂里读书了。

  在学堂里,她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书中的世界也这么的精彩。

  算起来,她爹娘团聚有一段时间了,去年下半年她爹娘都很努力,但她娘还是没给她怀上弟弟,见她娘愁得饭都要吃不下了,还想着趁着过年喜庆给她爹纳个妾试试。

  她娘说了,要是纳的妾也怀不上,那多半是她爹的问题,她也好死心。

  北宫团圆见不得她娘这么委屈,正巧大将军要改女户制度和继承法的消息传来,北宫团圆当即去找她爹,和她那还不太熟悉的亲爹道:“阿父,我要像大将军一样当将军。”

  北宫纯只愣了一下后就点头,“好,你身量高挑,力气也大,我听你阿娘说你能自己牧三百只羊,还能杀狼,可见骑射不错。”

  北宫团圆见她爹不反对,当即得寸进尺,“阿父,我还想继承您的财产和荣耀。”

  北宫纯微讶,沉默了一下后道:“那要看你的本事了,我的荣耀可不止西凉军而已。”

  如果是以前,北宫纯自然不觉得自己能获得多大的荣耀,他能带兄弟们活着回到西凉就算不错了,但现在,他觉得他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封侯拜相。

  赵含章信任他,倚重他,一定会重用他的。

  所以将来他的荣耀绝对不会少,女儿想继承这些,可不止需要“当将军”而已。

  北宫团圆大喜,立即保证道:“阿父,我定不叫你失望!”

  从那天开始,北宫团圆就一直跟在北宫纯身边,习武,读书,北宫纯还给她招了一队女兵,由她亲自操练。

  这次出门巡边,他还要带她去剿匪,就是想让她试一下手。

第1113章 生机勃勃

  地上的冰雪消融,春风一吹,一夜之间,绿色的小芽就争先恐后的挣破一切压在它们头上的东西冒出来,且生长神速,不过又一夜,翠绿就变成了青翠,本来还能看见黄色的荒土,只几日功夫,放眼看去,全是一片翠色,青草已能没脚指。

  农人们立即去田里看麦苗,只见麦苗青翠,叶子上还挂着露珠,甚是喜人。

  农人们高兴起来,再管不了其他,立即将刚长出来的青草全都铲了按进土里,也给麦苗肥肥根,同时开始犁地准备春种。

  赵含章去看过将士们屯的田,也很高兴,当即下令,全国范围内要停止一切劳役、兵事和礼乐之事,当以春耕为主。

  谁也不许挡春耕的道儿。

  全国都为了春耕风风火火起来,为此,赵含章还拉着小皇帝去郊外当场表现了一下犁地,她和小皇帝都扶着犁在地里走了两圈,然后让底下的官员们以身作则,做好劝课农桑的工作。

  这时候国事就少了,一天需要赵含章批改的公文连二十封都不到,百姓们忙,官员们也忙,根本没空搞别的事情。

  赵含章就撸起袖子,扛着锄头和傅庭涵一起去自家庄子上种田。

  主要是给麦子施肥,然后开始犁地准备种小麦和豆子。

  除了小麦,豆子和水稻是中原一带占比比较重要的粮食了。

  洛阳一带,可以种植冬小麦,也可以种植春小麦、大豆和水稻等作物。

  去年秋冬时及时种下的冬小麦数量不多,所以今年洛阳一带都大范围播种春小麦。

  不仅洛阳如此,并州、冀州和青州一带等所有受战争影响的地方都如此,更不要说幽州了。

  幽州是重灾区,主要目标都放在了今年的春播上,不仅赵含章看重,石勒也很看重。

  赵含章亲自下地,时不时的到洛阳的田头地间去巡视,鼓励百姓耕作,石勒也是如此。

  他每天都奔波在各个郡县之间,时不时的抽一下哪个县的粮种有没有发下去,或是哪个地方的粮种不够,趁着还在农时赶紧买了送下去。

  于是,赵含章每天都能收到石勒的电报,早上一封,傍晚一封。

  基本上傍晚和她哭诉哪个地方粮种、农具紧缺,百姓可耕田地十不及一,然而幽州穷困,没有钱买粮种,农具等,希望朝廷可以支援一二;

  早上就来电报催她,“昨夜我们商议之事可办成?不知东西何时能到?”

  赵含章只能回他,“知道了,知道了,有在办,勿催。”

  电报上不好长篇累牍,她只能给他写信,让他自己也想想办法,国库很穷的,她已经对幽州特别优待了,别的地方有的,幽州都有,别的地方没有的,幽州也有。

  赵含章告诉石勒,“幽州内有矿,派人寻之,财务困难可解。”

  现在她派了不少人出去找矿,不管是什么矿,大晋现在都很缺,现在的幽州是河北和山西的大部分,里面的矿产资源可不少。

  她打算让人先找着,回头把路修出来,幽州出产的东西才能运进中原,而中原的东西也能更快速的进入幽州。

  相比之下,青州和光州就要自强许多。

  自赵宽和孙令蕙去到青州和光州,俩人很少和赵含章抱怨,也很少和朝廷要东西,非常的自立自强,是两个非常好的孩子。

  虽然他们乖巧,但赵含章还是要写信去关心一下,询问一下两州的情况。

  赵宽没收到信,他正牵着一匹马冒雨前行,因为道路泥泞,又滑,所以一行人只能从马上下来踩着泥水前行。

  雨还在下着,他们还不敢去树底下躲着,雷声阵阵,大春天的打雷也是少见。

  “使君,前面有个土地庙,可以暂时避雨。”

  赵宽一听,当即加快了脚步,不小心还摔了一跤,亲卫和小厮立即上前要扶他,结果脚下不稳差点摔在他身上。

  赵宽扶着腰艰难的从地上爬起来,心惊胆战的看着,连忙阻止他们过来,“我自己可以,我自己可以,你们别过来。”

  等他从地上爬起来走过这一段路,和人互相搀扶着进入土地庙,找了半天才在墙角找到一块干燥一些的地方。

  外面哗哗的下着大雨,庙里则是啪啪下着中雨。

  赵宽把身上的蓑衣和斗笠拿下来,抖了抖水后放到一边,小厮忙拿一块手帕上来给他擦拭,“郎君,这可是春雨,万一生病了怎么办?”

  赵宽往后退了退,将他扯到旁边来,以免被屋顶上漏下来的雨水浇湿,“戴着斗笠呢,无事。”

  他看了眼外面在雨水冲刷下显得越来越泥泞的道路,愤愤道:“总有一天我得把这条路给修起来!”

  小厮道:“那得花多少钱啊?”

  赵宽:“不就是钱吗?等我青州的百姓春耕结束,我就让他们继续晒盐,光是卖盐我就能赚不少钱,再多种桑麻,多织布,钱嘛,总能赚来。”

  赵宽信心满满,“等过两年朝廷把码头建起来,来往客商多了,我不信我会连建一条路的钱都拿不出来。”

  赵宽就站在雨中展望了一下未来,等雨停了才继续前行,天快黑了才到地方。

  村老迎出来时一脸的惊诧,“您真是我们刺史?”

  赵宽:“官印你不是看到了吗?我听说你们为了争地打起来了?如今地多得很,你们每家不是都足额分了地吗?怎么还能因为地打起来?”

  村老一听,精神一振道:“使君,我们是足额分了地,但还有下一代呢,我们村这半年时间有十二对新人,现在有三家媳妇有孕了,估计今年秋天就添丁,那有了孩子不就得分地吗?那块地离我们村近,理应分给我们村,以后我们村孩子从那块地上分。”

  赵宽:“孩子成年以后才能分地,这还有十六年的时间呢,你们这想的也太长远了吧?”

  “不远,不远,我们村有孩子在县里学堂上学,回来说什么……什么,人要是不考虑长远点,必定有烦恼找上门来。”

  赵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对对对,就是这话,使君,您看,能不能和县衙说一声,把那块地分给我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