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644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他道:“校正工有钱,而且进了书局接触到的都是书,也能继续读书,我以后若想考吏员,等学会了再考就是。”

  赵含章并不限制参加考试的人的身份,所以就算他不是从学堂去参考,也一样可以参加考试。

  季戊宽:“又不是你亲妹妹,要我说还不如放在育善堂里呢,虽然苦一些,但有大将军在,不会饿死,也能读书。”

  简戊忠摇头,“叔父临终前我答应过他,一定会照顾好堂妹的,何况,国家如今贫困,大将军也艰难得很,我既有力可以养活他们,自然要分担一二。”

  “怎能将所有的重担都推给大将军呢?”简戊忠已经拿定主意,他是定要争取进书局的。

  季戊宽叹气道:“我则是自觉脑子不够用,再读下去也没用,不如出来找工作。对了,你想去哪个地方的书局?”

  “我想去青州。”

  季戊宽惊讶,“青州?那么远,又是蛮荒之地,为何要选那里?”

  “青州刺史是大将军的堂兄,也是我们的前县令,他能去青州,可见青州大有可为,”简戊忠道:“我若能去青州书局,以后就算不能考进青州衙门,在书局用心经营也是一番前程。”

  他熟悉赵宽,知道那是位公正廉明的好官,投奔前程这种事,自然是找熟不找生了,其他刺史的信息皆从道听途说上来,到底不比亲自接触过的赵宽来得信任。

  季戊宽一听,犹豫了一下就摇头,“算了,我还是尽量找洛阳附近的书局吧,我家人皆在此处,他们是不可能与我离开的。”

第1116章 书局散落各地

  除了洛阳,西平和陈县等有书局和学堂的地方也领命举行了考试,考试合格的学生都要去书局学习半个月。

  书局的师傅们教他们排版、上墨、上纸、印刷等工作,还会从中挑出好苗子来学习刻字和烧铸。

  在学习的这半个月里,各学堂和书局收集好他们的意愿,再一起商量,然后将各人分配好。

  这些学生有个统一的名称——学徒,他们有半年的实习期,通过以后才能成为正式的工匠。

  工匠现在地位可不低了,赵含章看重匠人,除了优待流民中的工匠,给他们更优厚的待遇外,还派人重金寻找墨家学派的传人,想要发扬墨家。

  加之,赵含章严令八岁以上的孩子入学,不论身份,即便是奴仆之子也可进学堂一起读书,这样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阶级间的界限。

  而匠,从收置流民开始就受到优待,与识字的文人一样的待遇,这也让他们的地位飙升。

  如今安顿下来的灾民和流民,谁不想成为一技之长的匠?

  他们甚至私下传言,识字的人也属于匠,他们的一技之长就是识字会数。

  所以学生们是很以成为工匠而自豪的。

  书局和学堂除了给各地新书局分配新学徒外,还会选出一两个老师傅带他们。

  说是老师傅,但其实他们也才进书局一年到三年,现在书局里的师傅,不论是做哪一项的,只要满一年,都算是老师傅了。

  没办法,书局的岁数太小,工人有限,找到的有才艺的匠人,基本上都去负担更重要的工作去了。

  除了人外,各书局还会送新书局不少烧铸好的字模。

  各书局管事这才明白,为何书局的字模早已够用,但赵含章一直严令各书局工匠不得停止雕刻烧铸字模,还给他们规定了每个月必须完成的字模数。

  各个书局的常用字都是一千个字,全部根据《千字文》来刻,除此外就是一些生僻字,也会备用,但基本上每个字只备三个字模,而有些生僻字没准备的,需要用到时就现刻,所以刻字工匠每个书局都要有。

  常用的字模,每一个字都至少有十个。

  一般书局还要时不时的刻印一些,以备不时之需。可再怎么样,也不会每天都要刻字模。

  但之前上面一直有具体的要求,每个刻字工每个月都需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烧铸出合格的字模,各书局也不得侵占他这部份工作时间。

  其实,忙起来的时候,尤其是印教科书和邸报时,书局的管事是有怨言的,觉得他们做的是无用功,明明书局忙得脚不沾地,却还是得去做不需要的字模。

  这会儿,赵含章命他们把储存的字模拿出来,一个书局对标三个新书局,必须要送足额的字模过去时,他们这才意识到赵含章早已布局。

  任务完成的书局自然无惧,当即派人去库房里把收好的字模取出来,开始委派衙门的人给他们对标的新书局送去。

  而没有完成的书局,赶紧趁着学徒们还在书局里学习,立即命刻字工抓紧时间刻字和烧铸,向上则说,字模会和老师傅学徒们一起送到。

  各地也立即开始选地建造书局,还跑去纸坊里买纸,采购各种材料,就等师傅们就位了。

  除了书局,赵含章也容许各地开始建造纸坊,但纸坊对工人的基础要求没那么高,不必在学堂招工。

  要做纸,首要就是力气大,然后才是动作灵巧,所以从民间便可招工。

  各地纸坊也在培养工人给新纸坊送去,离得近的,抢到纸坊落地名额的县令还可以选好工人后送去旧纸坊中学习。

  这样反倒少了工匠迁移的安家费等。

  一般来说,书局和纸坊最好放在一个地方,但实际操作时,为了平衡各县的势力,刺史们都会分开两个县放。

  又不是司州和豫州这样重要或者繁华的大州,其他州,人少,经济萎靡,分开两个县放,还能让两个县多些活力,只放在一个县,岂不是好处都给了这个县?

  长远发展来说,不妥。

  司州,除了洛阳有书局和纸坊外,赵含章还在其他郡县共三个地方设了书局和纸坊,更不要说豫州了。

  豫州的西平书局和纸坊已经天下闻名,听说西平书局出的书全国售卖,江南江东一带也很追捧,纸坊亦是。

  哼,西平纸坊共有纸二十八种,然而分出来的工匠只会五种,皆是平常用纸,质量好一些,贵重一些的,全以工匠入坊时日尚短,学不会为由打发了。

  说到底,还不是怕他们抢生意,以后那些种类的纸张只能从他们那里买吗?

  听说洛阳纸坊的纸都没这么多种类和贵重。

  豫州的陈县书局和纸坊也不错,除此外,其他郡县还另有三座书局和纸坊,是目前拥有书局纸坊最多的州。

  而其他州,最多一个书局一个纸坊,还有很多州没有呢。

  只是一想便忍不住嫉妒赵铭啊。

  刘琨也趁着混战抢到了一个书局和一个纸坊的名额,在斟酌过后,他决定将书局放在彭城,书局可是好东西,放在眼皮子底下好管理。

  纸坊嘛,他也想放,但下属们说的也有道理,不能把肉都给彭城吃了,给另一个县喝汤,这样其他县有了希望才不会闹起来。

  于是他选了选,最后定在了下邳国的淩县。

  赵含章让人给各州送去书局和纸坊的建造图纸,所以天下的书局和纸坊真的很像分部,内部不敢说一模一样,却也有七八分相似。

  区别只在一些细节上。

  各地以最快的速度建起书局和纸坊,然后开始根据单子采购材料。

  纸坊的工匠最先到达,但制作纸张的树皮、草茎等需要浸泡时间,书局还是只能先从其他纸坊先采购纸张。

  字模和书局的各项工匠一到便可开工,各州刺史、郡守和县令对此都很看重,亲自去书局看他们印第一版,嗯,试印的是这一个月的邸报。

  当然,印制过程中还有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小毛病,但总体上来说是成功的。

  于是他们大手一挥,当即道:“多印《千字文》和《新算学》,从今以后,我们州学堂的教材就从本书局出,再也不用去其他书局排队抢购,还花销路费了!”

第1117章 官营盐

  简戊忠也如愿去了青州,进入青州书局工作,他的成绩最好,在洛阳书局实习时也是表现最好的。

  好得洛阳书局的管事都想把他留下来了。

  但上命所在,即便是好苗子,也不是他想留就能留的。本来想就近给他找一个书局,将来可以有机会回洛阳。

  但简戊忠坚持要去青州,管事只能顺从他的心愿。

  临出门前,简戊忠对他的弟弟妹妹们道:“我跟着护送字模的队伍去青州,只拿两百文做路费,剩下的安家费和路费都留给你们。”

  “我们家的地我都托付给人种了,现在人都不缺地,只能是不丢荒而已,报酬就一年两百斤粮,我算过了,加上我的工钱,足够你们生活了。”他道:“我不在家的时候,你们要好好读书,若是聪明,就去五年生,到时候去考吏,要是还聪明,那就再多读几年,将来去招贤考,为大将军效命。”

  三个年纪比他更小的孩子应下,依依不舍的将他送到门口。

  简戊忠道:“你们别担心我,书局是大将军的,青州又是赵县令做刺史,一定安全,日子也好过,你们在京城我也是放心的,有事就去找先生们,不然还有县衙呢。”

  他们虽然是一群孩子,却也是经历过生死的,多艰难的日子他们都经历过,所以对彼此的能力都很信任。

  当年那样的境地他们都能活下来,现在国家安定,又有大将军护佑,有什么危险呢?

  只是,心中到底想念,到底还有许多的不舍。

  看着三个弟弟妹妹,简戊忠心底泛起淡淡的悔意,他或许不应该去那么远的青州。

  “大哥,你放心去吧,”大妹简己若道:“我一定会照顾好弟弟妹妹们的。”

  简戊忠摸了摸她的脑袋道:“有事写信与我说。”

  简己若狠狠地点头。

  简戊忠一到青州书局便得到了重用,因为他能力强,直接被选为校正组的组长,月薪一千文。

  赵宽不仅让人建好了书局和纸坊,还在附近修建了好几排房屋,就是给工匠们住的。

  俩人一间,简戊忠和另一个人一间屋,里面还有一张书桌,虽然简易,却正好拿来学习,真是他梦想中的房间。

  简戊忠沉浸在工作和学习之中,隔了好一段时间才发现这里住的不仅是书局的工匠,还有别的工匠。

  他的同屋道:“你才发现呀,另外那些人可利害了,听闻算学特别厉害,和那群晒盐的盐工一起,每日都要去见好多管事,常有外面的人过来找他们,每来一次都会带好吃的来,或者出去外面吃呢。”

  “真羡慕,我若是也有那个本事就好了。”

  简戊忠的关注点不一样:“晒盐?青州有盐井吗?”

  “不是盐井,是海盐,”同屋道:“我打听过了,青州临近大海,有些地方的海盐含量高,所以可以晒出盐来,比盐井煮盐还要快,还要多。”

  “对了,同一排住着的都来找过我,让我和你商量一下在院子里弄个小厨房呢,每天下班回来后都好饿,我们都正是长身高的时候,所以想要一起凑钱买些米面油盐,晚上回来一起做些饭食。”

  他们这一排住的全是洛阳学堂里出来的学生,年纪最大的十五岁,最小的十二岁,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时候。

  书局食堂一天两顿,他们根本就顶不住。

  要是从前,他们肯定忍忍就过去了,毕竟不赚钱。

  可现在他们是有月薪的人了,再节俭,还是没忍住想吃饱一点,晚上饿肚子的感觉真的好难受。

  见简戊忠垂眸不语,同屋就凑过去道:“知道你有家要养,放心,我们也不是吃多奢侈的东西,每天晚上就用白面、麦麸和豆粉掺着搅合一下煮个汤,或是揉个饼,放两滴豆油,再放一点盐,让肚子不那么饿就行了。”

  “主要是太饿了,晚上睡不着,一大早上还得去书局上工呢。”

  简戊忠就问清楚现在米面的价钱,又问,“盐贵,盐多少钱?”

  “放心吧,青州产盐,我去问过了,比洛阳便宜多了,”他找出一个小碗来道:“这么一碗盐只要十四文。”

  简戊忠闻言眼睛一亮,“真的?”

  “那还有假?”同屋道:“我们不仅问了前面那些晒盐工,还跑去看了呢,六文钱大概能买这么多。”